古代秀才是多大的職位,古代進士,舉人,秀才出身的各能做什麼官

2021-10-20 22:47:29 字數 5903 閱讀 8863

1樓:匿名使用者

隋朝開始開科取士,最初亦為取秀才。到了唐朝初年,秀才科是常科考試的一種。《通典》說「初秀才科第最高,方略策五條,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凡四等」。

但後來「秀才科」被廢,秀才一詞一度變成了讀書人的泛稱。到了宋朝時,凡經過各地府試者,無論及第與否,都可以稱為秀才。故此當時有「不第秀才」之稱。

明代、清代

明、清時,秀才是經過院試,得到入學資格的「生員」的俗稱。得到秀才資格,是進入士大夫階層的最低門檻。成為秀才即代表有了「功名」在身,在地方上受到一定的尊重,亦有各種特權。

例如免除徭役,見知縣時不用跪拜、知縣不可隨意對其用刑、遇公事可稟見知縣等等,還有生活津貼。但生員必須不斷的參加考試,如歲考,兩年舉辦一次,成績分六等;一、二等賞為「科舉生員」,可參加「科考」,科考

一、二等可取得「鄉試」的資格;歲考三等無升降,歲考第六等則黜革。

秀才只是學識的稱呼,要做官最低標準要進士,前30名的進士是可以看到皇帝的。秀才比較像是對讀書人的一種敬稱。

2樓:寧濛濛

秀才是中國古代選拔官吏的科目。亦曾作為學校生員的專稱。意為優秀人才。

下面是摘來的哈。

1)古代秀才如何考不上舉人,通常便可以蒙學為生,就是說可以在鄉村地方找一處小屋子教育小學生,這稱為蒙學!由此我們可以大致知道,秀才學歷與謀生能力大概相當於當今社會的中專到大專之間的水平與地位.

2)古代秀才是一種功名,這就有了其政治地位了,公堂之上,秀才能夠自稱學生且不用下跪,這就好比今天的人,進了大學,讀了大專,具備了與主流社會進行有效的交流與領悟的基礎.古代的秀才還不夠授予官職的資格,而今天當一個公務員或者找一好一點的工作,至少也要本科,由此可見,秀才在政治與社會地位方面,也只相當於專科學歷.

3)古代人受教育程度比較低,尤其是一般落後地區,往往一個村只有一個老秀才能夠主持一個村級行政單位的文化活動,比如初級教育,文化活動等,而當今社會學歷氾濫成災,學生學力較差.從綜合素質上講,能夠考上秀才的人的智力水平大致相當於當今社會的大專到二本以內的人的智力水平.

綜上所述:古代秀才大致相當於當今社會大專到一般本科畢業學生之學歷.

3樓:匿名使用者

預計是高中生,因為是最初等的學歷,只有考取秀才才有機會向更高一階段舉人邁步。

秀才算什麼級別

4樓:zhongxian哥

秀才相當於什麼文憑

秀才是古代功名的一個最重要的基礎等級,很難直接與現代的學歷制度相等同.

但是如果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衡量,我們便可以大致知道秀才在當今社會的學歷水平:

1)古代秀才如何考不上舉人,通常便可以蒙學為生,就是說可以在鄉村地方找一處小屋子教育小學生,這稱為蒙學!而當今做小學教師,至少也得中專到大專文憑,而社會上的補課班對應聘者的學歷要求則更高。由此我們可以大致知道,秀才謀生能力大概相當於當今社會的大、中專學歷。

2)古代秀才是一種功名,這就有了其政治地位了。雖然沒有通過科舉得到官職,但公堂之上,秀才能夠自稱學生且不用下跪。這就好比今天的人,進了大學,讀了本科或碩士研究生,具備了與主流社會進行有效的交流與領悟的基礎,卻很難勝通過公****取得官職.

古代的秀才還不夠授予官職的資格,而今天考一個公務員,或者找一好一點的工作,至少也要本科。由此可見,秀才在政治與社會地位方面,相當於本科學歷.

3)秀才是古代科舉考試中產生的最低一級的知識分子,而科舉考是當時國家最重要的人才選拔考試,相當於現在的高考。高等教育最低階別文化程度為大專,故現今的大專文憑可與秀才相提並論。但是古代高等教育普及程度比較低,尤其是一般落後地區,往往一個村只有一個老秀才能夠主持一個村級行政單位的文化活動,比如初級教育,文化活動等,而當今社會學歷氾濫成災,學生學智較差.

從人口比例和綜合素質上講,古代能夠考上秀才的人的智力水平大致相當於當今社會的一本到研究生之間的水平。

綜上所述,秀才的才智相當於一本到研究生之間,文憑相當於現在的大專,謀生能力大概相當於當今社會的大、中專學歷。

5樓:證道之聲

古代科舉制度

以下等級由低至高排列:

童生: 未考取秀才的讀書人

秀才:諸生中選出的優等人才。

舉人:鄉試考取的人。

進士:通過最後一級考試殿試者,稱為進士。

大學士: 對資望特重以及成績優良者授大學士銜作為榮典。

翰林文聖:皇帝的文學侍從官,從進士中選拔。

古代進士,舉人,秀才出身的各能做什麼官

6樓:佛心向魔

1、古代院試未登科前叫「童生」「孺子」。登科後稱「生員」「秀才」。成為秀才即代表有了「功名」在身,在地方上受到一定的尊重,亦有各種特權。

如果未能通過之後的鄉試中舉,亦不足以為官。

2、鄉試每三年考一次,參考者秀才,合格者員舉人,中了舉人也意味著一隻腳已經踏入仕途,日後即使會試不中也有做學官、當知縣的機會。

3、殿試由皇帝主持測驗,登科了就叫進士。貢士才有參考資歷,進士多入為翰林官。

7樓:科院小百科

秀才不能直接做官,秀才亦專用以稱府、州、縣學生員

舉人得授九品官職。進士得授七品官職

舉人的待遇對於普通人而言吸引力也是巨大的。貢士成為舉人以後還可以繼續參加會試(闈)考取貢士,古人蔘加會試合格就是貢士,可以參加殿試。貢士的待遇比舉人要高一些。

進士中舉人並順利成為貢士以後就可以參加殿試了,殿試是由皇帝主考的,考中前三名為一甲進士,分別稱為狀元、榜眼、探花,可以直接授官了,剩下的為二甲和三甲進士,可以繼續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再做官。

8樓:匿名使用者

進士是科舉考試的最高階別,中了進士後,朝廷還會再組織一次考試,成績一般的會分配成為知縣、御史等七品以下官職,這些人升到****的機率較小。成績優異的進士會則選入翰林院深造,成為庶吉士,這些進士畢業後成績好的留在翰林院,作為國家的儲備人才,以後進入內閣成為大學士,或者六部尚書、侍郎的機率比其他人大得多,明朝中後期以後更是形成了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大學士的局面;庶吉士成績不好的也能分配到六部當主事或其他重要崗位。舉人是省一級的科舉考試中試者,也是有做官的資格,這些人如果連續三次考不中進士就可以到吏部去報到候選,如果地方有職位空缺吏部就會按照面試結果(其實就是看長相,長得不好的影響朝廷體面)分配你去填缺,但一般舉人能夠分到的也就是**品的教諭之類的小官,分到知縣的那就是祖墳冒青煙了,而且舉人出身能夠升官的機會也很少,能做到知府的屈指可數。

至於秀才,除了國子監的監生能有很少的機會分配官職外,其他的連做官的資格都沒有。當然在建國初期,因為急需人才,舉人和秀才能夠徵召做官的還是比較多的。不過這是特殊情況。

9樓:胥軒

秀才是不能做官的,連做官的資格都沒有,但可以做「吏」,也就是官府的幕僚,比如水滸中的宋江,就經常謙稱自己為「鄆城小吏」,

舉人可以做官,但要候缺,很多人以為古代最小的官就是知縣,其實並非如此,縣官一般是正七品,甚至從五品的縣官都有,縣官下面一般有同知(副縣長,正六品),主簿(管理稅收,行政的副縣長,從六品),縣丞(政法委書記兼法院院長、檢察院檢察長、公安局長,正八品,管刑事、治安、典獄),還有典史,教諭,巡檢,驛丞,以及士曹,法曹,稅曹,刑曹等等,這些有品級的都是國家任命的,只是品級較低,最低的是從九品。

舉人做這些官當然是沒問題的,進士那就更不必說了,只要外放,最低都是個正牌七品知縣,也就是說,舉人出身的知縣和進士出身的知縣都有,但受重視的程度是不能相提並論的,進士出身的升遷很快,仕途順暢很多,直到**朝廷的比比皆是,而舉人出身的官似乎很少有超過正四品的,當然凡事都有例外,同光兩朝的左宗棠就只是個舉人,但官都做到可以被尊稱「左相」的程度了,而雍正朝的李衛乾脆連功名都沒有,文化程度比半文盲強不了多少,第一個官就是他爹花錢幫他買來的,後來同樣也是位極人臣,不過這些都屬於鳳毛麟角的特例了。

10樓:再騎金錢豹

秀才是最低的功名,享有一定的待遇,這種待遇在政治上、經濟上都有,比如減免賦稅徭役、見官不跪什麼的,但秀才不能做官,不過卻可以做吏,也就是官府的幕僚,這是最離做官最近的出路,再往下,秀才一般就是給大戶人家幫帳房先生、最不濟的話,還可以開館授徒,也就是做教書先生,古代考試秀才功名都不容易,教書育人還是沒有問題的,擁有做官資格的功名最低都是舉人才行,並且還要候缺,一般的舉人即使做官也就是從從縣丞、主簿等這些**品的官開始,高的好象也只能做到道臺一級,和進士出身的相比,含金量那可以差多了,舉人做到布政司以上的那要有祖墳冒青煙的運氣,象左宗棠那樣以舉人身份出將入相的,那簡直就是鳳毛麟角了

11樓:蘇樂苒

做到尚書也不是不可能

古代秀才是什麼學歷?

12樓:不乖的

由於當時教育質量和教育水平落後,能夠讀書的人少,能考取功名的就更少了,秀才的能力相當於現在的中專或大專生,地位卻相當於本科或研究生。

在古代,考秀才是考取功名的一步,秀才的地位在古時候是很高的。古代秀才如何考不上舉人,通常便可以蒙學為生,就是說可以在鄉村地方找一處小屋子教育小學生,這稱為蒙學!

而當今做小學教師,至少也得中專到大專文憑,而社會上的補課班對應聘者的學歷要求則更高。由此我們可以大致知道,秀才謀生能力大概相當於當今社會的大、中專學歷。

13樓:匿名使用者

秀才相當於現在的「211」大學學歷。

古代秀才每一個朝代的學歷認定略有都不同,具體如下:

1、隋唐科舉制有秀才科,廢棄舉薦制,用考試的辦法選人才,考試極為嚴格,隋代考取者不過十人。按現在的來看,不亞於考博。

2、唐初秀才科第最高,每年不過一兩人。唐高宗後來停秀才科,但秀才成了讀書人的通稱。

3、宋朝時各府向朝庭貢舉人才應禮部會試,先進行選拔考試以爭取舉薦,但不論你選沒選上都稱為秀才,所以才有不第秀才之說。

4、明清時必須進入府州縣學的生員才能稱為秀才。

5、秀才是進入士大夫階層的最低門檻,成了秀才就表示身上有功名,亦享有很多特權,比如免差徭,見知縣不用下跪,知縣不可隨意對其用刑等等。

6、現在再歸納一下三個級別的考試:鄉試第一名稱解元,會試第一名稱會員,殿士第一名稱狀元,如果三場都是第一名就是連中三元。

讀書人的讀書進身之路:童生→秀才→舉人→進士→大學士→翰林學士。

擴充套件資料:

秀才的社會地位

秀才是古代中國對某些士大夫的稱呼。明清時,一般指通過了科舉中院試的生員,屬士大夫中的最基層。

察舉制時期

秀才一名在隋朝科舉開始以前已有。在漢朝使用察舉制時,由各州推舉的民間人材稱之為「秀才」。東漢時為避漢光武帝劉秀之諱,將秀才改名茂才,或稱茂材。

茂才科主要是選拔奇才異能之士,所以通常稱「茂才異等」或「茂才特立之士」。

秀才最初為特舉,在西漢後期成了歲舉,舉主為刺史,遂形成州舉秀才、郡舉孝廉的體制。

科舉制時期

隋朝開始開科取士,最初亦為取秀才。到了唐朝初年,秀才是常科考試的一種。但後來「秀才科」被廢,秀才一詞一度變成了讀書人的泛稱。

到了宋朝時,凡經過各地府試者,無論及第與否,都可以稱為秀才。故此當時有「不第秀才」之稱。

明、清時,秀才是經過院試,得到入學資格的「生員」的俗稱。得到秀才資格,是進入士大夫階層的最低門坎。成為秀才即代表有了「功名」在身,在地方上受到一定的尊重,亦有各種特權。

例如免除差徭,見知縣時不用下跪、知縣不可隨意對其用刑、遇公事可稟見知縣等等。

秀才中部份人是貧窮家庭出身,但是得到秀才功名不一定可以帶來財富。只有生員資格的秀才並沒有俸祿,若果未能通過之後的鄉試中舉,亦不足以為官。很多秀才在功名上未能更進一步,只能回鄉以教書等方法為生。

這些在經濟上並不富裕,但在社會上地位稍高於平民的讀書人被稱為「窮秀才」。

在明清時的中國,秀才是地方士紳階層的支柱之一。在地方鄉村中,他們代表了「知書識禮」的讀書人。因為他們在地方官吏前所有的特權,故此經常會作為一般平民與官府之間溝通的渠道。

遇上地方上的爭執,或者平民要與官衙打交道,經常都要經過秀才出面。

而一般平民家中遇有婚喪事,或過年過節,亦有請村中秀才幫忙寫對聯、寫祭帳等習慣。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等相當於今天的什麼

秀才相當於研究生,舉人相當於現在的博士,進士相當於現在的教授。童生試之上就是鄉試,鄉試可不是在鄉里考,而是在各省的省會考試,考中秀才才有資格參加鄉試。鄉試的考官是由皇帝委派,考中鄉試就被稱為舉人,鄉試的第一名叫做解元。舉人是可以做官的,一旦中舉可以說是徹底改變人生軌跡了。整個清朝舉人一共十五萬,一個...

古時候秀才到現在來說什麼是秀才古代秀才是什麼學歷

古時候的秀才都是讀書人 古代 秀才 又稱 茂才 原指才之秀者,漢以來成為薦舉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曾與明經 進士並設為舉士科目 旋停廢,後唐宋間凡應舉者皆稱秀才,明清則稱入府州縣學生員為 秀才 同時元明以來引申為書生 讀書人的一種稱呼。古代科舉考試每三年一次,遇有國家慶典,會增加恩科,科舉包據鄉試 會...

求古代大臣的職位表,古代的官員職位表是什麼?

正一品 文職京官 太師 太傅 太保 殿閣大學士 文職外官 無 武職京官 領侍衛內大臣 掌鑾儀衛事大臣 武職外官 無 從一品 文職京官 少師 少傅 少保 太子太師 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 協辦大學士 各部院尚書 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職外官 無 武職京官 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 內大臣武職外官 將軍 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