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權利到底有多大,丞相在古代有多大的權力?

2021-06-14 22:07:24 字數 4772 閱讀 3858

1樓:匿名使用者

開始還比較大,後來在皇權和相權的鬥爭中相權被逐步削弱,到了清朝的軍機處就只剩下筆錄聖旨的職能了。

至於你說的那些問題各個朝代各個皇帝都不一樣,比如明朝很多皇帝不務正業,內閣在下面報上來的奏章上註上處理意見,皇帝基本上就蓋章照準了,或者皇帝年紀比較小那也是言聽計從,要是比較勤政或比較強勢的皇帝,那丞相最多給出意見,最後拍板還得皇帝來,特別強勢的皇帝可能乾脆就把丞相撤了自己一肩挑了。

和皇帝爭執也得看朝代,比如唐朝政治開明,宋朝尊重士大夫,那他們就敢爭執,到了清朝皇帝拿大臣當奴才,那自然不敢爭,這個也跟大臣性格有關係。

提出意見的機會當然有,不過能不能成功就難說了。明代內閣有封存聖旨的權力,可以駁回他們認為不合適的聖旨。至於冒不冒險,取決於有沒有犯皇帝的忌諱,沒有的話就沒事兒,有的話那就是自己往槍口上撞了。

2樓:匿名使用者

得看哪朝哪代哪個人,比如王莽,曹操,權利大不大?總之,皇權弱則丞相權大,皇權強則丞相權小。

3樓:飛翔的錘石

最早比皇帝本人權力還大,如始皇帝時期的李斯,很牛叉。後來皇帝很心思過味來了,就開始逐步的削減,到最後的朝代清朝的時候,削減到相當於現在的臨時工了,很有意思的一個工種。

4樓:時不就我我就時

不同時期的丞相是不一樣的,秦朝始設丞相,位列三公,一人之上萬人之下,後來丞相被分為各種宰相,被皇帝分權,明朝被廢除

5樓:iphone27王

不同的時期會有不同的權利。

丞相(宰相)這種制度到漢初至武帝時為鼎盛期。這個時期的宰相權利最大!在秦統一中國、實行丞相制度後,相權日強。

到西漢初期,宰相的權力更是迅速膨脹,並很快達到鼎盛時期。丞相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無所不管,與當時的皇權基本上處於平等狀態。蕭何、曹參等一批名相出現,在西漢的政治舞臺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但就在君相“坐而論道”之時,相權和皇權之間的矛盾開始暴露出來。由於相權的膨脹使皇權受到威脅,皇帝便想辦法制約相權,宰相也就很快迎來厄運。僅西漢初期到漢武帝時期的百餘年間,相權雖然很大,但宰相被殺的也達30多人。

而且在漢武帝之後,由於加強了皇權,抑制了相權,相權就再也沒有翻過身來。可見,宰相制度的萌芽和創立時期雖然很長,但它的鼎盛時期卻很短暫,不足百年。在宰相制度走向鼎盛的漢朝,宰相已從一相發展到三公。

其演變的特點是:

(1)宰相人數多變。從西漢前期1人,到西漢後期和東漢時三公皆為宰相。

(2)辦事機構龐大。漢朝設丞相府(相國府),三公並相時期,宰相辦公處稱為“三府”:丞相府、大司馬府、大司空府。

最後改定為太尉府、司徒府和司空府。西漢丞相府屬員多達300多人。

(3)職責許可權大。西漢時期宰相的職責無所不統、無所不包,幾乎參與所有國家重大事務的決策,還掌握選用官吏、總領百官朝議和奏事、執行誅罰、主管郡國上計與考課、封駁與諫諍等權,還有一定的立法、司法和軍事權。在兩漢時期,宰相涉權之廣、職權之重,是後代宰相無法比擬的。

(4)出身雜。由於兩漢選官途徑廣泛,宰相出身也雜,從布衣到宗室,各種出身都有。

(5)相權開始受到皇權的制約,其主要措施就是提高尚書檯地位。

魏晉至宋為調整期。兩漢時期,由於君權與相權的矛盾迅速暴露,宰相制度很快便進入調整期。調整的核心是,皇權不斷集中,相權不斷被分割。

但不同的君王有不同的特點和喜好,控制相權也就有不同的辦法,因而宰相權力時而強化,時而又被弱化。第一次調整開始於漢武帝時期內外朝的設立,皇帝開始靠身邊的心腹辦事機構控制相權,但心腹辦事機構日漸坐大後,又形成一個實際的行政中心,分割甚至取代了相權,最後形成了互相消長的內外朝。在進入調整期後,宰相制也屢有變化,最重要的是多相併存、三省出現。

曹魏時,凡任錄尚書事、尚書令及尚書僕射者,便成為宰相,執掌政柄,但這時的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在名義上仍不失為宰相之號。至兩晉時期,中書監、令便取代了宰相的職位。宋齊樑陳並相沿襲。

這時所謂宰相,除錄尚書事、尚書令、僕射及中書監、令外,還有侍中。北魏、北齊時,因魏晉以來的門下省逐漸發展起來,侍中權柄尤重。後周改制,以大冢宰為宰相,不久又置左右丞相。

隋朝廢三公,三省長官為相,稱為“真宰相”。唐朝前期確立三省制,中後期為中書門下政事堂制。唐朝是宰相制度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其宰相機構之變化與宰相名稱之多變均較複雜。

三省制度是在魏晉南北朝和隋朝時期逐漸形成的,到唐朝才真正得以確立。在唐代的中樞機構中,真正握有實權的是尚書、中書、門下三省。尚書省是**執行政務的總機構,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其長官稱尚書令,左、右僕射為之副。

中書省是秉承皇帝意旨掌管國家機要大事、釋出政令的機構,其長官稱中書令。門下省與中書省同掌機要,並負責審查詔令,簽署章奏,有封駁之權,其長官稱侍中。凡朝廷有軍國大事,則中書出令(決策),門下封駁(審議),尚書受而行之(執行)。

所以人們也簡稱尚書省是執行機構,中書省是決策機構,門下省是審議機構。又因尚書省下設有六部,故習稱“三省六部制”。唐初右僕射加“知政事”身份,參加政事堂會議,也是宰相。

中書令遷右僕射,不加“知政事”亦為宰相。李世民繼位後,尚書省的左、右僕射與侍中、中書令均成為宰相。從貞觀元年起,以他官預宰相事便經常出現。

一是以資格較淺的**加“參議朝政”、“參知機務”、“參知政事”、“專典機密”、“參議得失”等名號而預宰相事;二是給一些資格較老的元勳功臣加“平章事”或“同三品”名號,使其可以繼續預聞宰相事務。宋朝正副宰相同設,多相併行,編制也不固定,目的是分散相權。北宋沿襲唐代後期制度,設定中書門下省。

在北宋前期,中書門下的長官為正宰相,亦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副宰相稱“參知政事”。後來參知政事與正宰相基本無差別,使正宰相事權更為分散。宋太宗後,一相四參或二相二參是常事。

元至清末為衰落期。因為宰相制度無論怎樣調整,皇權與相權之間的矛盾都無法得到徹底解決,所以從元朝開始,宰相制度便進入衰亡期。金朝罷中書、門下兩省,實行一省制,以尚書省總攬政務。

元朝開始是一省多相制,後改為兩省多相制,又以中書省取代尚書省。明朝從廢丞相到實行內閣制,使中國傳統社會的**官制發生了最重要的變革。明洪武元年設左、右丞相,丞相之下設左丞、右丞、參知政事等職,為其屬員。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擅權撓政為名,殺中書省丞相胡惟庸,廢丞相,使六部直隸於皇帝。廢除宰相制後,相權被分於六部,國柄則集於皇帝一身。明成祖時,在洪武年間設立殿閣的基礎上正式設立內閣。

閣臣權力雖比宰相權力小得多,但人們還是習慣把閣臣看成宰相。清朝從三院長官到內閣大學士,再到軍機大臣、總理大臣、內閣政務大臣,宰相權力日趨淡化,皇帝集權則達到極點。而隨著清王朝的滅亡,中國古代的宰相制也終於走到它的歷史盡頭。

丞相在古代有多大的權力?

6樓:匿名使用者

在理bai

論上,丞相是中國古代皇帝du的股肱,典領zhi百官,輔佐皇帝治理國dao政,無回所不統,就是說理論上丞相應答該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正因為丞相這種特殊的屬性,因此丞相的權力往往會給皇帝帶來威脅,讓皇帝有如芒刺在背,所以皇帝常常視丞相如眼中釘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後快。

秦朝到西漢初期,丞相的權力是很大的;但到了漢武帝時期,設立中朝,丞相的境遇就很悽慘了,終武帝之世,共任用了丞相13位,他們是:衛綰、竇嬰、許昌、田蚡、薛澤、公孫弘、李蔡、莊青翟、趙周、石慶、公孫賀、劉屈氂、田千秋,其中是免職的免職,自殺的自殺,處死的處死,能得以善終的也只有幾個沒有什麼作為的人。

後世的權臣通常會自封為丞相,表面上是為了忠心的輔佐皇帝,實際上卻是將皇帝作為傀儡,以丞相的名義發展壯大自己的實力。而那些想改朝換代的權臣則更是把丞相作為通往皇帝寶座的一步階梯。

中國歷史的趨勢就是,君主的權力在逐漸增強直至巔峰,而丞相的權力則是逐漸被削弱,甚至在明太祖時期直接就廢除了丞相職位。

所以說,丞相的權力是很大的,但往往他們的一生並不快樂。

宰相的權力有多大?

7樓:匿名使用者

職務由來

zǎixiàng

宰相是國君之下輔助國君處理政務的最**職。夏商是巫史,西周春秋是公卿,戰國以後是宰相。

宰相,是我國歷史上一個泛指的職官稱號。宰是主宰,相是輔助之。

職務變遷

宰相的正式官名隨著朝代的更替,先後出現過:丞相、相國、大司徒、中書命、尚書命、參知政事、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等多達幾十種官名。據記載,早在商周時代已有太宰、尹、太師之稱,這些官職雖有輔佐天子管理國家之意,但在當時尚不具備國家機器中幕僚長階性質。

到了春秋戰國時代,相的名稱出現了。例如管仲為齊國相,藺相如為趙國相。由於當時養士之風盛行,不少有知識的人被各國招聘為相。

泰國由於變化徹底,發展迅速,是戰國時代第一個設立郡縣制的國家,並於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任梧裡疾、甘茂為左右丞相。丞相之名由此而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宰相作為官制首次確定下來。

在秦以前的殷周時代,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是通過分封諸侯進行統治的,商朝的王或周朝的天子不能干涉分封國的內政,又因分封國的國君由貴族世襲,所以天子無權解除他們在分封國的統治權力。秦始皇之後,廢分封,設郡縣,廢諸侯,設官吏,皇帝不再通過宗法親緣關係進行統治,改為任命官僚向全國發號施令,因此有必要組織一套官僚機構,並藉助於宰相大臣輔佐政務。宰相就在這一歷史條件下產生了。

隨著封建國家的發展,宰相制一直沿襲了兩千年。

8樓:小西看斜陽

宰相是國君之下輔助國君處理政務的最**職。夏商是巫史,西周春秋是公卿,戰國以後是宰相。

宰相,是我國歷史上一個泛指的職官稱號。宰是主宰,相是輔助之。

宰相是中國古代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時為管理家務和奴隸之官;周朝有執掌國政的太宰,也有掌貴族家務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實已為官的通稱。相,本為相禮之人,字義有輔佐之意。

宰相聯稱,始見於《韓非子·顯學》,但只有遼代以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與職權廣狹則不同,而且名目繁多。通常和丞相是一個概念。

宰相最早起源於春秋時期。管仲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傑出的宰相。到了戰國時期,宰相的職位在各個諸侯國都建立了起來。

丞相在古代有多大的權力

在理bai 論上,丞相是中國古代皇帝du的股肱,典領zhi百官,輔佐皇帝治理國dao政,無回所不統,就是說理論上丞相應答該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正因為丞相這種特殊的屬性,因此丞相的權力往往會給皇帝帶來威脅,讓皇帝有如芒刺在背,所以皇帝常常視丞相如眼中釘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後快。秦朝到西漢初期,丞相的權...

在古代,號稱」一人之上,萬人之下「的丞相,權利到底有多大

丞相 中國古代官名,一般指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輔佐皇帝總理百政的 即百官之長。秦悼武王設立左右丞相,其後或置丞相,或置相國。漢朝沿襲秦朝制度,漢成帝之後,改為大司徒,與大司馬 大司空同行相權。東漢轉歸尚書檯行使,丞相變稱的司徒只是 備員而已 末年恢復丞相之職。魏晉時期,以中書監 中書令 侍中 尚書...

中國古代丞相與宰相的區別,宰相和丞相有什麼區別?

丞相是官職的名字,宰相只是統稱。丞相一定是宰相,宰相不一定叫丞相。秦代有丞相的官名,南宋時期的左右丞相,也是宰相。宰相和丞相有什麼區別?丞相為官名,宰相為一種制度,通俗地講二者的關係為 宰相包括丞相。區別如下 一,官銜 宰相是中國古代對於輔佐君主並掌握國家最高行政權力的 的一種通稱或俗稱,並非具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