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秀才到現在來說什麼是秀才古代秀才是什麼學歷

2021-03-06 03:53:32 字數 3975 閱讀 1586

1樓:匿名使用者

古時候的秀才都是讀書人

2樓:方哲健康生活

古代「秀才」又稱「茂才」,原指才之秀者,漢以來成為薦舉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曾與明經、進士並設為舉士科目、旋停廢,後唐宋間凡應舉者皆稱秀才,明清則稱入府州縣學生員為「秀才」,同時元明以來引申為書生、讀書人的一種稱呼。

古代科舉考試每三年一次,遇有國家慶典,會增加恩科,科舉包據鄉試、會試和殿試。參加鄉試要具備「秀才」資格,要取得「秀才」考試資格,必須在學道或「童子試」獲得取錄。「童子試」並非指兒童應試,而是不論年齡,應童子試的都稱童生。

成為童生之前接受蒙學,需要學習《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笠翁對韻》等以及「四書五經」。

古代秀才要讀的書包據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諸子百家叢書:

《老子》、《莊子》、《管子》、《列子》、《墨子》、《荀子》、《屍子》、《孫子》、《孔子集語》、《晏子春秋》、《呂氏春秋》、《賈誼新書》、《春秋繁露》、《揚子法言》、《文子纘義》、《商君書》、《韓非子》、《淮南子》、《文中子中說》、《山海經》、《陰符經》、《關尹子》、《亢倉子》、《鬻子》、《公孫龍子》、《鬼谷子》、《子華子》、《尹文子》、《鶡冠子》、《穆天子傳》、《十洲記》、《列仙傳》、《抱朴子》、《握奇經》、《尉繚子》、《曾子全書》、《子思子全書》、《鹽鐵論》、《說苑》、《獨斷》、《傅子》、《神異經》、《博物志》、《神仙傳》文、《六韜》、《司馬法》、《吳子》、《鄧析子》、《慎子》、《孔子家語》、《孔叢子》、《周髀算經》、《九章算術》、《太玄經》、《新語》、《新序》、《白虎通德論》、《風俗通義》、《論衡》、《潛夫論》、《申鑑》、《中論》、《人物誌》,廿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南史》、《北史》、《隋書》 、《舊唐書》 、《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宋書》、《遼史》、《金史》、《元史》、《明史》等等。

秀才的考試形式為「八股文」,生員除了經常到學校、學官的監督考核外,還要經過科考選拔,未取者有錄科、錄遺兩次補考機會,方可參加本屆鄉試,即各省舉行的考試,取中者入正榜為舉人。

在現在,秀才相當於「高考生」。

3樓:藝海叢林

有知識的人,四類專科吧

古代秀才是什麼學歷?

4樓:不乖的

由於當時教育質量和教育水平落後,能夠讀書的人少,能考取功名的就更少了,秀才的能力相當於現在的中專或大專生,地位卻相當於本科或研究生。

在古代,考秀才是考取功名的一步,秀才的地位在古時候是很高的。古代秀才如何考不上舉人,通常便可以蒙學為生,就是說可以在鄉村地方找一處小屋子教育小學生,這稱為蒙學!

而當今做小學教師,至少也得中專到大專文憑,而社會上的補課班對應聘者的學歷要求則更高。由此我們可以大致知道,秀才謀生能力大概相當於當今社會的大、中專學歷。

5樓:匿名使用者

秀才相當於現在的「211」大學學歷。

古代秀才每一個朝代的學歷認定略有都不同,具體如下:

1、隋唐科舉制有秀才科,廢棄舉薦制,用考試的辦法選人才,考試極為嚴格,隋代考取者不過十人。按現在的來看,不亞於考博。

2、唐初秀才科第最高,每年不過一兩人。唐高宗後來停秀才科,但秀才成了讀書人的通稱。

3、宋朝時各府向朝庭貢舉人才應禮部會試,先進行選拔考試以爭取舉薦,但不論你選沒選上都稱為秀才,所以才有不第秀才之說。

4、明清時必須進入府州縣學的生員才能稱為秀才。

5、秀才是進入士大夫階層的最低門檻,成了秀才就表示身上有功名,亦享有很多特權,比如免差徭,見知縣不用下跪,知縣不可隨意對其用刑等等。

6、現在再歸納一下三個級別的考試:鄉試第一名稱解元,會試第一名稱會員,殿士第一名稱狀元,如果三場都是第一名就是連中三元。

讀書人的讀書進身之路:童生→秀才→舉人→進士→大學士→翰林學士。

擴充套件資料:

秀才的社會地位

秀才是古代中國對某些士大夫的稱呼。明清時,一般指通過了科舉中院試的生員,屬士大夫中的最基層。

察舉制時期

秀才一名在隋朝科舉開始以前已有。在漢朝使用察舉制時,由各州推舉的民間人材稱之為「秀才」。東漢時為避漢光武帝劉秀之諱,將秀才改名茂才,或稱茂材。

茂才科主要是選拔奇才異能之士,所以通常稱「茂才異等」或「茂才特立之士」。

秀才最初為特舉,在西漢後期成了歲舉,舉主為刺史,遂形成州舉秀才、郡舉孝廉的體制。

科舉制時期

隋朝開始開科取士,最初亦為取秀才。到了唐朝初年,秀才是常科考試的一種。但後來「秀才科」被廢,秀才一詞一度變成了讀書人的泛稱。

到了宋朝時,凡經過各地府試者,無論及第與否,都可以稱為秀才。故此當時有「不第秀才」之稱。

明、清時,秀才是經過院試,得到入學資格的「生員」的俗稱。得到秀才資格,是進入士大夫階層的最低門坎。成為秀才即代表有了「功名」在身,在地方上受到一定的尊重,亦有各種特權。

例如免除差徭,見知縣時不用下跪、知縣不可隨意對其用刑、遇公事可稟見知縣等等。

秀才中部份人是貧窮家庭出身,但是得到秀才功名不一定可以帶來財富。只有生員資格的秀才並沒有俸祿,若果未能通過之後的鄉試中舉,亦不足以為官。很多秀才在功名上未能更進一步,只能回鄉以教書等方法為生。

這些在經濟上並不富裕,但在社會上地位稍高於平民的讀書人被稱為「窮秀才」。

在明清時的中國,秀才是地方士紳階層的支柱之一。在地方鄉村中,他們代表了「知書識禮」的讀書人。因為他們在地方官吏前所有的特權,故此經常會作為一般平民與官府之間溝通的渠道。

遇上地方上的爭執,或者平民要與官衙打交道,經常都要經過秀才出面。

而一般平民家中遇有婚喪事,或過年過節,亦有請村中秀才幫忙寫對聯、寫祭帳等習慣。

6樓:冷事百科

古代的秀才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7樓:匿名使用者

比較合乎情理的是: 秀才,相當於高中畢業,因為他們可以算是有學問的人。 舉人,相當於大學生或研究生,因為他們畢竟是從眾多的秀才中脫穎而出的。

進士,確切地說,它是一種類似職稱的說法,應該相當於現在的教授,或者研究員。因為每一屆全國才幾十個。 狀元,絕對不能說相當於博士,因為博士太多了,而狀元幾年才出一個,至少應該相當於院士,如果狀元可以說是一種榮譽的話,那就應該相當於現在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延伸:秀才別稱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見於《管子·小匡》。漢以來成薦舉人才的科目之一。亦曾作為學校生員的專稱,現代也比喻知識量豐富的人。

舉人是指被薦舉之人。漢代取士,無考試之法,朝廷令郡國守相薦舉賢才,因以「舉人」稱所舉之人。唐、宋時有進士科,凡應科目經有司貢舉者,通謂之舉人。

至明、清時,則稱鄉試中試的人為舉人,亦稱為大會狀、大春元。中了舉人叫「發解」、「發達」。習慣上舉人俗稱為「老爺」,雅稱則為孝廉。

進士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考試殿試者,稱為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

此稱始見於《禮記·王制》。隋煬帝大業年間始置進士科目。唐亦設此科,凡應試者謂之舉進士,中試者皆稱進士。

唐朝時以進士和明經兩科最為主要,後來詩賦成為進士科的主要考試內容。元、明、清時,貢士經殿試後,及第者皆賜出身,稱進士。且分為三甲:

一甲3人,賜進士及第;

二、三甲,分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 明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袁可立)戊子舉於鄉,己丑成進士。」

8樓:潮蕭殳野

以明清科舉為例,所有士農工商行列的人都可以參加科舉。科舉按照由低到高,分別是院試

鄉試會試

殿試。通過院試的稱為秀才,就是優秀的人才,等於就是拿到了國家承認學歷。秀才就可以參加鄉試,通過了就是舉人;舉人可以參加會試,通過了就是貢士;貢士可以參加殿試,通過了就是進士。

進士就可以當官,至少是個縣令。

許多人總拿當時的科舉和今天的高考相比,不對,其實科舉好比今天的公****。秀才是國家的初級公務員,享受免徭役,免稅賦等待遇。

古時候的狀元,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俗話說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可見,古代讀書人對考取功名看的是多麼重要。其實,古代考取狀元跟我們跟今天的考取文憑完全不是一個概念,中國古代考取狀元是科考制度,是為了選拔 今天的學歷是各個專業的一個證書,一個學習經歷的證明。我們小時候都讀過范進中舉這篇文章,范進因為中了舉人喜極而瘋。由此可見...

古時候,秦統治時期的趙國邯鄲是現在的那裡

邯鄲古城就在現在的邯鄲市,邯鄲 二字作為地名三千年沿用不改,是中華地名文化的特例,名稱由來主要有三種說法 說法一 邯鄲在戰國以前寫作甘丹。有學者認為太陽出升過地平線叫甘,太陽落山過地平線叫丹。邯鄲即日出日落之地。說法二 邯鄲地名可能由姓氏而取名。過去是有邯鄲這個姓氏的,邯鄲是一個複姓。說法三 漢書 ...

古代的朝歌現在指的是什麼地方,古時候“ 朝歌” 是現在的哪裡啊?

逗比逗無悔 朝歌位於今河南鶴壁市市區南部淇河邊。淇園是商朝的國家園林,還有三海子 摘星臺 鹿臺 淇水關 折脛河 三仁祠 箕子廟等歷史遺蹟。朝歌,是中國商王朝國都 3000年前的商朝武丁大帝是朝歌城市的奠基者,商王盤庚時期,將商的國都遷到了沬邑,武丁 武乙 帝乙 帝辛四個帝王以沬為都,商紂王執政時期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