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士多德錯覺的理論依據

2021-03-03 20:27:07 字數 944 閱讀 9605

1樓:綾の祤両

亞里士多德的哲學動搖於唯物論和唯心論兩條路線之間。

他將一切事物都說成是由「質料」和「形式」構成。「質科」是僅僅具有可能性的原料,必須取得一定的形式,其可能性才成為現實。這叫做「質料形式論」 (hylomor phi**,hyle=matter,即質料,morphe=form,即形式)。

他認為質料是消極的、被動的,形式是積極的、主動的;形式是事物的能動的本質,這導致了他所謂「形式的形式」成為宇宙變化的第一動力。因此,他雖然批判了柏拉圖的「理念」,卻引進了與理念相同的「形式的形式」。

他在《論靈魂》這部著作裡將上述原理用到人的身上。他強調軀體和靈魂的統一,軀體作為原料,靈魂作為質料現實化的形式,靈魂是和具有器官的軀體不可分離的。他認為人的心靈原是空無所有的一塊白板,它是經驗的承受器,藉助於具有感官的軀體所提供的感性經驗,心靈才能發育滋長。

因此,在認識論方面,他肯定認識**於感覺,引起感覺的東西是外在的。但他同時又認為思維是可以自由作主的,理性是一種比感覺「高貴」的認識,片面誇大了理性的作用。他認為心靈是統一的,但在功能上可以分為營養功能、感受功能、思維和行動功能幾級不同的水平。

《論感覺》一篇中將感覺定義為辨別的官能。感覺分為五類,即觸覺、味覺、嗅覺、聽覺和視覺。其中以觸覺作為最基本的一種,他並已認識到觸覺是一種複合的感覺。

他又指出,有些客體的屬性,如形狀、大小、運動等,不只是一種感覺的物件,要把不同渠道得來的印象結合起來,就須依靠共同感覺(sensus ***munis)。 共同感覺這個概念接近於意識的概念。

《論記憶》一篇中將記憶過程中的保持和回想加以區分。認為記憶以感知為前提,時間的過渡是記憶的特 徵。在感知過程中,所感知的事物留下印記,如同印章打下的印記一樣,這就是記憶。

回想之所以可能,是由 於所感知的事物總是按某一先後順序發生的。以後再感知或想到前一件事,就會聯想到後一件事。

他是第一個提出聯想律的人。他的聯想律有三條,即相似律、對比律和接近律。

亞里士多德的故事,亞里士多德的小故事

一分鐘瞭解亞里士多德 亞里士多德的小故事 10 亞里士多德的故事 一分鐘瞭解亞里士多德 亞里士 斯 多德 前384 前322年 古希臘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 科學家和教育家之一。亞里士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的老師。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辦了一所叫呂克昂的學校,被稱為逍遙學派...

亞里士多德對世界做了什麼貢獻,亞里士多德的貢獻

亞里士多德 aristotle公元前384 前322 古代先哲,古希臘人,世界古代史上偉大的哲學家版 科學家和教育家之一權 堪稱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的老師。作為一位百科全書式的科學家,他幾乎對每個學科都做出了貢獻。亞里士多德對世界的貢獻很大。他的寫作涉及倫理學 形而上學 心...

亞里士多德對美德的觀點有哪些,亞里士多德的美德觀氏包括兩個方面嗎

與蘇格拉底一樣,亞里士多德在倫理學中主要 了善與美德的問題。但是他反對蘇格拉底把美德僅僅等同於知識的觀點,而主張有兩種美德,一種是心智方面的,即知德 另一種是道德方面的,即行德。心智方面的美德主要是指一種沉思的生活,它以理性沉思活動本身作為目標,對思想加以思想,並從這種活動中獲得悠閒自適而且持久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