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文藝思想上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2021-03-03 23:56:56 字數 4839 閱讀 7652

1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希臘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那裡誕生的思想家的思想對整個西方文明產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這其中的二位佼佼者柏拉圖和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更是以他們睿智的思想和嚴密的理論體系,在西方文明發展的整個歷史長河中可以說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由於是師生關係,亞里士多德的很多觀點同柏拉圖很相似。但就像亞里士多德自己說過的那樣:「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他們在一些重要問題上的觀點有很多不同,甚至截然相反。

首先二者都特別重視正義論,正義是柏拉圖國家和法律思想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同樣亞里士多德法律觀也是正義的法律觀,他們都把正義論作為國家和法律的最高原則,認為法律應該是同正義相一致的東西,維**律就是維護正義,遵守法律就是服從了正義。

在給正義定義的問題上二者也有相識的觀點,柏拉圖傾向於把正義看作是個人和國家的「善德」。亞里士多德也認為政治上的「善」就是正義。

在政體的研究上,柏拉圖在《政治家論》中把政體分為正常政體和**政體,並且主張採取吸收三種正常政體所長而構成的混合政體。亞里士多德繼承了柏拉圖的正常和**政體的劃分,認為一個介乎三種正常政體之間並吸收了三種正常政體優點的中間性的政體是最好的,最有利於實行法治。

二人都有自然法思想的,在柏拉圖那裡初步有了理性自然法思想的萌芽,亞里士多德進一步發展了這種思想,並且把自然法與人定法作為區分法律的一種方法。

在法律調整範圍問題上,二人都一致的人為城邦的一切都應該納入法律的範疇之內。都特別強調守法的重要性,並且把民眾的普遍服從和遵守作為法律充分發揮作用的必要條件。二人都重視憲法,柏拉圖認為立法首先應該制定憲法,憲法是基礎性的,亞里士多德在劃分法律是也把憲法同其它法律分開稱之為基本法,其他的稱為非基本法。

在治學上,柏拉圖把愛知識,永遠追求真理的精神作為衡量一個哲學家的重要標準,而亞里士多德的那句名言:「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則正是這種精神的體現。

亞里士多德不僅繼承了柏拉圖的思想同時有發展了柏拉圖的思想,這使得他們在很多問題上的觀點大相迥異。大體上來講,由於出身和所受教育以及人生經歷的不同,柏拉圖更多的站在貴族的立場上,思想中包含很多理想化的色彩諸如天性,神諭之類的。而亞里士多德則更傾向於民主、平等,更加務實,多是從人類生存的自然需要方面去考慮問題。

二人分歧首先在政體研究上,相對於柏拉圖的理想化色彩,亞里士多德更具現實一些。他完全拋棄了「哲學王」,而推崇中產階級的立憲共和國。在法律在政體的作用上相對於亞里士多德非常崇尚法治的重要性,把他放在首要的位置上。

柏拉圖的法治是處於次要位置,在論及法治的必要性時,柏拉圖認為法律就是一種外在的行為規則,當人們的行為無法靠自己的「道德正義」進行調整時,就需要靠外在的法律正義即:「訴訟正義」進行調整。

雖然二人都認可法律是正義的化身,但是柏拉圖的法律定義是一種神化色彩的自然理性,「理性的名令就是法律。」而亞里士多德的法律更像是一種契約。「法律是人們互不侵害對方權利的保證」。

二者的區別最大的地方是在社會成員的劃分上,柏拉圖站在貴族的立場上認為一個完善的理想國應該由三部分人所構成,即治國者階級、為國者階級、和生產者階級。他們上帝用不同質料分別製造的,個個階級之間是不可以改變的。與此相反的是亞里士多德認為任何城邦都有極富、極貧和中產階級三個階級。

這種以財產為劃分依據的三個階級之間不是固定不變的,這種劃分比柏拉圖森嚴的天然的不平等要進步和合理的多!啟示::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思想出現的時代背景是伯羅奔尼撒戰爭之後,希臘城邦進入危機和衰敗的那個時候誕生的。

城邦民主的鼎盛時期開始消逝,社會出現了一系列的危機。這同我們春秋戰國時期很相像。在他們的思想裡同樣存在著人治和法治之爭,以及如何實行法治的問題。

柏拉圖的「哲學王」思想同儒家的「賢明君主」理論雖然有本質的差別但是他們最終都是導向人治的。

在法律的實施上,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都認為城邦的一切事情都納入法律的範圍之內,這與法家的「一切皆以法而行」又是很相像的,都是讓法律無處不在。在今天看開都是不可取的一種極端論。

本文作者認為很大的一個原因就在於西方濃厚的自然法思想傳統有關,人們相信世間的法律是必須依據自然法來制定的,自然高與任何人包括國王,「國王是上帝的奴僕」。由於法律是上帝的法律,每個人都要自覺的遵守。這使得立法的時候人們會考慮很多自然法的正義,而且由於立法者也必須遵守法律所以在制定法律的時候都儘量制定出符合大家生活習慣且能夠被人所接受的良法。

有了良法,人們還認可接受並自覺遵守這種法律,法治的優越性便體現出來了。而反觀古代中國「上帝是國王的奴僕」。立法者是不受任何約束的,所以在制定法律的時候考慮的唯一標準就是能夠穩定統治,保住社稷。

為此,不惜規定極其嚴酷的刑罰,使得人民談法色變,恨法入骨。西漢吸取了秦朝的教訓,重新依靠人治來管理國家。

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文藝思想的異同

2樓:匿名使用者

1、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而亞里士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柏拉圖信奉唯心論,而亞里士多德比較信奉唯物論,但他遇到解決不了的事,常把老師的唯心論擺出來,在唯物論和唯心論之間搖擺。如果說誰更深刻,那就需要了解他們之間觀念的區別

2、柏拉圖在對詩歌**的認識上明顯受到自己客觀唯心主義的哲學觀的影響,基於認識只是對理念世界的回憶性的理解的觀點,柏拉圖認為詩人之所以能夠寫出來詩歌,是在詩人沉浸到一種痴狂的境界(也就是後來尼采所說的「酒神」境界和「日神」境界)中,[1]受到了神靈的啟示,然後把這種神靈的思想通過世俗的語言表述出來,公之於眾,這便成了詩歌。詩人在沒有神靈指引與啟示的情況下,只是一個渾渾噩噩的個體,沒有自己的能動性和自主精神;而一旦受到了神靈的啟示,又變成了一個類似於「傳聲筒」的個體存在,他們表述的並不是自己的思想,而是處於癲狂狀態下神靈對他們的指引。

於是,在柏拉圖的思想下,詩人也便成了一個沒有明確思想認知,而只需要去追求那種被神靈思想指引的精神境界中即可。詩歌也不再是詩人通過語言表述自己內心情感的一種藝術方式和行為了,而只是一種被動的接受與複製。受此影響,很多詩人也陷入了這樣一種困境之中:

沒有把神靈的點撥變成求知的願望,也沒有把迷狂中的靈感化為自我完善的動力。

不得不說,柏拉圖把自己客觀唯心主義的哲學思想引入對詩歌的定義,對詩歌的發展和詩人的學習和求知有一定程度的阻礙作用,讓當時和後來的很多詩人走了不少的彎路。根本上說起來,還是在於柏拉圖對世界的本源的認識是基於客觀唯心主義的,把很多未知的或者難以定論的東西歸結為「理念」的指引,這對詩歌藝術的發展是很不利的。當然,我們也不能完全否認柏拉圖的這種觀點帶來的一些積極的影響。

柏拉圖所認為的那種「痴狂」的境界,也被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了是追求藝術的過程中所不可或缺的一種境界。在「痴狂」的境界中,藝術家們的確有可能創造出表現自己最高水平的藝術作品。

3、在對詩歌**的認知方面,亞里士多德提出了與柏拉圖「詩興外來」截然不同的觀點。他認為詩歌的起源不在於神,而是在於人。對於詩歌的藝術的起源,亞里士多德提出了著名的「模仿」說,他認為人的天性裡面存在著模仿的本能,並且能從這種模仿的本能中得到快感。

[2]因此,亞里士多德認為在詩歌的起源於發展中,人絕不是無為的,而是以一種積極能動的態度去參與的。譬如最初的詩歌,可能就是一群扛著大木的原始人,他們在抗大木的過程中,聽到了一群鳥非常有節奏的鳴叫,於是他們好奇地也學著這群鳥的鳴叫發出「呦嗬呦嗬」的聲音,並且他們從這種聲音符號中得到了一種宣洩與放鬆,這種快感促使著人們去學習,去模仿更多的聲音,然後隨著社會,隨著語言文字的不斷髮展,慢慢演化成了現在的詩歌。由此,亞里士多德堅持人在詩歌創作中的主動地位。

他認為詩歌是表達人的內心的藝術途徑,而不是單純作為「神靈意志的傳聲筒」。

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文藝思想的異同

3樓:因為不懂才註冊

1、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而亞里士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柏拉圖信奉唯心論,而亞里士多德比較信奉唯物論,但他遇到解決不了的事,常把老師的唯心論擺出來,在唯物論和唯心論之間搖擺。如果說誰更深刻,那就需要了解他們之間觀念的區別

2、柏拉圖在對詩歌**的認識上明顯受到自己客觀唯心主義的哲學觀的影響,基於認識只是對理念世界的回憶性的理解的觀點,柏拉圖認為詩人之所以能夠寫出來詩歌,是在詩人沉浸到一種痴狂的境界(也就是後來尼采所說的「酒神」境界和「日神」境界)中,[1]受到了神靈的啟示,然後把這種神靈的思想通過世俗的語言表述出來,公之於眾,這便成了詩歌。詩人在沒有神靈指引與啟示的情況下,只是一個渾渾噩噩的個體,沒有自己的能動性和自主精神;而一旦受到了神靈的啟示,又變成了一個類似於「傳聲筒」的個體存在,他們表述的並不是自己的思想,而是處於癲狂狀態下神靈對他們的指引。

於是,在柏拉圖的思想下,詩人也便成了一個沒有明確思想認知,而只需要去追求那種被神靈思想指引的精神境界中即可。詩歌也不再是詩人通過語言表述自己內心情感的一種藝術方式和行為了,而只是一種被動的接受與複製。受此影響,很多詩人也陷入了這樣一種困境之中:

沒有把神靈的點撥變成求知的願望,也沒有把迷狂中的靈感化為自我完善的動力。

不得不說,柏拉圖把自己客觀唯心主義的哲學思想引入對詩歌的定義,對詩歌的發展和詩人的學習和求知有一定程度的阻礙作用,讓當時和後來的很多詩人走了不少的彎路。根本上說起來,還是在於柏拉圖對世界的本源的認識是基於客觀唯心主義的,把很多未知的或者難以定論的東西歸結為「理念」的指引,這對詩歌藝術的發展是很不利的。當然,我們也不能完全否認柏拉圖的這種觀點帶來的一些積極的影響。

柏拉圖所認為的那種「痴狂」的境界,也被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了是追求藝術的過程中所不可或缺的一種境界。在「痴狂」的境界中,藝術家們的確有可能創造出表現自己最高水平的藝術作品。

3、在對詩歌**的認知方面,亞里士多德提出了與柏拉圖「詩興外來」截然不同的觀點。他認為詩歌的起源不在於神,而是在於人。對於詩歌的藝術的起源,亞里士多德提出了著名的「模仿」說,他認為人的天性裡面存在著模仿的本能,並且能從這種模仿的本能中得到快感。

[2]因此,亞里士多德認為在詩歌的起源於發展中,人絕不是無為的,而是以一種積極能動的態度去參與的。譬如最初的詩歌,可能就是一群扛著大木的原始人,他們在抗大木的過程中,聽到了一群鳥非常有節奏的鳴叫,於是他們好奇地也學著這群鳥的鳴叫發出「呦嗬呦嗬」的聲音,並且他們從這種聲音符號中得到了一種宣洩與放鬆,這種快感促使著人們去學習,去模仿更多的聲音,然後隨著社會,隨著語言文字的不斷髮展,慢慢演化成了現在的詩歌。由此,亞里士多德堅持人在詩歌創作中的主動地位。

他認為詩歌是表達人的內心的藝術途徑,而不是單純作為「神靈意志的傳聲筒」。

亞里士多德的故事,亞里士多德的小故事

一分鐘瞭解亞里士多德 亞里士多德的小故事 10 亞里士多德的故事 一分鐘瞭解亞里士多德 亞里士 斯 多德 前384 前322年 古希臘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 科學家和教育家之一。亞里士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的老師。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辦了一所叫呂克昂的學校,被稱為逍遙學派...

亞里士多德對世界做了什麼貢獻,亞里士多德的貢獻

亞里士多德 aristotle公元前384 前322 古代先哲,古希臘人,世界古代史上偉大的哲學家版 科學家和教育家之一權 堪稱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的老師。作為一位百科全書式的科學家,他幾乎對每個學科都做出了貢獻。亞里士多德對世界的貢獻很大。他的寫作涉及倫理學 形而上學 心...

亞里士多德對美德的觀點有哪些,亞里士多德的美德觀氏包括兩個方面嗎

與蘇格拉底一樣,亞里士多德在倫理學中主要 了善與美德的問題。但是他反對蘇格拉底把美德僅僅等同於知識的觀點,而主張有兩種美德,一種是心智方面的,即知德 另一種是道德方面的,即行德。心智方面的美德主要是指一種沉思的生活,它以理性沉思活動本身作為目標,對思想加以思想,並從這種活動中獲得悠閒自適而且持久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