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冰夏
志與學的關係的理解:人一定要有志向,同時志向要專一,這樣才能潛心學習,不會輕易被改變。「志」是「學」的前提和動力,「學」是「志」的具體表現,乙個勤學的人一定是乙個有志向的人。
誡子書》志與學的關係: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這句話的意思是不學習就難以增長才幹,不立志就難以學有所成。
諸葛亮告誡自己孩子只有內心寧靜,才能養成定力,有了定力,才能明確志向,安心學習,增長才幹。即有志向去學習,多學習才能養成好的才幹。
誡子書》是三國時期政治家諸葛亮臨終前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從文中可以看作出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此書中。
全文通過智慧理性、族前簡練謹嚴的文字,將普天下為人父者的愛子之情表達得非常深切,成為後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諸葛亮是乙個什麼樣的父親 誡子書
2樓:萌伊
諸葛亮。是乙個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的父親。
誡子書》的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
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學的經驗,著重圍繞乙個「靜」字加以論述,同時把失敗歸結為乙個「躁」字,對比鮮明。
在《誡子書》中,諸葛亮教育兒子,要「澹泊」自守,「寧靜」自處,鼓勵兒子勤學勵志,從澹泊和寧靜的自身修養上狠下功夫。他說,「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絕數陸,非志無以成學。
意思是說,不安定清靜就不能為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要學得真知必須使身心在寧靜中研究**,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的學習中積累起來的;不下苦畢友功學習就不能增長與發揚自己的才幹;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學業成功。《諸葛亮教育兒子切忌心浮氣躁,舉止荒唐。
在書信的後半部分,他則以慈父的口吻諄諄教導兒子: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話看起來不過是老生常談罷了,但它是慈父教誨兒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話,是他人生的總結,因而並頃格外令人珍惜。
誡子書中諸葛亮告誡兒子成才具備哪些條件
3樓:仉憐蕾
誡子書。中諸葛亮告誡兒子成才應當具備修身養性。
寧靜致遠的條件,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芹碰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意思是有道德修蠢陵養的人的品行,是依靠安靜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帶首戚養,是依靠節儉努力培養自己的品德。不寡慾就不能表明自己的志向,不寧靜就不能到達高尚的思想境界。學習必須靜下心來,才幹必須學習才能增長,不學習就不能有廣博的才幹。
諸葛亮的兒子是誰,有諸葛亮的兒子是誰?
諸葛瞻 227 263年 字思遠。琅邪陽都 今山東臨沂 人。諸葛亮之子,三國蜀漢大臣,工書畫。諸葛瞻從小聰明穎慧,是一個早熟的人才。建興十二年 234年 諸葛亮在軍旅中寫信給他的哥哥諸葛瑾說 瞻今已8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三國志 蜀書 諸葛亮傳 下引同 表現出對其子成長的期望和擔心。...
諸葛亮立過什麼大功?諸葛亮一生功績有哪些?
歷史上的諸葛亮沒有什麼顯赫的戰功,但他作為蜀國的丞相,將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人民安居樂業。甚至可以說,他把作為一個丞相該做的都做了,受到了百姓的愛戴和擁護。歷史是人民寫的,這也是為什麼他後來受到世人景仰的原因,也是為什麼後代人把他傳說的神乎其神的原因。寫過出師表,沒讓曹操登位,如果沒諸葛亮的話,我想...
諸葛亮有幾個兒子
繼子諸葛喬 喬字伯鬆,亮兄瑾之第二子也,本字仲慎。與兄元遜俱有名於時,論者以為喬才不及兄,而性業過之。初,亮未有子,求喬為嗣,瑾啟孫權遣喬來西,亮以喬為己適子,故易其字焉。拜為駙馬都尉,隨亮至漢中。一 年二十五,建興 元 六 年卒。子攀,官至行護軍翊武將軍,亦早卒。諸葛恪見誅於吳,子孫皆盡,而亮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