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滅亡漢朝興盛我們應吸取哪些經驗教訓

2021-03-03 21:34:09 字數 5121 閱讀 1304

1樓:tjc傑

文景之治西漢初年,經濟蕭條.文帝、景帝吸取秦亡的教訓,減輕農民負擔,注重農業發展,提倡節儉,以身作則,以德化民.

在全國實行了休養生息政策,

1,下令讓士兵復原回鄉生產,免除若干年的徭役2,動員在戰爭時期逃亡的人回家,恢復原來的田宅3,釋放因飢餓而賣身為奴婢的人

4,減輕賦稅,規定三十稅一

2樓:

人生應該如蠟燭一樣,從頂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但願每次回憶,對生活都不感到負疚。

你若要喜愛你自己的價值,你就得給世界創造價值。

西漢從秦的滅亡中吸取了什麼教訓

3樓:毗沙王

西漢建立後,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秦朝的法律嚴酷,賦稅沉重,民不聊生。漢朝初期,吸取這個教訓,用「黃老思想」作為治國方針,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實行「休養生息」政策。

廢除嚴刑苛法。這樣,使經濟逐步發展起來,社會穩定。

秦朝滅亡的原因?以及根本原因?漢初錯誤吸取秦亡的什麼教訓?

4樓:home海西家

根本的原因就是秦王的**。

【下面是詳細的原因分析】

春秋戰國時代,諸候不斷混戰,長期的戰爭,使人民生活疾苦,人民渴望和平與統一。而當時的現實,周室已經無法控制局面。諸候國逐漸強大,通過戰爭來實現統一。

當時的社會矛盾是戰爭與和平的矛盾。秦國的變法,是統一的選擇,通過變法,最大限度地調動了戰爭機器,只有強制性地驅動人力、物力,才能使秦國更加強大。在當時,秦國的「苛政」沒有使秦國滅亡,是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商鞭變革」獲得秦人的支援,《史記》記載「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在戰爭的壓力之下,想通過所謂的「仁政」休養生息,是不可能的。

戰爭是殘酷性,為了諸候國的生存,必需調動一切戰爭資源,必需有兵役、勞役,最終勞民傷財。長期的戰爭,更需要長期地強制性調動一切戰爭資源。如果用「仁政」,就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人力、物力,就會在戰場上失敗,最終威脅諸候國的生存。

戰爭是災難的開始,又是災難的結束,人類社會渴望和平,意味著戰爭必須結束。歷史選擇了秦國,結束**的戰亂。商鞭的變法應運而生,是時代的選擇。

在長期戰爭的特殊環境下,歷史否定所謂的」仁政「,而肯定秦的變法。

但統一後,人心思定,人民渴望和平與幸福,社會的矛盾不再是戰爭與和平的矛盾,而是反抗與壓迫的矛盾。人民渴望能有安定和睦的環境,而對秦朝的」苛政「否定。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向前的。

統一是大勢所趨,是必然性的。和平是歷史的長期結果,戰爭只是短期的結果。只有在特殊性的環境下。

「商鞭變革」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秦國統一後,沒有及時改變政策,仍用「商鞭變法」,在「苛政」下,民不聊生,違背了人民的意願,最終被歷史所拋棄。歷史對「商鞭變法」否定,而肯定「仁政」。

改變秦朝的命運,是陳勝起義。秦朝強制性調動人力修築工事,因為誤期不能到達,按秦法令要嚴罰,造成陳勝起義。點點星火,點燃全國,帶起反秦勢力,在浩浩蕩蕩的反抗之下,秦國滅亡。

這就是為什麼秦國在統一之後滅亡,裡面有量變與質變的問題。量變和質變是辨證統一的,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的準備,一切事物的發展,從量變開始,量變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突破度的界限,引起事物的質變。統一前,秦的「量」是指秦地。

統一後,秦的「量」是指全國。統一前,秦人經過秦國的長期治理,人心安穩。但統一後,六國之人沒有經過秦政洗禮,對秦的「苛政」難以接受,人心未穩,潛伏動亂危機。

《史記》記載「商鞭變法」初時:「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國都言令之不便者以千數。」在這裡可以看到,在變法初期,秦人也抵制變法。

六國之民初被秦國統治,同樣抵制秦政。人民在戰爭結束之後,渴望和平穩定的生活,人心思定。而秦國不反思,更換政策,仍用「苛政」。

隨著秦統治的擴大,反抗秦的量變擴大,而且秦政越來越苛,達破一定的度後,就會質變。被壓迫的人民,終於起來反抗秦朝,秦朝在起義反抗之下崩潰了。

社會是不斷髮展的,歷史只是過去。秦先統一而後亡,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封建社會經過了二千年的改朝換代,最終還是被淘汰,證明了事物曲折向前發展的,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

正面瞭解秦朝,通過辨證分析,既有肯定又有否定,反對「否定秦一切」的觀點

漢初錯誤吸取秦亡的什麼教訓?

休養生息的政策。

主要是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因為採用「休養生息」的政策,才有了「文景之治」。

休養生息政策是西漢初年的國策,這個政策是由劉邦及其群臣所一起制定的。漢高祖之後的幾代皇帝,特別是文、景兩代,都大力推行休養生息政策。即使漢武帝時期,後期因為長期對匈奴作戰的原因,全國戶數銳減,所以在武帝末年以及隨後的昭帝、宣帝年間也都採取了休養生息政策。

而且這一政策幾乎成了往後歷朝歷代初定天下時候所採取的國策。可見休養生息政策到了後來已經成為了一個純粹的經濟政策、是國家調整社會經濟的一個手段之一。所謂「休養生息」,即在社會大動盪或長期戰爭之後統治者實行的寬刑薄賦政策,以保養民力,增殖人口,達到恢復和發展經濟、穩定統治的目的。

那麼漢初統治者及其後的繼承者,為什麼要實行休養生息政策?

1、原因

(1)漢初統治者親身經歷了秦朝滅亡的過程,吸取秦王朝教訓是其採取休養生息政策的原因之一。劉邦本人經歷過農民戰爭,他本身是通過農民起義當上皇帝的,親身感受到農民戰爭的巨大威力,體會到秦王朝的滅亡是在賦稅、徭役、刑罰等方面過重所致。秦王朝賦稅重,佔農民收成的2/3;農民還要負擔沉重的徭役和兵役,史書記載,秦朝全國人口約2000萬,徵發徭役和兵役的總人數達二三百萬,光是修建阿房宮和驪山墓這兩項工程,就徵發了70多萬人;秦朝的刑法十分嚴酷,光是死刑就有砍頭、腰斬、活埋、車裂等多種,還有斬腳、割鼻等摧殘人體的肉刑法,連坐、株連、「夷三族」等。

這樣的情況,人民怎能不怨聲載道、社會經濟怎能不趨於崩潰、秦朝怎能不覆滅?所以漢初統治者吸取秦亡教訓,聽取意見,減輕刑罰,減少冤獄,吏治清明。

(2)社會經濟凋敝也迫使其不能不採取休養生息政策的重要原因。中國西漢時期著名的歷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平淮書》中寫道:

漢興,接秦之弊,丈夫從軍旅,老弱轉糧銄,作業劇而財匱,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而不軌逐利之民,蓄積餘業以稽市場,……米至石萬錢,馬一匹則百金。

這是司馬遷筆下的西漢剛剛建立時的社會面貌,主要是社會經濟狀況,國內到處是一片荒涼殘破的景象。物資匱乏,連皇帝也弄不到4匹毛色一樣的馬來拉車子,將相只能坐牛車;糧食、馬匹的**異常昂貴,1石米的**高達1萬錢,一匹馬的**則需要百兩**。可以想象在廣袤的國土上有多少人民流離失所,風餐露宿了。

面對社會經濟殘破的局面,西漢王朝的統治怎樣才能鞏固,維持下去?是西漢統治者急需解決的問題。

基於上述的兩點原因,為了恢復社會經濟,刺激生產力的發展,鞏固封建統治,漢初實行了休養生息政策。那麼措施有哪些?

2、措施

漢高祖劉邦時期:(1)勞力歸農。讓大量士兵復員,分給他們一定數量的田地,並免除一定期限的徭役;下令逃亡人口各歸原籍,恢復他們原有的土地房屋;把由於飢餓而賣身為奴婢的人,釋放為平民。

(2)輕徭薄役,漢**鑑於秦朝濫用民力導致的嚴重後果,因此比較珍惜民力,縮短了人民服役時間,規定全國男子從23歲開始服役,56歲免役,並且可以以錢代役。(3)薄斂賦稅,規定田賦為十五稅一(就是**每年向土地所有者徵收佔收穫物1/15的田稅)。(4)鼓勵生育,漢**為了提高全國戶數,在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頒佈「民產子」詔令,多生孩子可以免除兩年賦稅,這項政策使得漢初人口得到極大的提高。

漢高祖之後的幾代皇帝,特別是文、景兩代(漢文帝與景帝共在位39年),都大力推行休養生息政策。主要內容:(1)重視農業生產。

進一步推行「輕徭薄賦、獎勵生產」的政策,把田租減為三十稅一,嘉獎努力耕田的人;文帝減輕了人頭稅和徭役,實行與民休息的措施。(2)提倡節儉。如文帝身體力行,帶頭提倡:

取消建造價昂貴的露臺;死前留遺囑,主張自己的喪事從簡。(3)減輕刑罰。文帝廢除了親屬連坐法,用笞刑(用竹板子打)代替殘損肢體的肉刑;景帝再減輕了笞刑。

通過和秦朝在賦稅、徭役、刑罰等方面比較得出:秦朝實行**,導致人民民不聊生。在秦朝時農民要將收穫物的2/3以上交給國家,漢初皇帝薄賦勸農,田租在漢高祖時為十五稅一,文帝時為三十稅一;徭役方面減輕了很多,農民有足夠的時間從事農業生產;刑法方面不象秦朝刑法十分嚴酷,動不動就慘遭殺害。

……那麼漢朝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有什麼成效呢?

3、成效

休養生息政策的實施,在漢高祖時期,西漢的社會經濟已經得到恢**展,穩定和鞏固了漢朝的封建統治秩序。到文景年間,社會經濟全面回升,出現了治世局面—文景之治,為西漢達到鼎盛時期奠定了好的基礎。漢武帝時期,西漢的社會面貌完全煥然一新了,在世界威名遠播。

司馬遷的《史記.平淮書》反映了漢朝經過休養生息政策後,到漢武帝時國力強盛的景象:

至今上即位數歲,漢興七十餘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財。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

這是跟上面描述的景象完全不同的情況,真實反映了漢朝休養生息政策使西漢從廢墟上建立到逐漸興盛、經濟發展的歷史。

【如果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希望你能好評或者採納!謝謝 如果有其他問題請不要追問。另外提問,**多了佔螢幕空間。不好答題。謝謝】

西漢為了鞏固政權,汲取了秦王朝那些經驗教訓?

5樓:清朝的反思

這個歷史問題很複雜,一個朝代滅亡後,後代往往會評點前朝的得失;如明朝滅亡後,清朝吸取了明王朝黨政誤國的教訓,嚴格控制文官集團的勢力以及杜絕宦官專權。唐朝滅亡後,宋代吸收唐朝藩鎮割據的禍患,採取強**,弱地方的政策,將地方的財政權、軍事權、人事權收歸**管轄等等。

秦朝滅亡後,漢朝汲取的教訓有多方面,常規的措施有:

減輕百姓負擔,降低百姓稅賦。秦朝的滅亡,主要是由於稅賦徭役過重,漢朝降低稅賦負擔,漢景帝降低到三十稅一。

減輕宮廷開支,停止大型工程。如漢文帝想興建露臺,但是想到會耗費幾百家中等人家一年收入,就放棄了。

恢復生產,停止對外戰爭。對外和匈奴和親,對內鼓勵農桑,儘快充實國力。

一系列的措施使得漢朝初期國力迅速恢復,漢朝到漢武帝時期,國庫的錢堆積如山,以致綁錢財的線都腐爛了。

但是,秦滅漢興這個吸取有其特殊之處:

那就是中國的治國思想從法家像儒道轉變。秦朝自商鞅變法以來,對法家思想非常推崇,秦朝國力迅速強盛;但是法家思想如同興奮劑,給國家帶來重大轉變的同時也帶來巨大傷害。嚴刑峻法使得人人自危。

如陳勝吳廣起義就是誤了軍期必死無疑的激化。漢朝初期,就一度致力於減輕刑罰,如漢文帝廢除積年的肉刑(秦朝時期,一旦觸犯法律割鼻,割耳,斷手等等常有發生),採取黃老思想治國,後期向儒學思想轉化。

秦朝是怎麼滅亡的,秦朝怎麼滅亡的

秦王暴戾,戰後的秦國,百廢待興,百姓渴望一個仁愛勤政,注重民生的君王,然而秦始皇倒行逆施,更加壓迫百姓,便已經為秦的覆滅埋下了伏筆。陳勝吳廣兩人因犯下大錯可能被判死刑鋌而走險揭竿起義,結果各地紛紛響應,聲勢浩大,雖最後未能成功,但為之後的起義奠定了基礎。項羽與劉邦兩人應時勢而起,勢如破竹,尤其項羽三...

漢朝主要沿用秦朝哪些制度,漢朝主要沿用秦朝哪些制度

三公九卿制。地方 郡縣制。秦朝的哪些制度被漢朝沿用 沿用了秦朝的 集權制度以及以丞相為中心的朝廷吏治沿用了秦朝的群賢制度 沿用了秦朝的人才察舉和徵召制度 沿用了秦朝的統一度量衡 請問秦朝對漢朝的軍事影響有哪些?或者說漢朝繼承秦朝的軍事制度有哪些?然後有哪些發展?15 秦朝對漢朝的軍事系統影響主要是為...

秦朝滅亡的原因,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1.統治者殘暴 這是最主要的原因 1.統治者殘暴 2.統治者無能!有一篇文章叫 過秦論 看看就知道了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最後因為兵力匱乏,抵擋不住項羽和劉邦的進攻,最終導致了滅國,而且他們當時修長城也很不得民心,民眾抵制他們,最後他們滅國了。秦朝為何會滅亡?主要是因為這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