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伏天的三伏天的來歷,三伏天的來歷

2022-04-27 05:09:19 字數 4869 閱讀 2723

1樓:京鴻博

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中的第七個字,庚日每十天重複一次。 伏天的起訖時間每年都不盡相同,大致是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具體是怎樣計算的呢?

我國流行的「干支紀日法」用天干與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秦漢時盛行「五行相生相剋」的說法,認為最熱的夏天日子屬火,而庚屬金,金怕火燒熔(火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於是規定從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起為初伏(有10天),從夏至後的第四個庚日起為中伏(有的年的10天,有的年的20天),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起為末伏,也稱終伏(有10天),總稱為三伏。

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所以中伏到末伏有時十天,有時是二十天,而「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

2樓:消防工程師苗子

三伏天是按照我國古代的干支紀日法確定的。

每年夏至以後第三個庚日(指干支紀日中帶有「庚」字的日子)為初伏,

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合起來稱為三伏。按陽曆計算則出現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此時我國大部地區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

三伏天的來歷

3樓:腦洞快歷史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立秋之間,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4樓:love美美的春天

三伏的由來

每年夏日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是我國獨有的「三伏」節氣,並都印在我國的日曆上。

我國從公元前776年至今,流行「干支紀日法」,即是把天干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各取一個字結合而得甲子、乙丑、丙寅……等六十組的不同名稱來記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秦漢時盛行「五行生剋」的唯心說法,認為最熱的夏天日子屬火,而庚屬金,火克金(金怕火燒融),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於是就規定從夏至日(陽曆6月21日或22日)後第三庚日為初伏(有十天),第四庚日為中伏(有的年是十天,有的年是二十天),立秋(陽曆8月7日或8日)後第一庚日為三伏,有十天。

這樣,三伏就有固定的日期了。按照這種規定,可以算出伏天在陽曆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

伏天之所以酷熱,從日地關係上看,自春分日開始到夏天,太陽從直射赤道逐漸變為直射北迴歸線。夏至這天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這一天北半球地面接受的太陽熱量最多而散熱最少。但一年中最熱的日子並不是夏至,而是夏至後的伏天,特別是中伏和三伏天。

伏天的說法據說歷史相當久遠,起源於春秋時期的秦國,《史記·秦紀六》中雲:「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唐人張守節曰:

「六月三伏之節,起秦德公為之,故云初伏,伏者,隱伏避盛暑也。」古代伏天時跟其他節令一樣,民間傳承著很多食俗。

5樓:豐子凱凱

三伏天,一伏是十天,這是按照天干的十數去計算的。所以,劃分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後的第三個天干的庚日,為第一伏的開始天。

比如,2023年的夏至,是西曆年的6月21日,這一天的天干日是辛日,28天之後,就是第三個庚日,所以,2023年的7月20日,就是第一伏的開始;十天之後,又是個庚日,也就是7月30日,就進入了第二伏;十天之後,又是一個庚日,且是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也就是8月9日,就進入了第三伏;如果是2023年,7月15日是第三個庚日,就是第一伏的開始(初伏);十天之後,又是個庚日,也就是7月25日,就進入了第二伏(中伏);十天之後,又是一個庚日,但是還沒過立秋,再過十天(這年的中伏就有20天了),又是一個庚日,且是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也就是8月14日,就進入了第三伏,。這就是說,每年進入三伏天之後,都是很熱的,特別是中伏的十天(有時是二十天),是最熱的。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中伏」之說。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和立秋之中,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所謂的「伏天兒」,就是指農曆「三伏天」,即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可以這樣理解:

「伏」就是天氣太熱了,宜伏不宜動。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稱之為「伏」,是因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內。三伏是中原地區在一年中最熱的

三、四十天,三伏是按農曆計算的,大約處在陽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間。

6樓:恭溶資倫

三伏天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大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所謂的「伏天兒」,就是指農曆「三伏天」,既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大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

可以這樣理解:「伏」就是天氣太熱了,宜伏不宜動,三伏是中原地區在一年中最熱的

三、四十天,三伏是按農曆計算的,大約處在陽曆的7月中旬至8月上旬間。

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曆書計算,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後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我國古代流行「干支紀日法」,用10個天干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迴圈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干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複一次。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4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1個庚日為末伏。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

看來,庚日出現的早晚將影響中伏的長短,所以,出現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況。

由於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氣最熱,氣溫最高,陽氣最盛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人體腠理疏鬆,經絡氣血流通,有利於藥物的滲透與吸收,而庚日又與肺金有關(庚日為金,屬大腸,大腸與肺相表裡),為溫煦肺經陽氣,驅散內伏寒邪的最佳時機。加之精心選取有溫經散寒、化痰平喘作用的膀胱經及督脈腧穴進行敷貼,相得益彰,共收扶正祛邪之功,故而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三伏天,一伏是十天,這是按照天干的十數去計算的。所以,劃分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後的第三個天干的庚日,為第一伏的開始天。

比如,2023年的夏至,是西曆年的6月21日,這一天的天干日是辛日,28天之後,就是第三個庚日,所以,2023年的7月20日,就是第一伏的開始;十天之後,又是個庚日,也就是7月29日,就進入了第二伏;十天之後,又是一個庚日,也就是8月9日,就進入了第三伏。這就是說,每年進入三伏天之後,都是很熱的,特別是第三伏的十天,是最熱的。

三伏天從庚日開始的來歷

7樓:匿名使用者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和立秋之中,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所謂的「伏天兒」,就是指農曆「三伏天」,即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可以這樣理解:

「伏」就是天氣太熱了,宜伏不宜動。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稱之為「伏」,是因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內。三伏是中原地區在一年中最熱的

三、四十天,三伏是按農曆計算的,大約處在陽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間。

三伏的來歷及時間

8樓:西大柚子吖

三伏天是按照我國古代的「干支紀日法」確定的。「伏」,乃是藏陰氣於熾熱之中的意思,具有警示作用。庚,在天干中排列第七,在與五行搭配中屬金。

金怕火,在數伏天氣中逐日消減,因此古人以庚日來計「伏」。

每年夏至以後第三個庚日(指干支紀日中帶有「庚」字的日子)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合起來稱為三伏。按陽曆計算則出現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此時我國大部地區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

初伏和末伏固定是10天,中伏是不固定的,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所以,三伏有些年份是30天,有些年份是40天。

9樓:秋風魂

我國舊曆中所規定的夏季常年相對最熱的三個連續時段。即頭伏、二伏和三伏,統稱為伏天或三伏。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頭伏(或初伏)始日,第四個庚日為中伏始日,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或三伏)的始日,每伏10天,但有些年份中伏為20天

所謂庚日是指中國的「干支」記日法中帶庚的日子,中國古代以十日為一旬,並分別配上甲,乙,丙,丁等十天支。其中第七日為庚日,因此庚日便是每旬的第七日。

一年最冷的時間不在冬至,最熱的時間也不在夏至,究竟一年中最熱及最冷在什麼時間呢?中國古代人民在長期觀測中總結出「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規律。

「三九」是指什麼時間呢?「三九」其實是指從冬至後的第三個九天,約在陽曆一月中旬,時間與「大寒」相近。而「三伏」又在什麼時間呢?

所謂「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總稱。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入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末伏」是立秋之後的第一個庚日,所以「三伏」大約在六月下旬至八月上旬左右,而二十四節氣中的「小暑」及「大暑」就是在「三伏」中。

為什麼最熱及最冷的時間會在「三伏」和「三九」呢?在冬天,在冬至這一天雖然在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熱量最少,但陸地積累的熱量還未損失至最少,所以在冬至時天氣還不是最冷。在冬至以後,太陽位置雖然北移,但陸地每天吸收的熱量仍少於散失的熱量。

直到「三九」以後,陸地每天吸收的熱量才超過散失的熱量,氣溫才逐漸上升。所以三九前後為一年中最冷的時期。相反,在夏天,在夏至這一天雖然在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熱量最多,但陸地積累的熱量還未至最多,所以在夏至時天氣還不是最熱。

在夏至以後,太陽位置南移,雖然太陽輻射熱量逐漸減少,但仍比陸地損失的熱量多。到「三伏」以後,陸地每天吸收的熱量才少於散失的熱量,所以到「三伏」以後,氣溫會逐漸下降。

10樓:匿名使用者

三伏是初(頭)伏、中(二)伏和末(三)伏的總稱。三伏的最早記載見於春秋時代的秦德公二年,即公元前676年。

三伏期間統稱「伏天」或「伏日」。按照我國傳統的推演算法,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兩個庚日之間相隔十天,初伏到中伏固定為十天,但是,由於有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是末伏的規定,所以中伏到末伏就有10天和20天這兩種情況。

自入伏到出伏相當於陽曆7月中旬到8月下旬,正是我國夏季最熱時期。

三伏天的由來,氣候特點,在農事上的意義

三伏天最難熬,三伏天的說法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11樓:小腦袋呆呆

三伏天在很久就有了,這是農民為了分辨一些日期來劃分的,而三伏天就處在小暑和處暑中。

2023年三伏天有多少天,2023年三伏天有多少天?

伏天出現在小暑與大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 悶熱的日子。可以這樣理解 伏 就是天氣太熱了,宜伏不宜動,三伏是中原地區在一年中最熱的 三 四十天,三伏是按農曆計算的,大約處在陽曆的7月中旬至8月上旬間。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曆書計算,簡單地可以用 夏至三庚 這4字口訣...

「三伏天」的「伏」是什么意思,「三伏天」的「伏」是什麼意思?

文言講,伏即為潛伏的意思。三伏天 的 伏 就是指 伏邪 即所謂的 六邪 指 風 寒 暑 溼 燥 火 中的暑邪。在夏日裡暑邪會逐漸的深伏於體內,而不為人知。如暑邪不除,到了秋天,火邪克金,而傷肺氣,導致人的免疫力下降,而患感冒 咳嗽 發熱等疾病。而進入冬季以後,這些病會反 作,秋為痃瘧,奉收者少,冬至...

三伏天如何養生好哪些人適合三伏天養生

三伏天如何安然度 伏 那是有講究的,同時如何利用好三伏天進行調養,為後續抵抗寒冬臘月打好基礎,就讓小固為大家說說三伏天養生吧。1.切忌貪涼,順應自然 中醫養生講究的原則之一就是順應自然,夏季切勿貪涼,不要因為怕熱怕出汗而長時間躲在空調房裡,要多出去走走呼吸新鮮空氣。建議 室內空調溫度要適當,保持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