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的讀後感的,四大名著的讀後感3000字的!

2021-08-08 02:38:30 字數 4804 閱讀 4179

1樓:匿名使用者

西遊記》讀後感

《西遊記》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它是吳承恩先生的傑作,講述的是一個潑猴和唐三藏及師弟八戒,沙僧去西天取經的故事,這本書我雖然看了一遍,但是以這本書編輯的電視機不知道看過多少遍了,它給人一種百看不厭的感覺,讓人看了就喜歡上了它。

這本書把一個從石頭裡"蹦"出來的潑猴勾勒得栩栩如生,寫它從天不怕地不怕變為一個恭敬的猴子,為了師傅的安危他奮不顧身,他並不像豬八戒那樣好吃懶惰,也不像沙僧那樣憨厚,作者更是藉助他這一點勾勒出孫悟空的大智大勇,自從唐三藏把孫悟空從五指山解救出來到取得了真經,這期間經理九九八十一難,每次劫難都是孫悟空全心全意去解救師傅的,最後才圓滿的取回真經。

在打白骨精這一回裡,他三次打死變為人形的白骨精,而被師傅氣的念緊箍咒,唐僧是凡人他並不知道那是妖怪,悟空的解釋他完全不聽,而是念他的緊箍咒,疼的孫悟空滿地打滾,最後唐僧還要和孫悟空斷絕師徒之情,孫悟空被迫無奈,只好又回到花果山.但是孫悟空心理並沒有怨恨師傅,更沒有去報復師傅的想法,他把委屈全都藏在心理,而且心理總是想著師傅的安危,可見他對是師傅的真心.這一路上他們經歷艱難險阻,不管多累,多餓,不管妖怪是多麼的陰險狡猾他門都一一打敗他們,把師傅從危難中救出來。

俗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書讀多了總是有好處的,在當今的社會裡沒有文化是不行的,會被社會淘汰,從我們呱呱落地,父母就教我門說話,識字,等大一點兒他們又教我們怎樣做人,我們在學校裡不僅是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做人,只有學會了怎樣做人,才能學會更多的知識,才能廣交益友,可見書何其的重要。

那四本厚厚的名著,是每個自詡熱愛中國古代文化的人必須修讀的.我自然不能免俗.而我最愛的,就是《西遊記》.

它光怪陸離,色彩斑斕,它又振奮人心.讀完《西遊記》,最感動於孫悟空,我驚歎這個英雄.

"英雄"有許多不同的解釋.《辭海》中說英雄是傑出的人物,曹操說英雄要有包容宇宙之心,吞吐天地之胸,《英雄》中則描繪了英姿颯爽,舍小我求大我的一群英雄.我認為,英雄是那些頑強地掌握自己命運,併為崇高的理想而奮鬥的人。

孫悟空無疑是英雄的典範,他為了自由,為了自己的尊嚴,不惜與一切進行鬥爭.他和天兵天將,神仙菩薩打得轟轟烈烈,驚天動地,看似很熱鬧,很精彩,我卻隱隱感到一層悲劇成分:他即使在神通廣大,在與命運的搏鬥中總顯得無助,單薄.

人是無法與由這時代決定的宿命對抗的.正因為這種對抗的差距懸殊,發自內心而拼盡全力的抗爭才顯得悲壯,明知不可為而為的勇士才能凸顯出其英雄本色.如今,真正與命運進行生死搏殺的人很少,即使有,也不都是為了崇高的目的.

很少有人會像貝多芬那樣為了多留給後人一些精神糧食而去"扼住命運的咽喉",更不會有人像哈姆雷特那樣高呼一聲:時代整個兒脫節了,天生我偏要把他整理好。

正因為大多數人為了瑣屑的目標而努力,所以當今真正的英雄幾乎沒有,沒有人能登高一呼,或以身作法,告訴人類更高層次的價值究竟是什麼.英雄的哈姆雷特向人們昭示了人的價值,英雄的浮士德則用他一生的追求告訴了人們生存的價值.人類需要發展,需要下一個英雄,然而,他在哪兒 他能告訴我們什麼呢 真正意義上的英雄總是出現在人類發展的時代交接點,在千年更替的時刻,人類不該對英雄主義精神漠然視之.

現今社會太需要這種千金難求的精神了。

英雄——孫悟空——《西遊記》已不僅僅是一部名著,更給我們激勵和源自內心的力量。

讀過《西遊記》後,使我受益匪淺。它讓我懂得了一個道理,那就是——想要辦成一件大事,必須大家齊心協力,團結一致才能成功。我們知道神通廣大的齊天大聖孫悟空,不僅會七十二般變化,還有一雙火眼金睛,能夠分辨人妖,所以,孫悟空善於降妖捉怪,斬邪除魔,為西天取經立下了汗馬功勞。

但是,如果沒有誠信憨厚,善長水性的沙和尚助陣,孫悟空在水中捉妖也就不那麼順利了。豬八戒力大無比是孫悟空捉妖的好幫手,唐僧雖不懂人情世故,但他始終以慈悲為懷,感動了蒼天,最終歷經千辛萬苦,帶領徒弟們,終於取得了真經。

我們還要學習孫悟空那種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積極樂觀的鬥爭精神。雖然我們沒有孫悟空那般神通,但是我們也要學習他善於分辨真假善惡,不要被社會上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所迷惑。只有擦亮眼睛,明辯是非,才能撕破一切偽裝的畫皮。

讀過《西遊記》還使我領悟到辦成任何一件大事,都絕非易事。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經歷了眾多的險難,並非全是玄虛離奇。就拿我們的學習來說吧,我們經歷的每一天又何嘗沒有困難呢?

我們小學畢業升初中,初中畢業升高中,高中畢業考大學,又何嘗僅九九八十一難呢?戰勝困難的過程,就孕育著成功。這就是我讀《西遊記》從中得到的啟示吧。

2樓:匿名使用者

《三國演義》這部書內容跨越90多年,書中對各種人物及故事情節的描寫,確實精彩,除了民間熟知的劉、關、張、趙等人物寫得很生動之外,還有一些人物,不經意的幾筆,就展現在人們面前:愚蠢而又自作聰明的蔣幹;昏庸、低能、「樂不思蜀」的劉禪;富有政治、軍事才幹卻殘忍、陰毒異常的曹操…等,給人深刻的印象。書中武將們金戈鐵馬廝殺之餘,文官謀士更是大顯身手,各派勢力的謀士勾心鬥角,什麼二虎竟食、驅虎吞狼、借刀殺人、疏不間親、美人之計、連環之計…不一而足,無所不用其極,各種各樣陰險狠毒手段全部用上,如果有心人收集起來,整部書足以編寫一部《陰謀大全》!

這些讀書心得,是在讀《三國演義》之時,結合讀陳壽的《三國志》、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中有關章節寫成的,選摘若干。 空城計,司馬懿中計了嗎 提出這個問題,首先要有思想準備:準備給人罵個狗血噴頭!

千多年來,諸葛亮一直被人們崇拜為智慧的化身,空城計,更是智慧中的智慧,以致《三十六計》之中,空城計列乎其中,因此,提這個問題,似乎不智。 但還是要問:司馬懿真的中計嗎?

答案很簡單,司馬懿根本沒有中計,是他故意放走諸葛亮,指導他這一行為的,是司馬懿的一個巨大政治陰謀。 為使分析較有條理,先從兩位當事主角諸葛亮和司馬懿及他們所代表的二個政權蜀國和魏國作一番介紹,自能得出結論。 建安十三年,諸葛亮提出著名的《隆中對》,對當時的社會政治、軍事、外交、內政作出一番展望和行動計劃,確定了以蜀地為立身之本,然後向中原發展的設想,經過十來年的經營,到建安二十四年,終於擁有兩川之地,實現了《隆中對》前半部的戰略計劃:

「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彝越,外結孫權,內修政理」。這是正確戰略,也實現了。然而,《隆中對》後半部戰略卻是錯誤的,**的錯,鉗形攻勢是正確的,把主力與偏師位置放倒置,故說為「**的錯」: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表面看,完全符合戰場規則,讓敵軍兩面作戰,但要命的是主力與偏師用錯方向,造成不可挽救的損失。 原因何在?

這是因為:自漢獻帝遷許都後,秦川已失去號召全國的政治地位;經過戰亂,「丘墟遍野、十室九空」的經濟民生,無法支援大部隊行動;大部隊遠離後方,中間隔著崇山峻嶺,給養無法及時**,軍糧輜重長途穿行崇山峻嶺中,一旦被斷,大部隊危險異常。所以只宜用精幹小部隊,在防襲的前提下,到處突擊,牽制敵方力量,作用如此而已。

這是秦川方向的情形。荊州方向則不同,荊州地處長江邊,與益、荊、揚分別坐鎮長江上、中、下游之戰略要地,佔有荊州,則益州與荊州全盤皆活,軍事上可順流而東。更何況荊州「沃野千里,士民殷富」,戰略位置上逼宛、洛,下控江南,所謂「跨有荊益,保其巖阻」,故是兵家必爭之地。

「荊州與國連線,若據有之,此帝王之資也」,(《資治通鑑》卷十三),但因荊州地方狹小,缺乏縱深,又兩面受敵,因而諸葛亮一再告誡關羽要做到「東和孫權、北拒曹操」,以免兩面受敵,即使如此,一旦小部隊受壓,後援又未至,則處境極其危險,故關羽失荊州後,兵敗被殺。所以宜動用大部隊,通過連續施加軍事壓力,達到牢牢控制戰略要地目的,則是可進可退,行動自如。 可惜,諸葛亮在這裡弄錯主次,對荊州不予重視,關羽失荊州後,蜀漢從此不可能「順流而東」,而秦川方向則無法打通,只能坐困兩川之地。

當諸葛亮意識到這一點時已太遲了,他面臨決擇:是主動進攻,還是被動防守? 他清楚自己的分量,在《後出師表》中,他說:

「量臣之才,故知伐賊,才弱敵強也」。本身才幹如此,如不主動進取,則:「然不伐賊,王業也亡,惟坐而亡,孰與伐之?

」這是因為「王業不可偏安於蜀都」。如若要進取,手中力量又是怎樣?自入主漢中以來,經彝陵之戰(火燒連營)後,幾年功夫,共有70餘名善於衝鋒陷陣的將領和一千多軍事骨幹死亡,這批軍事骨幹是經數十年積聚培養而來的,倘若再經數年,將再損失三分之二,已明顯表明兵力不足。

假如坐守,等候敵方進攻,所付出代價,與主動進攻是相等的。所謂:「則住與行,勞費正等」。

這是諸葛亮個人見識,是比較客觀的。 古今中外,打仗表面是打軍事仗,其實是打後勤戰,曠日持久之仗,更是打國家綜合實力戰。蜀國綜合國力如何呢?

一組來自正史《三國志》的數字可說明:蜀亡時,「共戶二十八萬,男女九十四萬,軍士十萬二千,官吏四萬,倉糧四十餘萬(斤、石?),金銀各二千斤…」。

可以說,庫存到了掃磚縫地步,這是一個國家的物資儲備!從數字中,還可看到,平均每9人要養一個兵,每七戶要養一個官。(予按:

今之為政者當鑑之!)這種情形,即使在諸葛亮初次北伐之際,(時已經彝陵之戰)情勢也好不到**去。所以別說要「北定中原,恢復漢室」。

那怕自保已是很難的了。難怪諸葛亮又承認:「凡事如是,難可逆料,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料也」。

蜀國的情形是這樣,諸葛亮也認識到了,作為當時政治家和軍事家且懷有政治陰謀的司馬懿,當然非常瞭解周邊其他二國的情形。他故意誇大對方力量,危言聳聽,為的是要牢牢掌握魏國武裝力量之大權,以期一旦時機成熟,實現自己的政治目的―奪取魏國政權。 司馬懿背後的魏國情況如何?

以魏國方面而言,自曹操佔有中原之地後,削平境內各路豪強,平定北方,勢力直達遼東半島。採取安定境內政策,屯田興學,興修水利,發展農業,人口增殖,生產力有很大的提高,全境已初步安定,逐漸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更重要的是,他雖掛名為漢朝宰相,實則牢牢掌握國家權力,事權歸一,並且以漢朝正統名義號令全國,體現出一個政治家的政治才能.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死,曹丕代漢立國稱為魏,七年後,曹丕死,子曹睿為魏王,司馬懿被任命為全國武裝力量總司令―驃騎大將軍。對於司馬懿這個政治野心家來說,真是天上掉下來的良機!但司馬懿自身衡量,要奪取魏國政權時機尚未成熟:

曹操死去才七年,原來一批忠實手下尚在;自己的羽翼未豐滿;朝廷重臣對自己有諸多猜疑…。於是以退為進,上書曹睿,要到西涼屯兵,表面上是守雍、涼二州,實則擁重兵不放,扶植軍事爪牙,守候時機。

四大名著讀後感,四大名著讀後感500字

大鬧天宮是說,孫悟空去陰曹地府,把猴屬名字從生死簿上勾銷。玉帝欲遣兵捉拿,太白金星建議,把孫悟空召入上界,做弼馬溫。當孫悟空知道弼馬溫只是個管馬的小官後,便打出天門,返回花果山,自稱 齊天大聖 玉帝派天兵天將捉拿孫悟空,孫悟空連敗巨靈神 哪吒二將。孫悟空又被請上天管理蟠桃園。他偷吃了蟠桃,攪鬧了王母...

四大名著的簡稱,四大名著的簡稱

夢,遊,三,水 連起來好象是做夢遊山水似的 四大名著縮寫 隨便一種 四大名著主要內容簡寫,代表人物 小學作業,中國四大名著的縮寫 在我國,三國演義 水滸傳 紅樓夢 西遊記 被廣大讀者稱為 四大名著 幾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而古人亦有云 讀三國勝讀水滸傳。水滸文字真,雖較勝西遊之幻,然無中生有任意起...

四大名著的成語,四大名著的四字成語

水滸傳 不打不相識 保國安民 不懷好意 搬口弄舌 閉口無言 兵強將勇 不三不四 不識局面 逼上梁山 不識泰山 不世之業 百無一能 百依百隨 表壯不如理壯不知顛倒 不知疼癢 撐岸就船 從長計較 從長商議 徹裡徹外 徹裡至外 成群作隊 仇人相見,分外眼明 垂首喪氣 喘息未定 藏蹤躡跡 德薄才疏大敗虧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