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漢平原的歷史文化,仙桃歷史文化

2021-05-02 10:18:30 字數 3466 閱讀 8624

1樓:匿名使用者

原始文化

五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這裡就已經有原始人類活動。在京山五三農場和荊州城東北約五公里的雞公山等地都發現有原始人類居住棲息的遺址。此外,在京山、鍾祥、荊州等地的全新世灰黑色土層中也有較多的打製石器出土,表明當時的人類在江漢平原的活動已經相當頻繁。

當社會發展到新石器時代以後,江漢平原的原始文化更為發達和繁榮。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這三大原始文化構成了該地區原始文化的主體。這三大原始文化在江漢平原地區都留下了豐富的人類活動遺存,其中屈家嶺文化和石家河文化首先發現並定名的地點及中心範圍都在江漢平原,大溪文化雖然最早發現於今重慶市巫山縣的大溪遺址,但在江漢平原地區也有較大範圍的分佈。

對於江漢平原原始文化的認識主要是通過對原始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遺

江漢平原(3張)

存的認識而實現的。在這些遺存中,既有不同時代、不同性質的遺蹟,也有各種各樣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等遺物。遺蹟不僅有荊州雞公山、太湖磚瓦廠和京山五三農場等舊石器時代遺址,也天門市石家河遺址、仙桃沙湖,鬆滋桂花樹,鍾祥六合,石首走馬嶺,京山屈家嶺、油子嶺,,荊州陰湘城,公安王家崗等新石器時代遺址。

遺物主要是原始先民生產和生活中所使用的石器、陶器、玉器等。

本展覽的展品,包括遺蹟模型,都從不同的角度再現了江漢平原史前時代的社會面貌和人們的生產及生活狀況。

位於湖北中心位置的江漢平原氣候條件良好,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在很久遠的古代,人類就在這裡生息繁衍,並創造了發達的文化和文明,是長江流域乃至中國南方古老文化的發祥地,也是中國原始文化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之一。 [4]

近代歷史

糧食與棉布是明清時期進入長途流通的兩種主要農產品。據吳承明的研究,明清時期這兩種物品在市場上均有增長,特別是在清代。清中期每年約有3600萬石稻穀進入長途流通領域,除600萬石漕糧外,有3000萬石是商品糧,這是晚明進入長途流通的三倍。

其中長江三角洲是最重要的糧食輸入區.第二項最重要的商品是棉布,全部商品布的15%或每年4500萬匹進入長途流通市場。按照舒爾茨的邏輯,作為既產米

又產棉布的地區,江漢平原應該對這一不斷擴大的市場有更積極的反應,提高產量出口更多的稻米與棉布。但如吳所示,在18世紀中期,只有湖北北部(包括江漢平原部分地區)有些許小麥進入長途**;而江漢棉布只是長途**中的極小部分(比例不詳),90%棉布由江南提供 。實際上,江漢平原清前期以後就很少出口米糧,而它所生產的棉布也主要是為本地消費(特別是農家自身消費)。

下面將看到,在多數情況下,是否捲入市場與多種因素有關。

外地移民移居江漢平原主要是因為那兒有大量可墾的荒地。多數新到者是戰爭難民或災民,及從人口密度高的地方來的人,他們移人的主要目的是為生存。他們當然希望在此新地方尋找到更好的生活。

但因當地的水利條件,他們不得不適應環境的不斷變遷。他們墾荒意在獲取生存之資,而不在追逐市場利潤。有的小農雖也通過種植經濟作物而捲入市場,但其行為嚴重受制於當地的環境條件。

風俗習慣

江漢平原(3張)

1.吃黃鱔,江漢平原每逢端午節時,還必食黃鱔。黃鱔又名鱔魚、長魚等。

端午時節的黃鱔,圓肥豐滿,肉嫩鮮美,營養豐富,不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補功能。因此,民間有「端午黃鱔賽人蔘」之說。仙桃市被譽為中國黃鱔之都,黃鱔養殖面積已達12萬畝,養鱔網箱240萬口,產量達5萬噸,佔全國養殖總產量的21%,年產值超過15億元,畝均效益達5000元到8000元。

其黃鱔遠銷全國各地,「沔陽」、「先鋒」等品牌還外銷到韓國、日本、馬來西亞等國家。黃鱔養殖技術成熟,養殖規範標準完善,形成了成熟的養殖技術,對黃鱔養殖進行了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建立了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區、出口備案基地,確保產品質量安全;產業鏈基本完整,經濟效益良好。

2.三月三,地米菜煮雞蛋,菜煮雞蛋的來歷,有這樣一個傳說:三國時期,名醫華佗來沔城採藥,一天,偶遇大雨,在一老者家中避雨時,見老者患頭痛頭暈症,痛苦難堪。

華佗隨即替老者診斷,並在老者園內採來一把地米菜,囑老者取汁煮雞蛋吃。老者照辦,服蛋三枚,病即痊癒。此事傳開,人們都紛紛用地米菜煮雞蛋吃,熱潮遍及城鄉。

華佗給老者治病的日期是三月初三,因此,三月三,地米菜煮雞蛋,就在沔城形成了風俗。以後逐漸傳開,在江漢平原一帶也盛行起來了。

3.吃蒸菜,天門是全國首個、湖北省唯一的「中國蒸菜之鄉」,地處江漢平原腹地,又素稱「魚米之鄉」,這裡物產豐富,特產眾多,美食文化極富特色。黃潭米粉、蔣場香乾、嶽口芋環、張港火燒粑、五彩義河蚶、桶爐鍋奎、天門花糕、皇嘗餅、橘瓣魚丸、炮蒸鱔魚、天門九蒸、元春魚、鍾惺鰍、蟹黃魚翅、襲美火鍋、龜肉湯、清燉魚等一百多種傳統小吃和名菜,均受到人們的追捧。

民歌江漢平原民歌支區:該區包括湖北、河南西南部以及湖南北部的部分地區,為古代楚文化的中心地帶。使用西南方言。

古文化比較發達,民間藝術源遠流長,至今在許多方面仍保留著古色古香的地方特色。天沔花鼓戲、三棒鼓和民間故事、沔陽民歌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聞名的曲目有《黃四姐》、《洪湖漁歌》。

著名的《洪湖水浪打浪》,歌曲的**是從天沔花鼓戲和仙桃、天門、潛江一帶的民間**中,汲取最富於生命力的樂匯創作而成的,20世紀50年代流行於江漢平原的歌曲《襄河謠》和沔陽小曲《月望郎》成為其主要的**素材。

仙桃歷史文化

2樓:匿名使用者

由於仙桃曾有「沔陽」(沔,音mian,,上聲)之稱,當地也稱之為「沔陽皮影戲」。

流變:相傳,清朝道光年間仙桃(沔陽)一帶常有水災發生,為避水患人們背井離鄉,四處逃荒,當地的漁歌藝人亦在此行列,迫於生計而沿途賣藝求生。在顛沛流離的賣藝過程中,他們效仿外地皮影戲的表演方式,以家鄉漁鼓為伴奏樂器,以濃重的沔陽方言行腔,使仙桃皮影逐漸初具其形,後經幾代藝人的不斷完善與豐富,日臻完美,現已成為我國民間藝術中的一大流派。

湖北在地理環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方面有什麼特色

3樓:陽光語言矯正學校

湖北省,簡稱「鄂」,又稱「千湖之省」。位於中國中部、長江中游。因位於洞庭湖以北而得名,介於北緯29°05′至33°20′,東經108°21′至116°07′;北接河南,東連安徽,東南和南鄰江西、湖南,西連重慶,西北與陝西為鄰。

東、西、北三面環山,中間低平。東西長約740公里,南北寬約470公里,面積18.59萬平方公里,省會是武漢市。

省域副中心城市為宜昌市、襄陽市,黃石為武漢城市圈副中心城市。漢江自西北向東南,匯入長江,在湖北中部形成江漢平原。湖北是楚文化的發祥地,文化沉澱豐厚、文物古蹟眾多。

全省不可移動的文物點1.5萬多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0餘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54處。有武漢、荊州、襄陽、隨州、鍾祥5個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屈原出生於秭歸縣;被譽為「東方第八大奇蹟」的曾侯乙編鐘出土於隨州擂鼓墩,堪稱古代青銅冶煉技術頂峰的銅綠山古礦冶遺址和越王勾踐劍、商代的盤龍城就出土於荊楚大地;工藝精湛的漆繪、木雕製品和古代絲綢大都出土於荊州江陵。明代偉大醫學家李時珍故里、武當山道教建築群及武術,漢文化代表——王昭君故里,以其獨特的文化內涵著稱於世。還有以荊州古城、蒲圻赤壁、襄陽古隆中、當陽長阪坡為代表的三國文化根基厚實

提起湖北的歷史名人,人們馬上就會聯想到「惟楚有才」這個典故。湖北位於祖國中部,物華天寶,地靈人傑,素有重教興學、培養人才的優良傳統。在鍾靈毓秀的荊山楚水之間,自古至今,走出瞭如此多的優秀人才。

河南都有哪些歷史文化,河南的歷史文化有那些

河南有的東西太多了,先不說是人口第一大省,中原文化發源地。也有很多旅遊勝地。河南不但是傳統的農業大省和人口大省,也是新興的經濟大省和工業大省。少林寺 龍門石窟 黃帝故里 清明上河園 殷墟和雲臺山 白雲山 伏牛山 石人山 雞公山是河南比較有名的旅遊景點。經典的一句話 華夏民族的故鄉,華夏文明的搖籃,王...

成都歷史文化名人,歷史文化名人

烏爾魯蒂 擁有著超強的敏捷反應,與生俱來的領袖氣質,烏爾魯蒂是最受巴薩球迷愛戴的們將,球隊的英雄,2001年5月24日,由於一起交通意外,烏爾魯蒂失去了生命,享年49歲。所有巴薩球迷永遠都會記得他。歷史文化名人 宜賓有哪些歷史文化名人?曾任總政治部祕書長的孫炳文 孫炳文,字浚明,1885年 清光緒1...

我國有哪些歷史文化遺產,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有哪些?

我國的歷史文化遺產太多了。有物質的 非物質的。例如 漢字 戲曲 武術 中醫藥 剪紙 皮影 建築藝術 如故宮等等 遺址 古蹟 有 兵馬俑 長城 龍門石窟 故宮 布達拉宮 趙州橋。中國開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申報世界遺產專案中國開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遺內產專案 中國開始向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