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中教師怎樣提出有效的教學問題

2021-03-03 21:31:17 字數 5981 閱讀 8373

1樓:匿名使用者

在我一年一度的教學中,每到一個學期結束時,我要求學生給我提意見或是建議。在五年前的一次,我拿著學生寫給我的紙條,我回到家,看著學生給我提的一條條建議,我的心情在飛揚。忽然,一張紙條讓我跌倒萬丈深淵。

他說:「老師,你問問題時,能不能少問幾個『對不對?』『是不是?

』『有沒有?』這些問題沒有價值。」學生的建議讓我不斷的反思,我越想越害怕,原來有許多學生在寫建議時,沒有把自己的真實想法寫出來,我自己還以為自己的課堂教學效果還不錯。

幸好,現在改還不算晚。從此以後,我開始留意課堂問題的設計。

問題是學生的起點和動力。好的教學應該把學生置於一種真實或逼真的問題情境中,使他們產生學習的需要。表面上看,提問很簡單,其實,要真正使提問提得好,提得得法,並非是一件簡單的事。

一個好的問題能夠增進師生之間的交流,會將師生之間的認識和感情緊密聯絡起來,架起師生之間雙向交流的橋樑;好的問題能夠啟迪學生思維,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使學生思潮翻滾、潮漲潮落,能收到比較的好的效果;好的問題能夠集中學生注意力,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進展;好的問題能夠使師生分別從中獲得對各自有益的反饋資訊。教師通過提問,能瞭解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程度,反省自己教學中的不足或錯誤。然後,再根據從提問得到的反饋資訊,靈活的調整以後的教學活動,同時,學生也可以通過回答問題,從老師的評價中獲取自己學習的狀況,從而改進自己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習慣,使自

己以後的學習活動中更富有成效。

教師教學提問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那麼,如何提出好的問題呢?我**幾點建議:

一、 提問要有趣味性和懸念性

趣味性的問題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樂趣之中接受知識。而帶有懸念性的問題往往是最受學生歡迎的,它能迅速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興趣,能培養學生的求知慾,從而增強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

在講述地中海氣候與**帶季風氣候的差別時,我設計這樣一個問題:羅平有一個做酒生意的老闆,在12月份去歐洲法國的馬賽港口談生意,他問他兒子,他應該穿什麼衣服去?還要帶些什麼東西?

同學們,如果你就是他兒子,你怎樣回答這個問題呢?這時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和合作,有的學生查詢世界政區圖、有的學生查詢氣候型別圖等等。看到學生分工合作、積極**,心裡有許多甜蜜。

不一會兒,有一組的同學說:「老師答案出來了,不知分析對不對。」 請你們組推薦一個代表把你們的成果說一說。

學生說:「應該穿一點保暖的衣服、帶上銀行卡、雨傘、地圖。」請問:

「為什麼要穿上保暖的衣服和帶上雨傘呢?」於是從學生的回答中老師就可以講地中海氣候和**帶氣候的區別。這樣帶有趣味性和懸念性的問題就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並且對知識的掌握和記憶都是有效果的。

二、 提問要圍繞教學中心,有的放矢

問題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緊緊圍繞課堂教學中心來提問,所問之處,應該是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切忌離開課堂教學中心,毫無計劃的東扯西拉,隨便的亂問,這樣會浪費時間,完成不了教學任務。

例如:在分析澳大利亞被稱為「世界活化石博物館」時,我是這樣設計問題:①世界活化石博物館的『活』字能不能去掉,為什麼?

學生思考後能回答,這個『活』字型現了生物的古老、原始。然後我緊接問:②澳大利亞的生物眾多、古老、原始這說明什麼?

學生會回答,說明澳大利亞的生物進化速度緩慢。然後我又問:③為什麼澳大利亞會有眾多的古老生物呢?

請同學們結合已學知識**,尋找答案。這個問題把學生推到了學習的高潮,也是比較難的問題,學生一般找不全面,老師要加以巡邏,看看學生的**情況並給予引導。在分析這個問題我又設計兩個例子,讓學生理解更容易、更直觀。

例1:同學們看『動物世界』時,發現動物之間存在食物鏈,強者生存,弱者淘汰,會導致有些動物滅絕。從中你能領悟到澳大利亞為什麼會有眾多的古老的動物。

例2:同學們現在我們來分析一個假設題:假設有兩個深海區分別為1號區、2號區。

1號區處在板塊的邊緣,2號區處在板塊的內部,1號區的水由深水變為淺水最後變為陸地,而2號區一直都是深水,請問,這兩個海區的生物有什麼不同?請同學們結合板塊的知識回答澳大利亞為什麼會有眾多的古老的動物。像這樣設計,問題循序漸進,層層推進,又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難點被一層一層的突破,迎刃而解。

三、 提問的難度要適中,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初一、二學生知識面還不廣,有些地理術語沒有接觸或者不理解,因此,課堂上設計的問題不能太深奧,不能脫離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

但也不能過於太簡單,只追求氣氛熱鬧。如:「中國是不是第一人口大國」,「黃河是不是我國的母親河」學生不加思考,脫口而出:

「是。」類似這樣的問題,表面上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好像全班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其實不然,這些提問是沒有價值的,問得低階、膚淺,流於形式。所以我們教師在提問時,儘量不提「是不是」、「對不對」、「好不好」等等類似問題,而是要提「為什麼?

」、「怎麼樣?」、「 又如何?」「原因何在?

」像這樣提的問題既能鞏固知識,又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所設計的問題既要重過程,也要重結果。

四、提問要面向全班,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當老師要提問時,學生心裡緊張,注意力集中,準備回答教師的提問,但是有些教師會先叫學生再說問題,這種提問的順序會導致其他的學生大大的鬆一口氣,覺得此事與自己無關,就開始分散注意力,不積極思考問題,對教師提出問題和同學回答不認真聽,課堂中思維處於停滯狀態,效果較差。所以我們教師提問,要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圖或者文字內容,給他們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要讓全班學生動起來,最後再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抽查對應的學生,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成就感,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如何在課堂上提出有效的問題

2樓:幸運的悠悠

我感覺,提什

麼樣的問題,要根據具體的課例來進行分析.讀懂了什麼,感覺是什麼,並不適合所有的課文的.首先,教師要走進教材,與作者產生共鳴的基礎上,梳理出一個整合性的問題給學生,引導學生深入的品詞析句,切記,不要在課上設計太多的問題,教師自己把課文肢解了.

有時,可以從學生「感興趣的段落,喜歡的小節」開始我們的學習.而且在讓學生談「讀懂了」什麼的時候,必要的鋪墊一定要做充分,就是看是不是學生把整篇課文在頭腦中建立起了一個整體的聯絡,建立了,學生談的才不會偏離多遠,沒有充分感知就來問這個問題,學生只能用課文中的,自己印象深的隻言片語來回答,肢解課文是肯定的了.

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總結.我剛才看了《讓愛感動,為情落淚——慈母情深》教學實錄,覺得這位教師的做法很好.

教學中,始終緊緊抓住學生的情感線索學習,以「假如你就是一位攝像師,你最想抓住課文中哪一個最感人的細節進行拍攝?」來統領教學.然後1、讓學生深入品味語言文字,讓學生關注:

三個「我的母親」、四個「供」、四個「立刻」;在說話訓練中融入反覆元素:「那一天我第一次發現 ,第一次發現 ……」「那一天我第一次覺得自己長大了,應該 ,應該 ……」;到最後寫出對母愛的認識:「母愛是 ,母愛是 ……」這些對語言文字的品味都是非常有效的.

2、變換角色.課堂中變換了三次角色,先當攝像師去捕捉文章中感人的細節,再當導演去解剖人物的品質特點,最後當演員去朗讀好人物的語言.多角色的變換讓學生學得生動有趣,也讓學生多角度地品味語言、感悟人物.

3、有機地融入了聽說讀寫的訓練.說,課堂中說的環節主要有(1)你拍攝了哪個細節,說說你打算怎麼拍攝?(2)自己讀讀這段環境描寫,你有什麼想說的?

(3)同座討論:這究竟是一位怎樣的母親?讀,是教學的重要任務.

有機抓住了有代表性的幾段文字加強了朗讀訓練:「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母親說完,立刻又坐了去……」和課文的第自然段.寫,教學時讓學生兩次動筆:

一是劃出課文中最令你感動文字,二是寫下對母愛的深切感悟.

這些提問看起來很一般,如果細細品讀原文,會發現教師教學設計上的別出心裁.總之,課堂提問的藝術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探索積累,反思提升.

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提問與恰當引導

3樓:匿名使用者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圍繞問題這一主題,尋求切實可行的方法,有效地進行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結合學習、生活實踐,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靈活的理解問題,創造性的解決問題,並能合理地應用。課堂提問是一項設疑、激趣、引思的綜合性教學藝術,是實現教學反饋的方式之一,是教師開啟學生心智、促進學生思維、增強學生主動參與意識的基本控制手段。它在教學中不但使用廣泛,為過去和現代教師所倡導,而且同教學本身一樣具有悠久的歷史。

從問題提出——解決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及實踐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不光教師要提問,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對於開發學生智力,發展學生思維,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地**,對於真正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有積極的作用。

一、首先從課堂提問現狀反思一下:

1、提問只顧數量,不求質量

課堂中過多的一問一答,常常使學生缺少思維的空間和思考時間,表面上很熱鬧,但是實際上學生處於較低的認知和思維水平。

2、答案被老師完全控制

有時候,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即使給了學生回答問題的機會,但是仍然會很不放心地打斷學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個人的評價,左右學生個人想法的表達,使得學生不能盡心表達自己的想法。

3、候答時間過短

學生回答問題需要醞釀和思考的時間,教師在極短的時間就叫停,學生的思維無法進入真正的思考狀態,教師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課堂提問是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調動行為,能引導學生心智、調動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願望。斯苗兒老師曾說過:

我們提倡大問題(要有一定的空間),是從發展學生的思考出發的,我們又要善於設計恰當的問題空間(要有一定的指向),是從小學生的學習認知水平和數學學科的特點以及課堂教學40分鐘的限制出發的。因此,教學要為學生留有充分的活動、想象、交流的空間,教師提問更應該體現出啟發性和挑戰性,能讓學生去積極主動的思考和探索。

4、不注重利用課堂生成資源

教師不僅要會問,而且要會聽,會傾聽學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資源,否則,問題就失去了它應有的意義。

上述問題的存在,嚴重製約著課堂提問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無效。

二、如何在課堂中有效提問的教學策略

有效提問是相對低效提問和無效提問而提出來的。有效提問,意味著教師提出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迴應或回答,且這種迴應或回答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學習,由此獲得具體的進步和發展。

有效提問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有效的問題;二是有效的提問策略。為了達到教學過程最優化,充分體現課堂提問的科學性與有效性,我們在實踐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 備教材要懂、透、化

這一點是絕大多數老師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卻是我們每個老師需要反思的。在《新課程標準》中就提到對教材的研究,要達到懂、透、化的目標。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們才能分清哪些問題是基礎性的問題,我們就可以用是什麼怎麼樣來提問;哪些問題是拓展性問題,我們就可以用你是怎麼想的來提問;哪些問題是**性問題,有必要讓學生討論、**。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統性、重點和難點,做到透徹掌握,融會貫通化,就是要使自己不僅能夠站在教師的角度,而且能夠站在學生的角度去體會、感受學生的學。只有做到這樣,教師才能遊刃有餘地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學質量。

2、備學生要 實

所謂實,是指教師必須深入實際,瞭解自己所教學生的基礎知識、接受能力、思維習慣,以及學習中的困難和問題等。只有真正瞭解了學生,才能有針對性地提問,恰當地把握問題的難易度,使得提問更加有效。二年級數學第三冊數學廣角二課時,針對猜一猜這一知識點,想在課堂教學中加入一些生活中的事例,這些事例能夠巧妙地體現猜想的可能性。

第一次試講,本以為很簡單的事例,很多學生竟然沒有聽說過,更別說聯絡數學內容了。下課後,我及時反思自己,找來一部分學生,和他們聊天,瞭解他們對實際生活的認識和理解情況。最後,我根據學生的情況,調整了要提問的內容。

再上課時,學生很順利地解釋了內容,同時緊密聯絡到了課上所學的內容。課下,不少學生都對這一環節印象深刻,追著老師想要再說說。

3、提問過程要突出學生主體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經常會很自然地問一問學生:還有什麼問題嗎?學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

沒問題。如果總是沒問題,那這一現象就極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問題了。對任何一個數學問題的認識,都永遠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終保持在同一個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學得輕鬆的,也有學得困難的。

也就是說,應該有問題。

沒問題的問題,反映了教師的一種教育觀念,似乎只有順順利利的一節課才是好課。其實不然,課上的這種順

《課堂中教師怎樣提出有效的教學問題》讀後感

這幾天有幸 bai拜讀羅平長底du民族中學鄒茂zhi麗老師的作品 課堂dao中教師怎樣提出內有效的教學問題 容 是我感悟良多。羅老師在文中提到 在五年前,有位學生給他提出建議,讓他在課堂上少提一些沒有價值的問題。但當我讀到這裡時產生了和羅老師一樣的感悟 一定要留意課堂問題的設計。的確,教師的提問,是...

有效的教學需要教師怎樣做,有效課堂互動需要教師做什麼

一 精心瞭解學生 學情,就是學生自身一切因素的總和。它包括學生的知識經驗 心理特點 成長規律 行為方式 思維方法 生活習慣 興趣愛好 困難疑惑 情感渴盼 心路歷程等諸多方面。學情是教師選擇和優化教學手段的依據。1 關注教學起點 細查學生的已知 瞭解學生是準備上課的前提。瞭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瞭解學...

在進行有效教學的課堂教學中,你認為教師應具備知識結構的類

1.基礎知識 書本知識 2.心理知識 學生的心理動態 3.社會知識 現實的知識 4.教養知識 現代社會的基本知識 5.指導知識 真正引導學生 6.服務知識 教師的職責和義務 如何進行有效課堂教學管理 近年來人們越來越注意到 教師對其教學過程的控制與調節是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的重要方面,它對學生的學業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