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中關於教育哲學的闡述

2025-06-03 13:20:07 字數 5576 閱讀 6932

1樓:小劉學長

中庸》是《禮記》四十九篇中的一篇。宋**學家把《中庸》、《大學》抽出來,與《論語》、《盂子》合在一凳塌肆起,作為《四書》,成為宋以後封建教育的基本教科書·

所謂「中庸」,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認識事物和處理問題的一種基本觀點和方法,實際上是一種哲學觀點。

1、教育作用--"率性"

中庸》說:"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意思是說,只有天下至誠的人,才能盡且發展自己的本性。鄭玄解釋:

誠","天性也。。朱熹解釋:"真實無妄之謂誠。。

所以說,誠即是善,即是天成道德。《中庸》又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意思是說,上天所命與或賜予的叫做性,順從和發揚本性叫做道,把道加以修明和推廣,使之實行則叫做教,這就是說,"修道"即是教育,教育的作用叫"率性",循順著先天的善性發展,盡且發揮內心的先天的善端,把天賦的道德觀念、道德意識體現出來。這是思孟學派"性善論"思想,與孟子的教育作用思想是一致的。

2、教育過程--"學、問、思、辯、行"

孔子講過學與棗轎思、學與行的關係。荀子講過"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而止矣。

行之,明也;明之為聖人"。《中庸》繼承和發展了這些思想,把教育教學的過程和步驟系統地講出來:"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衫螞明辨之,篤行之"。

博學之"就是廣泛地學習政治、道德倫理方面的知識內容;"審問之",即對博學中的內容,以"誠"為標準,審慎地間其真偽是非;"慎思之,即對審問的內容進行分析,謹慎地思考,並注意反省自己;"明辨之",明辯了存在的問題,知道了努力的方向;"篤行之",使觀念和行為統一,切實地實行,最終形成堅定的信念和明確的概念、觀點。

這是一套反省的教學方法,通過節節反饋,層層深入、篩選,最後形成概念、觀念和信念的過程,是符合反饋理論的,有其合理的因素。可借的是 《中庸》對於審問、鎮思、明辨的具體過程,沒有深入揭示。

3、教育途徑--"尊德性與道學問"

孔子說過:"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中庸》便把"博文」、"約禮"發展為"尊德性與道問學"。

中庸》說:"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意思是說,君子既要尊重德性,又要講求學問;既要充實廣大,又要窮盡精微;既要有高明的理想,又要有合。

論述中國傳統儒家教育哲學主張的基本內容及其時代意義

2樓:

你好,儒家塵拆教育傳統是以孔子、備兄巧孟子等人為代表以及後儒晚學總結與開創的一系列教育教學思想和教育實踐活動的總稱,是中國古代教育思想與教育實踐的主體。儒家教育傳統具有重視教育的作用、將德育居於首位、實行"有教無類"和強化人仿鍵文教育等基本特徵,這些都是儒家教育傳統有價值的要素,也對當代教育改革有借鑑意義。

儒家教育哲學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3樓:

摘要。重視教育。

1)將教育放在治國治民的首要位置。

2)強調在人的發展中教育的作用,「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擴大教育物件實施「有教無類。,擴大教育範圍。

注重人才的選拔和培養。

1)「禮賢下士」「舉賢才」

2)通過教育培養士、君子和成才。

教育內容在重視思想品質和倫理。

儒家教育哲學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重視教育。(1)將教育放在治國治民的首要位置。(2)強調在人的發展中教育的作用,「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擴大教育物件實施「有教無類。」,擴大教育範圍。注重人才的選拔散跡散和培養。

1)「禮賢下州扮士」「舉賢才」(2)通過教育培養士、君子和成才衝氏。教育內容在重視思想品質和倫理。

教育應做到如何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當前我國教育變革價值取向是什麼。

1.學會收集處理資訊。形成批判性思維要注意的是,思巧飢碧維或者思考是乙個過程,遇到問題從搜尋問題開始就是思維的習慣養成了,而不是遇肢叢到問題思考如何解決問題才開始算。

所以在收集資訊這個能力上就已經能判斷出乙個孩子的批判性思維是否孝舉已經建立。

2.理解資訊。引導孩子對所收集到的資訊進行深刻的理解,理解資訊中的關鍵點,假設,論點及論據等等。

3.分析資訊。引導孩子去分析這些資訊中的關鍵因素是如何關聯在一起的。

4.對比資訊。帶領孩子探索不同資訊之間的異同點。

5.綜合資訊。根據分析資訊時形成的觀點去引導孩子亮激綜合來自不同渠道的資訊,用以支撐自己的觀點。

並且將不同渠道整合到的資訊有邏輯的聯絡在一起。6.評價資訊。

引導孩子根據自己形成的觀點去考量不同資訊的可利用性,是否有證據可以支援自己的觀點。7.應用資訊裂鍵悶肆彎。

引導孩子將自己通過批判性思維獲取並整合到的資訊應用到具體的問題當中去解決相應的問題。8.驗證資訊。

通過批判性思維形成論點,總結,推測,驗證自己的思考。

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理念。

教育必須基於三個原則:中庸、可能和適當

4樓:拋下思念

我們就來看看哲學家是怎麼看待教育的,最經典的亞里斯多德的原話「教育必須基於三個原則,中庸、可能和適當」。

中庸,用孔子的話說就是「去其兩端,取其中而用之」,總之不偏左不移右、不偏下不偏上,守中為上。我個人認為中庸才是人生、乃至做教育的最好的哲學,就是說我們做教育不要太過頭了,也不要不夠,就這麼簡單。什麼叫過頭?

現在我們就做過頭了,在技術層面上不斷地改,改得我們老師都不知道怎麼上課了,領導也不知道怎麼佈置工作了。學校教育成了這樣子就是悄敏豎過了頭,忘記了還有教育規律,還有教育自身內在的東西。

第二個,「可能」是指我們要知道孩子的未來具有一切可能性,現在他所學的,甚至他的才能,他的分數,不能拿者代表他今後能做什麼,會做什麼。但是他現在又必須要分數,所以他又必須要勤奮學習。我個人認為這些都不能丟,這樣才能夠確保未來的可能性存在。

所以這裡面有個適當,「適當」實際上是我們的教育的方式方法一定要符合規律,要適合孩子。不要看到鄰居家的孩子琴棋書畫什麼都學,也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學。你是博士,說博士的兒子就要比別人學得多一些,這樣思考問題就錯了,不適合他的學了沒用,一定要學這個啟大孩子內心喜歡的東西。

論述中國傳統儒家教育哲學主張的基本內容及其時代意義

5樓:匿名使用者

儒家思想。的時代意義。一是知識改變命運。儒家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如今並不過時。知識改變命運不是學歷改變命運,不堅持學習的人沒有一人能保證持續成功。張藝謀。

早年在陝西西安。

某紡織廠當工人,年近30才到北京電影學院。

就讀學攝影,從此改變了命運。無數底層大眾通過上大學改變了命運,如今雖然大學普及,但堅持學習,持續學習,有一技之長,同樣能改變命運,怕的是吃不了苦,堅持不下來。有人說,這孩子頭腦好使,就是不用功,所以學習不好,其叢指實信塵能用功、能堅持,本身就是一種能力,沒有堅持再聰明也是無用,堅持學習就是一種能力。

知識改變命運,是指持續不斷地學習知識能改變命運,我一直這麼認為,如果沒有改變,說明學的還不夠,方法滲坦配還不對,知識還沒有融會貫通。

儒家提倡中庸之道它的內涵是什麼怎樣做能達到中和的境界?

6樓:網友

中庸之道的內涵 第一層理論: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離,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

這就是乙個持之以恆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民鮮久矣。」 第二層理論:指中正、平和。

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樂太過,治怒唯有樂,治過喜莫過禮,守禮的方法在於敬。只要保持一顆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長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層理論:

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擁有一技之長,做乙個有用的人才。

7樓:網友

儒家提倡的中庸之道就是嗯,在兩個事物的中間,既不得罪這方,也不得罪那方,怎樣才能達到綜合的境界呢?就是首先要從雙方的角度去看問題,集體連對方也挺論,另一方面,所以這樣才能達到綜合的境界。

8樓:網友

中庸之道就是講究以和為貴,和氣生財這樣子的理念。

中庸思想對教育的啟示

9樓:網友

中庸思想是孔子思想體系的乙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基本內涵集中體現在執中、時中與中和等三個方面。

一、執中:孔子曰:「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從思維方法上來看,「執中」指的是矛盾的兩個對立面的統一;從認識論上來看,「執中」是集思廣益後的科學判斷;從實踐行為上來看,「執中」又是照顧各群體利益的異中求同。「執中」體現了孔子中庸思想的本質內涵。

過猶不及」分成兩類:一類是「小過」與「小不及」。如「師也過,商也不及。

指的是在性情和行為上的小有偏失;另一類則是「反中庸」,即不仁不義,胡作非為。如「小人反中庸,小人而無忌憚也。」指的是違背社會道德規則的極端行為。

孔子把中庸視為君子應有的品德,主張凡事有度,抑其過,引起不及,歸中道也。

失中」現象之一,是一部分家長對子女「關愛有過」而另一部分家長對子女「陪伴不及」的問題。「失中」現象之二,是部分家長對子女成才期望有「過」而做人教育「不及」的問題。二、時中:

探教育方法之「時中」

孔子在主張「執中」的同時,又提倡「時中」。他說:「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

在這裡,「時中」指的是因應不同時機審時度勢以求中的意思。孔子認為,「中」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間、環境和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的。君子要「時中」,就是要依據事物不斷發展變化的所謂「時」,而採取不同對策以達到允執彼時彼地情況下的所謂「中。

今天人們常說的看問題、辦事情要「掌握火候」、「把握分寸」、「適可而止」、「與時俱進」、「不要一刀切」等等,實際上都是「時中」的通俗說法。

需要根據實際情況,抓準教育時機。教育時機選擇得準確,方法運用得恰當,孩子就會樂於接受,就會在不知不覺之中受益,而看不出一點刻意進行教育的痕跡。如果教育時機把握得不好,方法運用得不恰當,即便教育動機再好,內容再正確,也會事與願違。

因此,教育要學會捕捉教育時機,講求教育的針對性和時效性。

教育哲學的中國哲學

10樓:月亮灣

在中國教育界,開始研究和講授教育哲學是在20世紀20年代之後。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杜威來中國講學,講授實用主義教育哲學,對中國教育界的影響較大,從此中國也有人開始研究和講授教育哲學。當時在高等學校首先開設教育哲學一科的是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後來逐漸推及全國的高等師範院校和一般大學的教育系,有的中等師範學校也作為選修課開設。

那時的教育理論工作者,不但翻譯出版了杜威在華的全部講演稿和他的主要論著,並對西方當時流行的教育哲學流派作了詳略不同的介紹。在20~40年代出版了十幾本中國教育理論工作者自編的教育哲學論著,其中主要的有:範壽康的《教育哲學大綱》吳俊公升的《教育哲學大綱》、姜琦的《教育哲學》、範琦的《教育哲學》、錢亦石的《現代教育原理》、林礪儒的《教育哲學》。

張栗原的《教育哲學》等。在這些教育哲學論著及其他有關的文章中,雖然都有各自的體系和見解,但也不可避免地帶上那個時代的特點,主要是或多或少地受了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影響,也有少數的是出自德國的古典唯心主義或宗教哲學的。其中,曾有一些初步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學者,在他們的論著中試圖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來研究教育哲學,如林礪儒、錢亦石、張栗原的論著。

雖然這些論著還不能說已臻完善,而且有的問題還脫不出實用主義的影響,但他們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觀點和方法上,已較過去大為不同,書中所提出的問題,有的至今尚有研究價值。

請詳細闡述古代的中庸之道,並請舉例說明。拒絕不經大腦思考的ctrl v!

所謂中庸之道就是孔子提倡 子思闡發的氏州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質達到太平和合的一整套理論與方法。中庸之道的主題思想是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 自我監督 自我教育 自我完善,把自己培養成具有理想人格,達到至善 至仁 至誠 至道 至德 至聖 合外內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創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的 太平和合...

如何進行兒童哲學教育,怎樣從哲學中教育孩子

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兒童哲學教育理論與實踐在我國得到快速發展。在學術研究與 版實踐傳播中,兒童哲學 計劃權 兒童哲學 兒童哲學課程等概念的內涵相近又有所不同,更易與兒童哲學教育相混用。兒童哲學教育,是一個包含理念 實施 方法 宣傳等內容的整體,是一項系統的社會工程,而非單純地培養孩子的思維品質,...

怎樣認識教育哲學如何理解教育哲學的任務

教育哲學是對教育問題的哲學思考,用哲學的方法和語言來研究教育問題。研究的物件包括教育的本質 目的 學習的歷程 知識的架構 人類的課題 權威的問題 教育和社會之間的關係 教育的方針等等。教育哲學認為人民素養和文化的傳承 演變大多取決於教育,而教育孩子及公民都是很大的挑戰,因為教育的過程不僅是一些班級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