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學問的小故事,關於中國文化的小故事

2021-04-12 16:44:12 字數 5087 閱讀 4106

1樓:匿名使用者

在一個傍山依水的小鎮,有一位老人,他把畢生的精力都獻給了文學這朵開在理想王國的回奇葩。在他書答房的正**懸掛著兩塊匾額,分別寫著「學」和「問」兩個字。

人行猶可復,歲月哪可追,轉眼間,這位老人已年過古稀,體力也漸漸衰弱,時常臥房不起,不久之後,老人就與世長辭了。老人去世後,他的兩個兒子便將家裡的財產平分了。老大得到了那塊「學」字匾,老二也理所當然拿走了剩下的「問」字匾。

然而,好景不長……

自從老大如獲奇珍異寶似的拿到了「學」字匾以後,整天埋沒於苦讀之中,即使遇到了不解之處,也不會請教他人,結果一事無成。老二就更不用說了,無論是懂還是不懂,他都把希望寄託在別人的身上,依賴別人,結果也是兩手空空。

就在兄弟二人一籌莫展的時候,經一位高人點化,終於懂得了——原來學與問是緊密相連的,只有又學又問,才能成為一個才華橫溢的人。於是,兄弟二人將兩塊匾合二為一,並且相互學與問,虛心求教別人,成為了學富五車的人。

關於中國文化的小故事

2樓:暴走少女

一、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經》,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 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麼嗎?

」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 於是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在這裡,「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曾子懂禮貌的故事被後人傳誦,很多人都向他學習。

二、程門立雪

楊時(1053-1135)是北宋時一位很有才華的才子,南劍州將樂人(今屬福建)。中了進士後,他放棄做官,繼續求學。

程顥(1032-1085)、程頤(1033-1107)兄弟倆是當時很有名望的大學問家、哲學家、教育學,洛陽人,同是北宋理學的奠基人。他們的學說為後來的南宋朱熹所繼承,世稱程朱學派。

楊時仰慕二程的學識,投奔洛陽程顥門下,拜師求學,4 年後程顥去世,又繼續拜程頤為師。這時他年已40,仍尊師如故,刻苦學習。一天,大雪紛飛,天寒地凍,楊時碰到疑難問題,便冒著凜冽的寒風,約同學遊酢(1053-1123 年)一同前往老師家求教。

當他來到老師家,見老師正坐在椅子上睡著了,他不忍打攪,怕影響老師休息,就靜靜地侍立門外等候。當老師一覺醒來時他們的腳下已積雪一尺深了,身上飄滿了雪。老師忙把楊時等兩人請進屋去,為他們講學。

後來,「程門立雪」成為了廣為流傳的尊師典範。

三、漢明帝敬師

漢明帝劉莊做太子時,博士桓榮是他的老師,後來他繼位作了皇帝「猶尊桓榮以師禮」。他曾親自到太常府去,讓桓榮坐東面,設定几杖,像當年講學一樣,聆聽老師的指教。他還將朝中百官和桓榮教過的學生數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榮行**禮。

桓榮生病,明帝就派人專程慰問,甚至親自登門看望,每次探望老師,明帝都是一進街口便下車步行前往,以表尊敬。進門後,往往拉著老師枯瘦的手,默默垂淚,良久乃去。

當朝皇帝對桓榮如此,所以「諸候、將軍、大夫問疾者,不敢復乘車到門,皆拜床下」。桓榮去世時,明帝還換了衣服,親自臨喪送葬,並將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四、千里送鵝毛

「千里送鵝毛」的故事發生在唐朝。當時,雲南一少數民族的首領為表示對唐王朝的擁戴,派特使緬伯高向太宗貢獻天鵝。

路過沔陽河時,好心的緬伯高把天鵝從籠子裡放出來,想給它洗個澡。不料,天鵝展翅飛向高空。緬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幾根鵝毛。

緬伯高急得頓足捶胸,號啕大哭。隨從們勸他說:「已經飛走了,哭也沒有用,還是想想補救的方法吧。

」緬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長安,緬伯高拜見唐太宗,並獻上禮物。唐太宗見是一個精緻的綢緞小包,便令人開啟,一看是幾根鵝毛和一首小詩。詩曰:

「天鵝貢唐朝,山高路途遙。沔陽河失寶,倒地哭號啕。上覆聖天子,可饒緬伯高。

禮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

唐太宗莫名其妙,緬伯高隨即講出事情原委。唐太宗連聲說:「難能可貴! 難能可貴!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這個故事體現著送禮之人誠信的可貴美德。今天,人們用「千里送鵝毛」比喻送出的禮物單薄,但情意卻異常濃厚。

五、孔子尊師

公元前521 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 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於是徵得魯昭公的同意後,與宮敬叔同行。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

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孔子見大門裡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禮。進入大廳後,孔子再拜後才坐下來。

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 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後,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孔子說:「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

」同時還打比方讚揚老子,他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遊;野獸,我知道它能跑。

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來逮住它,會遊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來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至於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雲而上天的。老子,其猶龍邪! 」

3樓:匿名使用者

1、崔鉉胸懷大志,前程萬里

「人無志不立」,一個人如果沒有遠大的志向,無論做什麼事,都很難取得成功。唐朝大詩人李白從小就抱定了匡扶家邦、濟民救世的志向,此後,他一直朝著自己的既定目標奮進。

十九歲時,李白就立下了遠大的志向:「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抱著這種自信與進取心,他應詔來到長安,名動一時。然而唐玄宗只讓李白待詔翰林,做文學侍從之臣,李白的大志無法實現。

性格孤傲的李白無法忍受「摧眉折腰事權貴」的生活,三年後,棄官而去,從此遊山訪仙,痛飲狂歌,以排遣懷才不遇的憂憤。但是,李白始終沒有放棄建立偉業,成為非凡人物的理想。安史之亂爆發後,李白應邀入永王李璘幕府,詠出「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的豪邁詩名。

比李白稍晚些的崔鉉也是個胸懷大志的人。崔鉉是大臣崔元略的兒子。有一次,他跟隨父親去拜訪當時的宰相韓滉,韓滉見他聰明伶俐的樣子,非常喜歡。

崔鉉的父親說:「這個孩子近來作詩的能力有很大進步。」韓滉一聽,有心考考他,就隨手指著架上的一隻鷹,讓崔鉉即興賦一首詩。

崔鉉接過紙筆,略一思索,就寫了一首詩:「天邊心性架頭身,欲擬飛騰未有因。萬里碧霄終一去,不知誰是解絛人。

」韓滉讀後,連連稱奇,稱讚道:「好詩!好詩!

這孩子將來前程萬里,不可限量啊!」

崔鉉長大後果然很有作為。唐代宗大曆三年(公元768年),崔鉉在科舉考試中被錄取,隨後開始仕途生涯。唐代宗很欣賞他的才能與品德,說他是「真貴人」。

崔鉉先後擔任過中書侍郎、河東節度使、御史大夫、淮南節度使等要職。

2、百里奚

百里奚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他還是平民百姓的時候就胸懷大志,想到外面闖蕩一番,但是他捨不得妻子和孩子,所以遲遲拿不定主意。妻子看出了他的心思,就說:

「好男兒志在四方,本應該趁年輕時去外面闖蕩,你這樣捨不得家庭,怎麼能成就一番事業?」百里奚聽妻子這樣說,感覺很慚愧,於是下決心出去闖蕩。

第二天,妻子把家中唯一的一隻老母雞殺了為他送行。可是柴房裡卻沒柴了,於是妻子就把門閂拆下來燒了。百里奚告別了妻兒,開始闖蕩。

他到過很多地方,雖然他很有才學,但是由於沒有人舉薦,所以他一直沒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華。

很快,10年過去了,百里奚還是沒有取得什麼成就。此時,秦穆公聽說他很有才能,在和他一番交談之後瞭解到百里奚確實是個很有作為的人,便封他為相,此時的百里奚已經七十多歲了。百里奚盡心輔佐秦穆公,為秦國的強大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3、玉不琢,不成器

歐陽修4歲時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對他的教育很嚴格。為節減開支,母親用蘆葦、木炭作筆,在土地或沙地上教歐陽修認字。歐陽修在家訓中希望兒子能繼續養成讀書的習慣,並從書中學會做人的道理。

於是他在教導二兒子歐陽奕努力學習時寫下《誨學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然玉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害為玉也。

人之性,因物則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

4、萬年建立曆法說

相傳,在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但是苦於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

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測定一天的時間,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啟發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迴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複一遍。

當時的國君叫祖乙,也常為天氣風雲的不測感到苦惱。萬年知道後,就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執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悅,感到有道理。

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臺和漏壺亭。

並希望能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建立曆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有一次,祖乙去了解萬年測試曆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刻著一首詩: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

知道萬年建立曆法已成,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著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

祖乙說:「春為歲首,就**節吧」。據說這就是春節的來歷。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準確的太陽曆,當他把太陽曆呈奉給繼任的國君時,已是滿面銀鬚。國君深為感動,為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曆命名為「萬年曆」,封萬年為日月壽星。以後,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說就是為了紀念德高望重的萬年。

5、孔子編《春秋》

孔子是春秋時的魯國人,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天下大亂,周天子的地位形同虛設,禮法遭到嚴重的踐踏。看到這種混亂的局面,孔子非常痛心,他認為,只有恢復周禮,天下才能大治。

於是,他帶領眾多**周遊列國,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但沒有一個諸侯願意採納他的主張,孔子最終失意而返。回到魯國後,孔子嘔心瀝血地編訂史書《春秋》。《春秋》是著名的儒家經典,記錄了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

在書中,他嚴厲斥責諸侯無視禮法的行徑,體現出一種褒善貶惡的政治理性。《春秋》面世之後,世間多了許多「成仁取義」的志士,讓歷代「亂臣賊子」懼怕。因此有人說:

「孔子編《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中國文化的源頭急 急,中國文化源頭是什麼

人類精神發展史可粗淺劃分為巫術,宗教和科學三個時期。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262376130 第一個時期從原始部落文化到公元前五世紀左右 第二個時期從公元前5世紀到15世紀 第三個時期從15世紀開始至今。巫術時期的特徵主要有兩點 1,萬物有靈的...

道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道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已經融為一體了!嚴格的說,中華民族的文化是儒釋道合一的文化,古人有云,紅花白藕青荷葉,三教原本是一家 就是這個意思。根據南懷瑾老師的闡述,共同形成了類似於金字塔的文化結構 1 儒家文化是塔基,構成了中華民族的基本內容,核心思想是 格物 致知 修身 齊家 治國 平天下 化用到生活當中,就是聽幾乎所有父...

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差異,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差異是什麼?

先說什麼是文化和信仰吧。文化是一個非常廣泛的範疇,可以包括文字 著作 風俗習慣 生活方式 甚至信仰等等。所以信仰是文化的一個方面。信仰是一種精神和內心的依靠和依託物件,其物件可以是理想 人物 精神 或者一般的 神 等。現在說的西方文化的信仰主要是 教信仰,也就是基於聖經的以耶穌上帝為物件的精神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