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我國古代三大發明的評價

2021-03-03 20:27:06 字數 5703 閱讀 2125

1樓:天空的彩色城堡

印刷術的發明和發展對世界科學文化的傳播做出了巨大貢獻;火藥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經濟的進步;指南針的發明和使用刺進了世界航海業的發展。三大發明為我國乃至世界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希望對你有幫助哦~

根據材料二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這三大發明有何重大影響

2樓:匿名使用者

(1)材料一中的三幅**分別代表了我國古代的哪三大發明?

(2)根據材料二,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這三大發明有何重大影響?

(3)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科學技術的認識。

答案(1)圖一:活字印刷術(或印刷術) 圖二:指南針 圖三:火藥

(2)預兆了資產階級社會的到來;推功了科學的發展和創新;是我國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的卓越貢獻。(任意答兩點即可)

(3)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等。(言之成理即可)

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述我國古代的科舉制度

3樓:匿名使用者

科舉是中國古代封建統治者為選拔人才資源,而設定的一種考試製度,讓讀書人蔘加的人才選拔考試,學而優則仕的一種制度。

科舉制是由皇帝親自主持、以分科考試形式錄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魏晉以來,**大多從各地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權貴子弟無論優劣,都可以做官。許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實學的人,卻不能到**和地方擔任**。

為改變這種弊端,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來選舉人才。隋煬帝時期正式設定進士科,考核參選者對時事的看法,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我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

詳見

4樓:韻芊芊

對我國古代的科舉制,中外學者歷來有較為精闢的評價。近年來更受到學術界的重視,有關的論著紛紛問世。這些論著大致有以下四方面的研究成果:

第一,指出我國科舉制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許多學者列舉包括歐洲文藝復興思想家、西方傳教士、當代西方學者和英國大百科全書對科舉制的評價。如明朝來華的著名傳教士利瑪竇讚揚中國科舉制說:

「他們(指中國)全國都是由知識階層,即一般稱為儒生的人來治理的,井然有序地管理著整個國家。」18世紀西方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伏爾泰、狄德羅等也都肯定中國科舉制,稱這個制度防止了權力的世襲化,保證了知識階層的合法對流。法國重農學派奎納,更主張在西方仿行中國的文官考試製度。

因此,2023年起,法國率先實行了文官考試,接著2023年後英國也推廣文官考試。正如《英國大百科全書》所說的,「我們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試製度,是中國所採用的選舉制度。」我國民主主義革命家孫中山在《五權憲法·民權初步》裡也說:

「現在各國的考試製度,差不多都是學英國的。窮流溯源,英國的考試製度,原來是從我們中國學過去的。」

第二,肯定唐朝實行科舉制對社會發展的進步意義,認為科舉考試的形式是封建時代所可能採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選拔形式,它擴充套件了封建國家引進人才的社會層面,顯示出生氣勃勃的進步性。它不僅擴大了唐朝以後封建統治的階級基礎,而且促進了社會上努力讀書求學的風氣。

第三,肯定唐代的科舉制尤其是進士科的詩賦取士,促進了唐詩和唐朝文化的發展。它不僅造就了一批詩人,而且推動了古文運動的勃興和傳奇**的發展,使唐代的文學水平達到一個很高的層次。

第四,在肯定隋唐科舉制度的進步作用的同時,也指出其隱含的弊端。一是科舉制度的施行為士子敞開宦門,使大批知識分子醉心於舉業,不願從事冷靜的學術研究和深入的思考,不願從事對國計民生有實用價值的科學技術研究;二是推動知識分子與統治者合流,削弱其獨立意識與批判精神,逐漸淪為封建統治者的附庸。

明代的科舉考試,分鄉試、會試和殿試**進行。童生(即未入學的士子)先參加州縣級的考試,及格的稱做「秀才」或生員,進入府州縣學讀書。學習成績優秀的一二等學生,被定為「科舉生員」,才能參加省級的考試。

鄉試每三年一次,考中的稱做「舉人」,取得參加**一級的會試的資格。會試在鄉試的第二年舉行。會試及格者,再經過一次複試,地點在皇帝的殿廷,叫做廷試,亦稱殿試。

考中的分為三甲(等),一甲只取3名,分別叫「狀元」「榜眼」「探花」,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當時,民間又稱鄉試第一名為「解元」,會試第一名為「會元」,

二、三甲第一名為「傳臚」。鄉試由布政使司主持,會試由禮部主持。凡考中進士的,統統被任命為**。

一般來說,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二三甲考選為庶吉士,也都是翰林院官,其他或授給事、御史、主事,或授府推官、知州、知縣等。未考中的舉人,只授小京官或外地教職。

八股文八股文的產生經過漫長的歷史過程。歷代學者多數認為,它濫觴於北宋的經義。經義是宋代科舉考試的一種文體,以經書中的文句命題,應試者作文闡明其中義理。

宋代的經義雖無固定的格式,但在代聖人立言這點上,已奠定了八股文的雛型。經義後來吸收了南宋以後的散文和元曲的一些成份,到明初被確定為一種獨立的八股文體,成化以後逐漸形成比較嚴格的程式,遂演變成一種僵死的官僚式文體。此後一直沿用,直到近代戊戌變法,才隨著科舉制度的改革而廢除。

這種文體,每篇文章均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破題」用兩個句子說破題目要義。「承題」是承接破題的意義而闡明之。

「起講」為議論的開始。「入手」為起講後入手之處。以下自「起股」至「束股」才是正式議論,以「中股」為全篇的重心。

在這四股中,都有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共計八股,所以叫做八股文。這種八股文專講形式,文章的每個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裡,連字數都有一定的限制,人們只能按照題目的字義敷衍成文,寫出來的文章自然空洞無物,沒有什麼內容。

明朝用八股文考試的辦法,是考試規範化的結果,增大了考試標準的客觀性,對於以後的考試製度也有借鑑意義。這的確是文官考試製度的進步。但是由於各種規定過於僵硬死板,以文體束縛了內容的發揮,加之命題內容的狹窄,也確有束縛思想的作用。

尤其是儒生們把考試做官作為自己學習的終極目的,只知道攻讀「四書五經」,鑽研八股,而不講求實際學問,更背離了考試的初衷,敗壞了學風。

5樓:香香豬

科舉制度是指朝廷允許普通人士和**自願向官府報名,然後經過分科考試,依照成績從中選取人才和授給官職的一種制度。科舉制度是唐朝開始正式實行的,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一直緊緊伴隨著中華文明史,結束於清朝光緒二十七年最後一科進士考試。

科舉制度的積極影響

從制度最初創立的初衷來看,科舉制度是為了選拔**而設立的。科舉制度以考試為選拔人才的基礎,頗有些考試面前人人平等的味道,且為了防止考官偏見以及受託、作弊等,各朝又有複試、謄錄、糊名、磨堪等規定,以確保選官不受干擾。這樣的一種選官模式,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任用**的主觀作用,體現出了任人唯才、唯賢,淡化了世族、門第的影響。

形式上給幾乎每一個人提供了可以進入仕途的均等機會,而且確實使大批中小地主及知識分子進入到封建國家統治機構中來,為封建統治階級拓寬了政治基礎。科舉選官制度與封建社會其他選官制度相比,要進步得多,合理得多。正因為如此,唐太宗看到當時人人蔘加科舉考試的盛況時,不禁得意地說:

「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

科舉作為社會上入仕為官的唯一重要途徑,很大程度上激發了人們的求知慾望。從制度本身上來說,科舉制度創立早期考查的範圍相當廣闊。想要在科舉考試中取得好成績,擁有淵博的知識是必須的。

科舉制度對及第者的優待和給予的榮譽是打動上千上萬個讀書人乃至社會上人們的一個重要因素。在無數個漫漫長夜中,學子們為了追尋自己中舉的夢想而「頭懸樑,錐刺骨」。同時也有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這些描寫讀書人讀書時寫照的傳世詩句。

科舉的積極作用很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體現在文化方面。首先科舉制度使得中國的文化精華得到傳承,這一點不難理解。作為考試內容,讀書人最重要的就是學習知識,而在當時最重要的就是學習古代文化知識。

一個書生沒有飽讀文化思想的精華所在何談治國之道。這樣一來,中國文化就延綿不絕的傳承下去。其次,科舉也不斷髮展和豐富著中國文化,如果沒有科舉制度也就沒有,中國古代的燦爛的文化。

如詩、詞、歌、賦的發展與繁榮;唐**的興起與發展。如此說來,科舉制度對於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確實有著不可輕視的作用。

總之科舉制度的實行在古代是積極的作用是主要的。從個人角度來說:一個出生普通家庭的人想要進入朝廷,高榜題名,然後升官晉爵,光宗耀祖,飛黃騰達,全家富貴,一切的一切,都是依靠科舉考試;從社會角度來說,開放考試,吸收了不少寒士進入政權,讓他們明白考科舉可以是一條很好的出路。

有益於擴大和鞏固封建統治的政治基礎,提高社會的行政效率。

按照錢穆先生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研究:「一項好的制度若能長久永遠好下去,便將使政治窒息。」隨著科舉制度的發展,特別是在封建社會下,科舉制度也會產生一些消極的影響。

第一、由於統治者改變考試內容使科舉成為束縛知識分子思想的枷鎖,明太祖將源於元朝的八股文正式定為科舉考試文體。這種文體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等段落組成,後四個段落中均有兩股對仗的文字,合共八股,所以叫做八股文。八股文的主題須代聖人立言,即以孔子的思想去指導寫文章。

清朝將聖人擴大到孔門**及朱熹等理學家在內的聖賢,並要求以朱熹行文的語氣為樣式。乾隆以後,試帖詩成為科舉考試的重要專案。試帖詩與八股文一樣,有固定的程式,也是八聯十六句,不過八股變為六股。

首聯如破題,次聯如承題,三聯如起講,四五聯如中股,六七聯如後股,八聯如束股。而且必須發揚孔孟和朱熹思想,不可任意抒發自己的感想。定八股的原來用意我想可能是,用固定的格式寫,便於考官評分,以示「公平」。

否則,各人有各人的寫作風格,必出現「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難分高下的情形。但是後來卻成了統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由於考八股文,壓抑了那些本來不擅長科舉科目的人的思想,也使一些知識分子,無法在學術上思想上進行創新。從而導致了思想上的落後,使科學技術的發展也停滯不前。

甚至產生像孔乙己那樣的科舉犧牲者。

第二、科舉制度也產生了家庭悲劇。由於科舉制度及第者享有豐富的優待的榮譽,而且科舉也是普通人出頭的重要途徑,因此經常會有貧士高中之後拋妻棄子的悲劇發生,相信陳世美的醜名是無人不知曉了。這雖然很重要的原因在於當事人的思想價值觀,和責任感,但是科舉畢竟給了它這樣一塊生存的土壤。

最後,科舉制度導致官場腐敗。科舉制度隨著歷史車輪的推進,出現了科舉制度的政治化,天地君親師的教育又造成了師門關係的盛行。這樣造成了嚴重的師門裙帶關係現象。

這些師門關係在官場中互相拉幫結派,並且官官相護。清朝乾隆年間的大**和紳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他藉著乾隆皇帝對他的寵愛而一手遮天,收**賂,富可敵國。

而且就多次利用科舉考試的題目為餌收取考生賄賂的錢財。這就不利於國家建設一個公正公平公開的社會良好制度。造成了官場的黑暗和社會的混亂。

總之就科舉制度的消極作用來說並不主要是制度本身的錯誤,制度本身來說應該承認科舉是一項好的選官,選才制度。科舉制度是為了先才,也是能夠選出傳統社會的真才並委以重任的。至於明清科舉的八股文之風,加上中國傳統重術不重技術,重視人文科學輕自然科學的傳統,才是導致明清以後科學技落後的真正原因。

許多論者把科場上的作弊如挾帶、**、賄賂考官、通關節等說成是科舉制的弊端,認為晚清科場作弊盛行說明科舉制黑暗。實際上,從宋代以後基本定型的科場條規來看,作弊是人的問題,而不是制度本身的問題。就是現在的高考也會有作弊現象。

婦女被排除在選拔範圍之外,也不能歸罪於科舉,沒有科舉制,古代婦女也一樣無權參政,這是古代社會性質所決定的。

科舉在中國古代總的來說應該是積極作用大於消極作用。從制度的角度來說,科舉制度確實是中國古代的偉大發明。

**建立後,孫中山在各種場合一再稱讚中國古代考試的公平性,強調考試在**選任**中的重要性。就制度本身而言,科舉不愧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傑作,在中國歷史上起了極其重大的作用,如同傳統文化的其他精華一樣,科舉制度的積極部分值得我們繼承和發展。

當今中國社會與科舉制度關聯最大的莫過於高考制度和公****了。就形式上來說高考制度和公****也是對科舉制度的一種繼承。能否正確認識科舉制度,不再把科舉制度當作貶義來批判,對科舉制度能夠進行比較客觀深入的研究,對於我們完善高考制度,和公****有著很重要的意義。

結合以上材料及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制度創新的認識

魏晉 官位世襲制 和唐太宗的 科舉制度 前者埋沒人才,造成社會發展滯後,後者公平競爭,使有志之仕有所用,共同推動社會持續發展。唐太宗通過 科舉 更有效地激勵了人才。由此可見,只有創新型的 才會形成創新型的制度 創新型的文化,進而強國。這個不是很簡單就能回答的問題 位世襲制 和唐太宗的 科舉制度 前者...

結合物流的基本知識,談談你對我國物流發展的認識

您好!目前我國物流發展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 企業物流仍然是全社會物流活動的重點,專業化物流服務需求已初露端倪 近年來,隨著買方市場的形成,企業對物流領域中存在的 第三利潤源泉 開始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優化企業內部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成為目前多數國內企業最為強烈的願望和要求。這說明,我國物流活動的...

美就在我們身邊,結合美術鑑賞課所學知識,談談自己的感受與體會

我不是什麼鑑賞的專家 只是一普通的學生 可是 就我對美學最直觀的看法 我認為 只要用心去發現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就可以發現最樸實 最真實的美那是源於生活的一種美的藝術 只要懷抱一顆寬容的心 以最積極的心態去面對生活 就可以發現生活那動人心魄的美以不同的感官 不同的視角 就能觸動心靈欣賞美的希望美 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