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道德經和莊子哪幾本書不錯,解讀《莊子》的什麼書好?

2021-03-03 22:10:31 字數 3959 閱讀 3054

1樓:秋璃欣

道德經不好說。莊子一

書,可以有點建議。

正統的閱讀理解,推薦張默生先生的《莊子新釋》。

如果要輕鬆一些,可看南懷瑾老先生的《莊子喃譁》。

如果要淺顯易懂,可看「jt叔叔」的「兒童莊子班內容」,網路搜尋即可。

建議按以下順序閱讀。僅供參考。

1.先讀古文,形成概念。不懂的地方看註解或者直接略過。

2.略有概念之後,再看近代的各版本。(如上推薦)3.按近代人的意思理解之後,再讀原文,看看自己的理解有什麼不同。

4.再讀前面看的近代版本,看看自己的理解有哪些書中提過,而原來閱讀忽略。

5.再看原文,自行品味。

——————【如果只是閱讀,前五步即可。】————————————【如果深入透徹,加做後五步。】——————6.讀古代的莊子註解版本。品味古人的意思。

7.自己讀解莊子。雖粗陋,但出發點合適自己。

8.體會古人註解背後的文化不同。以吸納學術觀點。

9.從莊子原意和現代文化,分析今人著作中,刻意修改或者回避不提的學術要點。

10.再次讀解莊子,原文、今文、古文一起來……

解讀《莊子》的什麼書好?

2樓:手機使用者

一這篇文章叫《解讀莊子》,而不是《莊子心得》。其區別在於,前者著眼於莊子的原文,而後者著眼於莊子的道義。

什麼意思呢?我舉個例子。比如說道就好比是一頭大象,然後我們誰也沒看過大象,誰也不知道大象什麼樣子。

這個時候老子就站出來,說這個大象其實是非常大的,然後有這樣那樣的特點。莊子覺得老子說得不明白,於是舉了很多的例子,加上很多形象的比喻,來巧妙地描述老子所說的那些特點。那麼如果是真的解讀莊子的話,我們要做的,是搞清楚莊子是用什麼樣的方法來描述這個大象的特點的,而不是代替莊子來描述我們各人心目中的那頭大象。

但可惜的是,我們很多人解讀莊子,都是儘自己所能描述心目中的大象,而把莊子那些巧妙的方法給忽略了。這就是所謂的試圖去解莊子的道,而不顧莊子的文。我們要清楚的是,如果不直接看**的話,大象是很難用語言描述清楚的,老子做不到,莊子也做不到。

大象都如此,更不要說「道」了。所以莊子才會說:道不可言,言則非也。

首先古人寫書不易。先不必談沉重的竹簡,昂貴的絲帛。即使有這樣的條件,也未必就敢下手去寫。

金聖嘆說:非聖人而作書者,其人可誅,其書可燒也。可見在古時不是人人都可以著書立言的。

落筆之前,胸中先要有丘壑。一篇文章要成竹在胸了,方敢動手寫作。而一旦落筆,又必定嘔心瀝血,字字須有千斤的力道,方能擲地有聲。

所以古人非隨意寫書,我們也不要隨意看過。雖不必讀書之前焚香淨手,但讀之時也要心懷敬意才好。有敬意方能心虛,心虛方能有所得。

讀古人之書,有幾個難處。其一在於字句。對於字句的考究,可以說是今人和古人最大的差距。

古人讀書先認字。朱子論讀書時說,讀到這個字,便在這個字。這個字認清楚了,方才去讀下一個字。

今人讀古書,往往只覺得文字艱辛難懂。於是有人選擇去看白話譯文。看過一遍譯文,便覺得讀過古人文章了。

其實看譯文只能對古人的思想有個粗略的認識,很多時候這種認識還是不正確的,有偏差的。如果你想真正去讀古人的文章,一定要看原文。原文為本,譯文為輔,千萬不要捨本逐末。

看書先認字,這是我讀古書最大的經驗。一個字,先有它的原意,再有它的引申義。讀古書的時候,手邊要有一本《說文解字》才好。

今人讀古文,有些字忽略過去了,最是可惜。比如儒家說修齊治平,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齊家」的「齊」字,從今人的理解來看,是十分費解的。

因為現在人們的理解,「齊」字的意思就是「對齊」、「平等」。但儒家思想講究的是等級,是名位,是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儒家講家,和講天下是等同的,為什麼呢?

天下的制度和家的制度是一樣的。這個叫「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怎麼能「平齊」呢?

這不成了墨家的「兼愛」、「尚同」了嗎?於是我去查齊這個字,非常好玩。古體的「齊」字,下面是地面,上面是三根麥子長出地面。

好玩在哪呢?好玩在這三根麥子不是一般高,中間高一點,兩邊低一點。什麼原因呢?

地勢高低不同。這個古人叫「不齊齊」。表面上不齊,本質上是齊的。

好一個「地勢高低不同」!於是儒家說「齊家」便可解,莊子說「齊物論」,亦可解透了。

《齊物論》這篇文章我們以後會詳細講,但「齊物論」中的這個「齊」字,也是很有說法的。我們知道,道家的思想,特別是莊子的思想,講究的是順應自然。外物該是什麼樣子的,就是什麼樣子的。

這個莊子稱之為「因是也」。那麼外物本就千差萬別,怎麼談得上「齊物」呢?其實「齊物」的奧妙,便在於「地勢高低不同」六字。

外物本千差萬別,不可齊一論之。但如果我們客觀地承認這樣的差別,並能對外物等齊視之的話,這便是所謂的「不齊之齊」了。所以一個「齊」字,便有這樣的深意在裡頭。

其次,古書光是穿鑿字句,是遠遠不夠的。特別是道家的書籍,最講究的是「名可名,非常名」。文字都是虛的,真正要表達的,是透過文字表面深藏在內的義理。

古人寫文章,總是輕於說事,而重於說理。比如《春秋》一書,其價值並不在於描寫的史歷,而在乎其「一字之褒榮於華袞,一字之貶嚴於斧鋮」的微言大義。《莊子》一書更是如此,莊子所舉的事例也好,喻言也好,都不是為事而說事,其重點都在於背後隱藏的道義。

比如我們都知道「庖丁解牛」的故事,可是有多少人知道,為什麼莊子要舉這個例子?這個例子和文章的主題,「養生主」,有什麼關係?為什麼文惠君知了庖丁的說解之後,會讚歎說「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呢?

所以我們僅僅看了譯文,知道了文章字面的意思,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古人的文章,大多是有深義的,需要你用心去領會。所謂的字面意思只是皮毛罷了。

關鍵是要自己去思考,去領悟。因此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

」又說:「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子貢也說: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可見古書起到的只是提點的作用,要理解其精神,還要自己去悟。

最後,要讀通古文最關鍵的,是要有大眼光。沒有大眼光,古書是看不通透的。特別是莊子的文章,每篇的文法都是很巧妙的,有結構,有間架,有邏輯,有思辯。

金聖嘆曾評點六才子之書,以《莊子》居於首位,於此可見《莊子》行文之妙。金聖嘆對才子之文有如下的評議,我認為甚是恰當:

才之為言材也。凌雲蔽日之姿,其初本於破核分莢;於破核分莢之時,具有凌雲蔽日之勢;於凌雲蔽日之時,不出破核分莢之勢,此所謂材之說也。又才之為言裁也。

有全錦在手,無全錦在目;無全衣在目,有全衣在心;見其領,知其袖;見其襟,知其帔也。夫領則非袖,而襟則非帔,然左右相就,前後相合,離然各異,而宛然共成者,此所謂裁之說也。

莊子的文章,看似雜亂無章,實則構思巧妙,前後照應,渾然天成。古人謂用兵如常山之蛇,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應,擊其身則首尾俱應。莊子之文,亦是如此。

世人看《莊子》,多是逐句讀過。讀了後文,便忘了前文,唯獨看不到間架,故讀得糊里糊塗,不知所云。要知道,除非有大眼光,不然是看不透莊子行文之妙的。

三《莊子》和《老子》相比,內容相當充實,文法十分細膩,語言形象生動。《老子》一書,文詞簡短,艱深難懂。但如此卻較《莊子》好解說。

俗語說:天下莫易於說鬼,而莫難於說虎。無他,鬼無倫次,虎有性情也。

說鬼到說不來處,可以意為補接;若說虎到說不來時,真是大段著力不得。所以有「畫虎不成反類犬」之說。《老子》之道,乃「非常之道」,名以「非常之名」,所以如何來解說老子這個「道」,也可以做到「不失其道」。

而《莊子》一書不同。莊子寫這本書,把自己的「道」解說得非常清楚。而且生怕人家不能理解,還舉子大量的例子,用了無數生動有趣的比喻和寓言來加以說明。

《莊子》語言之豐富生動,在先秦諸子著作中是無以倫比的,他第一次提出了寓言、**的概念,創造了近200個寓言故事,開創了以虛構的手法反映現實和表現理想,被稱為「詼諧**之祖」。

所以說讀《老子》也好,解說《老子》也好,主要靠自己的理解,想象,自己的發揮。個人的智慧和閱歷不同,那解出來的「道」也可以不同。「道」不同,方不失老子所說「道」之本意。

「天下皆知道之為道」,就「背道」了。而對於《莊子》這本書,自己的發揮就少了。主要是要去理解《莊子》的原文。

所以理解莊子的思想,分析和把握《莊子》一書的文法和邏輯性,這一點要做到比較準確,是很難的。

我這裡的解說,也不能說就解得一定對,中間肯定有不當的地方,甚至錯誤的地方。大家可以批評討論。以上便為序

易經與道德經有什麼聯絡,《易經》和《道德經》到底有什麼聯絡?請老師指點一下!

易經講的是命理,和抄自然科學的規矩,道德經講的是做人的起點和終點,大致 上是相同,但又有不同,道德經是要靈活運用的,要看似形式,首先講的是要修德修身,一斤易經和道德經的聯絡,應該是人先必須有德,人又得了很多事情,就會形成一種自然的規律,也就是厚德才能載物,何為厚德呢?一個人不能光顧著自己,不能太計較...

夢幻道德經的價格,夢幻道德經在哪買?大概哪個位置?多少一本?

新區急著養孩子就比叫貴點 6 10萬都可以 要是老點的就不值錢了 一般2 3萬都沒人要!還是得看你們區有錢人多不多了,如果多的話就不計較 了,要是個窮地方你就虧了!一般10w以內勒 每個區 不一 不過再貴也沒必要買了 夢幻道德經在哪買?大概哪個位置?多少一本?道德經可以用fb的分換取到的 如果要買的...

看懂《道德經》有什麼好處,讀道德經有什麼好處?

老子的道是教人做人,道教人抱一集聚生氣成為強者,道教時運被的人如何象水那樣得平等的力量支助。增加中國古代哲學知識 提高自己 熱愛自然 物我兩忘 頤養性情 老子的道德經啊,道家思想多少有些消極,但有助於人淨化思想,修養身心,心情開闊。中外對 道德經 的評價語錄 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 道德經 的人最初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