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徐童的《遊民三部曲》?

2025-07-06 09:45:19 字數 3294 閱讀 7011

1樓:容信四

乙個是厲百程在拍攝時叫徐童,徐童來徐童去,絲毫沒有乙個社會邊緣人的自卑,就好像老闆叫自己的員工一樣。由此看來,在厲百程心中,並沒有覺得低人一等,或許他根本就不知道中國傳媒大學是乙個怎樣的大學,導演在娛樂圈又是一種怎樣的存在。知也罷,不知也罷,人的尊嚴,我在厲百程身上看到了。

反觀我們這群生活在「非社會邊緣」的人,從小就被教育不好好學習就要去當工人。上的學校從幼兒園開始,一路比到大學。光比到大學還不夠,我們還恨不得把大學拆成985 211 1本 2本 3本 專公升本 一專 二專,彷彿學歷就是看不起鍵蔽人的資本。

海歸看不起本土,本土又從985一路看到二專,總有人能找到比自己低,看不起的人。被上面的人瞧不起,就要去下面把優越感找回來。好像乙個二專的在985這樣的天之稿讓州驕子面前就不是人,打孃胎出來就是loser,就應該在985的光芒下抬不起頭,更別說交流了,「檔次不同」。

我只是覺得每個人都有在現有條件下選擇人生的滑兆權力,對自己負責就夠了。再乙個印象深刻的畫面是石珍珠掛著「現世傻活佛」的條子開心的笑。我想,這樣乙個把喜怒哀樂掛在臉上的人,才是真正的幸福,即使她的智力遠無法達到理解這個社會的程度,但她的高興至少是真的。

她高興什麼?她不是在高興自己成了「活佛」,而是高興有乙個愛自己,疼自己,寵自己,護自己,能拿自己賺錢的老公。

2樓:銘刻

邊緣人物是乙個很有欺乎肢困騙性的詞。就像乙個圓盤,懸在四周的邊緣,相對於核心而言,總是少太多,所以「飢絕邊緣人物」給人的第一印象則是,這類群體數量不多,遊蕩於社會底層而不顯眼。而我來看,這邊緣,修飾的是「話語權」,而非數量,社會上絕大多數的人處於一種非常不顯眼的狀態,而需要被動接受來自少數人的主流文化。

這只是來自於習慣性的、字面上的一層欺騙。而更一深層次的欺騙在於,個體的人同時會具有多重的身份,我們總有一些很主流的身份,而同時很多歲念人身上又有一些很「邊緣」的特性或身份,這些「邊緣」讓我們與周圍的人有一點點格格不入又不被理解。今天剛看完之後的一點點感想。

3樓:桂蓮情感頻道

徐童導演的《麥收》、《算命》、《老唐頭》被統稱為「遊民三部曲」,是關注於社會底層人的三部紀錄片。遊民有別於「底層」、「草根」這些籠統概念,相比之下,他們生存更艱難,也因此更加的生猛和鮮活。他們遊離於秩序之外,是被秩序放逐的人群,是被摺疊在中國的第三維度。

關於「遊民」,學者王學泰在《遊民文化與中國社會》一書中這樣解釋:「凡脫離當時社會秩序的約束與庇護,遊蕩於城鎮之間,沒有固定謀生手段,迫於生計,以出賣體力或腦力為主,也有以不正當手段取得生活資料的人們,都可視為遊民。遊民處在社會最底層。

拍攝《遊民三部曲》的過程中,徐童與被拍攝者共同生活,甚至和一些人成了鐵哥們。徐童用他鏡頭所記錄下的,正是這些人最真實、最頑強的生活,也為我們揭開了這一角人民最為真實的生活狀態。

在《遊民三部曲》中,《算命》評分最高。影片的主角叫歷白程,是個天生瘸腿的算命先生,孤獨半生,在四十二歲的時候討到老婆。由於腿瘸,每次遇到城管公安,歷百程都跑得最慢,也常常被抓。

麥收》作為「遊民三部曲」的第一部,也是徐童導演的開山作,但亦是三部曲中爭議最大的那一部。徐童導演的長處在於他能以最為生活態的鏡頭去記錄,用最為平等的視角去觀察,用最為低的視角去仰望,卻唯獨忘了人的七情六慾,在他鏡頭中的那些人是素材是演員是角色唯獨不是在這塵世中需被世俗眼光審視的活生生的人。

4樓:網友

《麥收》是徐童的第一部紀錄片,同行評價其「生猛、鮮活」,卻也引發了巨大爭議。這次,他帶著「遊民三部曲」的另兩部——《算命》和《老唐頭》來到上海 。

麥收》是徐童拍攝的第一部紀錄片,跟蹤拍攝了一位性工作者的生活,記錄了這個農村女孩在麥收前後,輾轉於北京與鄉下的兩種生存狀態。影片的內容寫實得有些粗暴——性工作者評價嫖客和描述性過程的對話並不被鏡頭所避諱,徐童因而得到了同行「生猛」、「鮮活」的點評,並一路獲得多個國際電影節的肯定。

這樣的影像風格大概**於粗糲底層生活的磨練。1987年,徐童從中國傳媒大學電視系畢業,學的是攝影,典型的科班出身,卻始終沒有進入體制內工作。20年裡,他拍過廣告、搞過平面設計、還涉足過當代藝術,一直處於漂浮的狀態。

遠看藝術家,近看是遊民。」徐童在接受專訪時自嘲道。

2006年,他開始寫**。這個叫《珍寶島》的長篇**從上世紀60年代說起,敘述了乙個小人物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種種荒誕。寫完後,他覺得不過癮,「影像應該比文字更鮮活」,他說,繼而拿起攝影機,將鏡頭對準了那些更鮮活的人。

他一口氣拍了三部紀錄片——《麥收》、《算命》和《老唐頭》,合稱「遊民三部曲」,徐童的鏡頭下多是性工作者、乞丐、算命先生等江湖草根人物。近日,他帶著兩部紀錄片《算命》和《老唐頭》參加了在創智天地舉辦的「影像·中國——紀錄片放映巡禮」首映活動。

影評人王小魯聯想到王學泰的《遊民文化與中國社會》一書的表述,將徐童鏡頭下的這些人物歸為「遊民」。王學泰認為,遊民有別於草根,他們遊離於秩序之外,是脫序的人群,比草根更加邊緣化。

5樓:網友

以善良的心,揭露底層人的悲慘生活和社會制度的陰暗,人和事物鮮明,震撼著我們心肺!只能說是冰山一角。

6樓:大哥都知道的

這個倒是很好的作品,特別喜歡,《麥收》是徐童拍攝的第一部紀錄片,跟蹤拍攝了一位性工作者的生活,記錄了這個農村女孩在麥收前後,輾轉於北京與鄉下的兩種生存狀態。

7樓:熊熊佳秉

描述的是底層社會的人,徐童是以此沉痛、決絕的態度,讓據守道德高地的人士閉嘴。

8樓:那叫乙個小可愛

影片的內容寫實得有些粗暴——性工作者評價嫖客和描述性過程的對話並不被鏡頭所避諱。

9樓:網友

這些影像風格大概**於粗糲底層生活的磨練,對底層生活演繹得淋漓盡致。

10樓:網友

揭露基層真相,真實和活現是這部劇的主要特點,真實的背後一定會引發人們的深思。

11樓:網友

在徐童的紀錄片中,就盡是這些「遊民」,他們可能是乞丐、算命的、賣身的、偷竊的……

但這個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中國影視業最高學府之一的高材生,卻偏偏放著大好工作不做,專門拍這些社會邊緣人,還和他們混成哥們,自稱「遠看藝術家,近看是遊民 」。

他拍這些紀錄片的目的,只有乙個:讓我們看到,這些和我們生存在同一片土地上,同樣也是中國人的遊民,他們究竟是什麼樣的生存狀態。

他的紀錄片,彷彿是一顆磨不平的沙子,留在看過的人的眼中,擦不去,也擠不出,久久地讓人難受。

只要這些紀錄片、這些人還存在,我們就不能忘記,這片土地上,還有多少我們的同胞,過著螻蟻一般的生活。

12樓:大哥都知道

是一部觸動人心的作品,不得不說我甚是喜歡,《麥收》是徐童拍攝的第一部紀錄片,跟蹤拍攝了一位性工作者的生活。

如何評價《無間道》三部曲

總體而言,無間道 三部曲是最近十年以來最有水準的警匪類系列電影。雖然整體水準有一定的落差,但是總體敘述出來的整個體系,迄今為止沒有能夠超出他的電影作品出現。然後分部解析,第一部是其中敘事佈局最為密集和完整的,整體敘事的節奏極其快速,觀眾完全是被劇情推著往前走,等到劇情落幕以後才有機會靜下心來回味整個...

關於巴金的三部曲,巴金的作品三部曲

激流三部曲 家 春 秋 愛情三部曲 霧 雨 電 建議去精讀這些書!激流三部曲 家 春 秋 愛情三部曲 霧 雨 電 抗戰三步曲 火 之 一 之二 之三 愛情三部曲 霧 雨 電 激流三部曲 家 春 秋 抗戰三部曲 火 馮文淑 田惠世 激流三部曲 愛情三部曲 抗戰三部曲 激流三部曲 家 春 秋 家 春 秋...

三部曲的由來,老舍的三部曲是那三個?

三部曲源於古希臘,指情節連貫的三部悲劇,又稱三聯劇。現指三部內容各自獨立又互相聯絡的作品。三部曲為一組三部的創作,通常為文學或電影,創作於不同時間,但為單一主題。這些三部曲可能述說一段故事的延長 如基地三部曲 或是用相同的人物和設定 如火星三部曲 三部曲指三部內容各自獨立而又互相聯貫的文學作品。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