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前期的管蔡之叛和成康之治是怎樣的?

2025-06-01 21:25:12 字數 1210 閱讀 5948

1樓:寧曦

管蔡之叛:武王滅商後,封商紂王之子武庚於商王畿,命其統治商人餘部,同時將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亦分封於商王畿附近,對武庚和商人進行監視,稱為「三監」。成王即位,此時周朝統治尚未完全穩定,成王年幼不能主持大局,由其叔父、武王之弟周公旦(名旦,周為采邑所在地)攝政。

管叔對周公執政不滿,遂與蔡叔等散佈周公終將篡位的流言,並聯合武庚一同舉事。

圖謀趁機復商的武庚又糾合了舊日服屬於商的東方諸方國、部族共同作亂。一時反周聲勢十分浩大,周王朝面臨嚴峻的挑戰。周公「內弭父兄,外撫諸侯」,在穩定內部後,親率大軍東征。

經過三年苦戰,終於平定叛亂,誅殺武庚、管叔,流放蔡叔,並征服了捲入叛亂的大批東方方國、部族。此次東征徹底打敗了商的殘餘勢力,史家或將其形容為第二次滅商,其作戰之艱苦大大超出武王第一次滅商。鎮壓武庚叛亂後,周把自己的勢力伸張到黃河下游,南及淮河流域,對東方的統治也由此真正奠定。

成康之治:成王親政後,注重發展農業生產。其子康王即位後,社會安定富足,周朝的繁盛達到了鼎盛,被稱為「成康之治」。

康王死後,子昭王立,「昭王南征而不復」,在征伐處於荊蠻的楚國時,死於漢水。其子穆王立,周王朝再度穩固。

成、康二代,周人一直在進行對四土的征伐,以求最終實現周人對天下的統治。實行全國範圍的大分封,奠定以周人為首的華夏共同文化圈的格局。周成王時期,周人建立了一套 "授民授疆土"的新的統治方法,所謂周公建藩衛,即此之謂。

周恭王時期的史牆 盤銘文稱周成王"肇徹周邦",稱周康王"分尹億疆",可看出康王時期也在實行封建,並且封建的規模更大。為鞏固周王朝而開展制度建設,奠定華夏禮樂文明與制度文明的基礎。周公制禮作樂有諸項內容,如建立宗法制、嫡長子繼承製、廟制、服制等。

2樓:雨落三青

成康之治」,是中國歷史上記載最早的太平盛世。西周成康時期,農業生產蓬勃發展、人民生活相對改善、四方少數族紛紛來賀等昇平景象,指出這是由於西周初年以禮治國、崇尚道德教育、實施惠民政策和嚴格執行法制的結果。史稱管蔡之亂或三監之亂(武王建立周朝後,將商朝舊地分為三部,讓自己的三個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各據一部監視武庚,稱為「三監」)。

3樓:小張愛吃甜蒜

成康之治又稱成康之世,指西周初姬誦、姬釗的統治期間出現的治世。史家稱"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措四十餘年不用"。

中國西周時周成王、周康王相繼在位年間繼承文王、武王的業績,對內推行周公"明德慎罰"的主張,務從節儉,用以緩和階級矛盾;對外不斷攻伐淮夷,用武力控制東方少數民族地區,取得了很大勝利。

西周滅亡的原因,西周滅亡的原因和經過?

西周滅亡政治根因是分封制和宗法制。分封制使得天下諸侯與周王室漸行漸遠,嚴重削弱了周王國實力 宗法制使得西周社會階層固化,底層沒有上升空間,頂層則日漸腐化墮落。這兩項制度,使得周王室到西周晚期後實力大大削弱。其中詳細分析,學術界已經 得非常多,不再詳述。西周滅亡,還有一項鮮為人知的經濟根因,就是藉田制...

西周分封制,中國西周的分封制的性質

1 開始 周武王開始推行,周公旦更大規模實行。2 目的 鞏固奴隸制國家政權 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3 內容 分封物件 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於王族 功臣 先代的貴族,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 被封諸侯義務 要服從周王的命令 鎮守疆土 隨從作戰 交納貢賦 朝覲述職。被封諸侯權利 職位世襲 對卿大夫再分封 ...

西周分封制的性質,中國西周的分封制的性質

通過分封制,加強周 天子 的統治。但同時使諸侯的力量過於強大,只要周天子稍微衰弱了一點,諸侯就可以跟周天子對著幹。這是 真正的封建社會 中國西周的分封制的性質 西周分封制的性質就是為了加強和鞏固周王朝的統治,使周的疆域得到拓展。但同時也使諸侯的力量無形中變得強大,周天子稍微的衰弱,便使得諸侯獲得了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