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信必鑫服務平臺
佛教中的苦,一般指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貪嗔痴這三個根本煩惱是苦的因而不是苦的果。愛別離苦是指生死離別,人間慘事,青春喪偶,中年喪子,固然悲痛萬分,即使不是死別,或為謀求衣食,或因迫於形勢,與相親相愛的人生離,也將感到痛苦。
然而,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親如父子,近如夫婦,亦難得終身相守,又何況其他呢?萬法無常,愛別離之苦,是誰也無可避免的。怨憎會苦是和愛別離苦相對的,是怨憎會苦。
意氣相投的朋友,海誓山盟的愛人,恩愛情深的夫妻,或膝下承歡的子女,或生離,或死別,一切不能自主。但相反的,那些面目可憎,語言乏味;或利害衝突,兩不相容的人,偏又聚會在一起。像這些可厭可憎的人,能夠終身不見凱檔,豈不眼前清淨?
野孫轎無奈社會上人事問題,繁雜萬端,「不是怨家不聚頭」,在某些形勢下,愈是互相怨憎的人,愈被安排在一起,如影隨形,好像再也沒有分頌肆散的時間,這豈不是令人苦惱萬分?求不得苦是指想獲得某一件東西,經濟力量達不到;想謀求某乙個位置,僧多粥少謀不到。甲男愛上了乙女,乙女卻屬意於丙男。
自己的志趣是做計算機行業精英,但為了吃飯卻不得不委曲在網咖做侍應生。這些都是求不得苦。莫說求不得,即使第乙個願望求得,第二個願望又立即生出來。
山谷易滿,人慾難平,誰會感覺到自己一切都滿足了呢?不滿足,即有所求,求而不得,豈不苦惱?
2樓:皮菲亥歌
佛教中所說的七苦,是指七個方面的痛苦,即:貪、嗔、痴、怨憎會、愛別離、虛物求不得、失榮樂。
貪:是指貪慾、貪戀、貪愛等心理狀態,是指人們對慾望的不滿足和追求,這種心理狀態會導致人們陷入痛苦和煩惱之中。衫晌。
嗔:是指憤怒、嗔恨、怨怒等情緒,是指人們對他人或事物的厭惡和仇恨,這種情緒會導致人們陷入痛苦和煩惱之中。
痴:是指愚昧、迷惑、無明等狀態,是指人們對事物的無知和迷惑,這種狀態會導致人們陷入痛苦和煩惱之中。
怨憎會:是指人們與自己所厭惡的人或事物相逢,這種狀態會導致人們陷入痛苦和煩惱之中。
愛別離:是指人們與自己所喜愛的人或事物分離,這種狀態會導致人們陷入痛苦和煩惱之中。
求不得:是指人們無法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這種狀態會導致人們陷入痛苦和煩惱之中。
失榮樂:是指人們失去自己所擁有的榮華和快樂,這種狀態會導致人們陷入痛苦和煩惱之中。
這七苦是佛教修行中必須面對的七個方面,通過修行和悟道,人們可以擺脫這些痛苦或譽鋒,達到解脫和超越的境界。
佛教所說的「人生八苦」是那些,佛教講的人生八苦是什麼意思?
佛說的八苦,乃眾生輪迴六道所受之八種苦果,共有 一 生苦,有五種,1 受胎,謂識託母胎之時,在母腹中窄隘不淨。2 種子,謂識託父母遺體,其識種子隨母氣息出入,不得自在。3 增長,謂在母腹中,經十月日,內熱煎煮,身形漸成,住在生髒之下,熟髒之上,間夾如獄。4 出胎,謂初生下,有冷風 熱風吹身及衣服等物...
為什麼要去除貪嗔痴,佛教所謂的貪嗔痴是什麼意思
佛認為,人類的種種苦難 如煩惱 爭鬥等 主要 於自身的貪慾心 怒心和愚痴心,即所謂 三毒 也是人類身 口 意等一切惡行的根源。其實,貪慾是對名聲 財物等自己所愛好的東西沒有滿足的一種精神作用 怒是對不合自己意思的憎恨,從而使自己身心不得安寧的一種精神作用 愚痴是指愚昧無知 不明事理的一種精神作用。這...
佛教所說的不殺生是什麼意思,請問佛教中的不殺生是什麼意思
就是不為了一己私慾隨便殺生,人完全不殺生是不可能的,走路都還能踩死螞蟻呢。糧食也都有生命呢。不殺生就是不去殺生靈,如果你迫不得已殺了的話,需要念經去超度它們比較好!不殺害任何動物包括人。佛教所說的不殺生是指不殺有情緒感知的生命,比如小動物會因為被殺而產生害怕,憤怒,恐懼等情緒 而植物和細菌不會。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