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所說的不殺生是什麼意思,請問佛教中的不殺生是什麼意思

2021-03-03 20:36:37 字數 6911 閱讀 7831

1樓:匿名使用者

就是不為了一己私慾隨便殺生,人完全不殺生是不可能的,走路都還能踩死螞蟻呢。糧食也都有生命呢。

2樓:匿名使用者

不殺生就是不去殺生靈,如果你迫不得已殺了的話,需要念經去超度它們比較好!

3樓:匿名使用者

不殺害任何動物包括人。

4樓:駒孤簡鵬濤

佛教所說的不殺生是指不殺有情緒感知的生命,比如小動物會因為被殺而產生害怕,憤怒,恐懼等情緒

,而植物和細菌不會。再一個是要考量有沒有殺心,比如打掃房間,你的心是為了清掃房間的垃圾,而不是通過種種看似在清潔,實際你的目的是為殺掉那些看不見的細菌。

請問佛教中的不殺生是什麼意思

5樓:蘭陵笑笑生

不殺生是中國大乘佛教中五戒之一,其所說不殺生,是指不殺「有情眾生」。所謂有情眾生,實質是指「有靈魂的眾生」,表現為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類和思想感情。植物屬於無情眾生(地水火風也是無情),所以不在佛教所說的「不殺生」範圍內。

不殺生是為了:

1、不讓有靈魂的眾生,因為身體的損毀而感到痛苦,同時避免這些靈魂,因為痛苦而生怨恨,前來報仇

2、增長自己的慈悲心,令自己更容易平靜,更容易契合修行。

佛教主張不殺生,主旨在於眾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一切眾生都有生存的權利和自由,我們自己怕受傷害、畏懼死亡,眾生無不皆然。眾生的類別雖有高低不同,但眾生的生命絕沒有貴賤、尊卑之分,如果人人發揚這種平等、慈悲的精神,我們的世界一定是和諧、和平、互助、互敬、互愛、融洽無間,將沒有一人會受到故意的傷害。雖然佛經中說,殺生有果報,殺人償命,吃它半斤,還它八兩,這是說明了因果不爽的事實。

但是我們不必把不殺生的著眼點擺在害怕受報的觀點上,果報是有的,但也並非絕對不可以改變的;養成慈悲心,才是不殺生的重點,也是佛菩薩化世的精神。擴充套件資料:

佛教五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戒。「不殺生」是「仁」,「不偷盜」是「義」,「不邪淫」是「禮」,「不妄語」是「信」,「不飲酒」是「智」,這是配合中國固有文化而說。

6樓:道虹居士

佛教所說的不殺生是指不殺有情緒感知的生命,比如小動物會因為被殺而產生害怕,憤怒,恐懼等情緒 ,而植物和細菌不會。再一個是要考量有沒有殺心,比如打掃房間,你的心是為了清掃房間的垃圾,而不是通過種種看似在清潔,實際你的目的是為殺掉那些看不見的細菌。

7樓:

看了上面幾位的回答,大體

就是動物等會有喜怒哀樂情緒感觸的,才算有靈的生靈。植物細菌等低階的生命,並無恐懼痛苦,喜怒等反應情緒,所以不算生靈,不在輪迴之列。

關鍵還是看自己的內心是否平和,有沒有殺戮之心,是不是故意想要殺死生靈。這才是罪業。

個人理解

殺滅寄生蟲細菌病毒等都不算殺生,害蟲是算的,因為蟲子有沒有害是人為主觀規定的,歸根結底都是有靈魂的生靈。

使用菌類植物都不算,這些都沒有主觀情緒感受,也不會有恐懼痛苦,不會產生怨念。不算生靈。

第8種看你的心態,自然食物鏈狼吃羊,是狼的殺生,如果你故意把羊綁著給狼吃,那你的心也是有殺戮之意的,也是有罪過的。

戰爭的話,為了保衛家園,保衛國家生命的戰爭是福報的,不算,因為初衷是為了守護生靈和和平。侵略掠奪的戰爭屬於罪過。

實驗故意使用動物實驗,殺死動物也是。

這個佛教的教義思想產生於三千年前,他的思維和想法和現代的科學不是完全一致的。現代的生物學等科學理論大多數產生了幾百年。所以不要單純用現代科學的思維來解讀佛學,要從佛學角度入手解讀佛教。

現代科學中都動物植物微生物都算在生命之中,但佛學不是,佛學中的生靈是隻有五感,能有喜怒哀樂,恐懼痛苦等主觀感情的,可以粗略認為現代生物學中較高階的生命體,才算生靈,草木植物,微生物啥的基本不算,因為沒有主觀感受,不在輪迴一業,殺死這些東西不算傷害生靈,因為他們沒有靈。

以上個人見解。

8樓:匿名使用者

心中沒有殺生的念頭就是不殺生!

9樓:匿名使用者

1,4,9,10都算殺生。

佛教中的殺生的生

只指動物,和生物學裡的生物不是一個概念,生物學的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體,包括動物植物和微生物。

生物學是2023年在法國創立的。是隨西醫傳入中國的,那也是鴉片戰爭以後的事,距今一百年左右。在生物學之前,人類普遍認為只有動物才有生命。

佛教是三千年前創立的。

10樓:天邪夭殤

佛教中的生命是有意識的生命 而且心中無惡念不小心就不叫殺生啦

11樓:匿名使用者

不殺生是指人命,動物命,等等

放下執著不有意傷害生靈,人有人的生存權利!

佛學裡的不殺生如何理解

12樓:金果

不殺生跟儒家所講的「仁」意思相同。仁是會意字,是兩個人,意思就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仁的意思。一切眾生,尤其是指有情的眾生(動物),沒有不愛惜自己生命的,沒有一個動物甘心情願被人殺,被殺是沒有抵抗的能力,可是這種怨恨之心不會消失。

殺生的人有失仁慈,被殺的眾生懷恨在心,念念要報復,這就是佛家所謂欠錢的要還債,欠命的要償命,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為什麼?兩方面都迷。被殺的眾生不會想到,過去世我曾經殺他,這是一報還一報;就這樣算了,那這個事就完了,就沒事;若還要殺他報復是迷,這是沒有做還債想。

你殺我,我將來有機會再殺你、再報復,報復一次比一次要慘烈。

戰爭是非常殘酷的事情,佛告訴我們,殺生招感世間刀兵的劫難。佛法教我們不殺生,不但是不與一切眾生結冤仇,同時更是培養自己的大慈悲心。

慈悲心是性德,真心裡面本來就是慈悲的,養自己的慈悲心。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從不殺生上來培養,幫助我們明心見性,這條戒律有這麼大的功德。

殺生業障非常重,障礙明心見性,障礙我們得一心不亂。因為一個好殺的人,瞋恨心必定重,瞋恨心重的人,唸佛怎麼會得一心?修禪怎麼會得禪定?

所以佛法把不殺生列為一切戒條裡第一條戒,是有道理的。

13樓:丶蘇酌

不殺生

是中國大乘佛教中五戒

之一,其所說不殺生,是指不殺「有情眾生」。所謂有情眾生,實質是指「有靈魂的眾生」,表現為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類和思想感情。

植物屬於無情眾生地水火風也是無情),所以不在佛教所說的「不殺生」範圍內。

不殺生是為了:

不讓有靈魂的眾生,因為身體的損毀而感到痛苦,同時避免這些靈魂,因為痛苦而生怨恨,前來報仇

增長自己的慈悲心,令自己更容易平靜,更容易契合修行。

佛教主張不殺生,主旨在於眾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一切眾生都有生存的權利和自由,我們自己怕受傷害、畏懼死亡,眾生無不皆然。眾生的類別雖有高低不同,但眾生的生命絕沒有貴賤、尊卑之分,如果人人發揚這種平等、慈悲的精神,我們的世界一定是和諧、和平、互助、互敬、互愛、融洽無間,將沒有一人會受到故意的傷害。雖然佛經中說,殺生有果報,殺人償命,吃它半斤,還它八兩,這是說明了因果不爽的事實。

但是我們不必把不殺生的著眼點擺在害怕受報的觀點上,果報是有的,但也並非絕對不可以改變的;養成慈悲心,才是不殺生的重點,也是佛菩薩化世的精神。

眾生(佛學術語):又名有情,即一切有情識的生命形態。集眾緣所生,名為眾生,又歷無量生死輪迴,名為眾生。

十法界中,佛、菩薩、阿羅漢、辟支佛為聖者,脫離生死,餘皆有情,天、人、阿修羅、傍生、鬼、地獄,歷經六道輪迴,是為凡夫。

梵語bahu-jana,jantu, jagat 或 sattva 之意譯。音譯僕呼那、禪頭、社伽、薩埵。又譯作有情、含識(即含有心識者)、含生、含情、含靈、群生、群萌、群類。

『眾生』一語,普通指迷界之有情。雜阿含經卷六(大二·四○上):『佛告羅陀,於色染著纏綿,名曰眾生;於受、想、行、識染著纏綿,名曰眾生。

長阿含經卷二十二世本緣品載,無男女尊卑上下,亦無異名,眾共生於世,故稱眾生。俱舍論光記卷一解為受眾多之生死,故稱眾生。大智度論卷三十

一、大乘同性經卷上謂,眾生系以五蘊等眾緣假合而生,故稱眾生。又不增不減經載,法身為煩惱所纏,往來生死,故稱眾生。一般以為無明煩惱所覆,流轉生死者為眾生。

若廣義言之,佛及菩薩亦含攝於眾生之中。摩訶止觀卷五上(大四六·五二下):『攬五陰通稱眾生。

眾生不同:攬三途陰罪苦眾生,攬人天陰受樂眾生,攬無漏陰真聖眾生,攬慈悲陰大士眾生,攬常住陰尊極眾生。』[雜阿含經卷四十

五、法華文句卷

四、大乘義章卷

六、往生論注捲上]

五戒是五條戒律或行為準則。中國大乘佛教中的五戒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飲酒。

五戒,是佛門四眾**的基本戒,不論出家在家皆須受持。

《大毗婆沙論》雲:此五戒名學處。是近事者所應學故。

又名學跡。若有遊此。便升無上智慧殿故。

又名學路。此為徑路。一切律儀。

妙行善法。皆得轉故。又名學本。

諸所應學。此為本故。

14樓:

殺生的定義和範圍是什麼

聖嚴法師開示

原則上說,不殺生戒的重心在不殺人,所以,殺人是重罪,殺其他動物是輕罪。眾生固然一律平等,但唯有人類能夠造惡業(或稱為黑業),而墮為鬼道或下地獄;也能修善業(或稱為白業),而**堂、出三界乃至於成佛;其他眾生,除極少的特殊例子之外,既不知善,也不知惡為何事,只有隨業受報的自然行為,而沒有心意的造作在內。所以,人是道器,只有人能修道,並能弘道,因此,戒殺是以不殺人為根本。

殺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一、知是人,

二、預謀而有殺念,

三、殺死;否則,叫做傷害或過失,不成殺人罪。至於人,是不論年齡、貴賤,不論成形或未成形,有知或無知,凡被肯定是人者,皆不可殺。所以,不得墮胎,也不得以安樂死的名目來處理自己求死或已無自覺意識的植物人;否則,就是殺人罪。

此點請參考《正信的佛教》和《人生》第三十六期的社論。

迄目前為止,醫療界呼籲人體器官的捐贈和移贈,比如眼角膜、腎臟以及其他臟器的捐贈,是將沒有使用能力的人體,區域性令其復活,這是值得鼓勵的事。如果在生前捐贈,當然已經獲得捐贈人的同意,縱然在死後移植,也必須預先取得死亡者生前的首肯,否則亡者對於遺體尚有一分貪戀和執著,便會引起他的嗔恨及怨怒,甚至影響他的轉生善道或往生淨土的去向。

自然死亡的人,通常於十二小時之內,神識未離,尚有部分知覺。從醫學上判斷已經死亡的人,從佛學的觀點看,未必就已真正死亡;但如果立下遺言,捐贈器官,為了挽救另一人或數人的生命,這是捨身救人的菩薩行,因此,若生前確立有遺願,移植人體器官當不成問題。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為了維持環境衛生的原因,必須處理蟑螂、蒼蠅、螞蟻、蚊子,乃至於老鼠等問題,這在佛世已有成例。當比丘們的浴室、浴池由於多日未用,滿生小蟲,負責清理的比丘,不知如何處理,佛說:「除盡汙水,清潔浴室。

」比丘說:「會傷蟲!」佛說:

「不為傷蟲,是為清理浴室。」於是比丘釋然。這個例子是說為了維護人類生活環境的衛生,予以清理打掃,目的不為殺傷蟲類,因此,不算殺死。

當然,不得用藥物噴射殺蟲,只能以打掃、清理、消毒的方式來防治或退治蟲蟻的進入和繁殖。如果環境經常保持整齊、清潔和消毒完善的狀態,縱然有蟲蟻,也不會太多。

如果在耕種時,難免會傷及蟲蟻,但為了我們自身的活命,不用說耕種,就是日常行走及其他勞務,也會無意殺死蟲蟻。所以,只有經常多念阿彌陀佛,願愚痴而無知的眾生,於死亡之後,轉生善道或超生淨土,不算犯殺生戒。當然,能夠小心防止,減少殺傷蟲蟻的機會,是慈悲的表現。

如果明知殺生而心無悔意,便是沒有慈悲心。

至於毒蛇、猛獸,以及毒蟲之類,是他們過去世的業力使然,他們傷人,不出於預謀,雖有惡行,沒有噁心,所以,並不算造殺業,應受到人類的同情和保護。以今天人類的社會而言,不僅可以防治受其傷害,也可以劃出特定的空間範圍,令其生存,或做到限制他們的繁殖,不令其成為人類的災害。此所謂宜用防治法,不宜用殲滅法,不僅培養了人類的仁慈心,也對大自然的生態盡了維護的責任。

一般初學佛的人,對眾生的定義不明,而且現在更有人說,植物也有生命,植物也有感情,若說不殺生,應該既不殺動物,也不殺植物。其實生命有它的層次,植物是無情眾生,動物是有情眾生。所謂眾生,可分作**,高階的為人類,具有三個條件:

一、有活的細胞;

二、有神經的反應;

三、有思想及記憶。低階的為植物,只有活的細胞,沒有神經和記憶,雖有生死的反應,沒有苦樂的感覺,更沒有思想及記憶,所以叫做無情。中級的是動物,只有少數如狗、猴子、馬、象等高等動物有若干的記憶力,但沒有思想力。

至於下等動物除了神經的本能反應,沒有記憶和思想,然其既有神經就有痛苦,就會怕死。所以蟲蟻都會自然地知道逃避死亡的危險,植物則不然。因此,殺生的界定,就是能夠知生怕死的動物而不及於植物。

佛戒比丘不可砍伐草木,是因低階的鬼神,依草附木,以草木為庇護,為了慈悲鬼神,不使鬼神生嗔,故不去破壞其居處,並非為了草木不可殺的理由。

微生物如細菌,從生物學上看,它是介於植物與動物之間的生物,既沒有神經更沒有記憶和思想,不屬於有情眾生,可以說是活動的植物,所以,殺菌不是殺生。

關於水中的微生物,除了細菌之外,尚有比較高等的生物,他們雖也沒有神經,但已可以算在動物之列,因此,佛世的比丘,用水需要通過濾水囊的過濾,把比較大的微小眾生濾出,比較小的就不管了。這是基於慈悲的觀點,不忍目見生物而不救度。如果肉眼不能見,或雖見而不能分辨是有情或無情眾生,那就理會不到了。

佛教主張不殺生,主旨在於眾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一切眾生都有生存的權利和自由,我們自己怕受傷害、畏懼死亡,眾生無不皆然。眾生的類別雖有高低不同,但眾生的生命絕沒有貴賤、尊卑之分,如果人人發揚這種平等、慈悲的精神,我們的世界一定是和諧、和平、互助、互敬、互愛、融洽無間,將沒有一人會受到故意的傷害。雖然佛經中說,殺生有果報,殺人償命,吃它半斤,還它八兩,這是說明了因果不爽的事實。

但是我們不必把不殺生的著眼點擺在害怕受報的觀點上,果報是有的,但也並非絕對不可以改變的;養成慈悲心,才是不殺生的重點,也是佛菩薩化世的精神。

佛教中為什麼不讓殺豬,佛教說的不殺生真的可以做到嗎?

不殺生是佛教修行的最基本的要求,其修行的終極目標是明心見性,因為殺生會增加自己的業障,阻礙修行,所以佛教不能殺生。我們在生活中也要儘量避免殺生,血腥的場面對人們的身心都會有傷害。佛教不讓殺豬,你應該打錯了吧?原教義中只有說不妄殺。中國的教義改版成了戒殺 戒貪等一系列的 也許是人不如豬啊 任何生命都是...

佛教所說的迴向是什麼意思,佛教裡的迴向是什麼意思

就是念誦 抄佛號等等 你要做什麼事情 作用什麼。大回向文 願以此功德迴向給十方法界一切眾生,迴向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迴向三寶眾龍天,守護伽藍諸聖眾,三途八難具離苦,四恩三有盡沾恩.三遍 迴向文是 願以此功德迴向給 名字 的歷代宗親,六親眷屬,歷劫冤親債主,錯 殺 誤 殺 故 殺 的一切生...

佛教中「開眼」是什麼意思,請問佛教中開光是什麼意思啊?

要看上下文!憨山大師勸世文 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分度時光。休將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過失揚。謹慎應酬無懊惱,耐煩作事好商量。從來硬弩弦先斷,每見剛刀口易傷。惹禍只因閒口舌,招惹多為狠心腸。是非不必爭人我,彼此何須論短長,世界由來多缺陷,幻軀焉得免無常?吃些虧處原無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