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杜威,陳鶴琴,陶行知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1樓:惠企百科
一、教育家。杜威,陳鶴琴,陶行知的相同點:
都強調了教育要創新。
杜威:提出「兒童中心(學生中心)」「活動中心明敬」「經驗中心」的「新三中心論」。
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等教育理論。他特別重視農村的教育,認為在3億多農民中普及教育至關重要。
陳鶴琴:從批判傳統的中國封建教育出發,吸取了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中在他看來是合理的和有用的東西,並結合中國的教育進行了改造和實驗,試圖使該教育理論科學化和中國化。
二、教育家。杜威,陳鶴琴,陶行知的不同點:
1、針對性不同。
杜威:教育理論的重心分為兒童,活動以及經驗三部分。
陶行知:他的教育理論重心在農村教育。
陳鶴琴:吸取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使該教育理論科學化和中國化。
2、提出的背景不同。
杜威:自工業革命後,受工業革命的影響。
陶行知:結合當時中國鄉村教育的國情。
陳鶴琴:從批判傳統的中國封建教育出發。
杜威和陶行知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2樓:小五的日常
相同點:陶行知。
的思想繼承和發展了杜威。
的思灶檔蔽想,二者在本質上都重視教育與生活的關係,反對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學校和社會脫節,學生不能適應社會的局面。不同點:陶行知的思想主張以生活為中心,而杜威則認為生活只是教育的乙個過程。
陶行知的思想重視教育而忽視系統的教育,而杜威強調二者要相互契合。
杜威的「做中學」更強調直接經驗的作用,而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既重視直接經驗的作用,也重視間接經驗的作用。陶行知於1914年留學美國,在哥倫比亞大學。
學習,受業於杜威先生。隱州1917年回國後,曾試圖用杜威的教育理論來解決中國人民大眾受教育的問題。
搞了幾年,毫無收效。從此他認識到搬用杜威的一套,在中國起不到普及教育、振興社會的作用。在現實面前,他看到杜威的那一套是行不通的,「學校即社會」不過成了一句時髦的空話,從而不得不另尋出路。
所蠢禪以陶行知在教育與生活問題上發展了杜威的思想,提出了「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認為生活含有教育的含義;實際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決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陶行知認為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是「鳥籠式」的生活,即把社會里的生活搬一些進來,教育歸教育,生活歸生活,教育依舊與生活脫節。
只有把整個社會當做教育的場所,實行「生活即教育」,使教育與生活打成一片,才能培養真正的生活能力。
教育即生活,到底是杜威提出來的,還是陶行知,還是福祿貝爾
教育即生活是杜威提出來的。約翰 杜威 john dewey 1859年10月20日 1952年6月1日 美國哲學家和教育家,與皮爾士 詹姆士一起被認為是美國實用主義哲學的重要代表人物。約翰 杜威是實用主義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很多,涉及科學 藝術 宗教倫理 政治 教育 社會學 歷史學和經濟學諸方面,使...
陶行知先生提出三大病是什麼,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是什麼?
時期,陶行知先生提出中國的幼兒教育犯了 三大病 即外國病 花錢病 富貴病。提出的中國幼稚教育患了三大病,倡導建立中國的 省錢的 平民的幼稚園,並認為工廠和農村是幼稚園之新大陸,創辦了鄉村幼稚師範和鄉村幼稚園,進而提出 生活教育 理論。陶行知先生原名文浚,大學期間推崇明代哲學家王陽明的 知行合一 學說...
陶行知學前教育理論和主要觀點,1 陶行知對我國幼兒教育事業發展的主要觀點是什麼?該觀點有何現實意義?
1 解放兒童的頭腦 讓兒童自己去思考 去想。把兒童的頭腦從迷信 陳見 曲解 幻想中解放出來。2 解放兒童的雙手 讓他們去做 去幹,他指出自古以來不許孩子動手的錯誤,孩子好動手是他動腦 好奇 好學 好創造的表現。3 解放兒童的眼睛 讓孩子自己去看,去觀察。要引導和培養兒童的觀察力,否則世界上的事物將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