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的家鄉,冬至都有哪些特別的過冬習俗?

2025-05-09 22:10:09 字數 4059 閱讀 2898

1樓:黑寡婦妲己

中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中國歷史悠久,各地生活習慣又不一樣,有十里一風、五里液察一俗之說,所以說冬至的習俗又各不相同,那今天正值冬至之日,我就說說我們豫西之一片冬至的習俗。

河南冬至吃餃子。年冬至這天,在我國北方地區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冬至吃的餃子與春節吃的餃子含意不同,春節吃的餃子在新年與舊年相交的燃山時刻,餃子意味著更歲「交子」,過春節吃餃子被認為是大吉大利。

而冬至吃的餃子含有消寒之意,相傳醫聖張仲景告老還鄉時看到受凍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皮埋中以及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做成一種叫「驅寒嬌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

在我國北方有些城市認為冬至不能回孃家。這是由於過於傳統的習俗中,「三從四德」的封建禮教對媳婦的約束。過去的媳婦會在秋收後回孃家居住,因此有了冬至的時候回婆家的習俗。

雖然說現代社會如果還要再嚴格遵守很沒有自由,但是如果家人有特別在意這些傳統習俗的,作為晚輩的我們最好和氣的與家人商量,冬至是團圓的節日,切不可因此與家人失了和氣。

一般來說節氣前後都不宜結婚。古人認為結婚的日子,要避開四立四至前一天,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和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前一天不可用,宇宙氣場處於混沌未開狀態,傳統習俗中認為此為四絕日及四離日,在此時結婚為不吉。

在冬至的傳說中,不是不能出門,是不能出遠門。因為冬至的白最最短,因而有傳說這天是天狗來人間尋找化身的時候,所以你不光不能出遠門,天黑了也不要亂走哦。也有說在盤古開天之時,正是冬至的時候這時候由於天才剛被開啟,萬惡無首,天地遨遊。

不過在現在城市中夜晚也燈火通明,人們工作學習也經常夜歸,也是無可奈何之事,不需要太過在意。

2樓:網友

每年農曆十一月十八號是中國民間傳統二十四節氣中的乙個重要節氣--冬至。

冬至,又稱日南至、冬節、亞歲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祭祖節日,也是四時八節之一,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中國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磨畝」的說法。

一提到冬至,北方的朋友會說要吃餃子,南方的朋友會說要吃湯圓等等,其實冬至的習俗地域有一定的關係,不僅僅是吃餃吃湯圓,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各地區冬至習俗都有哪些特點?

1.潮汕冬至吃冬節丸。

冬節丸。潮汕當地有句民諺是「冬節沒返沒祖宗」,意思是說在外的人無論如何,在冬至這天都要回家祭拜祖先和神靈,在中午前到祠堂進行祭拜,然後再吃團圓飯,團圓飯中必吃的一道就是冬節丸,潮汕有「冬節丸,一食就過年」的民諺,表示雖未過大年,但人們已加了一歲。孩子們最盼吃這碗甜丸,往往夜裡醒來都要問天亮了嗎?

然而天好像要與孩子們開玩笑似的,老是不亮,故有「冬節夜,囉囉長,甜丸未煮天唔光的民諺。

2.蘇州冬至喝釀酒。

桂花釀酒。蘇州在冬至這一天要祭拜祖先,而且還會掛喜神像,早些年小輩穿新衣到長輩處拜謁,又稱「賀冬」,禮俗基本和過年一樣,不過現在這種拜謁已經不太常見了,但是這一天一定要喝一年只做一次的冬釀酒,又叫做「酒娘「。冬釀酒是由公尺酒和桂花釀製而成,金黃的酒色,浮起陣陣桂花香,酒香怡人,好不快樂。

3.寧夏冬至吃「頭腦」

羊肉粉湯餃子。

寧夏地區冬至這一天會吃羊肉粉湯餃子,慧畝當地老百姓把羊肉粉湯起了個怪名字--「頭腦」。冬至在當地又叫鬼節,羊肉粉湯餃子做好後先供起來乙份,還要給近鄰送上一碗。羊肉粉湯餃子對當地人來說瞎碧森是習空見慣的飯食,反而是外地人沒吃過這種香辣的餃子,也算是寧夏地區特色的一種風味小吃吧。

3樓:雲淡書吧

1、老廳則武漢獨具「臘味」風俗:冬至時節,中國北方的鍋灶裡,翻滾著薄皮大餡兒的餃子,嶺南地區的碗盤裡,盛滿軟糯香甜的湯圓,哪怕是在江南水鄉,人們也會在冬至這天吃上一碗赤豆飯,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身處荊楚之都廳伏源、好食之府的武漢人反而停杯投箸,忙忙碌碌起來。

醃製臘魚臘肉的習俗,一直傳到了今天。

2、冬至「消寒」進補武漢人最喜煨湯:冬至這一天,陰極陽生,人體內陽氣蓬勃,最易吸收外來的營養,從而發揮其滋補功效,因此,冬至前後是飲食進補的最好時間,不僅強健身體,還能消寒。北方地區有冬至宰扮態羊子,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在這一天要吃冬至公尺團、長線面、赤豆飯,武漢人就愛喝湯。

武漢人料理湯水,獨樹一幟。北方人,追求實在,不拘小節,豪放亂燉,嶺南人,過於挑剔,追求高檔,海味煲湯。武漢煨湯,素來以技論長,選材、火候、湯料,甚至盛湯器具都有講究,須用心投入。

每道菜就是美味的記憶,也是傳統美食的傳承。

4樓:希果瓜紛

廣東冬至節的風俗:

1、廣州吃湯圓、糯公尺飯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廣東尤為盛行。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廣州冬至吃湯圓也稱湯糰,冬至吃湯糰又叫「冬至團」。

許多老廣小時候的冬至記憶離不開一頓團圓飯。

2、吃甜丸:相傳漢代冬至已有「進酒餚,謁賀君師耆老」的習俗。宋、元以來,潮俗盛行吃甜丸。

甜丸既是用糯公尺磨粉和水搓丸煮成的甜兆飢湯,是冬至日最具代表性的食品。冬至前,農家主婦紛紛舂糯公尺粉(今多為機械輾制),有的互通有無,饋贈親友。

3、吃湯圓:吃湯圓在明、清時期已經約定俗成。在冬至這天,要「作粉圓」或「粉糯公尺為丸」。

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記載,稱「冬至,粉糯公尺為族返返丸,名湯圓。做好湯圓後要祀神祭祖,而後閤家圍吃湯圓,叫做「添歲」。所以,冬至吃湯圓,古而有之。

4、吃燒臘:冬至這天,大多數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其中,燒臘就是廣東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傳統食品。

全家人在祭祖之餘,準備一些臘肉臘腸吃一頓,以祈求來年能鴻運當頭。世缺。

5樓:生活達人老王

冬至,太陽光直射南迴歸線,在我國,冬至意味著一年之中寒冬的真正來臨,古有「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數九」,所以冬至這天也是傳統數九天的開始。

北方人的冬至要在乙個個圓溜溜的餃子裡度過,而民間更是有「冬至不端餃子碗,耳朵凍掉沒人管」的諺語,因為相傳古時醫聖張仲景在冬天用羊肉等做出一種類似耳朵的餃子樣食物來幫助人們驅寒,所以在冬至這天大家就有了吃餃子不凍耳朵的習俗。

我國地大物博,除了北方的吃餃子,南方地區的人文風俗多種多樣。

一、祭祖。很多南方地區都有在冬至時節祭祖的習慣,甚至一些地區在祭祖的時候還要同時祭祀天地,祭祖及祭祀天地的貢品也是多種多樣,除了傳統的三牲以外,還有三茶五酒等等。

二、加菜。廣東地方的人們有在冬至這一天吃肉的習慣,稱為加菜,主要有燒臘姜飯等。

三、吃湯圓。

我國臺灣人民在冬至這一天祭祀完祖先之後,有全家人坐在一起搓湯圓、吃湯圓的習慣孫核扒,所以這天湯圓也叫冬節圓。

四、吃年糕。

杭州地區的冬至有吃年糕的習慣,寓意年年長高,以圖吉利。

五、釀酒。客家人在冬至這天有釀酒的習慣,因為他們認為這天水味最醇,最適合釀酒。

冬至兼具人文和自然則昌兩大意義,它不僅是乙個重要的時節,同時也寄予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祝福和嚮往。

你的家鄉在冬至這天有哪些習俗?

6樓:小小宇

我的家鄉是四川,那麼對於四川人來說,在冬至時節一般會吃什麼事物呢?

四川:冬至到,羊肉俏。

在我們四川地區冬至流行喝羊湯,四川的冬天餃子可以不吃,但羊肉湯是必不可少的。成都自古以來不乏好吃嘴,冬至正值秋收冬藏的時節,市民只要稍有閒暇,都會進補。在老成都,羊肉湯多是貧苦百姓吃的,只在冬至前後賣,明清時期就已經形成風氣,是老成都冬至特有的一道風景線。

俗話說「冬至到,羊肉俏」。到了這一天,吃一頓熱氣騰騰的羊肉,是在四川芹友跡不少家庭的選擇。「冬至補一補,來年打老虎嫌並「,四川、山東一帶會喝羊肉湯,有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的習慣,以求來年有個好身體、好兆頭。

每年冬至前夕,成都大街小巷的羊肉湯店早已熱火朝天,到冬至這天更是人滿為患。在家裡,也會燉好一大鍋羊肉湯,一家人圍坐於爐火之前,吃肉喝湯。

四川的冬至有哪些民俗活動。

1、祭祀。冬至節亦稱冬節、交冬。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中國的乙個傳統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

2、吃水餃。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3、九九消寒。

入九以後,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謂消寒活動,擇告仿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你們家鄉過春節時都有哪些習俗,過春節都有哪些習俗,說說你們家鄉的習俗?

在我們的家鄉,我們在大年初二要回孃家,所以我們三大家的人,都會一大早回姥姥家去,全家人熱熱鬧鬧的,大人在做飯,孩子在玩鬧,就感覺其樂融融的,不僅如此,姥姥還會給壓歲錢,孩子們都會笑得合不攏嘴。當然不得不提到的就是大年初一的早晨,我們要挨家挨戶去拜年,然後我們小一輩子孩子跟著去之後也會要移到一些紅包,...

你的家鄉是怎麼過新年的?在你的家鄉過年有哪些習俗?

我們家是福建莆田的,我們不殺年豬,我們在除夕前夜會有祭祀活動,所以前兩天就開始殺雞,做紅團,做豆腐等供品,晚上的時候擺到桌子上。三十晚上不睡覺守歲,0 00的鐘聲響起,新的一年開始,然後吃餃子睡覺。初一媽媽再去親戚朋友家拜年,然後初二的時候嫁出門的閨女和女婿回門,因此這一天叫 迎婿日 初三的時候去給...

冬至快到了,你的家鄉會吃哪些美食

潮汕湯圓 圖中湯圓顏色各異,湯圓和湯也是涇渭分明,再搭配少許的芝麻點綴,作為吃貨的我也想咬一口。冬至過了今天還有一天就到,從小聽老人說想冬別想年想年要種田,冬過10天就是年,新曆年,家鄉冬至習慣包粽子,記得小時候冬至前一天就會到山上摘粽子葉,要摘好多,最少也做10斤米吃上三天,分點給舅父他們沒有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