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司馬遷的問題

2022-11-15 16:25:09 字數 3263 閱讀 7770

1樓:匿名使用者

司馬遷於太初元年(公元前104 年)開始著作《史記》。《史記》之名

是後人所題。這時,漢興已經百年(公元前206~前104 年),在秦火之後,

又陸續蒐集了大量的資料,「百年之間,天下遺文古事靡不畢集太史公」。

這給司馬遷著書以很大的方便。更重要的,是他二十多年來的實踐經驗,調

查了許多古代歷史傳聞和故事,接觸了偉大國家現實面貌和當代許多重要人

物,並從許多前輩重要人物的子孫後代,得到了從未記載的許多談話資料。

在著作的形式上,由於過去一些歷史著作的啟發,司馬遷把古今歷史作

一次通盤的清理而納入於「本紀」、「表」、「書」、「世家」、「列傳」

五種不同的體例。本紀,通過帝王的活動提攜一代一事。表,記歷代大事,

特別是要把錯綜的史事表列得眉目醒然。書,是論述某些政治制度和某方面

的社會現象。世家,記述享有封爵、能世其家的歷史人物的活動。列傳,記

述各方面有代表性的歷史人物。這是包括多種體裁的綜合體。舊稱之為紀傳

體是不確切的。全書有本紀十

二、表十、書

八、世家三

十、列傳七十,共一

百三十篇,上起傳說時期的黃帝,下至於司馬遷的時代,上下三千年,五十

二萬六千字。

司馬遷在開始著作後的第七年,遇到了李陵投降匈奴的事件。李陵是名

將李廣的孫子。司馬遷早年見過李廣;後來與李陵同在宮廷侍從,雖未相熟

成為朋友,但很佩服李陵的為人,認為他是一個「奇士」,有「國士之風」。

「天漢二年(公元前99 年),李陵與匈奴戰於浚稽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喀

爾喀境),最後兵敗,投降匈奴。司馬遷以為李陵決不會向匈奴投降。因此

觸怒了武帝,下了監獄。審訊的結果,司馬遷得了「誣上」(欺騙皇上)的

罪名,是一個死罪。這時是天漢三年(公元前98 年),他的全部著述工作,

還在「草創未就」的時候。

漢武帝時代,犯死罪的人,根據兩條舊例可以免死:一條是拿錢贖罪;

一條是受「腐刑」。這時司馬遷面臨三種選擇:一是「伏法受誅」;二是拿

錢免死;三是受「腐刑」。要多少錢可以免死呢?從此後三年內兩次免死詔

令看來,需要五十萬錢。這是一般「中人之家」五家的家產。司馬遷既然得

不到朋友的幫助,自己又官小家貧,哪來這許多錢呢?用錢贖罪這一條生路,

司馬遷和一般窮人一樣是走不通的。因此司馬遷實際只有兩種選擇:是死,

還是受「腐刑」?他想到,人總不免一死,但「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死是有輕重意義的不同的。他覺得如果他這樣「伏法」而死,那就象牛身上

少一根毛,是毫無意義、很不值得的。為了完成著史的工作,他寧可忍受「腐

刑」的屈辱。

司馬遷出獄後,作了中書令。這個官也是漢武帝新設的,「領贊尚書,

出入奏事,秩千石」,比太史令高。經常職務是把皇帝的命令下到尚書,也

把尚書的奏事呈給皇帝。從此以後,司馬遷以一個宦官的身份,在內廷侍候,

更接近武帝了。這好象是「尊寵任職」,但司馬遷除了堅持他的著述工作以

外,對朝廷內外的一切事務,已經毫無興味。

司馬遷的朋友任安,於太始四年(公元前93 年)的四五月間,寫信給他,

「教以慎於接物,推賢進士為務」。十一月,司馬遷給任安寫了回信。司馬

遷在信裡,詳細地訴說了自己當時的心情,並告訴任安一個重要的訊息:「僕

竊不遜,近自託於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略考其行事,綜其終始,

稽其成敗興壞之紀,上計軒轅,下至於茲,為十表、本紀十

二、書八章、世

家三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

之言。」這樣看來,這時他的著述工作已經基本完成了,他的年齡是五十三

歲。以後,司馬遷的事蹟已無可考。他是怎樣死的,最後活到多大年紀,都

很難有確定的答案。他大約卒於武帝末年(公元前87 年)左右,一生與武帝

相始終。

司馬遷從元封三年(公元前108 年)為太史令後開始閱讀、整理史料,

準備寫作,到太始四年(公元前93 年)全部寫作計劃基本完成,共經過了十

六年。這是他的著述事業的主要階段。在這之前,從元朔三年(公元前126

年)到元封二年(公元前109 年),由於漫遊祖國,侍從武帝和奉使西南地

區,他讀書時間好象很少,但這些接觸實際的經歷卻成為他後來寫作資料的

一個重要**(其中侍從武帝巡行四方一事,是貫徹終身的)。在這之後,

即在徵和元年(公元前92 年)以後,他除了擔任中書令一職,經常在武帝和

尚書中間傳達事務外,在晚年的主要工作就是對於他的全部著作的修補加

工。司馬遷堅持完成的著作即《史記》與他一生豐富的實踐經驗,廣泛的科

學文化知識,有著血肉相連不可分離的密切關係。

司馬遷在致任安書中說他的《史記》「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

成一家之言」,這是他對於所著書的概括。他對於他的概括,沒有作出詳細

的說明。從司馬遷別的有關的論述來看,他的概括可包含下列幾條的意思在

內:一、歷史是有變化的。二、歷史的大的變化,是有階段性的。三、歷史

的變化,今不必不如古,有時還更勝於古,所謂「世異變,成功大」。四、

在歷史變遷中,天道的作用往往是不可知的,人事的作用有時是很顯著的,

但人事的作用還不能擺脫天的束縛。五、司馬遷公開以創史的歷史家自命。

司馬遷的歷史思想是很豐富的,其中有唯物主義的因素,有辯證的因素,還

有其他進步的因素,這都還有待於認真的研究。

2樓:小丸子de小玉

《三國志》:「(魏)明帝問王肅曰:『司馬遷以受刑之故,內懷隱切,著《史記》非貶孝武,令人切齒。

』肅對曰:『司馬遷記事,不虛美,不隱惡。劉向、揚雄服其善敘事,有良史之才,謂之實錄。

漢武帝聞其述《史記》,取孝景及己本紀覽之,於是大怒,削而投之。於今兩紀有錄無書。後遭李陵事,遂下遷蠶室(處宮刑的監獄)。

以為隱切在孝武,而不在於史遷也。』」三國上距西漢不遠,應該說《三國志》的記載是可信的。王肅說的漢武帝「取孝景及己本紀覽之,於是大怒,削而投之」,是問題的關鍵。

為什麼劉徹大怒?就是因為那二紀裡寫了他父親和自己所做的錯事、壞事。所謂「削而投之」,西漢前期紙還沒有發明,書就是竹簡或木簡,削是把簡上的字削去,投是扔掉。

能大怒到把寫父親和自己的簡削了字扔去,說明劉徹對司馬遷的寫法是多麼的憤恨了。這麼一來,「後經李陵事,遂下遷蠶室」,就十分好理解了。說明漢武帝要嚴處司馬遷,李陵事只不過是個藉口,真正的原因是他的書「非貶孝武」。

3樓: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權大於法,對於我們來說司空見慣了,得罪了權貴在當時和現在都沒什麼好果子吃,宮刑只是報復的方式.

司馬遷的人生經歷,司馬遷的一生

1 司馬遷 前145年或前135年 不可考 字子長,夏陽 今陝西韓城南 人。西漢史學家 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 太史公 歷史之父。2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 董仲舒,漫遊各地,瞭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

司馬遷心中的劉邦,司馬遷的史記中對劉邦項羽的評價

史記 是不以成敗論英雄的。沒有人知道司馬遷心中真實的劉邦,除了他自己。不過也許司馬遷也許對劉邦有幾絲的敬佩。在那時說先帝是非都是滅門之罪 漢武帝心中什麼樣,他的就什麼樣。那是漢武帝的祖先,司馬遷心裡再怎麼想也不能亂寫,也就想想罷了。這個可能只有司馬遷才知道,但是劉邦是漢朝開國元祖,一定不可能差!漢武...

司馬遷後世有何評價,司馬遷的評價是怎樣的?

司馬遷的評價是怎樣的?司馬遷是我國西漢時期著名的思想家 史學家和文學家。他用畢生的精力,傾注了全部心血,寫成了 史記 魯迅先生曾讚譽 史記 是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 離騷 史記 開創了我國紀傳體史書的先例。特別是他遭遇不幸後忍辱負重,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奮鬥的精神更為後人所敬重。如何評價司馬遷?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