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寫《史記》的主要內容,司馬遷與史記的內容簡介

2021-03-04 01:21:23 字數 4945 閱讀 9375

1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一篇歷史人物故事。講漢代史官司馬遷在遭到殘酷的刑罰之後,不忘父親囑託,忍辱負重,耗費13年時間,寫成輝煌鉅著《史記》的事。課文共4個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寫司馬遷受父親影響,努力學習歷史。第二自然段寫司馬遷牢記父親臨終前的囑託,每天認真整理史料。第三自然段寫橫禍降臨,司馬遷忍辱寫史。

第四自然段寫司馬遷用畢生心血寫成了輝煌鉅著《史記》。

2樓:京城「老炮兒

史記包含了中國從黃帝到漢武帝三千年左右的歷史,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共一百三十篇「本紀」就是帝王的傳記、「書」記載歷代朝章國典、「世家」記載諸侯王國之事、「列傳」記載帝王、諸侯以外的各種歷史人物。

司馬遷與史記的內容簡介

3樓:春風十里吹翻你

1、史記:

《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後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前後經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勳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蹟,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曆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

《史記》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

《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

2、司馬遷:

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 。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瞭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擴充套件資料:

一、司馬遷名言:

1、三晉多權變之士,夫言縱橫強秦。

2、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3、貌言華也,聖言實也,苦言藥也,甘言疾也。

4、高山仰止,景行行之,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5、蓋鍾子期死,伯牙終身不復鼓琴。何則?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6、古者富貴而名磨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

7、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8、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馬不必騏驥,要之善走。

9、善者因之,其次利導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

二、《史記》的史學影響:

1、建立傑出的通史體裁

《史記》是中國史學史上第一部貫通古今,網羅百代的通史名著。正因為《史記》能夠會通古今撰成一書,開啟先例,樹立榜樣,仿效這種體裁修史相繼而起。通史家風,一直影響著近現代的史學研究與寫作。

2、建立了史學獨立地位

中國古代,史學包含在經學範圍之內,沒有自己的獨立地位。史部之書在劉歆的《七略》裡,附在《春秋》之後。

自司馬遷修成《史記》以後,後世作者繼起,專門的史學著作越來越多,西晉的荀勖適應新的要求,將歷代的典籍分為四部:甲部記六藝小學,乙部記諸子兵術,丙部記史記皇覽,丁部記詩賦圖贊。從而,史學一門,在中國學術領域裡才取得了獨立地位。

飲水思源,這一功績應該歸於司馬遷和他的《史記》。

3、建立了史傳文學傳統

司馬遷的文學修養深厚,其藝術手段特別高妙。往往某種極其複雜的事實,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貼,秩序井然,再加以視線遠,見識高,文字生動,筆力洗煉,感情充沛,信手寫來,莫不詞氣縱橫,形象明快,使人「驚呼擊節,不自知其所以然」 。

其中,《廉頗藺相如列傳》被列入小學生語文實驗教科書第18課《將相和》。

4樓:匿名使用者

一、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

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二、《史記》內容簡介

《史記》分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部分。其中本紀和列傳是主體。

它以歷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為史書編撰的主線,各種體例分工明確,其中,「本紀」、「世家」、「列傳」三部分,佔全書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寫人物為中心來記載歷史的,由此,司馬遷創立了史書新體例「紀傳體」。

1、本紀

「本紀」是全書提綱,以王朝的更替為體,按年月時間記述帝王的言行政績;其中記載先秦歷史的五篇,依次是五帝,夏,殷,周,秦;記載秦漢歷史的七篇,依次是秦始皇,楚霸王項羽,漢高祖劉邦,高後呂雉,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和漢武帝劉徹。

2、表「表」用**來簡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3、書「書」則記述制度發展,涉及禮樂制度、天文兵律、社會經濟、河渠地理等諸方面內容。

4、世家

「世家」記述子孫世襲的王侯封國史蹟和特別重要人物事蹟。

5、列傳

「列傳」是帝王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蹟和少數民族的傳記。

《史記》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記述到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敘述了三千年左右的中國歷史。據司馬遷說,全書有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約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

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提到《史記》缺少十篇。三國魏張晏指出這十篇是《景帝本紀》《武帝本紀》《禮書》《樂書》《律書》《漢興以來將相年表》《日者列傳》《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傅靳列傳》。後人大多不同意張晏的說法,但《史記》殘缺確鑿無疑。

今本《史記》一百三十篇,有少數篇章顯然不是司馬遷的手筆,漢元帝、成帝時的博士褚少孫補寫過《史記》,今本《史記》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補作。

擴充套件資料

《史記》取材相當廣泛。當時社會上流傳的《世本》、《國語》、《秦記》、《楚漢春秋》、諸子百家等著作和國家的文書檔案,以及實地調查獲取的材料,都是司馬遷寫作《史記》的重要材料**。

特別可貴的是,司馬遷對蒐集的材料做了認真的分析和選擇,淘汰了一些無稽之談,如不列沒有實據的三皇,以五帝作為本紀開篇,對一些不能弄清楚的問題,或者採用闕疑的態度,或者記載各種不同的說法。由於取材廣泛,修史態度嚴肅認真,所以,《史記》記事翔實,內容豐富。

《史記》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列為前「四史」之首,與《資治通鑑》並稱為「史學雙璧」。因此司馬遷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史聖」。與司馬光並稱「史界兩司馬」,與司馬相如合稱「文章西漢兩司馬」。

5樓:心為寧碎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

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西南靠近龍門。所以司馬遷自稱"遷生龍門"《太史公自序》龍門,龍門山,很有名氣。

傳說大禹曾在龍門開山治水。龍門山的南面是黃河。司馬遷的家正好在黃河、龍門之間。

當地名勝古蹟很多。司馬遷從小在飽覽山河名勝的同時,也有機會聽到許多歷史傳說和故事。)人。

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一說生於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卒於公元前87年,48歲終。現司馬遷墓祠,在韓城市城南10公里芝川鎮南門外,位於黃河西岸的梁山東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司馬遷10歲開始學習古文書傳。20歲時,從京師長安南下漫遊,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採集傳說。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此後,司馬遷開始撰寫《史記》。

後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獲罪下獄,受宮刑。出獄後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終於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記》的撰寫。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

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對後世史學影響深遠.

簡介《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 通史,全書共一百三十篇,分為本紀、書、表、世家、列傳五種形式。傳記的一種,主要記諸侯之事。作者是西漢時期的司馬遷。

《史記》約成書於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來是沒有書名的,司馬遷完成這部鉅著後曾給當時的大學者東方朔看過,東方朔非常欽佩,就在書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馬遷的官職,「公」是美稱,「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誰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漢書·藝文志》在著錄這部書時,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後人則又簡化成「太史公記」、「太史公書」、「太史公傳」。

《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一般稱為「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 「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近人梁啟超稱讚這部鉅著是「千古之絕作」(《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

魯迅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漢文學史綱》)

6樓:雪霸康橋

司馬遷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史學家是他的主要代表作是史記記載的是從春秋到戰國時代的歷史

7樓:°迷島

司馬遷的《史記》是中國史學史上第一部貫通古今、網羅百代的紀傳體通史,同時也是我國傳記文學的開端,魯迅先生評價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最初沒有書名,或稱「太史公書」、「太史公傳」,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時期開始,「史記」由史書的通稱逐漸演變成「太史公書」的專稱。《史記》與《漢書》(班固)、《後漢書》(范曄、司馬彪)、《三國志》(陳壽)合稱「前四史」。

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與宋代司馬光編撰的《資治通鑑》並稱「史學雙璧」。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勳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蹟,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曆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

司馬遷發憤寫史記,司馬遷發憤寫史記主要內容

西漢史學家 文學家 思想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 今陝西韓城西南靠近龍門。所以司馬遷自稱 遷生龍門 太史公自序 龍門,龍門山,很有名氣。傳說大禹曾在龍門開山治水。龍門山的南面是黃河。司馬遷的家正好在黃河 龍門之間。當地名勝古蹟很多。司馬遷從小在飽覽山河名勝的同時,也有機會聽到許多歷史傳說和故事。人。生...

司馬遷心中的劉邦,司馬遷的史記中對劉邦項羽的評價

史記 是不以成敗論英雄的。沒有人知道司馬遷心中真實的劉邦,除了他自己。不過也許司馬遷也許對劉邦有幾絲的敬佩。在那時說先帝是非都是滅門之罪 漢武帝心中什麼樣,他的就什麼樣。那是漢武帝的祖先,司馬遷心裡再怎麼想也不能亂寫,也就想想罷了。這個可能只有司馬遷才知道,但是劉邦是漢朝開國元祖,一定不可能差!漢武...

《司馬遷發憤寫史記》一課中,「發憤」指司馬遷是這

發憤 指來奮發作為,在自這裡要有引申的話就是指父親對他的期望以及自己所受的刑罰使其受的鄉里的羞辱,想借此表現自己唄!司馬遷是這樣發憤的 行走於江湖之中,廣泛的聽取各個方面的民間傳說,茶樓 驛站打聽流傳於民間的歷史故事 課文讚揚了司馬遷 忍辱負重 志向遠大等 無非就是些形容人志向與毅力的詞 根據實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