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隱山林的陶淵明究竟是不是「憤青」

2022-08-17 06:10:19 字數 4475 閱讀 2424

1樓:茯神分享屋

陶淵明的歸隱並非「憤青」,在資訊閉塞,交通欠發達的古代,也許抨擊他的人有,但應該不多。誰在人後不會有幾種版本存在呢?何況他畢竟當了那麼多年的「小官」。

至於抨擊的原因:儒家思想認為天下有道的時候,就應該兼濟天下,為官為民,扶助蒼生。哪怕社會黑暗,也要積極的入仕力挽狂瀾,而不是歸隱。

但對於陶淵明來說,離開朝堂,抨擊他的人也就消失了,平民百姓又有多少敢對曾經當「官」的人抨擊呢?實在是不足為輿。他的歸隱生活受不了多少影響。

陶淵明選擇歸隱也非「憤青」行為。我們從陶淵明的成長曆程及其人格可以看出來。

陶淵明幼年喪父,家道中落,生活長期掙扎在貧困之中,因為社會動盪不安,近三十才出仕,任了很多職,都是些小官,因為家境貧窮,沒有勢力也沒有靠山,為人坦蕩、清流,在汙濁的、爾虞我詐的官場混得非常吃力,非常不順、非常坎坷。一心報效國家,施展抱負的陶淵明在官場沉浮十多年,無數坎坷的經歷,隨著年歲的增長,讓他心灰意冷,絕望無奈,憑他的力量,根本做不到力挽狂瀾。一個人的力量有多大呢!

何況一個這麼清流的人?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不能達,那麼就獨善其身了!能獲得心靈的寧靜,也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古人的壽命本就比現在短,過了不惑之年,還未能找到報效之法,活在汙泥之中,真不如安守門前雪。

還一個平民老百姓的正常生活。這是對生命的透悟。

2樓:涅磐擎天

陶淵明不是憤青,他只不過看不慣當時的官場而選擇歸隱山林,他並沒用攻擊任何人,別人又哪有理由抨擊他呢。

3樓:雲冶資源

這要和當時東晉的做官制度說起,東晉做官要靠人舉薦,講求的是「門閥制」。世家門閥牢牢抓著做官的途徑,一般人想要官運亨通還要看你的出生是不是世襲的門閥大族。陶淵明的曾祖陶侃封長沙郡公,死後追贈大司馬;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親也做過官,即使有這樣的成績,當時陶淵明家族還是被世人認定為「寒族」。

仕途上看不到希望,這種不公平的晉升官制讓陶淵明對做官失望,不願溜鬚拍馬、汲汲營營,而是寄情于山水,抒發自己曠然悠達的情感。

陶淵明的思想並不偏激,對當時的**並沒有做出什麼過激行為,不算憤青。歸隱實數無奈,是對這個世道的失望和無力救贖。

4樓:海闊天空

憤青是現代人的說法,當時官場黑暗,歸隱更多的是心靈的平靜,應該不會被抨擊

5樓:生無讚歌

不是「憤青」,他其實當官做不好,而且不喜歡阿諛奉承,而且以當時文化背景,不會被抨擊。

6樓:素寫劉年

是不是憤青我不知道,但是我覺得陶淵明這個人是吃不了苦的,一把年紀好不容易當個官,結果一不如意就辭官還鄉了,結果導致家裡清貧如洗。

7樓:斜陽下的寶寶媽

並不是吧,因為陶淵明喜歡這種歸隱山林的田間生活,覺得這樣自由,如果在官場上爾虞我詐,並不適合陶淵明這樣的人。

8樓:匿名使用者

也談不上是憤青吧,只能說他看透了這個社會的冷暖,所以也就是逃避現實,歸隱山林。

9樓:梔梔推文

不會的,陶淵明只是自己為自己做出的選擇,他也不影響任何人,當然沒人會攻擊他了,而且他那個年代比他瀟灑的多了。

陶淵明歸隱山林是作秀嗎?

10樓:境界不同

你這是以現代觀點去看。

在古代比較封閉的而且商業因素很少很少的那種時代,其實歸隱只是一種心理本位的迴歸。

11樓:匿名使用者

歷史上歸隱山林以致湮沒無聞者數不勝數,緣何陶淵明名垂青史收萬眾敬仰。我感覺這主要與他的成就分不開的,陶淵明的山水田園詩絕對是東晉歷史上的一朵奇葩,自成風格,清新脫俗,如潺潺流水,又如馥郁芬芳,沁人心脾,滲入骨髓。不過陶淵明的卓越成就和他橫溢的才華在當時並沒有得到廣大人們認可,等他死後才被人們所接受,推崇,直到現在萬古流芳。

所以,酒香不怕巷子深,是金子總會放光的。這並非作秀,這是一種人格操守,這是心靈的抉擇。

12樓:昨影闌珊

剛開始是不情願 後來是解脫 我以為 不能說是作秀 但我覺得他是違心而隱 又隱出了癮頭不願再回去了

13樓:燕然未勒之海

不是。一是他的本性使然

二是社會風氣使然,雖然陶淵明很窮,但他曾祖陶侃卻是大將軍,當時的大家族有避官的風習

陶淵明為什麼會歸隱山林?

14樓:匿名使用者

公元365年,陶淵明出生在江西的一個沒落官僚地主家庭。先祖侃曾任大司馬,後因家道中落,才生活困頓。年輕的陶淵明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染,立下大濟蒼生的抱負。

而在封建社會,想要實現抱負,唯一的一條路就是入仕為官,治國平天下。由此可以看出,為官,曾是陶淵明追求的夢想。但是,當時的士族門閥制度阻礙了非士族出身的陶淵明的進身的機會,做一個能治國平天下的大官成了他畢生無緣的夢想,所以他一直不願為官。

直到29歲,他開始做一些小官,歷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建威參軍、彭澤令等官職,直到41歲,任彭澤令的80天后,因為不肯「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而辭去官職從此過著躬耕歸隱的生活,成為中國隱逸詩人之祖。

陶淵明的為官生涯一直持續了十三年,這對一個古人來說是不算短的年份,筆者如果陶淵明真的那麼討厭為官,他不可能持續那麼長的時間,他之所以堅持,幾次為官,是因為他沒有放棄自己的抱負,試圖為百姓謀福利,然而,官小權微,官場黑暗,再加上自己剛烈的性格,使他與那個黑暗的官場格格不入。在不容於官場和想要實現願望而這個願望在實際上是不可能實現的矛盾衝突中,他作了痛苦的抉擇,歸隱田園。他的歸隱,是一種悲哀的淡出,看似平淡的語句中包含的是對現實深沉的憤慨。

因此,他在離開後也問自己:「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他的歸隱帶著解脫的快樂,但更多的是苦難的加劇。

在陶淵明歸隱後,依然為「世與吾相違」而悲哀,還會問自己「胡為忽惶惶欲何之?」

詩人的歸隱是對「本我」「真我」的追求,也是放縱心靈(對於社會政治理想和人格價值的儲存)與山水的安慰。

一 陶淵明的歸隱,不為五斗米折腰是表層原因。更深層的原因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天人合一」觀,所謂「一天人,合內外」。中國古人把人看作天地萬物之一,與宇宙是一體的。

不象今天人們把人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異化於天地萬物之外。在哲學上有主體和客體之分,有自我,社會,自然幾個不同的概念。陶淵明在官場,在社會中,他感到與天地萬物的疏離,於是他要回歸故里,融於天地萬物之中。

二 陶淵明的歸隱,是道家哲學對儒家哲學的反叛。那就是脫離社會人倫,放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迴歸自然。在自然之中,他找到了真,他說「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對陶淵明而言,回到故鄉務農,就是迴歸自然,務農就是直接和自然打交道。

三 陶淵明的歸隱,是個體對群體的逃離。 關於群體,存在主義大師薩特作過很好的分析:我這個主體的眼裡,他人是客體;而再他人的眼裡,我又成了客體。

與他人相處,就必須把自己置於客體的地位,這就是矛盾與共在。他更說了一句名言:「他人就是地獄」。

陶淵明無法忍受這種矛盾,他選擇了逃離。農村居民散落為戶,他的自我主體保持了獨立,完整,自由。

在學習《歸去來兮辭》時,分析的為:

陶淵明自幼家貧,為生活所迫才出來做官,正當「程氏妹喪於武昌」(客觀),再加上自己「性剛才拙,與物多杵」與腐敗的社會風氣格格不入,而自己又愛好自然(主觀)等主客觀原因,使得陶淵明歸隱。

15樓:匿名使用者

塵世都是煩惱了,等看透這一切就沒有什麼活頭了.

談陶淵明是否該歸隱山林400字以上

為何很多人效仿陶淵明歸隱山林?

16樓:匿名使用者

陶淵明前面就有很多隱士好不好,隱士可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做的,要有耐得住一輩子寂寞的心態,因此隱士是值得讚頌的

陶淵明歸隱的意義 20

17樓:匿名使用者

陶淵明的朝代,社會動盪,非常不滿官場的醜惡,於是歸隱山林,

陶淵明為什麼選擇歸隱,他真的是不想做官嗎?

18樓:子衿悅史

選擇了歸隱,就是表明他不願意沾染世俗之事啊。

19樓:漸行漸遠漸無晴

不是他選擇歸隱,而是當時的朝廷並不選擇他,學得文武藝賣予帝王家是每個讀書人的追求。

20樓:朕的臉好疼

陶淵明對當時的統治者比較失望,也得不到重用。

21樓:kitty_相凝

陶淵明想做官,但是在當時的環境下他遇不到他的伯樂。

22樓:帽子七

陶淵明之所以選擇歸隱,他是不會做官也不想

23樓:

是的,因為有的人真的境界不一樣,他和我的境界就不一樣

24樓:

我覺得可能是當時的統治和他想象的不同,所以他不願做官

對陶淵明歸隱的看法

特別孝順的男人究竟是不是足夠可嫁

孝順好,但是也不是事事都聽從,畢竟你要找的是你未來的伴侶,最足夠嫁的,是特別愛你的人 是的,孝順的男人是最帥的。要太孝順了也不不好 我認bai為 真正成熟的 du男人一定會孝順,但不會zhi過於孝順。凡是dao要掌握分寸回 做得恰如其分就好 太過孝順,那就是做過了,做過了就不會帶來好的結果。為什麼這...

判斷愛情是否牢靠的標準,究竟是不是金錢呢?

肯定是金錢,如果不會因為金錢多少,兩個人還能夠相處的特別好一些,說明兩個人的感情是非常不錯的,兩個人的愛情也是比較純真的。不是。判斷愛情是否牢靠的是真心。金錢不是萬能的,感情更不能用金錢來衡量。只要雙方都是真心的,能夠相互包容,相互理解,那這段感情就很牢靠。我認為是金錢,因為兩個人如果有充足的物質,...

法律究竟是不是道德底線,觸犯道德底線和法律底線有何區別?

康德曾經有一句非常經典的名言 法律是道德的底線。可是我們都知道,作為一個人,如果只遵循著最底層的底線,那麼永遠都不會有什麼大的作為。而且我個人認為法律並不是道德的底線,他只是一條警戒線!法律是道德的底線嗎?這個問題,自21世紀以來,中國經過了改革開放的關鍵時期,其成績與問題都特別突出,特別是整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