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時期,劉備曾經三顧茅廬去請諸葛亮,為什麼前兩次諸葛亮沒

2022-01-12 11:57:59 字數 3941 閱讀 7999

1樓:古連枝郭姬

1.考驗劉備的誠意。

2.留給自己時間看看劉備是不是自己值得輔佐的君主。

3.他這樣的大才都希望得到重用,所以看劉備對他夠不夠重視。

2樓:怕暗

第一次是因為諸葛亮恰巧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 第二次是因為諸葛亮又出外閒遊去了。 完整故事: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現今湖北襄樊市.一說為今河南南陽城西)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

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閒遊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

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

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

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

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之句。於是後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裡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

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

為什麼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才出山

3樓:匿名使用者

主要還是應為劉備求賢若渴,當時的蜀漢荊州已經被曹操包圍,國家已經到了幾乎快要滅亡的地步了,再不請個能人來當軍師,江山恐怕就保不住了。所以當時劉備就誠心誠意的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保住江山。請一次不行就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等第三次請諸葛亮出山時諸葛亮被其誠心所打動,最後出山輔佐劉備。

「三顧茅廬」一詞出自《出師表》(諸葛亮作):「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翻譯過現代文就是「先帝(劉備)不認為我身份低微、見識淺陋,不惜降低自己的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我住的草廬裡來探望我.

」體現出來劉備求賢的誠心。

官渡之戰劉備大敗於曹操,而後劉備投靠劉表,曹操施計得到劉備的謀士徐庶作為自己的謀士。但在徐庶臨走時他告訴劉備,臥龍崗有個奇才叫做諸葛亮,若能得到他,便可得到天下。等到了第二天,劉備馬上就和關羽、張飛三人去拜訪諸葛亮。

可誰知諸葛亮這次剛好出游去了,說不準什麼時候回來,所以三人只好回去了。(第一次);過了幾天,三人冒著大雪來到諸葛亮的家中,看到一青年正在讀書,邊過去行禮,誰知那位是諸葛亮的弟弟,他告訴三人說哥哥被有人邀請出去了,所以三人留下封信便又回去了。(第二次);由於前兩次都沒見到諸葛亮,這導致關羽、張飛都對其為人感到非常的不滿。

關羽認為其人是徒有虛名,未必真才實學,而張飛卻說若還叫他不來,就將其捆來。劉備聽到這話責備了張飛。等第三次來時諸葛亮恰巧在家,可這時的他卻在睡覺。

為了不打擾到先生(諸葛亮)睡覺,劉備一直站到諸葛亮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對其「三顧茅廬」的行為感到讚賞,認為其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非常誠心請他幫忙,於是便出山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4樓:愛粒粒

你好當時有三個比較成氣候的人!一個是曹操!但是他一是名不正言不順!他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梟雄!二是他的謀士太多!以至於不可能讓他言聽計從!所以他不選擇曹操!

另外一個是孫權!孫權本人也是一表人才!文武兼備!並且還有他的妹夫:周瑜!也是赫赫有名的戰將!諸葛亮擔心自己過去走不盡他們的中心!所以

另外一個就是劉備了!劉備當時是剛剛起步!一切還等待開始!

他現在走到,無異於是開國般的功臣!並且也可以讓劉備對自己服服帖帖!言聽計從!

所以他選擇了對於自己來說,發揮餘地最大的劉備!至於說到三顧茅廬!我認為它是在考驗自己未來的東家!

謝謝 望採納

5樓:拜忠教小卒

三國演義作為**是為了突出諸葛亮的智慧與為人,劉備的禮賢下士。而且也寄託了天下士人的心思:就是自己是要高風亮節,君主最好禮賢下士的來請我,我才出山.....

但是縱觀古代史,受「三顧茅廬」待遇的只有「諸葛亮」一個人....

正史三國志有一種解讀說法是:劉備聽說過諸葛亮,但是可能不知道是否有真才實學,所以在荊州6年都沒有去請諸葛亮,而後曹操來襲,劉備這才去請(要注意這時候劉備已經40多歲了,諸葛亮才20多,這也是個劉備放不下面子的原因);諸葛亮三顧才肯出山,有可能是在試探劉備,因為諸葛亮立志到這個集團一定要成為2號人物的(要不早去曹操或孫權那兒了),可能雙方越談越投機,最終拍板,決定跟隨劉備。

6樓:文大郎

劉備為何不惜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的家世強大到難以想象

曹操三請諸葛亮時諸葛亮為何麼不出山,而等到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才出山?

7樓:匿名使用者

曹操在赤壁之戰前最遠到過汝南,從沒有到過荊州啊,怎麼會有曹操三請諸葛亮之說呢?

三請諸葛亮」是真是假

三顧茅廬」這個成語典故的出處婦孺皆知。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寫劉備「三顧茅廬」聘請諸葛亮出山輔助他成就帝業的故事,將劉備的禮賢下士的態度寫得栩栩如生,把劉備對諸葛亮的敬仰之情,關羽、張飛的居功自傲描繪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這段「三顧茅廬」的故事,是羅貫中根據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中的記載,加以藝術構思而創作的。但劉備為請諸葛亮出山究竟是不是「三顧茅廬」?

學術界各有說法。

《三國演義》中關於這第一次見面的記載是:劉備帶領***駐紮新野時,徐庶對劉備說:「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願見他嗎?

」劉備說:「你帶他一起來吧。」徐庶說:

「可以主動登門去見此人,但不能讓他來拜見您。」可見,劉備親自到諸葛亮那裡去請求拜見、賜教。共三次前往,才得以相見。

但沒有寫關公、張飛同往,也沒有說明是在茅廬中相見。

諸葛亮自己寫的《出師表》中也說:「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這幾句話,證據確鑿。陳壽在《三國志》中寫到了《隆中對》,對劉備三次往訪以及諸葛亮論天下形勢的內容記載得更為詳細。

劉備「三顧茅廬」一直被當作禮賢下士、重視人才的典範。劉備當時困難重重,急需人才,從情理上看,「三顧茅廬」是極有可能的,所以歷代沒有人對此事的真實性有過懷疑。

但現在有人提出另一種說法,認為「三顧茅廬」的記載難以令人相信。諸葛亮是位胸有巨集圖之士,劉備請他出山,當然正合其意,他豈能大擺架子,而不抓住這個可能失去的機會?當時的諸葛亮只有27歲,劉備則是個有聲望的政治家,對諸葛亮怎能那樣低聲下氣地苦求?

雖然前一種說法中以《隆中對》作為證據,但當時,曹操幾十萬南征大軍正威脅著劉備,《隆中對》不提這個緊迫的現實問題,是不合乎情理的。同時,劉備第一次見諸葛亮,不會安排現場記錄。所謂《隆中對》,很有可能是後人附會《出師表》而杜撰的。

據此,「三顧茅廬」之說就不可信了。

三國人魚豢寫的《魏略》中,也提到了劉、諸葛二人第一次相見的情景。《魏略》中說劉備屯兵於樊城時,曹操方已統一黃河以北,諸葛亮預見曹操馬上就要對荊州發動進攻。荊州劉表性情懦弱,不曉軍事,難以抵抗。

諸葛亮於是北行見劉備。劉備因為諸葛亮年紀小,根本不重視他。諸葛亮通過談論對當今政局的對策,才使劉備逐漸信任他。

最後,劉備才「以上客禮之」。西晉司馬彪《九州春秋》的記載也大同小異。

從諸葛亮本身的積極進取的態度來看,《魏略》、《九州春秋》的記載也有一定的可信度。

有人則調和了這兩種說法之間的衝突,認為「三顧茅廬」與諸葛亮的樊城自請相見都是真實可信的。清代學者洪頤煊在《諸史考異》中說諸葛亮初見劉備於樊城,劉備雖以上客待之,但沒有特別器重他。等到徐庶舉薦時,劉備再次相見,才逐漸有了很深的感情。

並指出:在建安十二年初見,再次相見是在建安十三年。諸葛亮後來非常感激,因而記入了《出師表》中。

諸葛亮與劉備究竟是「一見」,是「再見」,還是「三見」,這隻有當事人知道了,然而,「三請諸葛亮」的故事卻流傳了下來,吸引了無數人。

三顧茅廬的故事 800 ,三國演義中三顧茅廬重要情節800字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諸葛亮在隱居於臥龍岡茅草房 南陽諸葛廬 自耕自食,但很有學問,因居處有一岡名臥龍岡,人稱 臥龍先生 官渡大戰後,曹操打敗了劉備。劉備只得投靠劉表。曹操為得到劉備的謀士徐庶,就謊稱徐庶的母親病了,讓徐庶立刻去許都。徐庶臨走時告訴劉備,南陽有個奇才叫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幫助,就可以...

三顧茅廬的閱讀答案讀了三顧茅廬,你認為劉備是個怎樣的人

讀了三顧茅廬對我印象最深的人是劉備,他有禮賢下士,求賢若渴,不達目的不罷休,懷有一顆赤誠之心,尊重人才,胸有大志的人。禮賢下士,求賢若渴!不達目的不罷休 懷有一顆赤誠之心。劉備啊!可以說是百無一用!文不能文,武不能武!說他有帝王相 no!他就一痞子!個人覺得 但在哪個時代他有比別人更開放的思想!他雖...

三國志11三顧茅廬怎麼三顧諸葛亮啊

需要使用特定劇本並達成劇情。劇本,三顧茅廬或者劉備之活躍,君主劉備。達成條件 劉備軍擁有新野,時間到208年4月,劉備軍君主是劉備,並且擁有武將關羽,張飛。劉備,關羽,張飛在新野,並且是待機狀態。劇情結果 諸葛亮加入劉備軍,功勳10000,劉備軍士氣與忠誠上升。注意 時間達到208年1月,在新野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