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都是誰,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是誰

2022-01-08 17:13:43 字數 5053 閱讀 7519

1樓:鬼才的智慧

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2樓:多夢齋

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此說見之於《史記》。

另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hé lǘ),越王勾踐。此說見之於王褒的《四子講德文》。

稱霸的諸侯主要標誌是「會盟」諸侯,而完成這一重要儀式的有齊桓公小白、晉文公重耳、楚莊王旅、吳王夫差、越王勾踐這五位諸侯,所以真正的春秋五霸應該是他們。同時在現用 人教版高中歷史教科書 也採用這一說法,所以說這一說法更具有權威性。

3樓:

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七年級上冊歷史書都有 我們學完了 肯定是的~

4樓:

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

5樓:龍井還是雨花

主要有這兩種說法:

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齊桓公、楚莊王、秦穆公、吳王闔閭 、越王勾踐

6樓:匿名使用者

齊桓公、楚莊王、秦穆公、吳王闔閭 、越王勾踐。

7樓:匿名使用者

從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歷史上稱為春秋時代。在這二百九十多年間,社會風雷激盪,可以說是烽煙四起,戰火連天。僅據魯史《春秋》記載的軍事行動就有四百八十餘次。

司馬遷說: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jì)者,不可勝數。」相傳春秋初期諸侯列國一百四十多個,經過連年兼併,到後來只剩較大的幾個。

這些大國之間還互相攻伐,爭奪霸權。春秋時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權威,天子反而依附於強大的諸侯。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霸權,互相征戰,爭做霸主,先後稱霸的五個諸侯叫做「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形勢圖(公元前453年)

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此說見之於《史記》。

網上盛傳「春秋五霸」共有兩種說法,其實不對,從古至今,關於「五霸」至少出現過八 齊桓公

種說法,此外還有一些說法是將夏商時代的一些驍將也算進來,那些已經超出了春秋時代的範圍。   這八種說法如下:   1.

「齊桓、晉文、秦穆、宋襄、楚莊」——《史記》   2.「齊桓、晉文、楚莊、闔閭、勾踐」——《荀子·王霸》   3.「齊桓、晉文、秦穆、楚莊、闔閭」——《白虎通·號篇》   4.

「齊桓、晉文、秦穆、楚莊、勾踐」——《四子講德論》   5.「齊桓、宋襄、晉文、秦穆、夫差」——《漢書·諸王侯表序》   6.「齊桓、晉文、晉襄、晉景、晉悼」——《鮚崎亭集外編》   7.

「鄭莊、齊桓、晉文、秦穆、楚莊」——《辭通》   8.「齊桓、晉文、楚莊、夫差、勾踐」——部分中學課本   齊桓公和晉文公這兩位全票通過,沒有爭議。楚莊王也以高票通過,秦穆公則勉強過半,這兩位同樣獲得相當的認可率。

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不失為一時之雄,但問題是,「五霸」的說法,早在這二人之前就已經有了,故以上的各類觀點中,第2、第3、第4、第5、第8,這五種可以排除。第6種觀點太過於偏袒晉國,而且將楚莊王排斥在外,也顯得不合理。   剩下的只有第1和第7這兩種了,兩者的成員相似,差別只在「鄭莊公」和「宋襄公」這一個名額。

毫無疑問,鄭莊公遠比宋襄公更有資格被列入霸主的排列,宋襄公名不符實,這點不必多說了,司馬遷將他視為「五霸」之一,原因只在於他講仁義,但實際上,宋襄公也幹過不仁義的事情,比如當年他囚禁滕子嬰的事就飽受非議,當然也有人對這事表示懷疑,司馬遷就沒有將此事載入《史記》裡頭。鄭莊公之所以經常受到古代史家的排斥,原因就在於他挑戰皇權,這點嚴重違背了後世儒家學者的觀念,而儒家們卻愛賣弄「春秋筆法」,經常粉飾野心家們的「勤王」行為,卻不解釋他們吞併鄰國大肆搶掠的事實,他們行使厚黑權謀時,卻又要給他們的臉面塗上一層「仁義道德」的潤滑油,還有諸如晉楚之戰中晉文公的「避退三舍」,其性質明明是「誘敵深入」,儒家們硬是要說成是「知恩圖報」,包括《東周列國志》也採用了這一觀點。換句話說,由於鄭莊公是曹操、孫權式的梟雄,只顧壯大自己而不「勤王」,故儒派史家們也就看不上眼,乾脆讓「講仁義」的宋襄公取代他的霸主地位了。

  其實拘泥於所謂「五霸」的說法,本身就很不切實際,可以說,足智多謀的鄭莊公、尊王攘夷的齊桓公、制霸中原的晉文公、獨霸西戎的秦穆公、問鼎中原的楚莊王、復興霸業的晉悼公、縱橫江淮的吳王闔閭、稱雄東南的越王勾踐,這八個人串聯起了整個春秋時代,他們見證了這數百年的興衰榮辱。

8樓:芮頤革聽南

01 關於「春秋五霸」史上出現過多種說法,中學歷史教科書主要介紹兩種最具代表性的《史記索隱》或《荀子》的版本。《史記索隱》的說法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荀子·王霸》的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中學歷史教科書兼顧兩種說法。

春秋五霸,是指春秋時期五個諸侯之長。霸,政之名,諧音「伯」,音轉為霸,又稱州伯、方伯,即諸侯之長,其職名為會諸侯、朝天子,實為尊天子以令諸侯。春秋時期,天子衰,諸侯興:

周王室勢力衰微,權威不再,已經無法有效控制天下諸侯。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天下,開啟了激烈的爭霸戰爭,相互之間合縱連橫、東征西討,前後共有數位諸侯依次成為霸。「春秋五霸」是春秋時期特定階段的歷史產物,此時的諸侯爭霸戰爭,為之後的戰國時期的兼併統一戰爭做了先期準備。

關於「春秋五霸」史上出現過多種說法,中學歷史教科書主要介紹兩種最具代表性的《史記索隱》或《荀子》的版本。

《史記索隱》的說法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荀子·王霸》的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中學歷史教科書兼顧兩種說法。「春秋五霸」並不是勢力、地位完全等同的五人:

1、整個春秋時期基本都是姬姓晉國在替周天子行使王道,晉國在整個春秋歷史上維持了百年之久的霸業(公元前632年—公元前597年,公元前589年—公元前506年),這段時間晉國基本享有領導諸侯之權。在晉文公稱霸之後還經歷晉襄公續霸、晉景公失霸復霸、最後晉悼公獨霸中原。

2、晉文公玄孫晉悼公政治韜略過於出眾,才能、成就、品行都首屈一指,是晉國霸業的最高巔峰。

3、鄭、宋、秦、吳、越構建的區域霸權其規模、影響、成就難以與齊桓、晉文、晉悼、楚莊相提並論。

4、完成諸侯會盟這一重大稱霸標誌的有:齊桓公、晉文公、晉襄公、楚莊王、晉悼公、吳王夫差、越王勾踐等多個諸侯,遠遠超過五霸的名額。其中僅晉國就稱霸百年,會盟多次,幾乎獨佔五霸名額;而夫差最終還被勾踐滅國。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以後,周王室更加衰微。從前是天子統帥和號令諸侯——「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而如今,這些權力已逐漸轉移到諸侯手中——「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而各諸侯國內也出現了君臣逆位的現象——「禮樂征伐自大夫出」;更甚至於一個諸侯國的大夫可以左右周王室的動向——「陪臣執國命」。鐵農具的出現提升了生產力,大量井田之外的土地被開墾,這成為諸侯國強大的主要原因。

周王朝建立在宗法制和井田制基礎上的奴隸制度開始瓦解,出現了「禮壞樂崩」的動盪局面。王室、諸侯、卿大夫之間相互混戰,天下大亂。

齊桓公、晉文公是春秋時期最為標準的兩位霸主,實至名歸,史稱「齊桓晉文。所以各史籍皆全票通過,沒有爭議。秦、楚兩國雖不被中原國家敬重,可秦穆公和楚莊王不論才幹、功績都十分顯著,無法埋沒,尤以當今視角來看,這兩位有相當高的認可率,所以在各史籍當中秦穆公得票超大半,楚莊王也得到了寬泛認可;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不失為一時之雄,但問題是,勾踐滅吳已然不能算是春秋爭霸,而是戰國兼併,再加上「五霸」的提法,早在這二人出現之前就已經有了。

故以上的各類觀點中,除了《史記》和《辭通》,其餘基本可以排除。

很多人認為宋襄公不配五霸之名,其仁義乃是虛偽做作;這就要回到春秋時期社會的大背景中去。雖說宋襄公沒有稱霸的絕對實力,反而還敗於泓水之役;但後人對宋襄公的評價並不低。事實上楚國也正是因為依仗蠻力欺負禮讓的宋襄公也最終為中原諸侯所不齒,埋下了城濮之戰被晉文公擊敗的伏筆。

現今的很多觀點評價宋襄公總是說他多麼愚蠢,多麼迂腐,但卻看不到他講仁義絕不是「空談仁義」,而是確確實實地將仁義的理念貫徹到實際行動中。因為在周朝,按照中原禮儀和道德要求,確實是很多地方都有講究的,連貴族出去打獵都要依照禮法,比如:不殺幼獸、一箭射中沒射死的傷獸也不能趕盡殺絕,還有諸多禮制的規定。

這些都體現了周朝的文明禮儀,這些繁複的周禮正體現了古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與社會的關係、諸侯之間的關係的道德準則。而在戰鬥中不殺老人之類雖說仁義得過分,但按照周禮的精神也是很符合的,要知道,春秋前期的諸侯戰鬥都是要下戰書約定時間地點,然後帶軍隊雙方列陣完畢,然後堂堂正正對決,類似於「決鬥」這種形式。而絕對不是春秋末期到戰國,為了勝利無所不用其極。

宋襄公正是遵循周禮,等到楚軍渡河後再決鬥。這正是宋襄公的老貴族風度,勝之要武。而絕不能為了勝利使用卑鄙伎倆。

否則宋襄公即便戰勝楚國,也不會為中原諸侯所心服。在春秋時期,諸侯爭霸並不是要消滅別人,而是要讓諸侯臣服、號令諸侯。而楚國屬於半蠻族諸侯,不把中原的禮儀放在眼裡,自然也不會按套路配合宋襄公的周禮仁義。

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是誰

9樓:逗比逗無悔

關於「春秋五霸」史上出現過多種說法,   中學歷史教科書主要介紹兩種最具代表性的:《史記索隱》—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荀子·王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戰國七雄的七國分別是: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為天下共主,實際上已形同滅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

擴充套件資料春秋五霸版本:

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史記索隱》

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鄭莊公—《辭通》

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越王勾踐—《四子講德論》

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白虎通·號篇》

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吳王夫差—《漢書注·諸侯王表》

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荀子·王霸》

齊桓公、晉文公、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鮚崎亭集外編》

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遠遠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為七雄所滅。在這七雄之中,後期以秦國國力最強。

除秦國以外,其餘六國均在崤山以東。因此該六國又稱「山東六國」。

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都是誰,請問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分別是誰呢?

春秋五霸 霸國 創業霸主 歷時 時間 年 齊國 齊桓公 姜小白 前720 前750 40 晉國 晉文公 姬重耳 前760 前510 160 秦國 秦穆公 嬴任好 前750 前770 30 楚國 楚莊王 羋侶 前790 前690 110 吳國 吳王 闔閭 前690 前510 30 戰國七雄 國名 都城...

春秋五霸,都是哪五霸?春秋五霸是哪五霸

春秋五霸分別是楚莊王 宋襄公 秦穆公 齊桓公 晉文公,不過每一位學者的看法都不同。對於春秋五霸歷史上有很多不同的說法,但是我覺得這五個人應該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鄭莊公。說的分別就是齊恆公晉文公,還有就是楚莊王,秦穆公以及宋襄公。就是這5個人。春秋五霸是哪五霸 春秋五霸是齊桓公 晉文公 ...

戰國七雄和春秋五霸什麼關係,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是什麼?

沒有關係,春秋戰國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春秋五霸屬於東周前半段的春秋時期,戰國七雄屬於東周後半段的戰國時期。戰國七雄 秦 楚 燕 韓 趙 魏 齊七國,是七個國家,魏國在各大國中實力最強,但在後來居上的齊 秦夾擊下逐漸衰落下去,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