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心臟病稱為什麼,古代時心痛的病症怎麼形容?

2021-08-26 15:22:01 字數 3591 閱讀 6756

1樓:藍色天空

結代脈(心律失常);喘證(心衰),厥脫(心源性休克及低血壓狀態);冠心病的徵候的描述,譬如心痛、真心痛、厥心疼痛等。

2樓:依依凌草

心臟絞痛 因為古代不可能用那麼先進的詞

3樓:旺仔牛奶劉

早在黃帝內經裡,就明確的指出人有五臟,分別為心、肝、脾、肺、腎,還有六腑,分別為胃、膽、腸(大腸、小腸)、三焦、膀胱。五臟六腑是中醫臟腑理論的基礎。

北宋時期,我國有了詳細的解剖圖譜--存真圖,比西醫的《人體構造論》早了500年。

到了近代,清末民初的時候,西醫開始大規模傳入中國。在人體解剖上,中國已有的延續幾千年的臟器名稱仍然不變,而更加精細的人體解剖結構的名稱,則很多**於日語中的漢字,比如“神經”等等。解放後,隨著西醫的不斷髮展,一些新出現的解剖結構名稱,均由國家衛生部門統一編譯確定後公佈。

因此,我國對人體解剖結構的名稱**主要有三個途徑:自古沿用下來、引進日語翻譯、國家統一編譯。

但是,必須指出的是,中醫臟腑的名稱,並不簡單的是解剖學名稱,比如心,不但包括解剖學的心臟,更多的是指心的功能。

心主血脈,在體為脈。心不但包括心臟,還負責血脈的執行,因此血管也屬於心的範疇。西醫認為血液執行的動力**於心髒的跳動和血管的收縮,但中醫認為血液的執行動力主要是“氣”,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淤,因此,氣的功能也屬於心的範疇。

老百姓說的“心氣足”就是這個道理。

心開竅於舌,舌是心的關鍵門戶。心功能的好壞立刻會反映到舌上,因此舌及其功能也屬於心的範疇。這在現代臨床上仍然是常用的診斷方法之一。

心在液為汗。津液**於血,清者為津,濁者為液,津被人體吸收,液則被人體以汗液的形式排出體外。因此,排汗功能也屬於心的範疇。

現代醫學也證實了血液具有運輸養分(津的功能)和排出人體廢物(液的功能)的兩大功能。

心主神志。人的精神活動是由心主導的,腦為元神之府,但其功能是歸屬於心的。比如我們說“心想事成”就是這個意思。

有人認為這個說法比較牽強,黃帝內經是為了湊數“五臟”,才把腦的功能歸屬於心。這種想法是不對的,比如臨床上,心慌、心悸等心臟功能障礙的疾病,我們使用入心經的藥物是有效的,而神志不清,甚至昏迷的疾病,我們同樣使用入心經的藥物是有效的。

所以,中醫的心,包括解剖學的心臟,但不僅僅是心臟。

古代時心痛的病症怎麼形容?

4樓:若舞飄逸

心痺、真心痛

心臟病屬祖國醫學之胸痺、胸痛、真心痛、厥心痛、心痺、心悸之範圍。祖國醫學對心臟病早有闡述。如心痺,內臟病症之一。

出自《內經.痺論》雲:“脈痺不已,復感外邪,內舍於心”。

又云:‘由於髒痺日久不愈,重感外邪,或思慮傷心,氣血虧虛,復感外邪,內犯於心,心氣痺阻,脈道不通所致。證見胸中窒悶,心悸心痛,突發氣喘,易驚慌、咽乾、噯氣、脈沉弦”。

《難經.六十難》指出:“其五臟氣相關,名厥心痛……其痛甚。

但在心、手足青者,名真心痛。真心痛者,旦發夕死,夕發旦死”。心痛之病名,出自《內經》是脘部和心前區疼痛的總稱。

第一,是指心絞痛。如《靈樞.厥論》的真心痛。

《辯證錄》的去來心痛。《醫學心悟》的注心痛。心悸,病證名,見《千金要方.

心臟》指患者不因驚嚇、盲目心跳、心慌、悸動不安。多由氣虛,血虛,停飲,或氣滯血瘀所致。心動悸是指患者不只盲目心悸。

可察見心前區博動“其動應衣”。《靈樞.厥論》指出:

“真心痛,手足青至節,心痛甚,旦發夕互,夕發旦死”。以上所述,充沛證明了祖國醫學對心臟病的看法與古代醫學類似。

心臟病大致分為高血壓心臟病、缺血性心臟病(冠心病)、心臟瓣膜病(先心病、風心病、包括房室距離缺損),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後天性心臟病。自動脈瘤、肺心病除外。

本病的發作多與寒邪內侵、飲食不當、情志失調、年輕形盛氣虛、痰溼瘀阻、氣血陰陽失調等要素有關。其病機有真假兩方面。實證為寒凝氣滯、血瘀、痰阻、痺竭胸陽、阻滯心脈。

虛證為心脾肺腎虧虛、功用失調、氣虛血行不暢等。本病的構成開展程序中,大致先實然後虛,亦有先虛然後實者。但臨床表現多真假挾雜,或以虛證為主,或以實證為主。

心臟病大多以胸部悶痛,甚至胸痛徹背,心悸氣短,喘息難臥等症為主的一種疾病。輕者僅感胸悶如窒,呼吸欠暢。重者則有心痛。

嚴重者胸痛徹背,背痛徹心,脈沉纖細弱,結代脈,弦,、澀脈等,心臟病的臨床表現見於《內經》如《靈樞經.五邪》篇說:“邪在心則病心痛”。

《素問.藏氣法時論》又說:“真心痛,手足青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死旦死”。

與古代醫學的心肌梗死和冠心病猝死很類似,這充沛表現了祖國醫學的先進性,比中醫早兩千多年。

本病的次要特徵是胸部憋悶疼痛。甚者胸痛徹背,短氣喘息,心悸心累,不得安臥,其病位次要在心。但與肝脾腎有一定關係。

醫治應依據《內經》:“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調其氣之真假,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必先去其血脈,然後調之。

無問其病,以平為期”的醫治準繩。普通來說,本病大多是本虛標實,辯證應先掌握真假,分清標本,標實又應區別陰寒、痰濁、氣滯、血瘀或許兼證的不同。本虛又應區別陰陽氣血虧虛的各異,本病大多應先治其標,後顧其本。

先從驅邪動手,然後在予扶正。待邪氣加強時再予標本兼治。驅邪治本常以活血化瘀,辛溫通陽、瀉濁豁痰為主。

正如《金匱要略.胸痺心痛短氣病脈證並治》所說:“胸痛不得臥、心痛徹背者、栝萎薤白半下湯主之”。

扶正固本常以溫陽補氣、益氣養陰、滋陰益腎、氣血雙補、陰陽並調為主。患心臟病者大多陰陽氣血不相協調所致。故《傷寒論.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指出:“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傷寒溯源集》卷二又指出:

“因氣血虛衰,心神堅定,洩氣而惕惕然悸動也,此為陰陽並虛。法當治血兼補,故炙甘草湯主之”。炙甘草湯出自《傷寒論》。

方藥組成,炙甘草、人蔘、桂支、生薑、阿膠、地黃、麥冬、火麻仁、大棗,次要成效是益心氣。補心血,養心陰,通心陽,醫治以心動悸,脈結代為主證的各種心律不齊等證。本方以炙草草、人蔘補益心氣;阿膠、地黃、麥冬、火麻仁補心氣養心陰,以充養血脈。

桂支、生薑辛溫走散通心陽。由於人體陰血需求依託陽氣來推進的原理。所以加黃芪重用,重點在於補心氣、通心陽,心陽通,心氣復。

再配合補血,滋陰的藥物以充盈血脈。使陽氣有所依靠而不致浮散。故《陰陽應象大論》指出:

“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陰平陽祕,則心悸能安,結代脈能復。故炙甘草湯有復脈湯之稱。

本方在醫治心臟病方面應留意陰陽氣血之間的互相關係以靈敏運用,臨床常加味有黃芪、酸棗仁、柏子仁、杜仲、降香、丹蔘、桃仁、紅花、紅景天、龍骨、牡蠣等。

5樓:言經論

心絞痛、心悸

例:自小便有不足之症,心口常有絞痛之狀,更兼夜間悸動異常。因此,雖是體弱性怯、弱柳扶風,時常顧影自憐,卻有十分心腸,性子孤傲,聰穎非常,始信天妒之說。

6樓:眼淚成塔築成傷

也叫【心痛

】。有史料記載【.↓】

王 欲復戰,使人召司馬 子反 , 子反 辭以。”《晉書·顧愷之傳》:“嘗悅一鄰女,挑之弗從,乃圖其形於壁,以棘針釘其心,女遂患。

愷之 因致其情,女從之,遂密去針而愈。”《水滸傳》第二回:“ 王進 道:

‘實不相瞞太公說,老母鞍馬勞倦,昨夜[心痛}病發。’”

7樓:磐龍纏爐

結代脈(心律失常);喘證(心衰),厥脫(心源性休克及低血壓狀態);冠心病的徵候的描述,譬如心痛、真心痛、厥心疼痛等。-王清任《古今圖書整合醫部全錄》

古代20歲稱為什麼,古代時女孩子二十歲稱為什麼?

男子稱為弱冠,女子稱為桃李年華。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知天命 六十花甲 七十古稀。未滿週歲的兒童 襁褓 2 3歲 孩提 童年 總角,垂髫 8歲 男 齠年 10歲以下 黃口 10歲 女 髻年 12歲 女 金釵之年 13 14歲 女 豆蔻年華 13 15歲 舞勺之年 15歲 女 及笄之年 15歲 男...

廣西在古代被稱為什麼,廣西在古代的時候叫什麼

稱為桂 駱越國。春秋戰國時期,嶺南稱百越之地,廣西屬百越的一部分。公元前214年,秦王朝征服百越,在嶺南設定桂林郡 南海郡和象郡,今廣西大部分地區屬於桂林郡和象郡,所以廣西稱 桂 由此而來。先秦時期,廣西還叫駱越國 三國時期大部分屬吳國,桂西北小部分屬蜀國 後來又經過南北朝和隋朝 唐朝的發展,在宋元...

16歲男子古代稱為什麼,青少年在古代稱為什麼

男子十五歲稱束髮 成童 志學,男子二十歲稱弱冠襁褓,不滿週歲 垂髫 指幼年 豆蔻 女子十 三 四歲 束髮,男子十五歲以上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稱半百或知命 六十稱花甲或耳順 七十稱古稀 八十及九十稱耄耋 束髮,古代男孩成童時束髮為髻,因以代指成童之年。漢 賈誼 新書 容經 古者年九歲入就小學,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