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是道德的底線」,還是「道德是法律的底線

2021-06-28 02:13:44 字數 3409 閱讀 1690

1樓:匿名使用者

法律是道德的底線。法律意識與道德觀念具有同一屬性,相互聯絡;法律規範與道德規範的調控範圍有所重疊,相互包容。

法律,是國家的產物,是指統治階級(統治集團就是政黨,包括國王、君主),為了實現統治並管理國家的目的,經過一定立法程式,所頒佈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法律是全體國民意志的體現,國家的統治工具。

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的觀念標準,是指一定社會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和社會之間關係的行為規範的總和。不同的對錯標準是特定生產能力、生產關係和生活形態下自然形成的。一個社會一般有社會公認的道德規範。

只涉及個人、個人之間、家庭等的私人關係的的道德,稱私德;涉及社會公共部分的道德,稱為社會公德。

一般而言,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為,也是道德所禁止和譴責的行為;法律所要求和鼓勵的行為,也是道德所培養和倡導的行為。但從規範作用的範圍來看,法律與道德對人們行為有著不同層次的要求。法律一般只規定最起碼的行為要求,而道德則解決人們精神生活和社會行為中更高層次的問題。

法律與道德的邊界並非靜止不變的,當某些問題已經超出道德的調控範圍,成為關乎大部分社會公眾的問題,立法者就會考慮將之上升到法律層面。

2樓:

法律是道德的底線.法律與道德是交叉與滲透的,有兩個重要表現:

一是法律意識與道德觀念具有同一屬性而相互聯絡,二是法律規範與道德規範的調控範圍有所重疊而相互包容。

一般來說,凡是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為,也是道德所禁止和譴責的行為;凡是法律所要求和鼓勵的行為,也是道德所培養和倡導的行為。反言之,許多道德觀念也體現在法律之中,許多道德問題也是可以訴求法律解決的問題。不過,從規範作用的範圍來看,法律與道德對人們行為有著不同層次的要求。

前者一般只能規定最起碼的行為要求,而後者可以解決人們精神生活和社會行為中更高層次的問題。

人們常說法律是道德的底線,具體什麼意思如何理解

3樓:博覽群書為生活

法律是國家對公民的行為規範。道德是公民立足社會對自己的行為規範。

所以,作為社會公民當首先以國家對公民的行為法律,作為自己社會生活的底線。然後,才是自己作為公民的道德規範約束自己。二者缺一不可。

道理很簡單,法律規範著社會公民的自由與否。人都渴望著自由。但是,絕對的自由根本沒有。

換句話說,以法律為底線,遵守法律就能享受自己充分的自由。否則,就沒有自由可言。這是作為社會公民起碼的常識,也是每個公民作人的底線。

至於道德規範,則是需要公民個人對自己的言行進行嚴格規範了。這個道德規範體現著每個人的文明程度和素養。

比如,作為社會公民,以不違法為底線,就可以充分享受公民權利的自由。但這並不是為所欲為。因為,作為社會公民,其實,都要接受雙重規範。

一是法律法規,決定著自由與否。二是道德規範,決定著文明、品質的評判。

所以,作為社會公民,必須以法律為底線,以道德規範約束自己,才談得上享受生活的自由。

4樓:大熊不愛學習

法律是一條標準,道德也是一條標準。如果只是狹隘的認為,只要不違法,道德標準隨便應對,那就太可悲了。所以幾乎所有的人都對法律和道德產生了低階的理解。

其實人類的文明也是相對的,一切都是標準。試想如果法律的標準是以道德的標準來持平,社會是什麼樣?人人都要有道德,不然就是違法,這是否意味著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大幅的提高了?

但是當前的法律的違法的標準是建立在完全不考慮道德的前提下的。所以說道德的底線是法律。也就是一個人可以完全不按照道德去做,可以完全沒有道德,但是隻要他按照法律標準不違法,就可以隨意的不道德。

所以說道德褪盡,法律顯現。但是還是那句話,道德和法律都是對一個人來說的行為準則或者說標準。把法律這個最低標準制定的如此之低對社會的進步不是一件太好的事情。

5樓:匿名使用者

道德底線指的是人們應該遵循的社會道德的最低警戒線。道德底線的某些部分與法律接壤,某些部分與法律邊線間存在「交叉地帶「,因此,違反了道德不一定違反法律,但違反法律一定違背了道德。違反道德不一定有強制力約束你的行為,情節相對輕微,需要正確的教育和**上的譴責,促其改正即可。

如果越過道德底線,道德嚴重敗壞就可能觸犯法律,那就只有或必須用法律進行制裁。

6樓:匿名使用者

就是說遵守法律是公民最起碼的道德

法律究竟是不是道德底線?

7樓:窐礙

康德曾經有一句非常經典的名言——法律是道德的底線。可是我們都知道,作為一個人,如果只遵循著最底層的底線,那麼永遠都不會有什麼大的作為。而且我個人認為法律並不是道德的底線,他只是一條警戒線!

法律是道德的底線嗎?這個問題,自21世紀以來,中國經過了改革開放的關鍵時期,其成績與問題都特別突出,特別是整個社會的道德狀況不容樂觀,法制建設任重道遠。這十多年來,討論關於法律是否為道德底線的研究文章近千篇,多數研究者認為法律是道德的底線。

人性化執法具有一種「潤物無聲」的教育作用,讓執法物件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法律的尊嚴,提升對公共規則的認同。這比簡單粗暴的「一罰了之」更具有執法智慧。但是,人性化執法如若過頭,那就是把公共安全當成兒戲,就會走入「任性執法」的歧途。

明晰道德與法律的界限是關鍵。若說道德是感性衍生的產物,法律是理性延伸的結果。那麼作為理性和感性的擁護者,我們理應正視這時間和實踐催生的兩大成果,用辯證的、合理的、有清晰界限的眼光去看待二者,在合時宜、合人合境的時候用合乎情理的方式,來處理工作和生活中的人情世故。

道德的提升需要有法律的制約,沒有法律的制約一味的用道德底線來約束人很難,畢竟觸犯道德底線成本最低。道德素質的提高需要相應的法律制約來提高,迫使觸犯道德底線的成本變大。

法律是一個警戒線,也是一個讓提高道德的手段。懂法知法,提醒著人們。

8樓:與私與欲

我們經常能在電視新聞上,或者微博上看到一些罪犯犯了讓人氣憤的事情,覺得這些人就不該活在世上,但犯了罪就必須以法律來懲戒他,那麼法律會給他應有的懲罰嗎?

在我們中國,殺人是該償命的,無期徒刑或死刑。但我聽說韓國很少有死刑,即便是連環殺人犯都很少會判處死刑。那法律的標準,是不是能衡量道德呢?

什麼是道德,道德是一種自我行為約束和準則,也就是說道德是用來約束自己的而不是指責別人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價值觀,那我們的道德準則就並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

什麼是法律,法律是全體國民意志的體現,國家的統治工具。法律是一系列的規則,通常需要經由一套制度來落實。但在不同的地方,法律體系會以不同的方式來闡述人們的法律權利與義務。

我們常常在新聞或者微博裡看到,在給被告人判刑的時候,那些處決會讓原告人和原告人的親人們當場不甘的嚎啕大哭。因為在我們的認為的道德中,法律並沒有給他足夠的懲罰,法律是死的,人是活的,法律僅僅可以為道德衡量一下標準,但絕不是底線。法律不是,人性才是。

所以我們生活中,能避免的不好的事情就避免,因為道德標準不同,法律無法為你內心的天平做一個公正的選擇。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法律究竟是不是道德底線,觸犯道德底線和法律底線有何區別?

康德曾經有一句非常經典的名言 法律是道德的底線。可是我們都知道,作為一個人,如果只遵循著最底層的底線,那麼永遠都不會有什麼大的作為。而且我個人認為法律並不是道德的底線,他只是一條警戒線!法律是道德的底線嗎?這個問題,自21世紀以來,中國經過了改革開放的關鍵時期,其成績與問題都特別突出,特別是整個社會...

道德與法律的名言警句,關於道德與法律的名言警句有哪些?

1 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名正,愚知遍能知之。商鞅出處 商君書定分 釋義 所以聖人制定法令一定使它明白易懂,愚人智者都能懂得。2 在一個國家中,法律永遠是由強者的權力制定的。柏拉圖出處 法律篇 3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孟子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出自 孟子 的 離婁章句上 孟子要求當政者實施仁政的吶...

道德與法律的名言警句,關於道德與法律的名言警句有哪些?

民無信不立 孔子 沒有誠實哪來尊嚴 西塞羅 真話說一半常是彌天大謊 富蘭克林 誠者,天之道也 思誠者,人之道也 孟子 失信就是失敗 左拉 真誠是一種心靈的開放 拉羅什富科 欺人只能一時,而誠信才是長久之策 約翰 雷 誠信是一枚凝重的砝碼,放上它生命不再搖擺不定,天平立即穩穩地傾向一端。誠信是一輪朗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