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裡的前十名謀士和武將有哪些

2021-05-05 17:37:28 字數 5544 閱讀 8976

1樓:黑白雙魚貓

十大謀士1. 諸葛亮(字孔明)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孔明,那就是個知過去未來事的神仙般人物,為出山時以知道後來的局勢--三國鼎立,而且也知道劉備不能統一天下。但因劉備三顧茅廬之恩、白帝城託孤之重,不得不鞠躬盡瘁,雖然沒能統一天下。但其料事如神、觀天下局勢如掌上觀紋般的才能足以令其他任何謀士都望塵莫及了。

2. 司馬懿(字仲達)

:他的存在是諸葛亮不能打敗魏國的原因,他的存在令,司馬仲達深通謀略,竟然能多次識破諸葛亮的計策,實在非比尋常,也是三國中最讓諸葛亮心存顧慮之人。曾多次出師與諸葛亮鬥兵法,使諸葛亮六出祁山亦無功而返。

3. 龐統(字士元)

道號鳳雛,與臥龍其名,曾獻計曹操,從而促成火燒赤壁。智謀也可謂神機妙算,但與諸葛孔明相差還是比較遠的。因為龐統只能知當下事,而不能知過去未來。

可惜天妒英才,竟然被射死在落鳳坡。4. 周瑜 (字公瑾)

天下奇才,早年與諸葛亮、龐統同為好友。曾投劉表,後投劉備任軍師,助劉備擊退夏侯惇,又大破曹仁的『八門金鎖陣』。後因曹操的謀士程昱用計軟禁徐母,徐庶事母至孝,無奈改仕曹操,臨別劉備時,推薦了諸葛亮。

後徐母因此事自盡,徐庶自責不已,終生未為曹操獻一計,因此埋沒了他的才華。6. 賈詡 (字文和)

先從董卓、後隨張邈,後才歸曹操,曾計襲呂布奪長安、三番勝曹公(在曹操坐擁郭嘉、荀彧、荀攸、程昱等大才的情況下)、官渡四敗袁本初、離間妙計平馬超、曹丕繼位一言定,包括:勸曹操赤壁之戰未果、阻曹丕江陵之役未納等等,遠見卓識,每言必中,料事如神。觀此君出招,方知何為詭計奇謀。

7. 郭嘉(字奉孝)

曹操早期軍事智囊團的核心人物之一,具有超卓不凡的戰略眼光和入骨三分的察人目力。因為其大局觀出色,在對於作戰目標的選擇和作戰時期的把握上經常有精闢獨到的成功建議。在曹操徹底粉碎袁紹,呂布等幾個實力強大的軍閥,成就北方制霸的過程中謀功至偉。

郭嘉達於世情,和曹操的相互欣賞也被傳為佳話。只可惜天妒英才,在北征烏丸清剿袁勢餘患後,篤疾而夭,年僅三十八歲。8.

曹操(字孟德)

曹操是一方之霸主,但其謀略方面也是非常人能及,一般的謀士都不是孟德的對手,一生中多次展示自己謀略超群的一面。故而才能打下三國中最大的基業。擁有最多的土地和人才。

想想能統帥那麼多文臣武將就知道孟德的梟雄之姿吧。9. 姜維(字伯約)

姜維智勇雙全,能令諸葛亮收為繼承人,可見其天資非凡。要知道蜀國無論從地利、人和方面都無法和魏吳兩國相媲美,但姜維能繼諸葛亮的遺志,以弱薄之力和魏抗衡多年,而且還令魏國鄧艾險些喪命,其謀略的確遠高他人。10.

陸遜(字伯言)

孫權的女婿,第一次露面是在濡須之戰中,孫權兵敗領接應。從此一步步走向東吳***大都督。獻計擒關羽,火燒劉玄德,石亭賺曹休……都展現出了他無以倫比的智慧,的確是當世之英傑。

《三國》有三國24位名將的排名:

一呂二趙三典韋(呂布、趙雲、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關羽、馬超、張飛),

黃許孫太兩夏侯(黃忠、許儲、孫策、太史慈、夏侯敦、夏侯淵),

二張徐龐甘周魏(張遼、張頜、徐晃、龐德、甘寧、周泰、魏延),

神槍張鏽與文顏(張鏽、文丑、顏良),雖勇無奈命太悲。

三國二十四名將,打末鄧艾與姜維。

2樓:彈你小jj的故事

只知道郭嘉不死 臥龍不出這句話

三國演義謀士排名

3樓:一般的帥鍋蓋

分析如下

1,司馬懿

生於公元一七九年,死於公元二五一年,三國時魏國大將。字仲達,河內溫(今河南省溫縣)人。熟悉兵法,多智謀,善於玩弄權術,曾多次出師與諸葛亮鬥兵法,曹芳任皇帝時,他和曹爽同受曹睿遺詔輔政,後乘曹爽出城遊獵時,發動政變,殺了曹爽,代為丞相,封晉王,執掌國政,死後被孫子司馬炎追尊為晉宜帝。

2,郭嘉

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立下了功勳,史書上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 郭嘉實際上是曹操的第一謀士,也是三國中的第一謀士,曹操早期軍事智囊團的核心人物之一,具有超卓不凡的戰略眼光和入骨三分的察人目力,因為其大局觀出色,在對於作戰目標的選擇和作戰時期的把握上經常有精闢獨到的成功建議,在曹操徹底粉碎袁紹,呂布等幾個實力強大的軍閥,成就北方制霸的過程中謀功至偉。

3,陳宮

曹操謀刺董卓未遂,被到處畫圖捉拿。他逃到中牟縣,被縣令陳宮手下的人抓住。陳宮認為他是一條漢子,就棄官和他一塊逃走,哪知中途曹操多疑,錯殺了好人呂伯奢一家,而且還發表了千古名言:

「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陳宮覺得此人乃「狼心之徒」,於是又棄曹而去,幾經周折,最後才選擇了呂布。

4,賈詡

賈詡,三國時魏國大臣。字文和,武威女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善用計謀,先在郭汜帳中任謀士,後又成為張繡的謀士,張繡曾在宛城用他的計策打敗了曹操,張繡兵敗後他則歸降曹操,曹操在官渡戰袁紹、潼關破西涼馬超、韓遂,都用他的奇計,曹丕稱帝后,官封太尉、魏壽亭侯,死時七十七歲。

5,田豐

袁紹田豐,冀州鉅鹿人,博覽多識,權略多奇,曾在朝中任侍御史,因不滿宦官專權,棄官歸家,袁紹起兵討伐董卓,應其邀請,出任別駕,以圖匡救王室之志,後袁紹用田豐謀略,消滅公孫瓚,平定河北,虎據四州,田豐曾勸袁紹早日圖許,奉迎天子,佔據政治上的主動,袁紹不能從。建安四年,曹袁爭霸,田豐亦提出穩打穩紮的持久戰略,袁紹執意南征而不納,但在曹操東擊劉備時,卻以兒子生病為由,拒絕田豐的奇襲許都之計,錯失良機,官渡之戰,田豐再議據險固守,分兵抄掠的疲敵策略,乃至強諫,被袁紹以為沮眾,械繫牢獄。

6,諸葛亮

諸葛亮,生於公元一八一年,死於公元二三四年,三國時蜀國政治家、軍事家、天下奇才,字孔明,琅琊郡(今山東省沂南)人,號「臥龍 」先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的後代,幼年喪父母,隨叔父生活,建安十二年(公元二0七年)被劉備三顧茅蘆的誠意感動,出任劉備軍師,並幫助劉備佔領荊州、益州、漢中,是赤壁大戰的主要指揮者之一。

7,陸遜

陸遜,生於公元一八三年,死於公元二五四年,吳國著名儒將。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熟知兵法,胸有城府,有雄才大略,人稱江南奇才,呂蒙奇襲荊州之計,便是出自於陸遜,公元二二二年,劉備伐吳,陸遜受命於危難之時,用火燒大敗劉備於虎亭,又用計大敗曹休,官至丞相。

孫權廢太子,屢次進京相勸,孫權不聽,憂憤而死。

8,荀彧

「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風」——三國志,中期曹操幾乎言聽計從。

荀彧,生於公元一六三年,死於公元二一二年。字文若,荀攸的侄子,先為袁紹謀士,後投效曹操,參與軍國決策,貢獻頗大。後因反對曹操稱魏公,被曹操忌恨,自殺身亡。

9,龐統

龐統,生於公元一七九年,死於公元二一四年,劉備謀士,字士元,襄陽(今湖北省襄樊)人,外號「鳳雛」先生,與諸葛亮齊名。劉備領荊州時,任龐統為耒陽縣令,在縣官位上不理縣事,後經諸葛亮、魯肅再三推薦,被劉備任為副軍師中良將,在建安十九年(公元二一四年)與劉備進取川中時,在卉縣(今四川省廣漢北)落鳳坡被劉璋手下名將張任用伏兵亂箭射死,死後追爵為關內侯。

10,徐庶

徐庶,字元直,潁州(今河南許昌)人。天下奇才,早年與諸葛亮,龐統同為好友,曾投劉表,後投劉備任軍師,幫助劉備接連打敗了曹操,後曹操的另一謀士程昱用計騙徐庶投靠曹操,徐庶因老母被曹操所騙自殺,而痛恨曹操,終生沒有為曹操設一條計策。

擴充套件資料

作品主題

1.《三國演義》以人物為載體形象地衍繹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義、禮、智、信、勇等中國傳統文化價值體系中的核心因素。

**中的劉備就是「仁」的代表,關羽是「義」的代表,張飛是「勇」的代表,諸葛亮是「智」的代表,趙雲是「忠」的代表等等。劉備是**裡的中心人物,也是中國文化精神中「仁」的體現者。**第一回介紹劉備時說:

此人「生得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脣若塗朱」。後來又「跨下黃鬃馬,手掣雙股劍」,從而構成**劉備的整體形象:作品不僅通過大量的具體故事和人物評價刻畫了劉備抱負遠大、恭己待人和城府很深的性格特點,最主要的還是渲染了劉備寬厚仁義的特點:

《三國演義》的作者是把劉備這一人物形象作為一個「仁」的典型來塑造的,「仁」是劉備性格的基凋,而劉備這一人物形象也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仁」的化身,是「仁」的人格化。

2.《三國演義》通過魏、蜀、吳三國的故事,揭示了「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歷史發展規律。

**第1回開篇就說:「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週末七國起義,一統天下。後來光武中興,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

」第37回劉備「一顧茅廬」時遇到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崔又談論了漢朝四百年的「治亂」:「自古以來,治亂無常。自高祖斬蛇起義,沫無道秦,是由亂而入治也;至哀、平之世二百年,太平日久,王莽**,又由治而入亂;光武中興,重整基業,復由亂而入治;至今二百年,民安已久,故干戈又復四起,此正由治入亂之時,未可猝定也,」而**《三國演義》本身.就是演義了漢末「由亂入治」的天下大勢。

羅貫中寫《三國演義》是為了總結歷史的興衰規律。或日:「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一種歷史迴圈論或是宿命論的思想。

然而,至少從《三國演義》中所說的「週末七國分爭」至清代,這一規律還是符合歷史事實的。

3.作品自始至終貫穿著「擁劉反曹」的思想傾向,體現了人民群眾擁護明君、嚮往和平和憎惡暴君、反對動亂的願望。

**一直把蜀漢作為中心來描寫,尤其是通過劉備這位仁君的形象和諸葛亮這位賢相的形象.突出了作品「擁劉反曹」的主題,表達了人民群眾的願望。作為蜀漢對立面的一個典型形象,就是曹操:**中的曹操既是奸雄的典型,也是暴君的象徵,作品正是通過對這一人物的鍼砭,體現了人民群眾憎惡暴君、反動動亂的願望。

但是,作品中曹操是一位「奸雄」,而不是奸臣。所以,他雖然時常被對手稱為「漢賊」,卻仍然是文有謀臣,武有勇將,仍然有不少人死心塌地地捍衛他。與吳、蜀相比,曹魏反而有著不可思議的優勢。

正因為如此,**最後,被人們擁護的明君劉備卻命喪白帝城,而被人們視為「漢賊」的曹操卻差一點統一了全國。這是三國的悲劇,也是歷史的必然。這也體現了作品與作者思想上的矛盾性。

 [15]

4.作品通過「桃園結義」的故事,極力宣揚了劉關張的義氣,從而表現出明顯的「信義」思想。

**一開篇就是「桃園三結義」,「義」這一思想也就自始至終貫穿於整部作品之中,尤其是通過關羽這一形象,典型地宣揚了「義」的思想。

關羽是**中的一個主要人物,在民問名聲尤大,**中的關羽,姓關名羽,字長生,後改字雲長。因其髯長二尺,故人稱之為「美髯公」。**第l回中寫他「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脣若塗脂。

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後來又加上「跨下赤兔馬,手中青龍偃月刀」,從而構成了《三國演義》中關羽的整體形象。

作品中還多處表現了關羽的忠義性格。實際上,作品中突出表現的正是關羽「義」的一面,關羽在《三國演義》中是作為一個「義」的典型而出現的,「義」是關羽性格的基調。可以說,《三國演義》中的關羽是「義」的化身,是中華民族精神當中「義」的人格化。

5.作品通過三國之間政治、軍事、外交等各種事件,生動形象地展現了歷史上各種鬥爭的經驗和智慧。

《三國演義》中描寫了一大批智慧型的人物,比如蜀國的諸葛亮、龐統、徐庶、姜維,魏國的曹操、司馬懿、苟或、鄧艾,吳國的周瑜、魯肅、陸遜……這些智慧型的人物,其實就像胡適所說的包公一樣,都是「箭垛式」的人物,是中國人民智慧的化身。而通過這些智慧型的人物所演義的三國故事,不管是變化多端的戰爭,還是複雜多變的外交,抑或治國治民的政治,無不閃耀著中國人民智慧的光芒。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智慧型人物便是諸葛亮。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作者用力最多、傾注感情最深,也是作品中佔用篇幅最大的一個人物,因此,有人說諸葛亮才是《三國演義》的真正主角。這也明顯體現了作者羅貫中的鄉土觀念。

實際上,作品中的諸葛亮是作為一個「智」的典型出現的。可以說,渚葛亮是「智」的化身,是中華民族「智慧」的人格化。

三國武將前十名的排名,三國演義的武將排名(前十)

答 第一,呂布 字奉先。五原九原人 第二,趙雲 字子龍。常山真定人 第三,典韋 字子滿。陳留己吾人 第四,關羽 字雲長。河東解良人 第五,馬超 字孟起。扶風茂陵人 1 呂布 2 典韋 3張飛4關羽 5趙雲6馬超 7許褚8姜維 9黃忠10龐德 1.呂布 無可爭論,人人皆知,與各路戰將狹路相逢時從未佔過...

三國演義魏國中有哪些著名的謀士,《三國演義》中謀士排名

怎麼說呢 曹操的前期五謀士 荀彧文若 荀攸公達 賈詡文和 郭嘉奉孝 程昱德謀後期的司馬懿仲達 很早的戲志才 不出一計的徐庶元直 很多啦 荀彧 郭嘉和賈詡都是曹操的得力軍師還有司馬懿 三國演義中六大頂級謀士 三國演義 中謀士排名 答 1.郭嘉 郭嘉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立下了功勳,史書上稱他 才策謀略,世...

三國裡那些被低估的謀士,誰是三國演義中最被低估的謀士

法正字孝直 在三國演義沒怎麼寫他 其實是個相當厲害的角色只用簡短兩句概括 劉備攻下成都和奪取漢中都和法正密不可分夷陵之戰時 諸葛亮說 如果法孝直在的話 一定能勸的動陛下曹操也說過 天下奸雄吾盡收,為何不得法正乎?意思是 天下的謀士幾乎都在我這裡了,但是唯獨沒有法正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材.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