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有關袁紹的情節,三國演義裡袁紹對一個經典情節和點評誰知道?

2022-02-04 01:29:04 字數 5518 閱讀 7536

1樓:匿名使用者

第三十回:戰官渡本初敗績 劫烏巢孟德燒糧

袁紹與曹操在官渡大戰,因袁紹不聽手下謀士勸告,毅然進兵攻打曹操,他的手下許攸認為袁紹高傲必定敗,於是投靠曹操,獻計燒烏巢(烏巢乃袁紹存糧重地),沒有糧食袁紹退兵了,曹操趁勢追擊,打敗袁紹.

首先,袁紹不善於用人。

這個盡起冀、青、幽、並四大州兵馬,擁有七十萬大軍的興兵征討曹操的袁紹,手下本來有許多有本領、有能耐的勇將,比如張郃就是一個武藝精純、身懷絕技,能獨當一面的猛將,但他不用張郃來守屯糧的烏巢,卻將一個嗜酒如命的淳于瓊派到了這個極其重要的崗位上,怎能不誤事。

其次,袁紹不用良才,更不採納良謀,怎能不失敗,怎能不眾叛親離。

田豐、沮授這些有謀略的忠義之士要麼被貶,要麼獲罪;還有張郃、高覽這些勇將由於不被重用,一個個離他而去投到曹營。實力派謀臣許攸在關鍵時候(截獲曹軍情報後)向袁紹獻上的妙計不被採納,反倒遭到袁紹一通大罵,後來許攸投降了曹操,給曹操帶去了袁軍的一些重要的軍事機密情報,促成了曹軍實施夜襲烏巢的軍事計劃,使這場戰役出現了重大的轉機,從而一舉扭轉了戰局,使曹操這一弱勢軍事集團轉敗為勝。

本來有許多好的謀士,大部分都不被任用,只剩下審配和郭圖。在官渡之戰的開始和相持階段,審配還出了幾個好主意,比如他曾建議堆築土山、打地道打擊敵人,使得曹兵寸步難行、防不勝防,還說得過去。至於這個郭圖,我看純粹是紙上談兵的主兒,他拘泥不化,生搬硬套什麼「圍魏救趙」的經典之計,遭到了大敗,他看到自己的過失害怕獲罪,於是又玩起了陰謀詭計,不僅在袁紹和將領(張郃、高覽)之間撥弄是非,而且反覆無常、陰險狡詐,實為一個卑鄙小人!

袁紹用的是這樣的小人和庸才,他怎能戰勝曹操?!可憐這個滿腹經綸的沮授了!戰爭剛剛開始,他就獻了一個良謀,希望搞持久戰,以消耗對方的糧草然後取勝!

但這不符合急於求勝、氣勢洶洶的袁紹的心理,袁紹帶著那麼多的精兵強將就是想一舉殲滅曹軍、攻克許昌的,因此他認為沮授的良策是「慢我軍心」是可想而知的。沮授因這一次獻計而獲罪,失去了人身自由,被囚禁于軍中。但這個可憐而忠義的沮授還是能以大局為重,他在被拘禁的牢籠裡尚且時時關注兩軍的戰況,當他夜觀天象發現「忽見太白逆行,侵犯牛、鬥之分(意即賊兵劫掠之害)」,於是他冒死向已醉臥的愚蠢的袁紹進諫:

「烏巢屯糧之所,不可不提備。宜速遣精兵猛將,於間道山路巡哨,免為曹操所算。」言說烏巢糧草的重要性和保護糧草的重要意義。

可惜袁紹不僅沒有采納他的合理化意見,反而將他大罵了一頓,而且還喪心病狂地以「玩忽職守」的罪名斬了監押沮授的兵士。

最後,袁紹不善於用兵,多疑而優柔寡斷,不會抓住有利戰機,以致白白坐失良機。

當兩軍在官渡相持了近乎兩個月的時間後,謀士許攸忽然截獲了曹操軍糧告竭的重要軍事情報,於是他向袁紹獻計說:「曹操屯軍官渡,與我相持已久,許昌必空虛;若分一軍星夜掩襲許昌,則許昌可拔,而操可擒也。今操糧草已盡,正可乘此機會,兩路擊之。

」審時度勢,這是那麼厲害的妙計啊,兵貴神速,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如果當時袁紹採納了許攸的這一計策,我看歷史將會重寫,那時統一北方的將是袁紹而不是曹操了

但這個驕傲、多疑而又愚蠢的袁紹,就在這個關鍵時候,不僅沒有采納謀臣許攸的妙計,反倒將許攸這個很有實力的謀臣拱手相送給敵人。還不僅僅如此,這個被罵出去的謀臣許攸還帶走了袁紹的若干軍事機密。許攸後來告訴了曹操嗜酒無備的將軍淳于瓊守把袁紹的軍糧庫烏巢(絕密情報),曹操當機立斷,立即實施夜襲烏巢的軍事行動,完全燒燬了袁紹大軍的儲備糧倉,兵無糧自亂。

你說袁紹愚蠢不愚蠢?袁紹怎能不失敗呢?這是怎樣的戰役啊?

後來袁紹的謀臣許攸投降曹操後,向曹操和盤托出他曾向原來的主子袁紹獻的計策,曹操聽後大驚,幾乎被驚出了一身冷汗說:「若袁紹用子言,吾事敗矣。」,可見許攸的計策是多麼得厲害,但就是這個良策卻被愚蠢而蠻橫的袁紹說成是:

「汝與曹操有舊,想今亦受他財賄,為他作奸細,啜賺吾軍耳

這個看似龐然大物的袁統帥啊!真是好謀無斷、色厲內荏的草包,就這樣,白白喪失了一個置曹操於死地的大好時機,他怎能不失敗。

曹操為什麼能大獲全勝?

袁紹所欠缺的,正是曹操所擁有的。正是袁紹的缺點和失誤成就了曹操的勝利!曹操會用人、知人善任、善於籠絡人才,而且辦事當機立斷,敢於毫不猶豫地採納謀臣的良謀,他能不勝利嗎?

2樓:匿名使用者

曹操——望梅止渴、赤壁之戰;

劉備——三顧茅廬、躍馬檀溪、甘露寺相親、火燒連營;

袁紹——官渡之戰;

關羽——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水淹七軍、刮骨療毒;

張飛——據水斷橋;

諸葛亮——舌戰群儒、草船借箭、七擒孟獲、空城計;

呂布——三姓家奴、三英戰呂布;

董卓——連環計、遷都長安;

馬超——割須棄袍;

你應該一個一個人物的提問,一下子這麼多,誰也受不了

三國演義裡袁紹對一個經典情節和點評誰知道?

3樓:雷神雷伊闖天涯

曹操認為

為袁紹志大才疏,膽略不足,刻薄寡恩,剛愎自用,兵多而指揮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

其實最出名的還是曹操手下的謀士荀彧對曹操袁紹的評定:

袁紹喜歡繁複禮儀,丞相喜歡自然天成,此為道勝;

袁紹以逆動,丞相愛順勢,此為義勝;

袁紹以寬濟,丞相以猛糾,此為治勝;

袁紹外寬內忌任人唯親,丞相外簡內明任人為才,此為度勝;

袁紹多謀少決,丞相多謀善斷,此為謀勝;

袁紹嗜好虛名,丞相以誠待士,此為德勝;

袁紹忽近忽遠,丞相遠近皆察,此為仁勝;

袁紹聽信讒言,丞相洞若觀火,此為明勝;

袁紹是非混淆,丞相法度嚴謹,此為文勝;

袁紹好大喜功不知兵法,丞相以少克眾用兵如神,此為武勝。

摘自《三國志》

彧曰:「古之成敗者,誠有其才,雖弱必強,苟非其人,雖強易弱,劉、項之存亡,足以觀矣。今與公爭天下者,唯袁紹爾。

紹貌外寬而內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達不拘,唯才所宜,此度勝也。紹遲重少決,失在後機,公能斷大事,應變無方,此謀勝也。紹御軍寬緩,法令不立,士卒雖寡,其實難用,公法令既明,賞罰必行,士卒雖寡,皆爭致死,此武勝也。

紹憑世資,從容飾智,以收名譽,故士之寡能好問者多歸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誠心不為虛美,行己謹儉,而與有功者無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實之士鹹原為用,此德勝也。夫以四勝輔天子,扶義征伐,誰敢不從?紹之強其何能為!

」太祖悅。

4樓:匿名使用者

沒看懂,是對袁紹的評價還是袁紹對別人的評價

《三國演義》中的袁紹是個怎樣的人物?

5樓:匿名使用者

《三國演義》中的袁紹,手下人才眾多,門生故吏遺天下,因為有這樣的優越條件,所以在討伐董卓時,被當時各諸侯推為盟主。但他有個毛病,就是容不得部下比自己高明,所以最後是損兵折將,家破人亡。袁紹在官渡戰役中敗給曹操後,軍中將士都說,若聽田豐的話,我們怎麼會遭這等大禍。

袁紹自己也十分後悔,說:「吾不聽田豐之言,兵敗將亡,今回去,有何面目見之耶,遂命使者拿他的寶劍先往冀州獄中殺田豐。田豐在獄中,獄吏來給田豐賀喜,說袁紹不聽你的話,大敗而回,你一定要受到重用了。

」田豐說:「那我就要死了。」獄吏說:

「人人都在為你高興,你怎麼說要死了?」田豐說:「袁紹外寬而內忌,不念忠誠。

若勝而喜,猶能赦我;今戰敗則羞,吾不望生矣」。 該不該征伐曹操,田豐的見識比袁紹高明,連獄吏按照一般邏輯推理都認為田豐應該受到重用,可是衰紹卻把他殺了。袁紹如此「外寬而內忌」,在用人上「表裡不一」,容不得比自己見識高明的人,豈能不敗。

在這一點上,曹操、劉備、孫權的做法要遠遠好過袁紹,翻開《三國演義》,透過那廝殺征戰的刀光劍影和鼓角爭鳴,孫權登上吳侯的寶座,是在前有袁術之流虎視眈眈,後有劉表等輩嚴重威脅的「夾縫」中謀得的。為了保證並開創父兄留下的大業,他遵循其兄孫策「內事不決可問張昭,外事不決可問周瑜」的遺囑,緊緊團結原來一班老的文臣武將,同時張榜招賢,廣羅人才,「視新人同於舊僚」,終於改變了自己的劣勢,實現了雄踞江東的巨集願。對此,連曹操也發出了「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感嘆。

6樓:匿名使用者

袁紹家東漢望族,所謂四世三公,年青時就義氣風發,幹了一番大事業,但終究為曹操所敗。

關於他的性格,所謂好謀無斷,遇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義

另外郭奉孝在和曹操論及要不要和袁決戰時提出了「公有十勝,袁有十敗」的論斷,雖然是鋪陳的駢體文,很多話說得牽強,但也足以道出袁的特點,你可以去領會一下。

7樓:匿名使用者

三國演義中把袁紹描寫得

一錢不值,別說是割據一方的豪傑,就是做個普通人都不夠格,哪有人把凡是對自己有利的條件通通扼殺,不利的全搬上來,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這樣做。

據我所知官渡之戰前夕袁紹和曹操都是擁有四個洲,為何袁紹在戰前對曹操在兵力和糧草上會有那麼大的優勢?我相信在真實的戰場上有更精彩的情節!

8樓:手機使用者

擁有優越的先天優勢祖上四世三公,在朝中聲名具盛,佔據冀州,手下軍隊、謀士眾多,但性格弱點明顯,胸無大志,剛愎自用,優柔寡斷,疑心重,最終被曹操以少數兵力與赤壁所敗結束政治生涯退出歷史舞臺

《三國演義》皇叔敗走投袁紹的情節(180) 5

《三國演義》中的『官渡之戰』的情節

9樓:阿沾愛生活

第三十回 戰官渡本初敗績 劫烏巢孟德燒糧

袁紹將七十萬,敵操七萬兵。紹不聽田豐、沮授不宜速戰的交戰的意見。 第一次交鋒,操軍大敗。

兩家在官渡對峙,各施攻術。 袁紹派性剛好酒的淳于瓊守烏巢屯糧之所;不聽許攸分軍擊許昌的建議,反疑責許攸,許攸棄紹曹操,獻計曹操領兵燒烏巢,操從之。

沮授急諫袁紹派重兵守烏巢,紹不聽。 操領張頜、高覽敗而投操。 操從許攸計,作速戰起兵,大破紹軍。獲許都及軍中諸人與紹暗通之書而盡燒之,不予追究。 沮授不降;操殺而厚葬之。

該回主要人物簡介:

1、袁紹,字本初,汝南汝陽(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袁老鄉袁老村)人。東漢末年軍閥,漢末群雄之一。司空袁逢之子。

袁紹出身東漢名門「汝南袁氏」,自袁紹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稱。袁紹早年任中軍校尉、司隸校尉,曾指揮誅殺宦官。初平元年(190年),與董卓對立,被推舉為關東聯軍首領。

在漢末群雄割據的過程中,袁紹先佔據冀州,又先後奪青、並二州,並於建安四年(199年)的易京之戰中擊敗了割據幽州的軍閥公孫瓚,統一河北,勢力達到頂點。但在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戰中大敗於曹操。建安七年(202年),袁紹在平定冀州叛亂之後病逝。

2、劉備,即漢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多稱其為先主。

劉備少年時拜盧植為師,而後參與鎮壓黃巾起義、討伐董卓等活動,因為自身實力有限,劉備在諸侯混戰過程中屢屢遭受失敗,所以先後依附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多個諸侯。

但因其始終堅持以德服人的行為準則,受到了海內外名士的尊敬,至有陶謙、劉表等放棄讓自己的兒子繼承基業,而是選擇將自己的領地徐州、荊州讓給劉備統領。

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劉備於赤壁之戰後,先後拿下荊州、益州,建立了蜀漢政權。而後因為關羽被東吳所害,劉備不聽群臣勸阻,執意發動對吳國的戰爭,結果兵敗夷陵,最終於章武三年(223年)病逝於白帝城,終年六十三歲,諡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葬惠陵。

劉備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撓,其臨死前舉國託付給諸葛亮的行為被陳壽贊為古今之盛軌, 後世眾多文藝作品也多以劉備為主角。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廟為之紀念。

三國演義任意情節縮寫,三國演義任意情節縮寫250字

草船借箭 周瑜十分妒忌諸葛亮的才幹。一天周瑜在商議軍事時提出讓諸葛亮趕製10萬枝箭,並說不要推卻。諸葛亮說,都督委託,理應照辦,並答應三天造好,立下了軍令狀。諸葛亮事後請魯肅幫他借船 軍士和草把子。第三天,諸葛亮請魯肅一起去取箭。這天,大霧漫天,對面看不清人。天還不亮,諸葛亮下令開船,並讓士兵擂鼓吶...

求左右情節概括《三國演義》的,三國演義經典情節概括100字左右

三國演義 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的 以描寫戰爭為主,反映了蜀 魏 吳三個政治集團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大概分為黃巾之亂 董卓之亂 群雄逐鹿 三國鼎立 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瀾起伏,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成功刻畫了近四百個人物形象,其中曹操 劉備 孫權 諸葛亮 周瑜 關...

三國演義關羽故事回目,在《三國演義》中有關關羽的故事回目有

搜三國演義目錄啊 說說生平事蹟,懶得看直接看最後一段。關羽 想必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你應該很熟悉,我不多說了 官渡之戰前期劉備反曹操,曹操抽空打了劉備一傢伙 袁紹沒反應過來,劉備張飛失蹤了,關羽在下邳,重曹操計出城,結果城破,約三事降曹操,兩個好機油。關羽投降曹操,曹操對他很好,他也心存感激,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