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解釋,文言文 解釋

2021-05-01 13:07:04 字數 5260 閱讀 9321

1樓:搖光黑鬼

[編輯本段]原文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三裡之城,七裡之郭②,環⑨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革④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⑤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⑥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⑦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⑩,親戚畔⑧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註釋】

1[人和]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2[郭]外城;

3[池]護城河;

4[兵革]兵器甲冑;

5[委]捨棄;

6[域]這裡是限制的意思;

7[山溪]地勢;

8[畔]通「叛」:背叛;

9[環]包圍

10[至]極點

11[天時]指天然的時運,自然形成的時機,機會;一說天氣和時令。

12[地利]地理優勢。

[編輯本段]譯文

有利於作戰的氣候條件,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團結。

方圓三裡的內城,寬七裡的外城,包圍著攻打它卻不能取勝。包圍著攻打它,必定是得到有利於作戰的氣候條件了,這樣卻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氣候條件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

城牆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裝備不是不精良,糧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棄城而逃走,這是因為對作戰有利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所以說:使百姓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劃定的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威懾天下不能靠**裝備的強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得到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少。

得到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兄弟骨肉都會背叛他。得到幫助他的多到了極點,天下人都歸順他。憑藉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攻打被親戚大臣背叛的人,所以君子不作戰則已,作戰就一定能勝利。

2樓:可可路路娜娜

文章就叫天時不如地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三裡之城,七裡之郭②,環⑨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革④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⑤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⑥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⑦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⑩,親戚畔⑧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有利於作戰的氣候條件,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團結。

方圓三裡的內城,寬七裡的外城,包圍著攻打它卻不能取勝。包圍著攻打它,必定是得到有利於作戰的氣候條件了,這樣卻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氣候條件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

城牆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裝備不是不精良,糧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棄城而逃走,這是因為對作戰有利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所以說:使百姓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劃定的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威懾天下不能靠**裝備的強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得到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少。

得到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兄弟骨肉都會背叛他。得到幫助他的多到了極點,天下人都歸順他。憑藉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攻打被親戚大臣背叛的人,所以君子不作戰則已,作戰就一定能勝利。

3樓:冰冰cc檸檬

天時不如地利

【原文】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三裡之城,七裡 之郭②,環而攻之而不勝。

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 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革(4)非 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⑤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6)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7)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8)之;多助之至,天 下順之。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9)不戰,戰必勝 矣。」

【註釋】

①天時、地利、人和:《苟子·王霸篇》說:「農夫樸力而寡能,則上不 失天時,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廢。

」苟子所指的「天時」指農時, 「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而孟子在這裡所說的「天時」則 指尖兵作戰的時機、氣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險要,城池堅固等;「人和」則 指人心所向,內部團結等。②三裡之城,七裡之郭:

內城叫「城」,外城 叫「郭」。內外城比例一般是三裡之城,七裡之郭。③池:

即護城河。 ④兵:**,指戈矛刀箭等攻擊性**。

革:皮革,指甲冑。古代甲冑確 皮革做的,也有用銅鐵做的。

(5)委:棄。(6)域民:

限制人民。域, 界限.(8)畔:同「叛」。

(9)有:或,要麼。

【譯文】

孟子說:「有利的時機和氣候不如有利的地勢,有利的地勢不 如人的齊心協力。一個三裡內城牆、七裡外城牆的小城,四面圍 攻都不能夠攻破。

既然四面圍攻,總有遇到好時機或好天氣的時 候,但還是攻不破,這說明有利的時機和氣候不如有利的地勢。另 一種情況是,城牆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冑不是 極利和堅固,糧草也不是不充足,但還是棄城而逃了,這就說 明有利的地勢不如人的齊心協力。所以說:

老百姓不是靠封鎖邊 境線就可以限制住的,國家不是靠山川險阻就可以保住的,揚威 天下也不是靠銳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擁有道義的人得到的幫 助就多,失去道義的人得到的幫助就少。幫助的人少到極點時,連 親戚也會叛離;幫助的人多到極點時,全人下的人都會順從。

以 全天下人都順從的力量去攻打連親戚都會叛離的人,必然是不戰 則已,戰無不勝的了。」

【讀解】

天、地、人三者的關係問題古往今來都是人們所關注的。三 者到底誰最重要也就成了人們議論的話題。如我們在註釋中所引, 荀子曾經從農業生產的角度論述過天時、地利、人和的問題。

但 他並沒有區分誰重要誰不重要,而是三者並重,缺一不可。

孟子在這裡則主要是從軍事方面來分析論述天時、地利、人 和之間關係的,而且是觀點鮮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者之中,「人和」是最重要的,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地利」次 之,「天時」又次之。

這是與他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的一貫思想分 軍開的,同時,也是與他論述天時、地利、人和關係的目的分不 開的,同時,也是與他論述天時、地利、人和關係的目的分不 開的。正是從強調「人和」的重要性出發,他得出了「得道者多 助,失道者寡助」的結論。這就把問題從軍事引向了政治,實際 上又回到了他那「老生常談」的「仁政」話題。

按照孟子的看法,老百姓不是靠封鎖邊境線就可以限制住的, 國家也不是靠山川就可以險阻就可以保住的,所以,閉關鎖國是沒有出 路的。要改革,要開放,要提高自己的國力,讓老百姓安居炙業。 只要做到了這一點,就會「得道者多助」,多助到了極點,全天下 的老百姓都會順從歸服。

那就必然會出現孔子所說的那種情況 ——「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論語·子路》各國人士 都來申請留學,申請經商,甚至攜帶妻子兒女前來申請移民定居 **還用得著「封疆之界」呢?只怕是趕也趕不走啊。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就這樣成了名言,以至於我們為 現在還常常用它來評價國際關係,譴責霸權主義者。 當然,「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同樣是名言,而且, 還更為廣泛地應用於商業競爭、體育比賽尤其是足球比賽的狂熱 之中。這充分說明它所蘊含的哲理是豐富、深刻而具廣闊的延展 性的。

所謂「人心齊,泰山移。」誰說「人和」不是最最重要的財 呢?

是 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4樓:瀛洲煙雨

1、這;這個;這樣。

《嚴先生祠堂記》:」仲淹來守是邦,始構堂而奠焉,乃復為其後者四家,以奉祠事。」

譯文:我到這個州任職後,開始建造祠堂來祭奠先生,又免除了先生四家後裔的徭役,讓他們負責祭祀的事情。

2、對;正確。

《歸去來兮辭》:「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譯文::確實走入了迷途大概還不遠,已覺悟到現在的做法是對的而曾經的行為是錯的。

3、凡是;所有的。

《遊園》:「是花都放了,那牡丹還早。」。

所有的花都放了,但是牡丹還要有一段時間才開花。

④表判斷。《琵琶行》:「同是天涯淪落人。」

譯文:我們倆同是天涯淪落的可悲人。

白話版《說文解字》: 是,正、直。字形由「日、正」會義。所有與是相關的字,都採用「是」作邊旁。造字本義:動詞,夏至,太陽當頭,適宜農務。

相關詞彙解釋:

1、老是[lǎo shì]

總是;表示一直如此(多含不滿或厭惡意):老是感冒。

2、凡是[fán shì]

總括某個範圍內的一切:凡是新生的事物都是在同舊事物的鬥爭中成長起來的。

3、硬是[yìng shì]

就是(無論如何也是):他雖然身體不好,可硬是不肯休息。

4、橫是[héng shi]

表示揣測;大概:他橫是快四十了吧?

5、算是[suàn shì]

總算:這一下你算是猜著了。

5樓:小魚兒

在這句話裡「是」是指示代詞。此,這。

「是」在古文中有如下幾種解釋:

①正確,與「非」相對。陶淵時《歸去來辭》:「今是而昨非。」

②認為正確。《墨子.尚同上》國君之所是,必皆是之。」

③表示肯定判斷。 《論語.》;「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之也。」

④指示代詞。此,這。唐.柳宗元《捕蛇者說》:「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清.方苞《獄中雜記》:「是疾易傳染。」

⑤動詞,用在前置的賓語和動詞之間強調賓語《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小國將君是望,敢不唯命是聽。」

6樓:慕容同光魚仙

1.對的,正確的

如:王弗是。——《國語·楚語》。注;「理也。」

使目非是,無慾見也。——《荀子·勸學》。注:「謂正道也。」

立是廢非。——《淮南子·脩務》。注:「善也」

彼人是哉。——《詩·魏風·園有桃》

2.此,這

是謂伐德。——《詩·小雅·賓之初筵》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

安有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驚者。——漢·賈誼《論積貯疏》

3.又如

是日(此日,這一天);是夕(這天晚上);是處(這裡;此處);是長是短(這樣長這樣短;如此這般);是月(這個月);是年(今年);是可忍,孰不可忍

4.遵從,以為法則

不法先王,不是禮義。——《荀子》。楊柳橋詁:「《爾雅》:『是,則也。』」

5.關係詞。表示肯定判斷之詞

正是四國。——《詩·曹風·鳲鳩》

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清·林覺民《與妻書》

汝是大家子,仕宦於臺閣。——《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解釋文言文

1.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指時間像流水一樣不停的流逝,感慨人生世事變換之快,亦有惜時之意在其中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 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因為這句話出自 論語636f7079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23639313...

文言文投筆從戎的翻譯與解釋,文言文《投筆從戎》的翻譯

故事原文編輯 班超 為人有志,不修細節 然內孝謹,居家常執勤苦,不恥勞辱。有口辯,而涉獵書傳。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詣校書郎,超與母隨王洛陽。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 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 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左右皆笑之。超曰 小子安知壯士志哉!4故事...

文言文的解釋,關於「城」的文言文解釋

宋朝有個有錢人,天下雨的時候牆損壞了。他兒子說 如果不把牆修築好,肯定有強盜進來偷東西。他鄰居的父親也這樣說。晚上他家果然被盜,損失了大量財物,這個有錢人家就覺得他兒子非常聰明,而懷疑他鄰居有偷他家財物的嫌疑。智子疑鄰 它告誡人們,如果不尊重事實,只用親疏和感情作為判斷是非的標準,就會主觀臆測,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