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人的衣食住行是什麼樣的,宋朝人們的衣食住行

2021-03-23 03:19:20 字數 5746 閱讀 1800

1樓:匿名使用者

1.宋代服飾

(1)服飾特點的歷史變化:從北宋初年的簡樸到末年的奢侈。北宋初年,崇尚節儉,衣帽上不得飾綴珠玉,對各級**的服色都有嚴格規定,普通百姓只能穿黑白兩色的衣服。

後來,奢侈之風盛行,統治者的衣飾精美華麗。

(2)反映了受少數民族的影響:受北方少數民族影響,勞動者多穿小袖狹身的短衣。

(3)出現了纏足陋俗。由於一些士大夫的提倡,婦女纏足的陋習也逐漸傳開,這反映了婦女受到的封建束縛越來越嚴重。

2.飲食

漢人作為農業民族,五穀一直在飲食中佔有主要地位。北方人的糧食以粟麥為主,南方人的糧食以稻米為主。麵食的種類繁多,有火燒(燒餅)、湯餅(面片湯)、籠餅(饅頭)。

宋人面食中還有帶餡的包子、餛飩等。稻和粟主要用於煮飯和熬粥。限於古代的生產水平,廣大的下層人民要維持溫飽,也十分不易。

北方窮人平時常喝小米粥。粥還常用於災年救濟。宋代南北主食的差別相當明顯。

兩宋的烹飪技術已經相當高超,有烹、燒、烤、炒、爆、溜、煮、燉、爊、滷、蒸、臘、蜜、蔥拔、酒、凍、鮓、籤、醃、託、兜等幾十種,每一種都可以做出二十多個品種,可謂豐富多彩。

在宋人的肉類食物中,北方比較突出的是羊,北宋時,僅次於羊肉者,為豬肉。在宋代農業生產中,牛是重要的生產力,官府屢次下令,禁止宰殺耕牛。

茶和酒是宋時最重要的飲料,由於贏利豐厚,一直歸官府專賣。自唐迄宋,飲茶的習俗愈益普遍,「茶之為民用,等於米鹽,不可一日以無。」即使在社會底層,茶也成為重要的交際手段。

如「東村定錯來送茶」,而田舍女的「翁媼」卻「吃茶不肯嫁」。「田客記主,而責其不請吃茶」。農民為了春耕,「裹茶買餅去租牛」。

但是,由於官府實行榷茶,即專賣,平民的食茶雖有相當大的比例,但不免質量低劣。

3.住房

官府對人們的居室規模、式樣甚至稱呼等都有級別的限制,六品以上宅舍,許作烏頭門。庶人宅舍,許五架,門一間兩廈而已。等級規定反映了中國古代**社會的一般特徵,它使人們一望而知房主的家第。

朱熹說,看屋,須看那房屋間架,莫要只看那外面牆壁粉飾。營建第宅是士大夫時髦的風氣,都城一帶公卿第宅最為集中。有的構造妙如神工。

私家園林更有新的發展。特別是蘇杭一帶。疊石造山,引水開池,競為奇峰、峭壁、澗谷、陰洞等,堆砌明顯。

均非普通家戶的住宅。對一般百姓來說,起造屋宇,是至難事。鄉村中幾乎全是茅荻結廬。

唐朝之前以席地而坐為主,故幾、案較矮。唐五代已使用桌、椅,宋時普遍流行。於是逐漸養成垂足而坐的起坐方式。王明清謂「背靠交椅」的推廣始於紹興初。

4.交通

宋朝是以農村自然經濟為主的社會,農民對交通的需要更多是在災年逃荒之時,在古代的所謂士、農、工、商四民之中,商人和士人無疑是利用交通設施最多者,而手工業次之。士人無論是科舉赴試,或宦遊四方,都必須依賴於交通。按照宋制,**因公外出,或士人赴京趕考,往往發付驛券。

在開封、臨安等城市中,已有一些交通工具的出租行業。出遠門者一般自然有行有宿,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行速相當緩慢。按金朝規定,**「行程,馬日行七十里,驢及步人日行五十里,車三十里」這大致反映了當時一般的行速。

宋太祖開始「以軍卒代百姓為遞夫。」宋郵遞制度依快慢分類。金字牌遞規定日行五百里,此外急腳遞、馬遞、步遞速度分別是四百里、三百里、二百里。

演繹**、戲曲等給人們的錯誤印象,是將金字牌誤作令牌,其實,金字牌只是最快速度的標誌。當時也有以鴿子傳遞信件和公文。

宋代的交通中,畜力佔有重要地位,畜力包括馬、驢、騾、駱駝、牛之類,宋代嚴重缺馬,需要耗費巨資,向周邊買馬。民間乘驢、騾、牛有某種普遍性,特別是牛。人力車有一人推或兩人推之,載物或人。

宋時達官貴人用轎已相當普遍。

2樓:匿名使用者

衣:有嚴格規定

食:北方面食,南方吃魚

住:草房,磚瓦房

行:牛,驢,騾子

宋朝人們的衣食住行

3樓:勝寒

宋代人們衣食住行四個方面的主要特點

1.衣:統治者衣飾精美華麗,勞動者多穿黑白兩色、小袖狹身的短衣;

2.食:北宋食肉以羊肉為主,南宋以魚為主;

3.住:宋代住房簡陋,多為茅屋,城市平民住房平面多為方形;

4.行:多用牛車,也有驢車,達官貴人乘轎出行。

宋代的社會風貌:

宋代以來對女子的束縛越來越嚴重。婦女纏足的陋習開始傳開。在宋代,從穿戴上,可辨認出士、農、工、商從事行業的特點和等級差別。

出現有娛樂兼經營的場所瓦子,瓦子中圈出專供演出的圈子叫勾欄,還有元旦、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節日。宋代稱春節為元旦,要掛年畫,貼桃符。

兩宋時期社會生活豐富多彩的原因和條件:

兩宋軍民抗擊北方遊牧民族南侵,以及宋遼、宋夏、宋金的議和,使得中原和南方地方獲得了相對安定的社會持續發展環境;契丹、女真、党項等少數民族崛起擴充套件之際,也不斷吸收中原先進文明,農耕文化也遊牧文化在碰撞中逐漸交融,大大豐富了華夏文明;兩宋時期,農業、手工業大大發展,市民階層興起,商品經濟蓬勃發展,古代經濟中心南移;指南針、火藥、印刷術三項重大發明與應用以及海內外**的興起,中國科學技術處於當時世界文明的高峰;兩宋統治者推行「重文輕武」的國策,推動了文化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4樓:我不是瞬弟弟

宋朝人的衣食住行 重點介紹一下「住」 20

宋朝的衣食住行,重點是行

宋朝衣食住行特點

5樓:匿名使用者

北宋初年,曾對各級**的服色做出嚴格的規定,如三品以上穿紫色,五品以上穿硃色,七品以上穿綠色,九品以上穿青色。至於普通百姓,就只能穿黑白二色。

纏足 纏足是我國封建社會的一種陋習。女子用布帛緊扎雙足,使足骨變形,腳形尖小,以為美觀。元末明初陶宗儀《南村輟耕錄·纏足》載:

「《道山新聞》雲:(南唐)李後主宮嬪娘,纖麗善舞。後主作金蓮,高六尺,飾以寶物、細帶、纓絡,蓮中作品色瑞蓮。

令娘以帛繞腳,令纖小,屈上作新月狀,素襪舞雲中,迴旋,有凌雲之態。……由是人皆效之,以纖弓為妙。以此知紮腳自五代以來方為之,如熙寧、元豐以前人猶為者少。

近年則人人相效,以不為者為恥也。」在清代,2023年(康熙三年) 曾下令禁止纏足,2023年又取消禁令。太平天國也曾禁止纏足。

辛亥革命後,纏足之風始漸廢除,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徹底根絕。

在宋代,從穿戴上,可辨認出士、農、工、商從事行業的特點

宋代對士、農、工、商的服飾,限制極為嚴格。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民俗》記載:「其賣藥賣卦,皆具冠帶。

至於乞丐者,亦有規格。稍似懈怠,眾所不容。其士、農、工、商,諸行百戶,衣裝各有本色,不敢越外。

謂如香鋪裹香人,即頂帽披背;質庫(當鋪)掌事,即著皁(黑)衫角帶不頂帽之類。街市行人,便認得是何色目。」可見,在宋代,除從服飾上可以看出等級差別外,還可以看出他們所從事的行業。

宋代的飲食相當豐富

北宋的東京和南宋的臨安,是當時南北飲食的兩個交流中心,從中可以看出當時飲食的狀況。北宋的東京,已傳入南方的烹飪技術,改變了以前北方人粗放的飲食習慣。在那裡,北饌、南食、川飯等幾種菜系互相競爭,使飲食業變得更加豐富。

宋室南渡後,隨著大量北方人口的遷入,東京的飲食業也進入臨安,使南北的飲食再次得到交流,形成「飲食混淆,無南北之分矣」(吳自牧《夢粱錄》卷16)的局面。從《東京夢華錄》《夢粱錄》等文獻的記載來看,兩宋的烹飪技術已經相當高超,有烹、燒、烤、炒、爆、溜、煮、燉、、滷、蒸、臘、蜜、蔥拔、酒、凍、、籤、醃、託、兜等幾十種,每一種都可以做出二十多個品種,可謂豐富多彩。

熱鬧的瓦子

所謂瓦子,「謂其來時瓦合,去時瓦解之義,易聚易散也」(吳自牧《夢粱錄》卷19),是城市中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北宋東京又稱瓦子為瓦舍、瓦肆。在瓦子中,有許多用欄杆之類東西組成的小的演出場所,稱為勾欄。

據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的記載,當時東京著名的瓦子有新門瓦子、桑家瓦子、朱家橋瓦子、州西瓦子、侏康門瓦子、州北瓦子等。其中,桑家瓦子有大小勾欄五十餘座,「內中瓦子、蓮花棚、牡丹棚、裡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數千人」。「瓦中多貨藥、賣卦、喝故衣(賣舊衣服)、探、飲食、剃剪、紙畫、令曲之類,終日居此,不覺抵暮」。

宋室南渡後,一大批藝人輾轉南下,來到臨安,臨安的瓦舍勾欄也迅速趨於繁榮,並超過了東京。到南宋中期,臨安城內有南瓦、中瓦、大瓦、北瓦、蒲橋瓦,以北瓦規模最大,有勾欄13座。城外有瓦子20座,如錢湖門外瓦子、嘉會門瓦、候潮門瓦、小堰門瓦、四通館瓦、薦橋門瓦、艮山門瓦、米市橋瓦、舊瓦、北關門新瓦、羊坊橋瓦、王家橋瓦、行春橋瓦、赤山瓦、龍山瓦等。

這些瓦子內,也集中了大批勾欄,南宋末年北瓦有勾欄13座。

宋代的雜劇

宋代的雜劇是由滑稽表演、歌舞和雜戲組合而成的一種綜合性戲曲。北宋時盛行於東京,南宋時臨安也很流行。演出時一般由四個角色組成,有的增添一人。

北宋的雜劇分為「豔段」和「正雜劇」兩個部分。「豔段」是在正劇上演前表演的一段日常生活中的熟事。「正雜劇」又分為兩段,表演一個完整的故事,是雜劇的主體。

到了南宋,雜劇變為三個部分,即「豔段」「正雜劇」「雜扮」。「雜扮」是由民間的滑稽戲演變而來的,作為雜劇之後的散段,又稱「雜班」或「拔扣」。後來,北方的雜劇逐漸發展為元雜劇,南方的雜劇逐漸發展為宋元南戲。

6樓:匿名使用者

宋墓壁畫「宴飲圖」

這是2023年發掘的河南禹縣白沙鎮一號宋墓前室西壁壁畫。畫高約九十釐米,寬約一百三十五釐米。畫面採用了磚雕與繪畫相結合的方法,男女坐像、桌椅、捲簾等凸出壁畫5~10釐米。

在捲簾、懸幔之下,居中擺著一方桌,桌上放著酒壺、酒杯。桌兩側的靠背椅上,坐著一對中年男女。男子居右,頭戴藍帽,身穿圓領長袍;女子居左,頭梳高髻,上穿絳紅襖,下穿白裙,二人袖手對坐。

人物身後繪有水波紋屏風,屏風前站立三位女侍和一位男童,他們手捧唾壺、盒子、果盤,侍候主人。這幅壁畫對面,還有一幅女伎樂圖,畫面上共有11人,中間一人女扮**,揚臂起舞,其他人手持各種樂器,分左右而立,為舞者伴奏。兩幅畫聯絡起來看,對坐的這對男女應是該墓主人。

他們神情肅穆,欣賞著對面的女伎樂。這是宋墓壁畫中比較流行的題材,墓中結構複雜的磚雕樑架斗拱,加上墓主人飲酒品茶的日常生活,使幽暗的墓室轉化為一個充滿溫情的家庭。此畫真實地反映了宋代服飾和傢俱的特點,也表現了當時富裕階層人們生活享樂的情景。

宋代庖廚

《宋代庖廚》圖反映了當時食品加工的場面,出自2023年河南偃師酒流溝宋墓出土的畫像磚。圖左為溫酒廚娘,頭戴高冠,身穿小袖對襟、旋襖,站在方型火爐旁,火爐上有一酒壺,廚娘正在撥火溫酒。中間一人為烹飪廚娘,她上穿交領窄袖襖,下穿長裙,裙外還繫有圍腰,雙手腕上戴釧鐲,她一邊挽袖一邊正準備收拾桌上的魚。

方桌旁還有洗魚的盆和煮魚的爐火、鍋等。圖右幾位婦女正在忙著倒水、做菜。整個畫面,反映了宋代的烹飪技藝和飲食習俗。

百子嬉春圖(部分)

這是南宋畫家蘇漢臣繪的《百子嬉春圖》中的「獅子舞」。畫面描繪一個小孩左手拿著繩索,右手牽著一頭金鍍眼睛、銀貼齒的獅子。張嘴擺尾的獅子,由兩個披著獅皮的小孩扮成。

旁邊三個孩子正在**戲耍,組成一幅童子戲獅的舞蹈場面。「獅子舞」是人們熟識喜愛的傳統民間舞蹈,有關獅子舞的最早記載見於三國魏人孟康的《漢書·禮樂志》注,注中說:「象人」「若今戲魚蝦獅子者也。

」所見最早的獅子舞形象是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兩人扮成的獅子。

宋代獅子舞非常盛行,尤其是兒童們跳起獅子舞都興高采烈。這一時期的獅子舞,注重武藝,表演常與打鬥相結合。獅子有時還口吐煙火,以增強神威武勇的氣氛。

這幅以兒童生活為主的風俗畫反映了宋代民間舞蹈的盛行。此畫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宋代蹴鞠圖

這是一枚宋代銅鏡背面的紋飾,表現一對青年男女在花園裡踢球的情景。此幅插圖就是根據銅鏡紋飾繪製的。那時,足球用八片尖皮做成,是一種充氣的皮球。

畫面右側一個高髻笄發的女子正在踢球;左側一個戴襆頭的男子身體前傾,在接球。這種二人對踢的方法叫「二人場」也叫「打二」。在踢球人的身旁,還有兩人在注目**,為他們助興。

衣食住行,為什麼衣排在食的前面,衣食住行裡為什麼衣是排在第一位的?

你好!這簡單啊!人可以一天不吃飯!但能不穿衣嗎?洗澡除外哈!至少都有一條 嘛!希望採納!謝謝了!難道說不穿衣服去找吃的?意思就是說穿上衣服去找吃的,吃飽了再去找住的 早上起來也是先穿衣後吃飯嘛 不可能裸奔撒 因為要先穿上衣服才可以吃飯的。那當然了,沒衣服怎辦麼見人啊 衣食住行裡為什麼 衣 是排在第一...

新疆人為什麼要住氈房,新疆人的衣食住行

因為放牧吧,比如說他們養羊這塊草地吃完了之後,找新的草地,所以為了便於拆遷!希望是樓主滿意答案!嗯 新疆人不住氈房,像 啊,內蒙人會住氈房。因為是遊牧民族,不能長久的待在一個地方,要經常遷徙,而氈房簡易,易拆,容易攜帶,所以會住氈房。望樓主採納 那是草原遊牧民族住的,不都是新疆人 新疆人的衣食住行 ...

過去的年和現在的年有什麼不同衣食住行方面

過去過年那真是吃好的,穿好的,大家一起聚集休閒。因為這樣的日子太少了。現在完全不一樣了。天天像以往的過年,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現在的年比以前好過多了,但是卻沒有年味。過去的臉是一穿新衣服吃大肉為主,現在的臉更注重分類吃吃穿穿不重要 過去的年和現在的年在一行中方面都有很大的區別 10年前的衣食住行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