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比學歷重要的辯論稿

2021-03-07 22:50:49 字數 5355 閱讀 6692

1樓:〓【天驕之子

(一)儘管大家都在盼望春天的來臨,it產業的不景氣已成了不爭的事實。 目前it人才的供需情況是供大於求,有些企業招一個職位,會收到上百封乃至上千封應聘信,企業自然抬高了錄取的門檻。同樣工作經驗,一個是本科,一個是碩士,企業會選擇高學歷者,這就是競爭,很殘酷,沒有為什麼,這些現象在一些知名企業尤為嚴重。

年初時,摩托羅拉招聘時就宣稱只要碩士生。現在的遊戲規則是企業有權來挑你,而個人,除非你確實非常優秀,大多數情況下只有被挑的份。

獵頭王女士認為,如果企業是從廣告招聘中篩選人才,學歷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條件,不在第一位,也在第二位。但如果是獵頭推薦的話,情況會稍好些。處於對獵頭長期合作的信任角度,公司可能會接受一個學歷不到要求,但被獵頭強烈推薦的人才。

可是,學歷不夠,一定要在其工作領域有出色的表現,如有特別的achievement, 或接受後良好的工作培訓等。然而如果能被獵頭推薦絕不是泛泛之輩,他們已經跳過了「求職」中求的階段。

再有,求職過程中,機會是很重要的。企業在招聘職位時會收到很多求職信,hr們在閱讀前會設定一些必要條件來篩選簡歷,比如篩選出本科學歷者。顯然,學歷是一個硬性指標,你沒有達到職位要求的學歷,你根本就沒有機會讓別人來看到你的能力,你有再強的能力也只能和這個職位失之交臂。

從另一方面看,在學校裡能夠養成一種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在工作以後,學習的內容雖然變了,但是方法仍然是通用的。其實,這也是一種能力的獲得。好的方法就如一把好利器,讓你能夠在工作學習中遊刃有餘。

所以企業在招聘職位時,對學歷有一定的要求也是情有可原。當然這並不表示,學歷不夠者就什麼都不會,而有學歷的就什麼都會。學歷上欠缺的人,經過一定的過程,也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只是這個過程可能會更加痛苦和複雜。

學歷只是起步

學歷故然在求職的開始階段,會為你提供一些機會,但如果你沒能力也是徒然。眾所周知,學校裡學的只是基礎知識,主要能力的培養還在於工作後的日積月累。而這些積累的經驗便是你日後職業起飛的加速度。

有一句話,活到老要學到老,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it業內資深人士周先生認為,企業挑選人才,學歷肯定是要考慮的,因為它決定了公司整體的知識結構和素質水平,但這並不是唯一的參考量。企業招聘時,按照優先順序分別會考慮:是否適合企業文化、個人品行、能力和學歷。

顯然學歷因素只佔了四分之一,並且排於能力之後。

筆者曾做過一些職位薪資調查,發現一個職位的薪資高低起初可能和學歷有關,但隨著工作經驗的增長,個人能力的提升,學歷反而被放到次要的位置。此時決定你職業命運和薪資多寡的是工作經驗與你的能力。當然這裡指的工作經驗並不等於工作經歷,而是在工作中逐步錘鍊積累下來的心得體會,處事方法,管理能力等等內容。

經驗的積累也是一個辛苦的過程,持續的積累才會有持續的加速度。

大夢誰先覺?

學歷,說白了就是現行教育體系下的產物,是衡量所學知識的一種標誌,當然並不是唯一的標誌。有一種人天生聰穎,資質很高,所謂無師而自通者,可以不受這種體系的約束,像愛因斯坦、愛迪生就是,但屈指算算,能成大事者也就這麼幾個,這類人應該屬少數人群。

剩下的絕大多數,從小按部就班地接受這個系統的教育,從小學到中學乃至大學。有一部分「正統者」,開竅的比較早,懂得在適當的階段做適當的事情,學業上非常努力,一帆風順,工作中也注重能力的培養,一步一步朝著自己的目標邁進。只要有機遇,他們便能上下馳騁,意氣分發。

另外一部分人,走出校門也代表結束了其學習生涯,捧著一個學歷終日混飯吃。他們可能並不明白,或者不願意明白能力比一紙文憑更重要,就這樣隨波逐流。這類人就算有一時的光鮮,也經不起時間挑選,很有可能到最後連生存都成問題。

對於這些人,教訓就是:別以為有了一個學歷就是萬事大吉,孰不知天外有天,樓外有樓?能力的培養,經驗的積累才是成功者一生的事業。

還有一部分人,他們是學歷與能力問題的最大犧牲者。通常他們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長,但這種能力**於自己對某一領域的興趣和愛好;同時,因為種種原因,學歷成了他們求職中的劣勢。他們往往與高學歷者乾的是同樣的活,收入卻不如後者,很自然地出現了心態的不平衡,開始怨天尤人,責怪這個世界的不公正,教育體制的不切實際,譏笑持學歷者的種種無能。

殊不知,這個世界是沒有絕對的公正的。學歷不夠,就要在求職過程中甚至今後的人生之路上,比別人付出更多的辛苦,克服更多困難。面對這種局面,他們可以再加強能力的歷練,光優秀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卓越,做到讓專業領域內的所有人都能認可和欽佩;也可以退一步,回頭考慮再去念一個學歷。

既然學歷已是求職中的一道坎,作為求職者最重要的是應該端正好自己的人生態度,想辦法跨過面前的坎,無論如何抱怨和哀嘆不能改變任何事情。

(二)「具有中專以上學歷和初級以上職稱的人員」——2023年我國確立的這一人才標準,在當時條件下從根本上扭轉了十年「文革」踐踏知識、鄙視教育的局面。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才的內涵在現實中發生了很大變化,人才標準如不及時校正,勢必影響人才選拔、評價、激勵等各個環節,進而影響人才強國這一重大戰略的實施。

過分看重學歷職稱 人才標準機械片面

談到現行人才標準的侷限性與機械性,上海公共行政與人力資源研究所所長、著名人才問題專家沈榮華一口氣列舉出三個例子:

「上海的人才引進計劃曾提出,只引進本科以上學歷的人才。按此標準,比爾·蓋茨來到上海也不算人才,即使他創造了著名的微軟公司,**市值相當於一個半上海的經濟總量。為什麼?

因為他大學沒有上完。」

「著名橋樑專家林元培在上海設計了楊浦、南浦、徐浦、盧浦4座大橋,成為上海的代表性建築,但按這一人才標準,他在上海可能也不算人才,因為只是中專畢業。」

「溫州民營企業家中有學歷、職稱的不到三成,卻創造了大量的社會財富,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為社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如果按現有人才標準,這些企業家肯定不算人才。」

沈榮華說,博士裡面有庸才,工人裡面有人才。如果現在我們制定人才規劃、人才戰略也按學歷、職稱來進行,將難以培養、選拔、引進和激勵真正的人才,路肯定會越走越窄。

人才專家並非杞人憂天。2023年,尚未取得碩士和博士學位的孔祥銀獲德國馬普學會獎學金資助,到馬普分子遺傳研究所作博士後研究工作。2023年他聽說國內急需生物人才,決定回國工作。

他回來後才發現自己的決定是多麼幼稚:因為自己最高的學歷是大學本科,幾乎沒有單位願意接收他。在外「漂」了幾個月後,中科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負責人慧眼獨具,把他安排到中心從事基因研究工作。

孔祥銀隨後用自己一流的成績證實了那些唯學歷論者的短視:在短短的四五年間,他和合作者發現了一系列疾病相關基因,在國際著名學術刊物上發表多篇**,其研究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和國家863計劃的資助,成果也獲得多項專利,並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

「只重學歷、不重能力,現行人才標準太機械、太片面了。」提起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孔祥銀感嘆不已。「如果這一標準不及時進行調整,肯定會埋沒許多能力足夠但學歷不夠的人才,而一些能力不夠但學歷足夠的人又會浪費大量寶貴的研究資源。

」假文憑氾濫成災 病根在於人才標準

近年來,假文憑氾濫成災,已成為社會公害。「一些人為了獲取更高學歷,不惜弄虛作假;一些人為了評上職稱,熬白了頭髮。這些現象的發生,與不科學的人才標準有直接關係。

」作為人才專家,沈榮華的話一針見血。

人事部人事與人才研究所所長、著名人才問題專家王通訊說,在評價人才時過分強調學歷的作用,致使不少人急功近利,想方設法弄一個文憑,給自己貼上一張人才的標籤,而非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在現行人才標準下,人們想的不是拼成績、比貢獻,而是拼學歷、比職稱。」

一位成功「混」到本科文憑的基層幹部的自白也從側面證實了專家的看法。「我在鄉鎮摸爬滾打20年,最後到縣裡當了局長,本希望繼續『往上走』,但文憑卻成了最大的『攔路虎』。因為上面有規定,縣處級幹部要有本科以上文憑,而我僅是高中畢業。

最後我報名參加了省委黨校在縣裡的函授班,3年後順利拿到了本科文憑,並如願當上了副縣級幹部。文憑拿到了,但自己的知識水平並沒改變,改變的僅僅是履歷表上的學歷。」

「我們把學歷等同於人才,無學歷則不是人才,就導致了錢學交易、權學交易和文憑商品化。」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顧海兵說,「其突出表現是:少數不法分子在重點大學門前大量兜售各種假文憑,一些有真才實學的人被迫去買假文憑;一些高校大量舉辦研究生班,降低標準批量授予很多有一定地位的學員以碩士頭銜;個別**或企業家沒有嚴格考試、沒有撰寫**,卻獲得了博士學位。

」儘管有關方面對假文憑已採取一系列措施進行遏制,但專家認為,如果不從校正現行人才標準這把「尺子」入手,那麼這些措施將只能治標,不能治本。

重能力重業績 發達國家走出「唯學歷」誤區

我國應該如何構建新的人才標準?沈榮華等專家認為,發達國家的一些做法值得我們借鑑:

美國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績效管理」,強調業績是人才評判的重要標準,進入21世紀又提出要創造一個以人力資本為基礎的經濟,設計了新的績效與能力素質標準;給世人以保守印象的英國近年來在人才政策上也進行了調整,對人才的定義不再侷限於獲得碩士學位以上的人;一貫重學歷重資歷的日本,在人事改革中明確提出「能力主義」,並取消了學歷統計。

據沈榮華分析,由於發達國家高等教育早已進入「普及化」「大眾化」階段,它們對人才標準的界定已走出了「唯學歷」的誤區,主要強調「兩個導向」:

一是能力導向。雖然要考慮人才的學歷和職稱,但更突出其綜合能力和專業水平,從而真正做到唯才是用。因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很難用學歷體現出來。

如果一位名牌大學畢業生5年做不出成績,就很難講他是人才。

二是業績導向。在競爭環境中,業績至關重要,因為只有業績才能把一個人同其他競爭者區別開來。學歷只能是人才能力中的很小一部分,最多表明一個人的潛能。

在進行人才評價時,不能僅看文憑及其畢業的大學,而要看他給社會做了哪些貢獻,有何業績。

顧海兵介紹,發達國家的公務員隊伍不追求高學歷,甚至高技術企業也不追求高學歷。比如,美國***招聘外交官要求極為寬鬆,只要求高中以上學歷;而在美國一家大報一年刊登的3544則科技類招聘廣告中,2799則沒有任何學歷要求,而要求學士學位的僅206則,要求碩士的僅77則。

重建人才標準 變「學歷本位」為「能力本位」

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了「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重大方針。「其核心是尊重勞動,其本質是尊重人才。」沈榮華認為,「儘管這一方針沒有提出新的人才標準,但根據其精神,新的人才標準不僅應該包括『顯現』的人才,還應該包括『潛在』的人才;不僅要涵蓋有學歷有職稱的人才,也要涵蓋沒有學歷和職稱、但有專門技能的人才。

」「按照這一理論概括,我們的人才新標準應當是:具有一定的知識或技能,能夠進行創造性勞動,為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做出積極貢獻的人。」沈榮華表示,新標準可以有學歷和職稱的概念,也可以沒有這些概念,但必須從以學歷為本位變為以能力為本位,把人才置於經濟社會發展程序中去考察,以為社會所創造的價值大小去衡量,從而形**人講創造、人人做貢獻的「不安於現狀、不相安無事」的社會氛圍,推動社會不斷進步。

許多專家表示,新的人才概念至少要包括以下三類人才:第一類是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等三支隊伍;第二類是高階技能型人才;第三類是其他為社會創造價值的人才。而新的人才評判標準要以市場對人才的認可程度為依據,以能力和業績的大小為重點,以薪酬水平的高低為重要參照。

重建人才標準,當務之急是要加緊建立人才統計的指標體系。「這個體系必須突破計劃經濟體制下單純以學歷職稱界定人才的侷限,體現市場經濟體制下以能力為主導的人才標準。」沈榮華說,「具體來講,包括三個要素:

一是知識要素,即受教育的程度;二是能力要素,即經歷;三是業績要素,即所做的貢獻。」

辯論學歷比能力重要的辯稿,能力比學歷重要辯論陳詞

salutation 2008 11 18 14 02 一辯草稿 學歷能力都重要 學歷低就提升學歷 能力低就提高能力 希望回答能夠幫助你 能力比學歷重要辯論陳詞 1 學歷是可以通過非正常手段得到,而能力確是付出多少才能得到多少!2 相同的學歷成千上萬,而能力是不可以複製的,每個人的能力都是獨一無二的...

天賦比努力更重要辯稿,辯論賽天賦比後天努力更重要

愛迪生說,天才是99分汗水和1分的靈感。後邊還有半句是,這1分靈感比那99分汗水重要的多。有很多努力的人,嚴格意義上說,每個人都能做到勤奮,但是真正取得成就的人少,原因就在於缺乏這一分的靈感。關鍵在於 關鍵 這個詞,就是說不排斥其他的因素,但是最重要的是天賦。祝你順利!比爾 蓋茨 看看能不能從他入手...

學歷真的比能力重要嗎,學歷對就業不什麼影響

很多報考mba的同學也是看中了mba的研究生學歷,那麼他們怎麼看這個問題呢?其實,這不是主觀感受,這是客觀事實 學歷和能力,到底哪個更重要?其實同樣重要,這兩個是牛人們的共同特徵,但為什麼我們要說學歷比能力更重要呢?因為學歷和能力的重要性是有先後順序的,對於年輕人來說,學歷重要在先,能力重要在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