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莊子提出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2021-03-04 09:32:43 字數 5327 閱讀 9064

1樓:浨芮

莊子批判了世俗的有所待,提出了追求無待的理想境界,同時也指出了從「有待」至『無待」的具體途徑。這就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這裡的『至人」「神人」「聖人」都是「道」的化身和結合體,是莊子主張的理想人格。在莊子看來,只有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才能擺脫一切外物之累從「有待」達「無待」體會真正的逍遙遊。

出自戰國時期莊子的《逍遙遊》。

原文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翻譯倘若順應天地萬物的本性,駕馭著六氣的變化,邀遊於無窮的境地,他還要憑藉什麼呢?所以說:修養最高的人能任順自然、忘掉自己,修養達到神化不測境界的人無意於求功,有道德學問的聖人無意於求名。

2樓:筆有千秋業

這是莊子道家哲學的一種變相解讀,詳解如下:

1、這一句話的出處解釋:《莊子.逍遙遊》

2、這一句話的簡單解釋:

「至人無己」,是按道的本體說的。至人是與道為一,也即是與萬物為一的,所以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是按道的功用說的。

神人是無為而無不為的,雖說功在萬世,卻又無功可見,所以說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是按道的名相說的。聖人是常守「無名之樸」的,雖說歌頌載道,而又不可名狀,所以說聖人無名。

道的體用如此,得道的人亦如此。

3、這一句話的哲學意義:

莊子哲學實質上是一種生死哲學。在莊子的生死哲學中, 莊子通過對生死問題的思考來揭示「道」的本質、作用以及世界萬物的產生,生死問題是莊子哲學體系建構的基點。莊子生死哲學充分表達了莊子思想的本體關切:

生死與世界的創生同步,生死與「道」有其內在的一致性,對生死的超越即是對「道」的認同。

4、總結:

「至人」、「神人」、「聖人」有說「一人三名」的,有說「三名三人」的。以吾之見,此三者俱是不可企及的境界,同樣是不可企及的境界還有必要分三層嗎?所以,「至人」、「神人」、「聖人」是一個人,且稱之為「天人」。

就本篇來說,「天人」就是這句前面的「遊無窮者」,也就是這句後面的「藐姑射之山的神人」。

3樓:曦月

應該是至人可以觸及「道」,故而再無外界和"己"之分;神人所為的一切皆符合「道」,便無所謂什麼是刻意所為之「功」;而聖人則已經與"道"合一,聖人即為「道」,「道」亦即是聖人,聖人與「道」再無概念上的差別,是為無「名」。

1、至人:道德修養高尚之人.至人無已的意思:至人清除掉外物與自我的界限,從而達到忘掉自我的境界(也就是前面所說的道德修養高尚的境界)

2、神人:精神世界超脫於物外之人.神人無功的意思:神人只追求於精神世界的超凡,不去追求功名利祿與建立功業.

3、聖人:思想修養養臻之人.聖人無名:聖人是思想修養養臻之人,不去追求名譽地位.

4樓:匿名使用者

「至人」、「神人」、「聖人」有說

「一人三名」的,有說「三名三人」的。以吾之見,此三者俱是不可企及的境界,同樣是不可企及的境界還有必要分三層嗎?所以,「至人」、「神人」、「聖人」是一個人,且稱之為「天人」。

就本篇來說,「天人」就是這句前面的「遊無窮者」,也就是這句後面的「藐姑射之山的神人」。

「至人無己」,宋榮子算是個「至人」,「定乎內外之分」雖說是宋榮子的優點,但抱得太死就成了缺點,所以宋榮子還不是一個真正的「至人」。「至人無己」是宋榮子的努力方向,至詿鐗玫醬鋝壞劍鞘橇硪換厥鋁恕?br/> 「神人無功」,列子算是個「神人」,「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所以列子還不是一個真正的「神人」。

「神人無功」是列子的努力方向。

「聖人無名」,許由算是個「聖人」,「名者實之賓也,吾願為賓乎」,雖知道「實」為主、「名」為客,可死抱著「名」不放,又入了執著,所以許由也不是一個真正的「聖人」。「聖人無名」是許由的努力方向。

這句話中「至人」、「神人」、「聖人」的次序一點不亂,分別對應的是先出現的宋榮子,接著的列子,與後面的許由。另外老版本的莊子,從開頭的「北冥有魚」到堯讓天下於許由的「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是一個大自然段。照此看來,這句總結性的評語該出現在段末才是,為什麼會夾在當中呢?

因為作者在寫「神人」的時候,已帶出了「遊無窮者」,所以就順勢先把這個結論寫了。至於聖人在哪兒?不急,緊接著補上就成。

一人藏萬人找,但也不至於亂成現在這個模樣啊。之所以會亂成這個模樣,我看問題是出在對「天人」的認識上。

莊子筆下的「天人」也就是「藐姑射山的神人」,問題是有沒有這樣一個人?認為有,所以《莊子》成了《南華經》,莊子本人也與老子一樣被奉為道教的開山鼻祖。而我認為沒有,那為什麼莊子要花這麼多筆墨來寫呢?

從「逍遙遊」的全文來看,莊子從「鯤鵬」入手,極寫其大。再通過「蜩」「(安鳥)」,以盡小大之辯。「小」已給莊子徹底否定了,但世存的「大」又還不夠莊子的眼界,所以莊子以大塊筆墨寫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大」的「偶象」。

寫「天人」寫的只是莊子的「眼界」,怎麼能把「天人」當成一個實際存在呢?二千多年過去了,「天人」到現在也沒出現。由此可見《莊子》不是春秋時能用的,也不是現在能用的,可能萬世後也用不到。

但「準至人」、「準神人」、「準聖人」的出現以及這三者與不存在的「天人」之間的空間卻給人們指明瞭方向。

「逍遙遊」現在一般分為五章,第一章「鵬飛南徙」,第二章「堯讓天下於許由」第三章「藐姑射之山」,第四章「大瓠之用」與第五章「樗與狸(犭生)」。在我看來分兩章更合適點,因為第二章「堯讓天下於許由」不能單獨列出,它正接著在寫「聖人無名」。這第二章的單獨列出,無意中造成了理解「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這句話的難度。

第三章「藐姑射之山」是全面闡述「天人」,所以

一、二、三章可合而為一章,稱作「大小之辯」。第四章「大瓠之用」與第五章「樗與狸(犭生)」,是莊子與惠子的對話,從兩章的對話來看是明顯有承接關係的,故合為一章更合適。合併之後的這一章,點出了「逍遙」二字,也可以看出,「逍遙」是隻有「大」才能企及的,「小」是沒有「逍遙」可言的,故可稱為「逍遙之道」。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是:莊子的眼界!莊子的胸襟!莊子的霸氣!

5樓:繼潤

「至人無己」,是按道的

本體說的.至人是與道為一,也即是與萬物為一的,所以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是按道的功用說的.

神人是無為而無不為的,雖說功在萬世,卻又無功可見,所以說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是按道的名相說的.聖人是常守「無名之樸」的,雖說歌頌載道,而又不可名狀,所以說聖人無名.

道的體用如此,得道的人亦如此.莊子哲學實質上是一種生死哲學.在莊子的生死哲學中,莊子通過對生死問題的思考來揭示「道」的本質、作用以及世界萬物的產生,生死問題是莊子哲學體系建構的基點.

莊子生死哲學充分表達了莊子思想的本體關切:生死與世界的創生同步,生死與「道」有其內在的一致性,對生死的超越即是對「道」的認同.

至人無己 神人無功 聖人無名是什麼意思

6樓:稀硝酸

這句話的意思是:

修養最高的人能任順自然、忘掉自己,修養達到神化不測境界的人無意於求功,有道德學問的聖人無意於求名。

這句話是出自莊子的《逍遙遊》。

原句為: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譯文:倘若順應天地萬物的本性,駕馭著六氣的變化,遨遊於無窮的境地,他還要憑藉什麼呢?所以說:

修養最高的人能任順自然、忘掉自己,修養達到神化不測境界的人無意於求功,有道德學問的聖人無意於求名。

7樓:丹格教育

【原文】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出處】《莊子·逍遙遊》。

【譯文】道德修養高的「至人」能夠達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脫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沒有功名和事業,思想修養臻於完美的「聖人」從不去追求名譽和地位。

8樓:匿名使用者

崇高的人不自私自利,

厲害的人不居功自傲,

偉大的人不貪念名利。

9樓:戢文貫施

「至人」、「神人」、「聖人」有說「一人三名」的,有說「三名三人」的。以吾之見,此三者俱是不可企及的境界,同樣是不可企及的境界還有必要分三層嗎?所以,「至人」、「神人」、「聖人」是一個人,且稱之為「天人」。

就本篇來說,「天人」就是這句前面的「遊無窮者」,也就是這句後面的「藐姑射之山的神人」。

「至人無己」,宋榮子算是個「至人」,「定乎內外之分」雖說是宋榮子的優點,但抱得太死就成了缺點,所以宋榮子還不是一個真正的「至人」。「至人無己」是宋榮子的努力方向,至詿鐗玫醬鋝壞劍鞘橇硪換厥鋁恕?br/>

「神人無功」,列子算是個「神人」,「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所以列子還不是一個真正的「神人」。「神人無功」是列子的努力方向。

「聖人無名」,許由算是個「聖人」,「名者實之賓也,吾願為賓乎」,雖知道「實」為主、「名」為客,可死抱著「名」不放,又入了執著,所以許由也不是一個真正的「聖人」。「聖人無名」是許由的努力方向。

這句話中「至人」、「神人」、「聖人」的次序一點不亂,分別對應的是先出現的宋榮子,接著的列子,與後面的許由。另外老版本的莊子,從開頭的「北冥有魚」到堯讓天下於許由的「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是一個大自然段。照此看來,這句總結性的評語該出現在段末才是,為什麼會夾在當中呢?

因為作者在寫「神人」的時候,已帶出了「遊無窮者」,所以就順勢先把這個結論寫了。至於聖人在哪兒?不急,緊接著補上就成。

一人藏萬人找,但也不至於亂成現在這個模樣啊。之所以會亂成這個模樣,我看問題是出在對「天人」的認識上。

莊子筆下的「天人」也就是「藐姑射山的神人」,問題是有沒有這樣一個人?認為有,所以《莊子》成了《南華經》,莊子本人也與老子一樣被奉為道教的開山鼻祖。而我認為沒有,那為什麼莊子要花這麼多筆墨來寫呢?

從「逍遙遊」的全文來看,莊子從「鯤鵬」入手,極寫其大。再通過「蜩」「(安鳥)」,以盡小大之辯。「小」已給莊子徹底否定了,但世存的「大」又還不夠莊子的眼界,所以莊子以大塊筆墨寫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大」的「偶象」。

寫「天人」寫的只是莊子的「眼界」,怎麼能把「天人」當成一個實際存在呢?二千多年過去了,「天人」到現在也沒出現。由此可見《莊子》不是春秋時能用的,也不是現在能用的,可能萬世後也用不到。

但「準至人」、「準神人」、「準聖人」的出現以及這三者與不存在的「天人」之間的空間卻給人們指明瞭方向。

「逍遙遊」現在一般分為五章,第一章「鵬飛南徙」,第二章「堯讓天下於許由」第三章「藐姑射之山」,第四章「大瓠之用」與第五章「樗與狸(犭生)」。在我看來分兩章更合適點,因為第二章「堯讓天下於許由」不能單獨列出,它正接著在寫「聖人無名」。這第二章的單獨列出,無意中造成了理解「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這句話的難度。

第三章「藐姑射之山」是全面闡述「天人」,所以

一、二、三章可合而為一章,稱作「大小之辯」。第四章「大瓠之用」與第五章「樗與狸(犭生)」,是莊子與惠子的對話,從兩章的對話來看是明顯有承接關係的,故合為一章更合適。合併之後的這一章,點出了「逍遙」二字,也可以看出,「逍遙」是隻有「大」才能企及的,「小」是沒有「逍遙」可言的,故可稱為「逍遙之道」。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是:莊子的眼界!莊子的胸襟!莊子的霸氣!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翻譯

至人不自私,神人不建功立業,聖人不貪圖名利。回答之前,首先明白什麼是 道 佛家說 明心見性就是 道,道專家說 道,可道,非屬常道,儒家說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道分先天和後天,先天之道永衡不變,後天之道通過萬物的變化來演化。其實三家說的都是一樣的,都是通過推演後天之道來求先天之道而已,只是方法不同...

如何理解莊子《逍遙遊》的思想,如何理解莊子《逍遙遊》中的思想?

逍遙遊題解 逍遙 也寫作 消搖 意思是優遊自得的樣子 逍遙遊 就是沒 有任何束縛地 自由自在地活動。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至 聖人無名 是本篇的主體,從對比許多不能 逍遙 的例子說明,要得真正達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須 無己 無功 無名 第二部分至 窅然喪其天下焉 緊承上一部分進一步闡述,說明 ...

如何理解莊子的無用之大用

這話題是從莊子與惠子對話裡引出的 莊子悟道善用比喻 惠子以為脫離了生活 惠子依靠做人的機智在職場用事 譏諷莊子比喻大而無當 即大話說多無濟於事 舉出有一大樹樹冠甚大其材質無所可用 在莊子看來 匠人用無用之村材那是對樹的傷害 讓這無用之材長在那裡濃蔭匝地 這是樹的無用之大用 會用無用之大用者才是真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