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人文素質教育,人文素質教育的內容體系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2021-03-03 22:00:15 字數 6363 閱讀 7831

1樓:吳田田

「人文」是指人類的各種文化現象。而人文素質是指人之所以為人的種理性覺識、理論闡述和實踐規範。它包括對人的立身處世的現實規範,也包括對人的精神和價值追求的理論昇華。

根據我個人的研究,我認為,人文素質教育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即是人文素質教育與中西傳統學術文化的繼承、人文素質教育生活方式、精神生活方式)、人文素質與素質教育(能力本位、一專多能、競爭與合作、終生學習、情感智慧等)的關係。

人文素質教育的內容體系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2樓:褚利逢鵬

一般說來,人文素養主要由人文知識與技能、人文能力與方法、人文精神與品質等三個方面構成。這三個方面相互聯絡,構成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在這三大要素中,人文知識起著基礎性作用,是其他兩個方面賴以形成的基礎;人文能力與方法是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指分析和解決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問題的能力與方法;人文精神與品質主要指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理解和應用人文的意識和態度以及對人文的情感、興趣和動機等等,這些精神和品質在人文素養各要素中佔據核心地位,直接決定著人文素養的方向。

在人文素養中,人文精神是核心。當前大家對人文精神的認識不一,有的從民族文化的差異性角度來思考,往往得出各個國家的人文精神都有所不同的結論;有的認為每個時代人文精神內容不一樣,中國古代與中國當下的人文精神不同。在筆者看來,人類的人文精神在某些具體內容上可能有時代與國家之別,但在根本特徵或本質上則無根本性差別。

人的慾望和本性等是相通的,這決定了人文精神也就不存在根本性的差異。人文精神儘管有各種各樣的表達方式,但在總體上不外乎是對作為個體的人的生命、權利、利益與價值的尊重和保障,對實現個人利益基礎之上的社會整體利益的維護,對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地球、宇宙及其他動植物的關切,它是人類文化中佔據核心地位的精神因子。

什麼是素質教育?

3樓:夏末的晨曦

素質教育

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相對應,但也並非絕對對立的概念,因為兩者在詞義上本來就並非反義詞[1]。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始終把提高全民族的素質作為關係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域性的一項根本任務。

中文名素質教育

外文名quality education

型別教育模式

主題提升全體學生和民族的綜合素質

特點全體性、全面性

4樓:雷神

有一篇**,你可以參看一下

5樓:匿名使用者

這裡有一些對素質教育的系統性的解答,貼過來參考。

什麼是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的意義是什麼

6樓:浮生若夣

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意義:可以培養孩子以下能力

1. 創造效能力的培養:能力的本質是創造性。

創造是社會發展的前提。創造性是生產力發展和社會文明發展的基礎。創造能力培養特別應貫穿於幼兒教育、義務教育始終,從小培養敢於創新的思想和創新思維的能力;中國的「應試教育」已經嚴重束縛了一代人創造能力的培養和發揮,影響了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速度。

2. 自學能力的培養:當今社會,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知識劇增。

而在中學階段,只能選取最基礎、最基本的知識教給學生。自學能力是學生在已有的知識水平和技能的基礎上,不斷獨立獲取新知識並運用這些知識的保障。

3. 社會公德教育:社會公德是人類社會都應該遵循的人與人相處的行為準則和規範。

每一個人在生長髮育的過程中,必須學會遵守社會公德,完成心理和精神上的進化和成熟,從為生存而生存、自私、野蠻的動物本性的禁錮中解放出來。社會公德主要可概括為五個方面:

文明禮貌、敬老愛幼。文明禮貌、敬老愛幼是人的最基本道德。

保護環境、講究衛生。保護環境、講究衛生是為人類當前生存和子孫後代生存的道德。

遵紀守法、勤懇敬業。遵紀守法、勤懇敬業是為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本貢獻。

助人為樂、見義勇為。助人為樂、見義勇為是為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層次的貢獻。

誠實守信、正直向上。誠實守信、正直向上是為社會穩定和持續發展的貢獻。

4. 世界觀教育: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根本看法。科學的世界觀必須在不斷學習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過程中逐步形成。

5. 人生觀教育:人生觀是人們對人生的根本看法。

主要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態度和人生價值。以天下為已任,從全人類的生存和可持續發展出發,不斷發展生產力,為實現全人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為最高目標,是科學的人生觀。

6. 勞動觀念教育:人要不斷髮展社會生產力,提高生存、生活質量,為人類的持續發展而勞動。人必須成為社會生產力、成為勞動力,能創造財富。

7. 終生學習教育:21世紀是科技革命的新世紀,是知識**的時代。

每個人都不可能在學校學好今後走上社會所需的一切知識。隨著社會的發展,每個人都必須在生產實踐中根據需要不斷學習、充實、完善。因此,每個人還必須把培養自己不斷學習、善於學習能力放在重要地位。

現代人必須終生學習。

8. 審美觀念與能力的培養:在中學教學中加強學科審美教育,可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美感,使之形成對各學科的愛好,啟發他們學習的最佳動機,促進創造思維的發展,以此促進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

而審美能力也是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永久性記憶、提高學習效率的基礎。

人文素質教育的現實意義

7樓:等待晴天

人文素質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 ,在新時期 ,時代對人文素質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科技的創新 ,人的創新能力的培養 ,都離不開人文素質教育.

人文素質,從廣義來說指一個人成其為人和發展為人才的內在精神品格。這種精神品格在巨集觀方面匯聚於作為民族精神脊樑的民族精神之中(愛國);體現在人們的氣質和價值取向之中(氣節)。從狹義來說指人文(文史哲藝)知識和技能的內化,它主要是指一個人的文化素質和精神品格。

人文素質是關於「人類認識自己」的學問。「做人的根本在於品質培養」,發展人文素質就是「學會做人」,引導人們思考人生的目的、意義、價值,發展人性、完善人格,啟發人們做一個真正的人,做一個智慧的人,做一個有修養的人。

人文素質的培養起始於人性的自覺,注重人的心靈自悟、靈魂陶冶,著眼於情感的潛移默化。良好的人文素質表現為:追求崇高的理想和優秀道德情操,嚮往和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熱愛和追求真理,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儒雅的風度氣質等。

具體說來,人文素質包括4個方面的內容:(1)具備人文知識。人文知識是人類關於人文領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領域)的基本知識,如歷史知識、文學知識、政治知識、法律知識、藝術知識、哲學知識、宗教知識、道德知識、語言知識等。

(2)理解人文思想。人文思想是支撐人文知識的基本理論及其內在邏輯。同科學思想相比,人文思想是有很強的民族色彩、個性色彩和鮮明的意識形態特徵。

人文思想的核心是基本的文化理念。(3)掌握人文方法。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蘊涵的認識方法和實踐方法。

人文方法表明了人文思想是如何產生和形成的。學會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決問題,是人文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與科學方法強調精確性和普遍適用性不同,人文方法重在定性,強調體驗,且與特定的文化相聯絡。

(4)遵循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產生的世界觀、價值觀基礎,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是人類文化或文明的真諦所在,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從根本上說都是人文精神的具體表現。

人文素質是國民文化素質的集中體現。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素質教育、終身教育、大教育觀念的確立,人們已認識到在專業教學中滲透具有時代特點並符合中國國情的人文教育,必將有助於學生人格的完善,對學生未來的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情感支援,培養出具有較高人文素質和健康高尚人格的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才。

人文素質教育的內涵是什麼?

8樓:毅忍先生

人文素質,從廣義來說指一個人成其為人和發展為人才的內在精神品格。這種精神品格在巨集觀方面匯聚於作為民族精神脊樑的民族精神之中(愛國);體現在人們的氣質和價值取向之中(氣節)。

從狹義來說指人文(文史哲藝)知識和技能的內化,它主要是指一個人的文化素質和精神品格。

人文素質包括4個方面的內容:(1)具備人文知識。(2)理解人文思想。

(3)掌握人文方法。(4)遵循人文精神。

9樓:匿名使用者

素質教育是與「應試教育」相對立的,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學文化和身體、心理、勞動技能素質,培養能力,發展個性為目的的教育。素質教育是充分開發受教育者潛能的教育,是以社會文化塑造社會合格成員的教育,是促進受教育者個性化的教育。

素質教育的特點是:①面向全體學生;②德、智、體諸方面全面發展;③讓學生主動發展。

如何加強人文素質教育

10樓:百度使用者

大學生價值困惑的實質是理想信念的疑惑、道德的迷失與存在的迷失。既表現為學校人文素質教育的薄弱、學生人文素質的缺失,又表現為他們對人文精神的渴求。大學生的價值困惑正是我們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問題意識」。

它呼喚大學精神的提升,要求我們亟待加強人文素質教育。

大學是人文精神的創造源和傳播源。面對大學生價值困惑,大學應通過人文素質教育引導學生科學正確地理解世界、理解動態發展的時代與社會、理解他人與自己的位置,不斷在消除困惑中成長,不斷在超越自我中成熟。加強人文教育,解決大學生的價值困惑,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高校人文教育體系的構建是一個包括教育思想觀念的更新,學科與課程體系的改革,第二課堂、社團建設、校園文化建設、人文講座以及教育教學的方法、手段途徑等一系列問題的系統工程。

瞭解傳統,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優勢。大學教師不瞭解自己的傳統文化可以說是高校人文素質教育最大的絆腳石。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教人堂堂正正做一個人。

大學教師應對自己的民族文化有自知之明,瞭解本民族文化與他國文化的關係,這樣才能使我們的學生懂得成為中國人意味著什麼,中國人在全球化程序中應做出什麼貢獻。如果我們不知道中國文化是怎樣來的,它有什麼優長和缺失及發展趨勢,不知道它在全球文化中的地位,不把中國文化當作世界文化的組成部分,那麼,中國文化就會失去其創造的活力與對話的權利。

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努力促進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類精神中最珍貴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科學精神是徹底的唯物主義精神,其要點是客觀的理性原則、求實精神、不斷求知、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不斷追求真理,不盲從潮流、不迷信權威的懷疑精神。

在求知創新中富有團隊精神,民主作風和主張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也是科學精神的組成部分。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強調人的價值和尊嚴,重視對人類處境的無限關懷。

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並非二者合而為一,更不是用一種精神去消解另一種精神。融合是指人類在認識、協調、變革自然的科學技術活動中,或者是在探索人類世界、處理人文社會活動中,都能夠受到兩種精神指引,使得科學技術同人文社會協調發展。在專業課程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建議,如能在佔據學生60%以上的專業課教學中滲透人文素養,則可在師生共同追求真善美的過程中提升人文精神,而這取決於教師的人品與素養。

確立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培養模式。一個自由而全面發展的人,絕不僅僅只是一個技術精良的專家,而是一個還要在胸襟氣度、價值取向、審美情趣上都有與眾不同表現的人;他不僅有完備的知識、見識和謀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有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遠大的宇宙眼光。這樣的人應該具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根據上述培養目標,高校教育教學應進一步研究學生的認知、抒情、審美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方法,研究通過哪些有效途徑來培養學生感情、意志、智力和能力的發揮,通過什麼手段和形式來培養學生享受生活、發展獨立人格與不斷完善自身的自律能力。對此,一個有效的途徑是要注意培養學生在自己的行為實踐中努力遵循中華民族的「十大傳統美德」:仁愛孝悌,謙和好禮,誠信知報,精忠報國,克己奉公,修己慎獨,見利思義,勤儉廉政,篤實寬厚,勇毅力行。

真正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全面發展的培養模式。上述諸方面稍加細化還包含了以下人文內涵:(1)開發學生追求和諧、公正、博愛、仁愛與自由的傾向;(2)培養學生為人處事的理效能力和善良的心地;(3)培養批判、反思又不失同情心、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的態度;(4)培養學生致力於自我實現與整體和諧共同富裕的價值取向;(5)培養與人相處的善意和諒解能力。

提升理工科大學設定的人文社會科學課程質量。上世紀80年代以來,美、英、法、德等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高教改革,一改60年代提出的「學問中心論」,進一步提出「人的教育」模式,在課程設定上根據學生的心理結構所具有的知、情、意三大維度的特點,在注重知識結構的系統性和綜合化的同時,重視情感教育和個人心理品質教育。

眼下我國理工科院校開設人文社會科學課已經引起普遍的關注,各類課程的門數越來越多。但在開設的人文社會科學課程中涉及中華文明、中國文化、傳統文化、傳統道德類課程仍比較少,特別是能夠深入淺出、比較全面系統、深受大學生歡迎的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人文課程數量更少。這是因為缺乏稱職的師資。

現在高校中能把西方哲學課程講得好的教師比較多,相對而言,能把中國傳統文化的課程講得好的教師不多,應採取措施加以改進。

素質教育是什麼,什麼是素質教育?

做個有用的人!做個文明人!做個好人!什麼是素質教育?青少年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 能力培養 個性發展 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質教育的實質是要擯棄 應試教育 使教育迴歸到提高人素質的正確軌道,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社會新人。素質教育以提高國...

素質教育會取代應試教育麼,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優點和缺點

關鍵是要搞清楚什麼是素質教育。在我看來目前沒有素質教育,也沒有應試教育,有的只有金錢教育。老師為了錢不擇手段,更有老師學生沒送禮,居然多方面打壓學生不說,打 向家長要!更有老師男盜女娼,豈能為人師表? 一素質教育的提出迴應著知識經濟時代的最強音 在跨入新世紀的時候,一種新的知識經濟時代已經到來,知識...

素質教育哪一年提出來的,中國素質教育是什麼時候提出的

97年吧,不過提出來也沒啥改變,不一樣要高考嗎?中國素質教育是什麼時候提出的 最早是在1985年5月。當時 同志在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 我們國家,國力的強弱,經濟發展後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於勞動者的素質,取決於知識分子的數量和質量。同年釋出的 中共 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 中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