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為什麼基本沒有北京

2021-03-04 06:28:44 字數 4133 閱讀 7668

1樓:建寶

北京有自己原生的食物麼?

有,但是都很難被人接受。

北京作為元明清三朝古都外加現在的首都,這種地方向來是外來人口的聚集地,外來人口無時無刻不在對本地生活習慣進行著影響。具體到飲食上,對北京影響比較大的兩撥勢力莫過於山東的魯菜和西北的回民菜。如果平時炒菜的順序是「燒油—熗鍋—下肉—點醬油」的話,大抵是受魯菜影響的。

至於回民菜也很好理解,北京的回民並不算少,而且據說牛街的清真寺在國內的伊斯蘭信徒心中地位還不算低(聽說有小麥加的別稱,真的假的不知道,我也是道聽途說),人多自然要吃飯,於是回民菜在北京也就有了影響。

?而很多人對所謂的北京「宮廷菜」也有很多誤解,以為「宮廷菜」就是北京原生的,這個說法也對也不對。不對是因為宮裡的廚子也是全國各地的都有,食材也是各地進貢的上好之物,什麼山中走獸雲中燕,陸地牛羊海底鮮。

很多東西其實是北京沒有的,那自然是要用外來的手段來調理。而說他對是因為廚子們也要根據宮裡顯貴們的口味去調整自己的手段,用一個現在用的比較多的詞就是本地化,根據本地的特點結合主顧們的口味,對既有的菜譜進行優化調整。菜還是那個菜,但是味道和源生地已經不那麼一樣了。

為什麼《舌尖上的中國》基本沒有北京的美食

2樓:匿名使用者

北京因為沒有啥美食、

3樓:匿名使用者

北京有個啥沒事,北京人吃不到東西。

4樓:伊拉克清關

北京的美食都不是本土美食~~~

5樓:匿名使用者

這部**,實際上是旅遊+飲食文化的高階廣告片,北京還需要做廣告嗎?**介紹了許多並不為外界眾人知道的事物,很容易得到廣告效應。

《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為什麼那麼火

6樓:匿名使用者

1、 視覺享受

2、民以食為天

3、人們不想再吃對地溝油,和皮鞋了!

步驟美食誘人?地域文化更誘人!

科學技術的發達、交通的便利讓現代人可以隨心所欲盡情享受口食的慾望,冬天裡可以吃到夏天裡的西瓜,夏天可以在空調屋裡吃熱氣騰騰的火鍋;食物也不分南北,一座二線城市便可以嚐盡祖國各地的特色美食。

北京王府井、上海城隍廟、南京夫子廟、武漢戶部巷、濟南芙蓉街這些地域城市的美食地標早已赫赫有名,成為城市獨一無二的美食文化的聚集處。自詡為「吃貨」的人越來越多,吃的慾望被人們接受和認同。

《舌尖上的中國》裡那些普通的食材不名貴卻足夠新鮮,需要經過尋覓才能獲得,彌足珍貴,從第一季的松茸、冬筍、酥油茶、太湖蓮藕、上海醉蟹到第二季的酥油蜂蜜、雲南野生木耳、莽山餈粑、台州跳跳魚,這些看似普通的食材之中蘊含著普通人戀家的樸素情懷,讓觀眾隨著片中主人公的尋找中反觀小時候那些嘗過之後再也無法忘記的家鄉的味道。

製片組網羅中國最有代表性的地域美食,從南到北再由北到南,東部沿海、中部平原,東北平原、內蒙古大草原、雲貴高原,美食故事的講述中輾轉祖國東西南北,一部《舌尖上的中國》也是一部「咫尺天涯的壯美民族風情圖」。

動物、植物、佐料這些身邊的美食在油中沸騰,被鏡頭一一放大,它傳遞的是一種吃的理念,對生活認真的態度。

美食故事裡的親情故事

地域的跨越帶來的不僅是視覺上的衝擊和文化上的色彩斑斕,更重要的是以人物命運的起伏為線索,串聯起一個又一個在時代大潮下面臨生存、選擇、傳承的打動人心的故事。

第一季《自然的饋贈》中,小卓瑪天不亮就要和媽媽去原始森林中挖松茸,奔波一天,媽媽差點摔倒,看著別人都挖的比自己多想到媽媽的身體不好卻拼命找松茸,小卓瑪著急又心疼;在《時間的味道》一集中,在北京奮鬥打拼的朝鮮族女孩金順姬回到老家,和母親一同醃漬泡菜,祕製記憶中的味道;第二季《腳步》裡白馬佔堆冒險爬上四十多米的大樹為家人尋找製作酥油蜂蜜的蜂蜜;苗族女孩李建英望著母親脫下家鄉服飾穿上都市流水線上的衣服,為了大山裡的一雙兒女遠離故土、奔走他鄉……

在瑣碎的講述中,把食物與人物命運牢牢地拴在一起,傳遞著一種血濃於水的親情,對自然與父母的感恩滌盪在觀眾心中,那麼熟悉,那麼濃……

精心烹製的「視聽」盛宴

除卻美食的**、親情的感召和家鄉的記憶外,整部紀錄片的包裝也可謂耳目一新。青年**作曲家阿鯤創作的配樂清新秀麗,那是一種能在心澗流淌的音符。《勞作的春夏秋》、《才下舌尖、又上心間》、《冬藏》這些原創**與整部紀錄片嚴絲合縫地「咬合」在一起,頗為動人。

中國傳媒大學影視藝術學院導演表演系副教授李立巨集擔當配音解說人,他的聲線沉穩老練,把普通人的故事經過聲音的置換,講述的蕩氣迴腸,有趙忠祥聲音的味道,卻又比趙忠祥更為理智和生動,為**增色不少。

攝製組主創坦言向bbc經典紀錄片《美麗中國》、《人類星球》取經,在鏡頭上突破傳統,另觀眾印象深刻而又愛的深切的就是美食製作完成後,俯拍一家人舉杯共飲的鏡頭、人們拿著自己用汗水獲得的食材拘謹而又樸實微笑的鏡頭、攝像機跟拍食物上桌的鏡頭,這些畫面自然流露出對勞動者的尊敬、對美食的敬畏,富有視覺衝擊力的同時又飽蘸自然地煙火氣,深入人心。

《舌尖上的中國》不僅僅是中國紀錄片史上的新紀元,更是為中國地域美食開創一個廣為傳播、蓬勃繁榮的一個機會。攝製組笑言「自己是笨拙的匍匐前行。」可是他們對於創作的態度、對紀錄片的誠意使「真正的中國美食文化」迴歸正統,讓中國人在口水過後的淚水中嚐盡那一饗舌尖上的盛筵。

舌尖上的中國有關於北京的嗎?第幾集?

7樓:匿名使用者

有,第一季的第7集」我們的田野「,重點說到北京人的屋頂菜園。

還有第二季的第3集」時節「,北京的香椿芽。

舌尖上的中國裡面第幾期有北京

8樓:宮城楚

第一季的第7集」我們的田野「,重點說到北京人的屋頂菜園。

還有第二季的第3集」時節「,北京的香椿芽。

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有沒有介紹什麼北京的小吃,如果有是第幾集急急急**等

9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季的第7集」我們的田野「,重點說到北京人的屋頂菜園。還有第二季的第3集」時節「,北京的香椿芽。

我想說《舌尖上的中國》是最好的紀錄片,沒

10樓:匿名使用者

《舌尖上的中國》是由陳曉卿執導,中國**電視臺出品的一部美食類紀錄片。

自播出起就得到了很多關注,許多外國**、臺媒等紛紛表示十分羨慕這種型別的紀錄片。

《舌尖上的中國》主題圍繞中國人對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用具體人物故事串聯起講述了中國各地的美食生態。

中國曆來都是「民以食為天」,所以這部紀錄片深受人們喜歡、

同時《舌尖上的中國》也是讓很多地方的美食火遍全國,許多觀眾慕名紛紛前往。

首先給大家介紹幾個在這部紀錄片裡出現過的美食。

羊肉泡饃

簡稱羊肉泡、泡饃,古稱"羊羹"。北宋詩人蘇軾留有"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的詩句。

羊肉泡饃烹製精細,料重味醇,肉爛湯濃,肥而不膩。

現在,牛羊肉泡饃已成為陝西名食的「總代表」。

北京烤鴨

北京烤鴨是具有世界聲譽的北京著名菜式。

用料為優質肉食鴨北京鴨,果木炭火烤制,色澤紅潤,肉質肥而不膩。

煎餅果子

煎餅果子是天津市民小吃,天津人常把其當作早點。

它是由綠豆麵薄餅,雞蛋,還有油條或者薄脆的「餜篦兒」組成。

配以麵醬,蔥末,辣椒醬作為佐料,鮮香撲鼻,一口下去滿滿都是幸福感。

驢肉火燒

俗話說「天上龍肉,地下驢肉」,可見驢肉的江湖地位。

將餅在餅鐺裡烙熟後烘烤,使其外焦裡嫩,別具風味。

趁熱用刀劈開,加入熱騰騰的熟驢肉,是最正宗的吃法。

這個紀錄片中出現的美食數不勝數,但這不是它口碑爆棚的唯一原因。

如何評價舌尖上的中國?

11樓:琥珀小風

舌災下的中國!再吃動物都快滅絕了

12樓:匿名使用者

編導演的一部好作.但第二部不如第一部.加強了太多人情味等不相干的內容.

飲食專業性偏向了民俗化.吃貨們的最愛看.

作為記錄片

這種好的作品怎麼不出一些科普類教育類的呢.是不是也商業化了.

13樓:鬆藹鈄磊

只看了第一集,感覺這一季的「人情味兒」比起上一季重了許多,不僅僅是給我們介紹了滿足我們味蕾的美食,更向我們呈現了人與人之間濃重的愛。

想起了太多小時候在鄉下的點點滴滴,再好的山珍海味也比不上一頓能讓家人圍坐一起的家常便飯。

舌尖上的中國怎麼沒有河南信陽,《舌尖上的中國》裡為什麼沒有河南的美食

舌尖上的中國最主要介紹的是中國飲食的特色,你都說信陽的休閒飲食文化跟四川很像,很像那就是沒有明顯的特色了,所以對舌尖上的中國的劇組來說,在該地拍攝是沒有實際意義的。因此,本片中沒有河南信陽。舌尖上的中國 裡為什麼沒有河南的美食 舌尖 總導演陳曉卿先生做客鄭州回答了河南人這個疑問陳曉卿沒有拍河南美食,...

舌尖上的中國是什麼意思,舌尖上的中國什麼意思

舌尖上的中國 通過中華美食的多個側面,來展現食物給中國人生活帶來的儀式 倫理等方面的文化 見識中國特色食材以及與食物相關 構成中國美食特有氣質的一系列元素 瞭解中華飲食文化的精緻和源遠流長。舌尖上的中國 什麼意思 舌尖可以理解為吃的,引申為美食,舌尖上的中國只中國的美食。但是節目中,是借美食來介紹中...

舌尖上的中國的配音是誰,舌尖上的中國配音解說人是誰

李立巨集,現在是中國傳媒大學影視藝術學院導演表演系副教授兼表演教研室主任 劉金山,飾演過小兵張嘎中的胖翻譯 舌尖上的中國配音解說人是誰 是李立巨集。李立巨集,北京人,著名配音表演藝術家,年度最火紀錄片 舌尖上的中國 解說,1986年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播音系。現任中國傳媒大學影視藝術學院導演表演系副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