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與遼西夏的關係,北宋與遼,西夏的關係是?

2021-03-03 20:57:17 字數 5140 閱讀 4041

1樓:匿名使用者

時戰時和,矛盾不斷,後來遼夏面臨衰亡,北宋也走向了末路。他們都面臨了一個新的對手,也就是金 。

2樓:匿名使用者

北宋和遼是大國,西夏是小國。遼國由於缺少糧食,所以常與北宋開戰。但是遼國多騎兵,宋國由於沒有馬場,多步兵。

所以戰爭主動權在遼國手中。西夏是個天然馬場。北宋由於開國初期就沒有實際上取得對西夏的控制(名義上西夏地區是臣服與北宋的,但是充當一方藩王的角色,**對它的控制很弱)。

後來中原一統後,北宋雖然想收回西夏,但是由於遼國畏懼北宋有騎兵後太強大二進行干涉,所以一直沒能成功(包括一次御駕親征)。而西夏對遼國的戰略意義並不大。所以西夏能夠在兩個大國之間生存將近百年。

直到金的介入,打破這種平衡。

3樓:匿名使用者

南宋,北宋,西夏,遼,金,西夏是兩宋都存在的,因為地勢原因為他們的子民帶來了短暫而長久的安寧。

4樓:李寧閆榮

北宋與遼是兄弟之邦的關係,宋每年向遼進歲幣。西夏向北宋稱臣,但北宋須每年向西夏進歲幣。

5樓:匿名使用者

都是顛峰對決的關係,

北宋與遼,西夏的關係是?

6樓:鎏弘

與遼國兄弟相稱!事遼國為兄,宋為弟!

西夏對宋稱臣, 但實際上就是宋每年送兩國金銀若干!名為 賜予實為乞和!

遼在宋之前建立,宋初想通過戰爭手段奪回被遼控制的幽雲十六州以加強邊防實現攘北戎以塞外久坐江山並無征服遼的意圖.太宗時兩次傾國之力御駕親征均大敗,由此攻勢轉為守勢.真宗年間,遼大舉進攻,在寇準的擔保努力下,真宗被迫親征,雙方基本打了個平手.

訂立澶淵之盟,約為兄弟之國(及今天的平等外交),遼為兄宋為弟,宋每年向遼交歲幣,宋承認幽雲十六州為遼領土,進行互市.再無收復幽雲十六州之心.此後維持了近百年的和平.

西夏是由西北少數民族羌族首領李繼遷因太宗安撫政策不妥背叛而逐漸發展起來的國家.到李元昊之時,西夏國力正強咄咄逼人向宋多次大戰均大勝,因夏是小國雖多次大勝卻無力讓宋臣服反倒因此而元氣大傷,宋也不能消滅西夏.最終雙方訂立盟約,西夏名義上向宋稱臣其實是個獨立王國,卻可以得到宋每年大筆的歲幣.

此後矛盾摩擦依舊不斷.

北宋與遼、西夏和金的關係

7樓:南瓜蘋果

遼與北宋是兄弟關係,北宋與西夏、金是君臣關係。

遼是中原宋朝時期的東北一個少數民族政權,西夏是西北的一個政權!

澶淵之盟後,宋遼達成和議,宋每年給遼歲幣,約為兄弟之國,誰的國君年齡大,誰就為兄;在官方來往的國書中這樣稱呼;宋與西夏達成和議後,宋給西夏歲幣,西夏向宋稱臣;

在遼末年,金崛起,與宋結盟相約攻遼,在雙方完成滅遼後,金毀約揮軍南下攻宋,雙方聯盟破裂,宋金即轉為對抗。

遼人強盛的時期征服了女真,但是沒落的時候卻反而被女真給滅亡了,女真建立了金,金朝追趕遼人的時候順便征服了北方的遊牧民族,北方遊牧裡出了一個鐵木真,整合了遊牧民之後聯合南宋把金朝給滅了。

擴充套件資料

宋朝的政治體制大體沿襲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長官擔任,而是另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又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通稱執政,與宰相合稱「宰執」。宋朝的相權大幅萎縮,僅負責行政職能。

中書門下與樞密院合稱二府,掌文武大權。

又設鹽鐵、戶部、度支三司,主管財政大權,號稱計省。這樣三司、宰執、樞密使三權互相制衡,因此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宋朝還在御史臺之外增設諫院和置諫官,這些都是監察機構,負責**等事宜。

經過這番改革,而皇帝便可以總攬大權。

北宋**採用分化事權的方式,將宰相職位由多人擔任,同時還設定了樞密使、參知政事、三司使,來分割宰相的軍、政、財權,使皇帝掌握的權力超過了歷朝歷代。

宋朝還實行官銜與實際職務分離的官吏任用制度,即「官、職、差遣」制度。官即官名,如尚書,侍郎之類,只是一種虛銜,作為敘級、定薪俸之用;職亦稱貼職,是授予一部分文官的榮譽銜,並無實際職掌,如學士、直閣之類;

差遣才是**所擔任的實際職務,故亦稱職事官,樞密使、三司使等,屬於此類。一般**則在所擔任的職務之前,冠以「判、知、權、管勾、提舉」等字眼,如判寺事、知州、提舉常平等,以示差遣。這樣做的目的也是為了**集權。

8樓:牙牙的弟弟

北宋、遼、西夏、金都是同一時期存在的政權,這四個政權都在混戰,北宋和遼最後都被金所滅,北宋滅亡之後又成了南宋、金、遼、西夏混戰。

1、北宋

北宋(960—2023年)是中國歷史上繼五代十國之後的朝代,傳九位皇帝,享國167年。與南宋合稱宋朝,又稱兩宋,因皇室姓趙,也稱趙宋。

顯德七年(960年),後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趙匡胤為帝,建立宋朝,定都東京開封府(河南開封) ,改元建隆。後通過杯酒釋兵權,將兵權與財政權集中於**,避免了中晚唐藩鎮割據的亂象。

但也導致宋朝與遼國、西夏、金國的戰爭中失利。靖康元年(2023年)發生靖康之難,次年被金國滅亡。

2、遼遼朝(公元907年—公元2023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共傳九帝,享國二百一十九年。

公元907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成為契丹部落聯盟首領,公元916年始建年號,國號「契丹」,定都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 。

947年,遼太宗率軍南下中原,攻佔汴京(今河南開封),耶律德光於汴京登基稱帝,改國號為遼,改年號為「大同」。

983年復更名「大契丹」。2023年遼聖宗遷都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2023年遼道宗耶律洪基復國號「遼」。公元2023年被金國所滅 。

3、西夏

西夏(2023年—2023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党項人在中國西北部建立的一個政權,歷經十帝,享國一百八十九年。

西夏的祖先党項族原居四川松潘高原,唐朝時遷居陝北。因平亂有功被唐帝封為夏州節度使,先後臣服於唐朝、五代諸朝與宋朝。

夏州政權被北宋併吞後,由於李繼遷不願投降而再次立國,並且取得遼帝的冊封。李繼遷採取連遼抵宋的方式,陸續佔領蘭州與河西走廊地區。

宋寶元元年(1038)李元昊稱帝建國,即夏景宗,西夏正式建國。西夏,本名是大夏,簡稱夏,又自稱邦泥定國或白高大夏國、西朝。因其在西方,宋人稱之為西夏。

西夏在宋夏戰爭與遼夏戰爭中大致獲勝,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夏景宗去世後,大權掌握在皇帝的太后與母黨手中,史稱母黨**時期。

西夏因為皇黨與母黨的對峙而內亂,北宋趁機多次伐夏。西夏抵禦成功並擊潰宋軍,但是橫山的喪失讓防線出現破洞。

金朝崛起並滅遼、北宋後,西夏改臣服金朝,獲得不少土地。兩國建立金夏同盟而大致和平。夏仁宗期間發生天災與任得敬分國事件,但經過改革後,到天盛年間出現盛世。

然而漠北的大蒙古國崛起,六次入侵西夏後拆散金夏同盟,讓西夏與金朝自相殘殺。西夏內部也多次發生弒君、內亂之事,經濟也因戰爭而趨於崩潰。最後於西夏保義二年(1227)亡於蒙古。

4、金王朝,共傳十帝,享國一百二十年。

女真原為遼朝臣屬,天慶四年(2023年),金太祖完顏旻統一女真諸部後起兵反遼。於翌年在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建都立國,國號大金,建元「收國」。

並於2023年滅遼朝,兩年後再滅北宋。貞元元年(2023年),海陵王完顏亮遷都中都大興府(今北京)。金世宗、金章宗統治時期,金朝政治文化達到巔峰,金章宗在位後期由盛轉衰。

金宣宗繼位後,內部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外受大蒙古國南侵,被迫遷都汴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女真貴族大肆佔領華北田地,使得雙方的衝突加劇,漢族紛紛揭竿而起。2023年,金朝在南宋和蒙古南北夾擊下覆亡。

擴充套件資料:

自唐朝滅亡開始,直到元朝建立,中國本土(包括華北和華南)從未被一個統一政權所控制。當時除宋、遼、金的對峙外,中國本土還存在著西夏與大理等國。

與「宋遼金元」相關的朝代並稱還有宋遼金夏(即元朝建立前宋朝和與它對峙的主要少數民族政權)、宋元(中國歷史上商業、文化發達的兩個時期)等。

首先是宋,遼並立。宋在南,遼在北,形成對峙。後來金崛起,以極快的速度滅掉遼(2023年),後又南下,靖康二年(1126)佔領宋朝都城汴梁,俘虜宋徽宗和欽宗。

北宋滅亡。趙構在南方的臨安(今杭州)建立南宋,金宋在淮河一線又形成對峙態勢。蒙古和宋於2023年聯合滅掉金,然後2023年忽必烈建立元朝,並於2023年滅南宋,統一全國。

9樓:匿名使用者

澶淵之盟後,宋遼達成和議,宋每年給遼歲幣,約為兄弟之國,誰的國君年齡大,誰就為兄;在官方來往的國書中這樣稱呼;

宋與西夏達成和議後,宋給西夏歲幣,西夏向宋稱臣;

在遼末年,金崛起,與宋結盟相約攻遼,在雙方完成滅遼後,金毀約揮軍南下攻宋,雙方聯盟破裂,宋金即轉為對抗

遼、金、西夏、北宋、南宋之間的關係

10樓:南瓜蘋果

遼與北宋是兄弟關係,北宋與西夏、金是君臣關係。

遼是中原宋朝時期的東北一個少數民族政權,西夏是西北的一個政權!

澶淵之盟後,宋遼達成和議,宋每年給遼歲幣,約為兄弟之國,誰的國君年齡大,誰就為兄;在官方來往的國書中這樣稱呼;宋與西夏達成和議後,宋給西夏歲幣,西夏向宋稱臣;

在遼末年,金崛起,與宋結盟相約攻遼,在雙方完成滅遼後,金毀約揮軍南下攻宋,雙方聯盟破裂,宋金即轉為對抗。

遼人強盛的時期征服了女真,但是沒落的時候卻反而被女真給滅亡了,女真建立了金,金朝追趕遼人的時候順便征服了北方的遊牧民族,北方遊牧裡出了一個鐵木真,整合了遊牧民之後聯合南宋把金朝給滅了。

擴充套件資料

宋朝的政治體制大體沿襲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長官擔任,而是另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又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通稱執政,與宰相合稱「宰執」。宋朝的相權大幅萎縮,僅負責行政職能。

中書門下與樞密院合稱二府,掌文武大權。

又設鹽鐵、戶部、度支三司,主管財政大權,號稱計省。這樣三司、宰執、樞密使三權互相制衡,因此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宋朝還在御史臺之外增設諫院和置諫官,這些都是監察機構,負責**等事宜。

經過這番改革,而皇帝便可以總攬大權。

北宋**採用分化事權的方式,將宰相職位由多人擔任,同時還設定了樞密使、參知政事、三司使,來分割宰相的軍、政、財權,使皇帝掌握的權力超過了歷朝歷代。

宋朝還實行官銜與實際職務分離的官吏任用制度,即「官、職、差遣」制度。官即官名,如尚書,侍郎之類,只是一種虛銜,作為敘級、定薪俸之用;職亦稱貼職,是授予一部分文官的榮譽銜,並無實際職掌,如學士、直閣之類;

差遣才是**所擔任的實際職務,故亦稱職事官,樞密使、三司使等,屬於此類。一般**則在所擔任的職務之前,冠以「判、知、權、管勾、提舉」等字眼,如判寺事、知州、提舉常平等,以示差遣。這樣做的目的也是為了**集權。

西夏和契丹之間的關係,北宋與遼 西夏和金的關係

遼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權 契丹在亡國後與漢族 女真族和蒙古族等族逐漸融合。至於現今契丹族分佈是個謎,大多數學者認同今56個民族中東北的達翰爾族是契丹的後裔。契丹人源於東胡後裔鮮卑柔然,被北魏擊敗後,一部東遷至今遼寧遼河流域,在宋朝時被稱為契丹,後建立遼朝,遼朝滅亡後其貴族耶律大石率一部西遷,在中亞建立西...

北宋與遼,西夏訂閱和約,南宋與金 紹興和議 對於中華民族的發

最主要的作用就是避免戰爭,能夠一心一意專注於經濟發展。而一旦開戰,糧草 兵源 土地 等等這些都要受到極為嚴重的影響,而且國內的政治安定 人民日常生活也要受到戰爭的左右。以漢武帝的雄才大略,文景之治積累下的財富,專門對付匈奴這一個人口不過漢朝一個郡的敵人,最終的結果卻是民眾死傷過半,國內空,最後自己還...

北宋與遼西夏由戰爭走向的原因是什麼?還有檀淵之盟與

和平是人民永恆的主題。宋夏交兵,宋敗於三川口 好水川 定川砦三役,希望與夏議和。西夏雖獲勝,但戰爭損耗及宋夏間榷場 停止,經濟受損,民怨四起。夏景宗遂尋求與宋議和。北宋仁宗慶曆四年年 1044年 宋夏雙方達成和議。西夏向宋稱臣,宋冊封李元昊為夏國主,宋歲賜絹十三萬疋 銀五萬兩 茶二萬斤。1004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