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網友
1.開篇明義,點出人性本惡的主題。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2.人之本性與禮義要求的區別。
人之本性:飢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
禮義要求:夫子之讓乎父,弟之讓乎 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於性而悖於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禮義之文理也。
3.若放縱人惡的本性,就會面臨強害弱,眾暴寡的悖亂局面。
去君上之勢,無禮義之化,去法 正之治,無刑罰之禁,倚而觀天下民人之相與也②。若是,則 夫強者害弱而奪之,眾者暴寡而譁之,天下之悖亂而相亡不 待頃矣。
4.所以聖人起禮義、製法度都是為了在人性惡的基礎上達到天下大治。
故古者聖人以人之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 不治,故為之立君上之勢以臨之,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 之,重刑罰以禁之,使天下皆出於治,合於善也。
5.禮義的作用。
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 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
首先,禮義法度出於聖人,同時聖人也是性惡的,那麼誰能保證聖人不會有貪利、爭奪之心呢?聖人有了貪利爭奪之心,那麼誰來制止聖人對他人的傲慢和欺凌呢?
其次,聖人和眾人不同,何以聖人有能察毀力瞭解眾人的需要,洞心燭照制定出天下大治的禮義法度呢?
所以,這是乙個迴圈命題。沒有貪利爭奪之心,能夠制定出天下大治的禮義法度的才是聖人,至於現在制定禮義法度的人能不能達到聖人的要求,事先根本沒法證明。
2.關於天下大治的目的的問題:
天下大治為的是什麼?為的是保障眾人的生存,尋求更好的生活。所以無論天下大治也罷,禮義也罷,都不是最終的目的,它們都是人們尋求更好生活的手段。人才是目的。
所以,用不變的禮義和法度來統治人性是錯的,應該隨著世態的變遷來優化禮義和法度,使它們更加符合人們尋求美好生活的需要。
外篇:原蘆唯文:孟子曰「人之性善」,無辨合符驗,坐而言之,起而不可設,張而不 可施行,豈不過甚矣哉!
評論:這是乙個意外的發現,荀子在批評孟子人性善的觀點時,認為乙個觀點的有效性,在於它能夠驗證。孟子人性善的觀點沒辦法得到事實的驗證,因此不能作數。
荀子的觀點,和敗譁備卡爾波普爾證偽理論有相似之處,證偽理論主張,理論必須能夠有被驗證錯誤的可能(可證偽性)才能稱為有效的科學理論。如果荀子的觀點能夠成為儒家主流的話,通過事實檢驗對於我們可能就比今天更加重要了。
2樓:情未了
性惡。這個是荀子的觀點,他認為人都是性惡的。
范仲淹哪一年寫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
范仲淹 於 1046年 寫下了 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 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 出自北宋文學家范仲淹所寫的 岳陽樓記 北宋慶曆六年 1046年 范仲淹應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請,於9月15日為重修岳陽樓而撰寫 岳陽樓記 作者試圖以自己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的濟...
關於家天下,公天下理解,公天下之涵義
公天下 是依據才幹政績任免官吏,最高權力仍由皇帝掌控,相對應的 家天下 主要體現在天子任命同姓宗族為下屬官吏以便加強 集權。公天下 比 家天下 更進步家天下 是區別於 公天下 而言的,禹的兒子啟繼承王位之後,改變原來的王位禪讓製為王位世襲制,即從原來的王位由賢者擔任變成老子死了之後由長子繼承王位.從...
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 你是怎麼理解
竊書新文中用典曰 天下者,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私有也。我露了怯,說是不是應該是 天下人之天下 竊書說,這是朱熹在 四書集註 裡所說的。於是我便去查,果然是他在 孟子 萬章章句上 裡所注的,原文是講關於堯禪位於舜的故事,萬章問,是不是堯 與天下 於舜,孟子說不是的,是天與之於舜,朱熹注說 天下者,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