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從小我就愛讀歷史
唐朝時期朝廷為了減少軍費開支,提高軍隊戰鬥力。因此在各地設立節度使,令其在各地自行建立軍隊。這樣一來節度使手中權力可謂是大到無邊,首先只要他們手中有錢就可以隨意招兵買馬。
以至於很多時候節度使軍隊實力要超過朝廷方面,皇帝號令下達到了節度使那裡都不在起作用。其次節度使在自己所管理區域內擁有財權,糧食管理權,更有人事任免權,簡直就是乙個獨立王國。另外節度使可以統領兵馬數量,雖然名義上是有限制,但其實當節度使有了財權與其它權力後,兵馬數量也就沒有了限制,只要他有足夠軍費,那麼軍隊就可以進行無限擴充。
因此唐王朝幾百年間,一直深受節度使之害。
1、可以自行招兵買馬
節度使這一職位,出現於唐朝中期。當時唐王朝統治者認為讓軍事長官去組建軍隊,可以有鍵培效減少朝廷軍費開支,但到了戰時又可以為國家出力。因此節度使在自己所管轄地區可以自行稿渣唯招兵買馬,時間久了以後這些兵馬幾乎成為節度使個人私產。
2、在相應區域內管理錢,糧並且有人事任免權
節度使要想招兵買馬,就要有大量軍費,並梁弊且要有糧食以解決軍隊吃飯問題。因此唐王朝給其放權,管轄地區內財權,糧食徵收都由節度使自行管理。到了後期連各級地方官人事任免權都被節度使接過去,直接就成為了乙個國中之國,皇帝命令在他們那裡不好使。
3、兵馬數量並沒有絕對限制
節度使為了保證自己實力強大,都會大量招兵買馬,而且一時之間兵馬數量沒有了限制。雖然唐王朝反覆要求各地必須按朝廷規定數量徵兵,但往往節度使都不予理睬。以至於很多時候節度使手中兵馬數量遠遠超過**,對唐王朝形成了威脅。
2樓:侃侃談事
唐朝的節度使的檔譁團權利非常大,管理幾個地方集軍、民、財三政於一行橘身,而且很多事不用上報朝廷。根據地方不蘆備一樣,能統領3-9萬的兵馬。
3樓:你好甜甜圈呀呀
就是跟我們現在的縣長差不多。能夠統領100萬的兵馬。還是非常厲害的,而且皇帝也非常的注重他們。
4樓:小長學姐
權力大到可以直接去威脅朝廷。他們統領的兵力至少已經超過了10萬人。
唐朝的節度使權力有多大?
5樓:人間漢子
唐朝由於國力強盛,人口眾搜前多,官吏制度十分複雜,節度使便是其中之一,因為在受職的時候朝廷會賜以旌節,因此而得名。塌漏滑要了解節度使的官職有多大需要先了解它形成的原因,這決定了節度使權力的大小。
唐朝的節度使的出現主要基於兩點原因:一是唐太宗時期,唐邊境的軍事形勢發生了戰略性的轉變。因為疆域遼闊,後來在對外作戰中接連失利,唐朝從戰略進攻變成了戰略防禦,而地方的事務繁雜,需要節度使去禦敵,又要防止地方**影響到節度使用兵,所以當時節度使實際掌控地方的軍、政、財、人等各方面,我們可以看出節度使的官位有多高。
第二個原因是因為唐高宗期間唐朝的均田制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社會的矛盾不斷加劇,因為很多百姓失去了土地,流民數量急劇增加,逃護也持續增加,社會處於十分不穩定的階段,如果不加以控制後果會非常嚴重,因此朝廷下令招募士兵,但這些士兵並不是由帝王直接管轄,而是由地方的節度使招募併成為私家兵,只聽命於節度使,從這團臘裡可以看出節度使就是軍區司令兼書記。
節度使同時享有行政財政和軍事多方面的權利,如果我們和現在的官位對比,其實並沒有合適的職位,如果非要對比的話就是幾個職位的綜合體,地方軍區司令兼書記兼相關省長等職位於一身,所以節度使的權力是非常的大。
唐代節度使的職權大不大?
6樓:瓜妹聊娛文
唐代的節度使是乙個地方的行政長官加上乙個軍事長官。這個權力是不是很大呢?就是乙個封疆大吏加上乙個地區的軍事最高領導,相當於蘭州軍區司令員加上甘肅省省長,這個是不是就太牛氣了呢?
安祿山當時敢於造反,就是因為他是三個地方的節度使,擁有的兵力達到了20萬,而當時**的軍隊只有不到十萬,只有的雄厚兵力是不是可以想反抗一下呢?結果就起兵了。**軍暫時幹不過,就請各地的節度使紛紛來勤王,但是,沒有注意的是吐蕃趁機撈了一把,最終在各個節度使的幫助下,經過了八年抗戰,勝利了。
之後的節度使就更加厲害了,跟**的關係就是相互支撐的了。**需要地方上的支援,沒有了他們就沒有了**,在河朔三鎮能力下降了以後,大唐王朝就滅亡了。而**給予地方名義上的支援,因為地方節度使的更迭需要到**報備一下,地方上需要**的名義來維繫對軍隊的控制,這樣相輔相成,就可以安穩度日。
節度使在五代十國的時候就是乙個個獨立的國家了,直到大宋建立了以後,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將節度使的權力逐漸收歸到**,節度使才慢舉褲凱慢成為乙個虛銜,之後就不復存純蘆在了。節度使正喚退出歷史舞臺也是乙個進步,你認為呢?
唐朝的節度使官職有多大?
7樓:網友
封建王朝****控制地方的方式就是分權,地方上有三大主要管理層面,軍,政,財;軍隊由皇帝總覽最高權,以兵部節制;行政權是由**指派各部**下至地方,各自完成直屬工作,相互無直接統屬關係;財權則由**統籌管理,由戶部劃撥,收支兩條線;這樣以來,地方各部**,駐軍相互制約,則能由**有效管理;可是唐朝中期開始出現節度使一職,集軍、民、財三政於一身,到唐朝後期勢力大大加強,已經到獨攬大權的地步,舉例唐公升睜腔玄宗時期邊鎮十節擁兵四十九萬,早此而**禁軍不過十二萬人,典型的外重內輕。節度使是不該出現的**,它獨攬地方大全,成為土皇帝,使得軍鎮就相當於現在的俄羅斯里的加盟共和國,歲絕對宣誓效忠**皇帝,可一旦**和軍鎮有了摩擦,舉兵反叛就是一剎那的事,節度使安祿吵衫山不就反了;出現三權於一身的節度使也就證明了中晚唐其實**以無法有效管理地方,無奈才讓節度使各自彈壓地面,便宜行事罷了,唐亡後,五代十國,這十五個王朝的開國之君裡都曾任職節度使,可見節度使就是反叛稱帝的預科班;
唐朝的節度使究竟有多大的權力?相當於如今的什麼官職?
8樓:子子cong愛花草
唐朝的節度使集地方行政與軍權於一身,後來逐漸囊括民生、財政等權力。相當於如今的廈門軍區司令員兼福建省省長。節度使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官名,最早出現於東漢,不過剛出現時並不是很興盛,到了唐代則迎來了節度使發展的最高峰。
天寶。年後,節度使又多了一項權力,兼任所在道監督州縣的採訪使,攬軍事、民生、財政於一身,權力滔天。<>
一、唐朝設定節度使制度的緣由自唐高宗。
以後,唐朝的均田制。
逐漸遭到破壞,流民、逃戶問題日益嚴重。唐玄宗。
想了好幾個辦法,都沒效果,直到他想到了招募流民逃戶充軍,流民逃戶的社會問題才暫時解決,然而治標不治本。唐朝的大肆對外擴張使唐朝的疆域擴大,但鎮守也成為一大問題,需要大量的士兵鎮守邊疆,節度使由此而生。<>
二、唐朝節度使的權力唐朝節度使設立的最初目的是鎮守邊疆,守護邊疆,所以唐朝節度使最初的權力只有軍事權,有招募士兵、組建自己的軍隊的權力,這樣更有利於應對邊境突發事故。由於均田制遭破壞,節度使除了守護邊境、地方安全,還兼任管理屯田的任務,這樣節度使就擁有了掌管農田的權力,可以向農民收取收成利益,掌握了自己轄區的財權。天寶年後,帝王為保證節度使順利進行軍事行動。
賦予了節度使自己轄區的行政權。<>
唐朝節度使的權力非一朝一夕形成,是由最初的軍事權擴大為軍事權加財政權,後增加了管理民政、轄區政治的權力,再後來他們的轄區由乙個擴充為兩三個,多的甚至四個,所有轄區的軍隊加起來甚至超過**掌控的軍隊數量,有與**抗衡的能力,他們就是自己轄區的君王,對比現在他們就相當於乙個省或數個省的省長和大軍區。
司令,權力滔天。
請問唐朝的節度使與都護有什麼不同
每一個藩鎮都可以設定節度使,節度使可以管轄藩鎮軍政大權。並且節度使的出現預示著唐朝走下坡路。都護府在唐朝強盛時期設定的,是專門負責對外擴張領土的。代表了盛唐時期,全國設定都護府也就五六個。節度使相當於土皇帝,軍政,財政,民政他全管了 唐朝節度使和都護府有什麼區別 唐朝節度使和都護誰大?在一些時期內,...
唐朝為什麼設立節度使,這一作死的措施
唐代軍事制度經歷了一個從 行軍 到 鎮軍 的變化過程,這與唐代邊防政策變化有很大關係。最開始邊疆是沒有常駐大型軍隊的,一旦發生邊防戰事,會組織 行軍 也就是臨時派遣軍,然後委任一個 某某道 出兵目的地 行軍大總管 作為司令。隨著邊防壓力的增大,尤其是西域經常受到吐蕃和突厥的侵擾,組織行軍缺乏機動性和...
丞相權利到底有多大,丞相在古代有多大的權力?
開始還比較大,後來在皇權和相權的鬥爭中相權被逐步削弱,到了清朝的軍機處就只剩下筆錄聖旨的職能了。至於你說的那些問題各個朝代各個皇帝都不一樣,比如明朝很多皇帝不務正業,內閣在下面報上來的奏章上註上處理意見,皇帝基本上就蓋章照準了,或者皇帝年紀比較小那也是言聽計從,要是比較勤政或比較強勢的皇帝,那丞相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