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統帥做戰前動員沒喇叭,面對幾十萬大軍難道全靠吼嗎

2023-01-30 04:50:12 字數 5563 閱讀 6363

1樓:看球大叔

當然不是啦,要是光靠吼的話,這歷朝歷代的統帥,怕不都是一個接一個的大嗓門。古代統帥戰前動員要不是靠擴聲筒,要不就是有專門傳聲的士兵,甚至還有製造回聲的道具。

古代戰事頻發,將領們也都知道,將為兵之膽,兵為將之威。所以戰前動員,也就成為了鼓動將士士氣最簡便的方法。充分調動士兵的積極性,才能打贏戰爭,所謂不打無準備的仗就是這個意思。

要說統帥戰前動員,一般都是搭個木製高臺,統帥面對上萬士兵大吼,肯定會出現有人聽不到的現象。而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古代統帥們也是想了好幾個辦法。

一種解決辦法是招聘嗓門特大的人員,在統帥動員之時,就在高臺下站成一排。統帥說一句,他們跟著大喊一句。這幾十號人的聲音,終歸是比一個人要大得多。

或者士兵列為一小塊一小塊的方陣,統帥喊一句,他們來個聲音接力,一塊一塊的傳接下去,整個軍隊就都知曉了。

古代沒有揚聲器,但是古代人也不是不知變通。他們早就發現喇叭樣式的東西,利於聲音傳播。找個物件,或者乾脆就是拿皮革或者木頭製作而成喇叭狀的器具。

這個東西拿在統帥手裡,就相當於現在的揚聲器了。但相對的,對統帥的嗓門有所要求。還有就是在古代,軍營校場四面都立了許多大鼓。

這大鼓不僅是戰時預警提氣的工具,還能作為回聲壁來使用。統帥在高臺上喊話,聲音在四周鼓面上來回反射,導致聲音覆蓋面積極廣。這樣底下的士兵,也能清楚地聽到統帥的戰前動員。

由此可見,古人的智慧展現在方方面面,不可小覷。

2樓:娛樂百事曉

並不是,他們會有傳令兵以及專門的通訊方式。

3樓:職場摸魚的貓

將領們都會對只的手下訓話的,而且在古代也有和喇叭差不多的東西。

4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在古代軍隊裡有那種傳聲工具,可以聽到很遠。

古代將軍戰前喊話動員,沒有擴音器,幾十萬大軍聽不見怎麼辦?

沒有揚聲器的古代,將軍們是怎樣給數十萬大軍講話的??

5樓:天天打遊戲開心

古代雖熱沒有大喇叭之類的擴音裝置,但是古人也是非常聰明的,為了讓數十萬大軍都聽到統帥的講話,一般都會設定傳令兵和傳令官,由他們負責將統帥的意思傳達給每一個士兵,並且事後還會張貼告示,確保人人都知道統帥說了什麼。

古代將軍帶兵出征,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在給士兵講演,一般都是一些鼓舞人心、激勵士氣的大白話,並且時間也不會太長,臺上的將軍往往說幾句話意思一下就行了。說的內容也都大同小異,無非是一些保家衛國,升官發財的話,對當兵的來說也只有這些話才最實際。

古代一般很少有統帥直接對著十萬大軍演講,畢竟人太多不好安排,古代也沒有能一次性容得下十幾萬人的大校場,統帥一般只對親兵或者軍官演講,很少直接對著普通士兵講話。有的普通士兵甚至連統帥的面都沒見過,更不可能有機會聽統帥講話。

此外,不管哪個朝代,軍部都會從士兵中挑選一些嗓門大、聲音洪亮的人組成專門傳遞命令的部隊,這些人就負責在統帥演講的時候講大帥的話記錄下來,之後一級一級地將統帥的意思傳到每一個士兵的耳朵裡。

統帥演講過後,還會有文官秀才將統帥的話整理成告示,刊印之後張貼到軍隊之中。有這麼多手段不怕士兵沒有機會了解統帥講話的內容。

除了傳令官外,古代傳遞命令大都使用鼓聲和軍旗,這些手段簡單易學,士兵們很容就明白其中的意思。

6樓:沐心和風

在古代軍隊要開始戰鬥之前,將軍都會在前方為戰士們鼓舞士氣。在古代的時候是沒有揚聲器的,因此講話的時候需要通過人力來進行傳播。

在最開始將軍準備講話的時候,會在隊伍裡面挑選一些聲音比較洪亮的士兵,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傳遞講話的內容。比如說讓這些士兵站成一排,然後傳達將軍的話,充當一個揚聲器的作用。

另外還有一點是因為,沒有能夠容納幾十萬人的校場,也沒有這麼大的戰場。幾十萬大軍是分開的,主將帶一點,其餘的副將再分著帶,一支軍隊也就幾萬人,數十萬大軍必定是從各地抽調敢來的。

當然士兵往往都是聽從直接上司的話語,在戰場上前進和後退是依靠鼓聲和軍旗(旗語)來指揮戰爭。

若當需要統帥講話時 有跑馬之說,一邊跑馬一遍好話,士兵迴應,這個聲音是比較大的,但是很多人也是不知道說的什麼 ,被動者就跟著喊話了。

7樓:

話是不可能在嘈雜的戰場上傳達的,一般都是軍旗指揮還有就是鳴金和擂鼓。

8樓:明月明三潭

腹式發音,三腔共鳴。一般戰前動員,將軍不會說太多的話,只需要喊幾句口號就行了。喊完口號後,在將軍下方就會有一個傳令兵,傳令兵下面還有一個傳令兵,這樣一級一級傳下去,即使後面的將士聽不到前方講話,但能知道講啥就行了。

9樓:珠竹

指揮大軍主要是靠軍旗的指揮,如果沒有軍旗的話,那主要就是靠專門的傳話員。

10樓:pisces喵

他們喊話大多簡潔明瞭,講話內容濃縮起來可以成一句簡短有號召力的口號,另外還有傳令官和傳令兵的存在,他們會把將軍說的話傳下去,有時候也會貼一些輔助性的告示。

11樓:頑童吉安娜

將軍是沒有辦法讓自己的話被所有人聽到,指揮的方式主要是靠軍旗。

12樓:海闊天空

有那個牛角之類的號角吧!或者說有傳遞資訊的士兵,一層層傳播下去

13樓:斜陽下的寶寶媽

將軍喊完口令後,然後再有每個傳令兵把將軍要說的資訊傳令下去,口口相傳,用這樣的方式傳遞。

14樓:常大大璐

古代並沒有揚聲器,將軍們都是通過隊伍裡一些聲音比較洪亮的士兵來傳達訊息。

15樓:同享文化

古代的時候沒有揚聲器,將軍們給十萬大軍講話的時候也不會說很多話,一般都是講幾句振奮人心的口號,提高一下士氣,具體的作戰方案還是由傳令兵或者是下級們一級一級來傳遞的。如果是現場的話,也會找幾個聲音大的人一起復述將軍的話,讓後面的人聽到。

第一,挑選幾個嗓門大的人一起充當復讀機。第二,通過傳令兵來傳遞。第三,通過戰旗還有戰鼓來傳遞訊息。

尤其是在戰場上的時候,現場比較嘈雜混亂,但是士兵們也是需要根據將軍的指揮來進行作戰的,這個時候將軍如果用嗓門的話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就需要用到戰鼓,或者是戰旗來輔助傳遞訊息,而士兵就可以通過戰旗的方向,或者是戰鼓的頻率來了解將軍的作戰指揮。

古代軍隊打仗全靠吹牛,動不動幾十萬大軍都是唬人的

16樓:血色黃昏的黃昏

到了明末以後,雖然軍隊出戰,還依舊把人數號稱的無比多,但已經沒有什麼人相信了。比如明朝第一次討伐努爾哈赤,8萬多明軍,1萬多朝鮮軍,就敢自吹是47萬大軍。

到了以後還有升級版本,2023年乾隆派雲貴總督楊應琚討伐緬甸,他就區區3000個大頭兵,卻寫信給緬甸王說他帶領50萬大軍來討伐他們來了。乾隆53年討伐尼泊爾,也把幾千清軍吹噓成了幾十萬大軍。

先說說著名的土木堡戰役吧。 土木堡戰役現在流行說明軍出動了50萬大軍,這純粹是拿號稱當真實數字了。《明實錄》宣宗68卷,記載宣德10年,京軍77衛總共是253800人。

除去屯田,守城以外,有116400人,在內務府,或外面當差。在營操練的只56000人,從這裡我們知道京軍是25萬人。

明英宗實錄卷記載,正統皇帝下令準備2日後起行,結果各個**,隨從,都是倉促準備,連糧食都沒有準備好大軍就出發了,也就更加提不上什麼調集外地明軍隨同出征了。

英宗實錄卷181記載,8月大軍出發後,北京還有不滿10萬軍隊。就說8萬左右吧,和25萬的總數一算,那就是說土木堡戰役,明軍只有17萬。

再來說說曹操的八十萬大軍下江南。書中也說80萬大軍為號稱,也有人說實際上是青州兵主力15、6萬 ,和荊州降卒7、8萬。但是史載曹操得青州兵30萬,但擇其精銳,得三萬而已。

其實根據《晉書》我們可以知道,晉朝初年全國只有245萬戶,多了不過1000萬人口,而在幾十年前,哪個殺伐慘烈的時候,曹操的地盤上最多隻有100多萬戶,這麼點人口是絕對無法**二十幾萬大軍的。戰鬥人員和後勤人員起碼要1比3,才有起碼的戰鬥能力,那這樣計算曹操起碼要動員100萬人以上。那所有的男性成年人就都要出動了,估計田地也荒蕪了!

就曹操那幾百萬人,,還想**二十幾萬大軍?所以,根據人口和後勤能力,大膽估計曹操實際上也就幾萬人馬,最多不超過10萬人。

乾隆第4次討伐緬甸,依仗著上億人口的龐大生產力,只動用4萬清軍和10萬騾馬,1天就需要1000石糧食。區區幾百裡,就要設立幾十站的糧臺,徵用民夫30-40萬,幾萬人一個運輸隊。

——**鐵血網

17樓:張徵忠

那可不是唬人的。冷兵器時代,以擺陣和圍城戰聚多,沒有這麼多的兵,如何擺陣?要把一座城市團團包圍,沒有這麼多的兵也不行。

正因為這樣,古代戰爭往往是一戰決雌雄。而強國則不同,折騰得起。

官渡之戰,袁紹一敗而亡。赤壁之戰,曹操敗了也有兵力對抗。夷陵之戰,劉備七十萬大軍被火燒,一厥不起。小國傾全國之兵,不可愛三五萬人馬,對方隨便擺過陣,就奈不何。

在冷兵器時代的古代,一個國家的動員能力受什麼制約?為什麼戰國時期人口少卻能拉出幾十萬大軍?

18樓:西北第一狼人

古代出兵,為了宣傳需要,可能會宣揚出兵十萬,二十萬甚至百萬!打仗前先嚇唬一下敵人也好!

其實這是有很多水分的!首先總人數沒有這麼多;其次,很多人都是屬於民夫、輜重兵等輔兵,不是能上戰場的戰兵!

古代交通落後,資訊傳遞手段匱乏!一個戰場上如果人數過多,指揮官都指揮不過來!

只能將戰場分割,然後安排將領分散指揮!能到一線打仗的人數可能只有總兵力的十分之一!

19樓:匿名使用者

我國歷史上的戰爭有虛報的傳統,所以包括正史在內,說的幾十萬大軍,聽聽就好,實際這個數字水分很大。大概包括戰兵、輔兵、民夫,甚至還包括騾馬在內,都算上。儘管這些都算是,也可能還因為其他原因,再在這個數字上虛增。

比較可信的是霍去病帶的幾千人,長途奔襲。這個做不來假,因為實際只有多少人,就是多少戰兵。這裡沒有輔兵,也沒有民夫。

以前我們的戰爭,戰輔民的大概比例是1:2:6的樣子。或者將輔兵也當做戰兵看待的話,那戰兵與民夫的比例大概是1:2的樣子。

還有一點,虛誇的水分可以大到多少呢?有點像「四釐米,四捨五入就是一米」的意思。如一百壹拾萬兵力,可以號稱兩百萬。然後加上民夫兩百萬。這就三百萬大軍了。

所以,戰國時期,號稱多少多少,就別真以為有那麼多上陣的士兵。當時的戰車兵的話,1戰、1盾、1駕駛員、1後備,或者1戰、1備、1駕。除了那個1戰,其他的是輔兵。

然後配給這輛戰車的還有後勤兵,負責騾馬飼養的,負責車輛養護的。這都算是兵力。除了這兵力外,還有民夫運送軍資的,按腿算,兩條腿算一個人,一隻騾馬算兩個人……。

全加器來,就是所謂的多少兵力了。

20樓:低熵體

那個時代經常打仗,基本是農忙耕作,農閒服兵役,當時的制度就是所有百姓都有稅賦徭役,不想打仗就得給沉重的稅賦,那時又是君命天授,普通百姓很難反抗,所以人口雖少,但卻可以舉國之力

中國古時候那裡靠近沙漠,古時候的大漠是哪裡

古代沒有沙漠,自從人類繁衍和戰爭頻繁後才呈現的沙漠。離沙漠最近的地方就是草原 希望你滿意 古時候的大漠是 大漠,古稱 噶爾拜瀚海 簡稱 瀚海 即大漠戈壁沙漠,位於蒙古國南部的東戈壁省 南戈壁省 戈壁阿爾泰省等三個省份,以及我國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的西部二連浩特一帶。戈壁沙漠面積為130萬平方千米,...

千歲在古時候是什麼管職,古時候的丞相職位,相當於現在什麼官職呢?

千歲又稱王爺,一種爵位稱呼,是指與皇帝同一個家族的男性,如皇帝的叔伯 兄弟等,被封 王 加爵位後,可以稱千歲。權臣 古代又有 同姓封王 的這條規矩,跟皇帝不是一家族的人一般不可以封王。最大的功臣也只封 xx公 的爵位。歷史上很多掌握實權的大臣會打破這個規定,逼皇帝封自己為王,如曹操強迫漢帝封他為魏王...

古時候說的六更天是指的幾點?古時候的時辰是怎麼算的呢

古時候說的六更天是指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1 十二時辰制 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 雞鳴 平旦 日出 食時 隅中 日中 日昳 晡時 日入 黃昏 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2 二十四時辰制 宋以後把十二時辰中每個時辰平分為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