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恆晉文之事》的翻譯,《齊桓晉文之事》這篇文章的翻譯及講解?

2022-04-12 07:23:55 字數 1738 閱讀 5179

1樓:匿名使用者

王曰:「吾惛,不能進於是矣。願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

」   曰:「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土為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

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

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是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   「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禮儀哉?   「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畜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老者衣錦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譯文】   齊宣王說:「我頭腦昏亂,對您的說法不能作進一步的領會。

希望先生開導我的心志,更明確的教我。我雖然不聰明,也不妨試它一試。」   孟子說:

「沒有固定的產業收入卻有固定的道德觀念,只有讀書人才能做到,至於一般老百姓,如果沒有固定的產業收入,也就沒有固定的道德觀念。一旦沒有固定的道德觀念,那就會胡作非為,什麼事都做得出來。等到他們犯了罪,然後才去加以處罰,這等於是陷害他們。

**有仁慈的人在位執政卻去陷害百姓的呢?所以,賢明的國君制定產業政策,一定要讓他們上足以贍養父母,下足以撫養妻子兒女;好年成豐衣足食,壞年成也不致餓死。然後督促他們走善良的道路,老百姓也就很容易聽從了。

  「現在各國的國君制定老百姓的產業政策,上不足以贍養父母,下不足以撫養妻子兒女;好年成尚且艱難困苦,壞年成更是性命難保。到了這個地步,老百姓連保命都恐怕來不及哩,**還有什麼工夫來修養禮儀呢?   「大王如果想施行仁政,為什麼不從根本上著手呢?

在五畝大的宅園中種上桑樹,五十歲以上的老人都可以穿上絲綿衣服了。雞狗豬等家禽家畜好好養起來,七十歲以上的老人都可以有肉吃了。百畝的耕地,不要去防礙他們的生產,八口人的家庭都可以吃得飽飽的了。

認真地興辦學校,用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道理反覆教導學生,頭髮斑白的人也就不會在路上負重行走了。老年人有絲綿衣服穿,有肉吃,一般老百姓吃得飽,穿得暖,這樣還不能使天下歸服,是從來沒有過的。」

求《齊桓晉文之事》的翻譯

2樓:燃燒巴洛克

齊宣王)說:"不肯幹與不能幹在表現上怎樣區別?"

(孟子)說:"(用胳膊)挾著泰山去跳過渤海,告訴別人說:'我做不到。

'這確實是做不到。為長輩按摩一下肢體,告訴別人說:'我做不到。

'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統一天下,不屬於(用胳膊)挾泰山去跳過渤海這一類的事;大王不能統一天下,屬於對長輩按摩肢體一類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進而推廣到尊敬別人家的老人;愛護自己的孩子,進而推廣到愛護別人家的孩子。

(照此理去做)要統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轉動東西那麼容易了。《詩經》說:'(做國君的)給自己的妻子和兒女作好榜樣,推廣到兄弟,進而治理好一家一國。

'——說的就是把這樣的心推廣到他人身上罷了。所以,推廣恩德足以使天下安定,不推廣恩德連妻子兒女都安撫不了。古代聖人大大超過別人的原因,沒別的,善於推廣他們的好行為罷了。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廣到禽獸身上,老百姓卻得不到您的好處,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稱一稱,才能知道輕重;量一量,才能知道長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這樣。大王,您請思量一下吧!

"還是您發動戰爭,使將士冒生命的危險,與各諸侯國結怨,這樣心裡才痛快麼?"

求齊桓晉文之事的翻譯

齊恆公和晉文公稱霸給你的啟示,齊桓公和晉文公稱霸的故事給我們什麼啟示

齊桓公是春秋時期齊國的第十五位君主,姓姜,名小白,齊釐公子,齊襄公弟,公元前685年 前643年在位,是首先稱霸中原的國君。齊襄公是一個暴虐的君主,國內怨聲載道,人人憤恨。小白進宮勸諫,襄公不聽。他在鮑叔牙的勸說下,出奔到莒國。公元前685年,襄公的族弟以孫無知與大臣連稱 管至父串通發動政變,殺了襄...

其在文言文中的用法,文言文「其」的用法

用作副詞。l1 加強祈使語氣,相當於 可 還是 l 寡以五百里之地 陵,其許 其 可要 l 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l 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l2 加強揣測語氣,相當於 恐怕 或許 大概 可能 l 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師說 l 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l3 加強...

文言文揚休少孤力學的翻譯,這句文言文怎麼翻譯啊!!!!!

林逋,字君復,杭州錢塘人。少孤,力學,不為章句。性恬淡好古,弗趨榮利,家貧衣食不足,晏如也。初放遊江 淮間,久之歸杭州,結廬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真宗聞其名,賜粟帛,詔長吏歲時勞問。薛映 李及在杭州,每造其廬,清談終日而去。嘗自為墓於其廬側。臨終為詩,有 茂陵他日求遺稿,猶喜曾無 封禪書 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