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司馬遷的生死觀有何評價?左右

2022-02-05 04:37:54 字數 4785 閱讀 6951

1樓:匿名使用者

史記》(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與後來的《漢書》(班固)、《後漢書》(范曄、司馬彪)、《三國志》(陳壽)合稱「前四史」。   《史記》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歷史。作者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使《史記》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勳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蹟,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曆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  《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時期開始,「史記」由史書的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稱。

  《史記》原名《太史公書》。《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

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與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並稱「史學雙壁」 《史記》是中國西漢時期的歷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史學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到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三千年左右的歷史,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2樓:love彩樂

我初知司馬遷的大名, 是從學習***的《為人民服務》這篇文章開始的。***在這篇文章中說:「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從那時起,我就認為司馬遷一定是提倡大義殞命慷慨赴死的。特別是自己邁出學校門的第一步就跨進了部隊,接受的是戰場拼命勇於獻身的革命英雄主義教育,一直認為凡是不惜生命慷慨赴死必定是偉大光榮的,凡是忍辱保命苟且偷生必定是渺小可恥的。後來讀的書漸漸多了,才知道敢情事理遠不是這樣簡單。

特別是讀司馬遷寫的和寫司馬遷的書多了以後,才知道其實司馬遷是並不提倡盲目赴死的。

司馬遷的生死觀是「賢者誠重其死」。「誠重其死」,即不願輕易死去。在司馬遷看來,一個人在緊要關頭,慷慨赴死並不難,難的是如何恰當的處置生與死,即所謂「非死者難也,處死者難」。

他認為雖然「知死必勇」,但是「夫婢妾賤人感慨而自殺者,非能勇也,其計畫無復之耳」。

司馬遷的這個「誠重其死」、「處死者難」的生死觀,貫穿於整部《史記》之中,充分展現了他那高出凡人的史家炯炯眼光。管仲曾三次在戰場上臨陣脫逃,他贊成鮑叔牙「不以為怯」的看法;管仲的主上公子糾敗績,同為臣下的召忽選擇了大義殞命慷慨赴死,而管仲卻選擇了幽囚受辱苟且活命,他肯定了管仲「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的自圓之說。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未出仕時,一個市井匹夫曾當眾羞辱他說:

「你如不怕死,就一劍把我刺死;如怕死,就從我胯下爬過去」。你看韓信所為:信熟視之,俛出胯下,蒲伏。

司馬遷對此寫道:「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此句話活脫反襯出司馬遷不屑此市議俗見也。

我們仔細想來,能忍常人不能忍之大辱,又何嘗不是大勇呢?

司馬遷的不同俗常的生死觀,自始至終是以「義」為前提的。這個「義」就是大是大非,就是他人、集團乃至民族國家的根本利益。「處死者難」,難就難在上下左右反覆權衡是否符合這個「義」上。

只要符合「義」,無論是慷慨赴死還是理智保命都是大丈夫所為,反之就是「婢妾賤人」之行。

對司馬遷生死觀的評價的作文

3樓:匿名使用者

有點多,您自己刪減一下吧,希望對你有幫助 司馬遷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史學家之一,他寫的《史記》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韶」。由此故,古人與今人論述司馬遷與《史記》的文章特別多,可謂汗牛充棟。筆者不揣淺陋,僅就司馬遷生死觀的三個方面作一下探求。

1.司馬遷的人性論對生死觀的影響。「漢代人普遍認為人性本惡,傾向於荀子的人性觀。

司馬遷也不例外,他對人性的看法主要受黃老和荀子的影響,認為人性本惡,認是趨利避害,自私自利的。人的自然本性和生存本能,在生活中往往超出道德因素的制約,支配著人們的行為。儒家說父子恩情出自「天性」。

司馬遷很懷疑這種說法,在《史記·衛康叔世家》中感慨地說:「餘讀世家言,至於宣公之太子以婦見誅,弟壽爭死相讓……然卒死亡,何其悲也!或父子向殺,兄弟向滅,亦獨何哉?

」他自己在遭李陵之禍時,「交遊莫救,左右親近不為一言,」(《報任安書》)飽嘗了世態炎涼的苦楚,對人性的冷酷有了更深刻的體驗.在對世情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後,他指出:「女無美惡,居宮見妒;士無賢不肖,入朝見嫉」 ,「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

」 司馬遷的這種人性論不僅對其歷史觀、人生觀等許多方面產生重要影響,在其生死觀眾也有明顯的反映。他在《伯夷列傳》眾說;「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餘甚惑焉,儻所謂天道,是耶非耶?」這段話既是對天道的質疑,對善人不得志,惡人橫行的不滿,也是對人應當怎樣活著的思考:人應當為善還是為惡呢?

人應當如何度過自己的一生呢?同時司馬遷還對大人物的死和受辱做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在《報人安書》中列舉了西伯、李斯、淮陰侯、彭越等人受囚的例子後說:

「在塵埃之中,古今一體,安在其不辱也!」,「言不辱者,所謂強顏耳,曷足貴乎?」並進一部分析說:

「夫人情莫不貪生惡死,念父母,顧妻子,至激於義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這就打破了大人物身上附加的光環,洞悉了這些歷史人物的真相與本來面目,他們並不像書中記載的那麼崇高神聖,處於劣勢時他們同樣忍受著卑賤屈辱。甚至他們的慷慨一死,有時也是出於「不得一也」。

當然,司馬遷揭示的是一種普遍現象,他並不否認,甚至激情地讚揚、提倡那些「棄小義,雪大恥」的人物。 2.注重人生價值自我實現的生死觀。

誠然,司馬遷的生死觀有著豐富的內涵,但注重人生價值實現,揚名於後世,成就大我,無疑是最重要的方面。司馬遷讚揚忍辱含垢,以就大業的生,反對苟且偷生和隨意輕生。為此,他贊成韓信的忍受胯下之辱;伍子胥的棄小節,背父兄,去國遠逃;勾踐的臥薪嚐膽。

他在《伍子胥列傳》中說:「向令伍子胥從奢俱死,何異螻蟻?棄小義,雪大恥,名垂於後世,悲夫!

方子胥窘於江上,道乞食,志豈須臾忘郢耶?故隱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至此哉!」熱情謳歌了那些忍辱負重,以實現自我價值的生。

司馬遷自己又何嘗不是這種人呢?他受宮刑之後,「腸一日而九回」,「局則乎乎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

」但他最終選擇了活著,因為「恨私心有所未盡,鄙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也」。 司馬遷既讚揚「棄小義,雪大恥」的生,也贊成不甘屈辱,保持名節的死。為此,他飽含深情地描寫田橫恥於降漢的自刎,李廣不堪面對刀筆吏的自殺,項羽愧對江東父老的自殺,欒布為盡臣子之義,「哭彭越,趨湯如歸」。

他讚美這些慕義而死的人,具有高節,「豈非聖賢」,「雖往古烈士,何以加哉!」 像屈原那樣「死而不容自疏」的高潔之志,「雖與日月爭光可也」。屈原自投汨羅江,雖令才人志士痛心喪氣,但這種死卻激起人們對於昏君佞臣的痛恨,引起人們對於更廣泛、更深層的許多問題的思考,樹立起一代愛國知識分子的光輝人格。

關於生死觀問題,有時確實是一個必須回答的問題,古往今來的許多思想家都對此進行了自己的解答。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中發出了「生?還是死?

這是個問題」的千古疑問。對這一問題,司馬遷作出了自己的回答,那就是「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司馬遷認為是生還是死的唯一標準就是看是否有意義,是否能

比較討論屈原和司馬遷的生死觀,討論其價值觀的現實意義

4樓:冬晨愛4夏雨戀

到生死觀 價值取向 不能不先從排列在「25史」之首《史記》的作者 偉大思想家內 文學家 史學家司馬遷說起

容因為凡是談到生死觀 價值取向 就不能不讓人聯想起「重於泰山,輕於鴻毛,」這個成語 所以在這裡歷史人物人生價值觀我就從發明了「重於泰山,輕於鴻毛,」這個經典成語的司馬遷說起吧

在司馬遷的《報任安書》中有這樣一句話「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在《太史公自序》則寫有:"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完成「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的史記就是司馬遷一生信念和理想 他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史家之絕唱 無韻之離騷」 的確司馬遷的《史記》是重於泰山的 他秉筆直書的品格 高尚的人格也同樣是重於泰山的 \\\\

《報任安書》一文中反映的司馬遷的人生價值觀或生死觀是什麼?

5樓:完美假知己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司馬遷認識到生與死的價值,並作出了毫不含糊的解釋。這種人生觀發揚了孟子「生」與「義」的精神之髓,並將其發展到了一個更高的境界。

作者從生命歷程與創作的關係上揭示了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就是「憤怒出詩人」的文學創作規律。

《報任安書》是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寫給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馬遷以激憤的心情,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發了內心的痛苦,說明因為《史記》未完,他決心放下個人得失,相比「死節」之士,體現出一種進步的生死觀。行文大量運用典故,用排比的句式一氣呵成,對偶、引用、誇張的修辭手法穿插其中,氣勢巨集偉。

這篇文章對後世瞭解司馬遷的生活,理解他的思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6樓:喜歡陽光的男孩

人生價值觀:

1:人生不能平平庸庸地生活一輩子,要有所成就,哪怕是身體受到殘害,尊嚴受到侮辱也要做出一番可以後傳的事蹟來。(原文:

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世也)(是第3段最後一句話)(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是第5段中間的話)

生死觀:」人固有一死,或重於太山,或輕於鴻毛」(第2段中原話)說明司馬遷不是那種貪生怕死的人,是看的開的,是蔑視生死的人,但他有怕死,因為他知道自己不能死,還有一項重大的事沒完成,即《史記》未完成,所以他還不想死。

司馬遷的感情是複雜的,悲痛、沉鬱、慷慨激烈的交織。要想很好的理解他,就要品味他受辱後隱忍苟活的原因。

司馬遷心中的劉邦,司馬遷的史記中對劉邦項羽的評價

史記 是不以成敗論英雄的。沒有人知道司馬遷心中真實的劉邦,除了他自己。不過也許司馬遷也許對劉邦有幾絲的敬佩。在那時說先帝是非都是滅門之罪 漢武帝心中什麼樣,他的就什麼樣。那是漢武帝的祖先,司馬遷心裡再怎麼想也不能亂寫,也就想想罷了。這個可能只有司馬遷才知道,但是劉邦是漢朝開國元祖,一定不可能差!漢武...

以司馬遷對我的影響作文,以司馬遷對我的影響700字作文

話說當時屈原毅然抱起大石投身汩羅江之後,在掙扎中碰巧開啟了時光隧道,穿越到了幾百年後的西漢,正巧掉到了被宮刑幾個月後,在家修養的司馬遷的房間裡,此時,司馬遷正在磨墨寫字,聽到聲響,停下來,冷冷打量著這個狼狽的不速之客,只見他頭髮披散,身衫全溼,皺紋滿臉,形容憔悴,十分狼狽。此時,屈原也抬頭看著他,一...

司馬遷後世有何評價,司馬遷的評價是怎樣的?

司馬遷的評價是怎樣的?司馬遷是我國西漢時期著名的思想家 史學家和文學家。他用畢生的精力,傾注了全部心血,寫成了 史記 魯迅先生曾讚譽 史記 是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 離騷 史記 開創了我國紀傳體史書的先例。特別是他遭遇不幸後忍辱負重,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奮鬥的精神更為後人所敬重。如何評價司馬遷?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