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商鞅變法,司馬光怎樣看待商鞅變法

2022-01-30 04:51:09 字數 3651 閱讀 8427

1樓:三棵樹

我是這樣評價商鞅變法的,商鞅變法大大提高了人民生產力,勞動人民積極性,建立了法治社會,依法治國,缺點就是刑法過於太重,為秦國滅亡留下了伏筆。

2樓:乾煸新鮮事

商鞅變法是一種超越時代性的變革,讓秦國變得非常強大。

3樓:檸檬水能美白

有利有弊。好處是鼓勵耕種,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壞處是實行舉報政策,弄得人心惶惶。

司馬光怎樣看待商鞅變法

4樓:匠欣獨運

我們都知道,在宋神宗時代,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援下主持變法,司馬光是作為保守派強烈反對變法的。但是從司馬光記載歷史上的商鞅變法看,他對變法是很有自己的一套看法的。

周顯王八年,秦孝公追慕穆公建立的功業,下令招募強秦的能人志士。秦孝公說「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商鞅聽說這個訊息後從魏國來到秦國。

商鞅,本姓公孫,「公孫鞅者,衛之庶孫也,好刑名之學」,因為他是衛人,所以有的書上稱之為衛鞅,商鞅的「商」則指的是封地「商」。

顯王十年,商鞅變法。商鞅剛開始要變法的時候,秦國人是很不高興,不支援的。為什麼呢?

因為「常人安於故俗,學者溺於所聞」,但商鞅認為「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夫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

是以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在秦孝公的支援下,商鞅被任命為左庶長,開始變法。

商鞅變法是從立信開始的,這點是很受司馬光的讚揚的。這個故事是大家都知道的搬木頭的故事: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乃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國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數。

於是太子犯法。衛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明日,秦人皆趨令。

司馬光這樣評價商鞅的「信」: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寶也。

國保於民,民保於信。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鄰,善為國者不欺其民,善為家者不欺其親。

不善者反之:欺其鄰國,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離心,以至於敗。

所利不能藥其所傷,所獲不能補其所亡,豈不哀哉!昔齊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晉文公不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棄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廢徙木之賞。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稱刻薄,又處戰攻之世,天下趨於詐力,猶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況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其實我看商鞅變法除了「立信」之外,最重要的是禁止言論自由,這才是成功的關鍵。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來言令便。衛鞅曰:

「此皆亂法之民也!」盡遷之於邊。其後民莫敢議令。

商鞅軟硬不吃,說不好不行,說好也不行。意思就是不用你議論,我講信譽,令出必行,你們只管照政令行事就可以了,好不好我心裡有數。少了議論的人,或者沒了議論的人,多了執行命令的人和遵守命令的人,法令的執行當然容易成功。

商鞅變法是循序漸進的變法,顯王十年,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是:

1、令民為什伍而相收司、連坐,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不告奸者與降敵同罰。

2、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為私鬥者,各以輕重被刑大小。

3、僇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

4、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

顯王十九年,秦商鞅築冀闕宮庭於咸陽,徙都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內息者為禁。並諸小鄉聚集為一縣,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廢井田,開阡陌,平鬥、桶、權、衡、丈、尺。

顯王二十一年,秦商鞅更為賦稅法,行之。

顯王三十一年,秦孝公薨,子惠文王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吏捕之。商君亡之魏。魏人不受,復內之秦。商君乃與其徒之商於,發兵北擊鄭。秦人攻商君,殺之,車裂以徇,盡滅其家。

從顯王十年開始,到顯王三十一年商鞅死結束,中間經過二十多年的時間。政令雖然可以取消,但商鞅變法的成效卻因為時間的關係被鞏固下來,無法改變。我們從以上的敘述中,可以看出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秦朝後的許多措施其實都是從商鞅變法的政令措施中來的。

司馬光是儒家,商鞅是法家。儒家和法家的許多東西是互相牴觸的,儒家講仁義,法家好刑名。兩家各執一端,但是中國曆代的帝王卻融合了兩家之長,並吸收各種有用的東西,真實的帝王之道是「道儒法並舉」、「霸王道雜之」。

漢宣帝有句名言「漢家本有制度,霸王道雜糅之」。司馬光能從「信」的角度理解、認識商鞅變法,已經算很給商鞅面子了。在歷史上,王安石的變法曾被司馬光等完全給反過來的。

其實合理的治國之道,就應該是多種方式並行的。我們單看現在的中國既講完善法制建設,又講以德治國就可以了。

改革是激進的措施,社會發展太激進了,往往矛盾太多,太容易激化,縱然改革會取得一定的成效,如果不合理處理一直激進的走向,產生的矛盾積累激化後反而阻礙社會發展,讓改革受阻,甚至讓改革失敗。

商鞅對自己的變法是自視甚高的,然而並不是沒有人看不明白他:趙良見商君,商君問曰:「子觀我治秦,孰與五羖大夫賢?

」趙良曰:「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僕請終燒正言而無誅,可乎?

」商君曰「諾。」趙良曰:「五羖大夫,荊之鄙人也,穆公舉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國莫敢望焉。

相秦六七年而東伐鄭,三置晉君,一救荊禍。其為相也,勞不坐乘,暑不張蓋。行於國中,不從車乘,不操干戈。

五羖大夫死,秦國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謠,舂者不相杵。今君之見也,因嬖人景監以為主;其從政也,凌轢公族,殘傷百姓。公子虔杜門不出已八年矣。

君又殺祝歡而黥公孫賈。《詩》曰:『得人者興,失人者崩。

』此數者,非所以得人也。君之出也,後車載甲,多力而駢脅者為驂乘,持矛而操闟戟者旁車而趨。此一物不具,君固不出。

《書》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此數者,非恃德也。

君之危若朝露,而尚貪商於之富,寵秦國之政,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賓客而不立朝,秦國之所以收君者豈其微哉!」商君弗從。

居五月而難作。

這個在《史記》中也有記載(其實《資治通鑑》與《史記》中重複或相同的地方太多了),也許司馬光正是看明白這一點,再加上他儒家的立場,所以對王安石的變法才持反對態度的。

如何評價商鞅變法:商鞅變法前的秦國是怎樣的

5樓:小兔子的文集

秦國最初的領地在今天陝西省,在當時屬於中國的邊緣部分。一直到戰國初期秦一直是一個比較弱的國家,也許正因為它地處偏僻,因此它一直沒有受到其他國家的重視。

在春秋時代它是一個比較不顯眼的國家。就科學技術,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戰國初期也比較落後。這個形勢一直到前361年商鞅變法才開始改變。

秦國在春秋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落後於關東齊、楚、燕、趙、魏、韓這六個大國。其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產生和賦稅改革,都比關東各國晚了很久。如魯國 「初稅畝」是在公元前594年,秦國的「初租禾」是在公元前408年,落後186年。

可是這時,秦國已使用鐵製農具,社會經濟發展較快,這不僅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產生過程,而且還引起社會秩序的變動。公元前384年,秦獻公即位,下令廢除人殉的惡習。次年又遷都棟立。

秦孝公即位以後,決心徹底改革,便下令招賢。商鞅自魏國入秦,秦孝公任他為左庶長,開始變法。

春秋戰國時期是奴隸制崩潰、封建制確立的過渡時期,在這一時期,鐵製農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廣,導致奴隸主的土地國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隨著新興軍功地主階級的經濟實力的增長,要求獲得相應的政治權利。因此紛紛要求在政治上進行改革,發展封建經濟,建立地主階級統治。

各國紛紛掀起變法運動,如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等。

怎麼評價司馬光,怎樣正確的評價 司馬光??

司馬光與王安石在根本目的上其實是一致的,但他們採取了不同的方法。王安石是一個革命家,有著過人的熱情和理想,並且為這種理想奉獻了自己的生命,這種精神非常可敬,但其才器稍嫌小,所以最後歸於失敗。當然,要做一個成功的改革家對智勇的要求太高,歷史上恐怕只有孔子和 算最接近成功的人物了。司馬光主張改良,反對王...

怎樣看待商鞅變法的歷史侷限性,怎樣評價商鞅變法?

歷史侷限性 輕視教化,輕罪重罰 加重剝削壓迫 如 刑法嚴酷。連坐法。改革不完全徹底 如 按爵位等級佔有田宅和奴隸 公開承認佔有奴隸的合法性。重農抑商政策,壓制工商業發展,違背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律,阻礙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文化高壓政策不利於思想文化發展,摧殘了文化,加強 統治 導致民族創新意識窒...

王安石變法失敗的主要原因?司馬光為什麼反對變法?蘇軾是站在

1.觸犯了大地主 大官僚利益,阻力過大2.部分措施違反了經濟規律3.用人不當4.皇帝失去變法信心 司馬光代表的是大官僚大地主利益 蘇軾不像司馬光那麼古板!但他反對其中的一部分!王安石,蘇軾,司馬光,三人,之間,的關係 1 王安石和司馬光在發生變法之前為朋友,後來因為一件不合便反目,蘇軾和王安石為政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