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鏡先生說諸葛亮得其主不得其時什麼意思

2022-01-29 19:34:40 字數 6203 閱讀 6440

1樓:么九惹剪輯

諸葛亮遇到了劉備這樣的明主,但是他出生在一個亂世之中,一生操勞是在所難免的,最後諸葛亮無功而返,病死五丈原也說明了這一點。

最後一個不得其時,是諸葛亮掌權太晚,而且時間太短。劉備夷陵之戰大敗而歸、託孤白帝城,此時已是223年。本身蜀漢就是實力底蘊最弱的一方,不到五年卻經歷了關羽失荊州、劉備夷陵之戰敗北兩大創傷,蜀國的國本動搖。

諸葛亮必須用心恢復戰爭創傷、平定南方、安撫蜀國內部矛盾。等到諸葛亮做好這些必須的工作,決定北伐,已經是228年。

2樓:第二小光光

意思是說,他找對了主人,但是卻生不逢時,也就預示著諸葛亮所效忠的蜀漢最終必然失敗的結果!

找對了主人

首先說劉備三顧茅廬與諸葛亮確實對諸葛亮情深意重,事實上劉備本人也確實是一個重情義重感情的人。這也才有了諸葛亮被感動後出山協助諸葛亮的歷史,水鏡先生說諸葛亮得其主,意思就是說諸葛亮一定會找對它的主人,這個主人說的就是劉備,但是劉備卻也存在著弱點,那就是劉備性情溫和,沒有絕對的將才之風,而且劉備並沒有順應民意入主中原。而是選擇了退居蜀漢之地!

生不逢時

說諸葛亮生不逢時,其原因主要就是劉備的懦弱導致了蜀漢最終沒能稱霸中原,而其子劉禪更是軟弱無能,沒有任何的政治才能最後歸降於魏國,再者,諸葛亮與劉備共同打天下之時,其實就已經看得出:未來的天下應該歸屬於魏國了,因為那時的魏國擁有精兵幾十萬甚至上百萬,而蜀漢只有十幾萬,而且當時的魏國挾天子以令諸侯,是中原的正統,雖然挾天子是大忌,但是畢竟有天子坐鎮。魏國應該是天子之命!

其實諸葛亮是完全能夠看出十局的,只不過他不忍心妻劉備於不顧三顧茅廬之恩諸葛亮銘記於心!

以上就是我對水鏡先生言論的解釋,其實說白了——就是遇見了對的人,但是沒有在對的時候遇見那個對的人!!!

3樓:匿名使用者

諸葛亮現在的地位非常高, 高到文人方面基本沒有什麼人能夠超越的地位;這和歷代文人的吹捧不無關係, 為什麼呢? 孔夫子說了, 讀書都是為做官的(學而優則仕); 但有點不好意思主動去要! 如果有人主動來給我官做,那就更好了, 當然主動給官做, 如果主動上門請則更好了, 最好有個人出來三請四請才最好!

而歷史上也基本只有劉備三次請諸葛亮(不僅劉備去了,還去了三次; 太牛了!). 歷代文人都是希望自己能夠得到諸葛亮的待遇.

而現實生活中, 這樣的明主又是很難得到的, 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所以歷代文人莫不對此行為大為褒揚! (易中天的觀點)

得其主說的是: 劉備三顧茅廬, 劉備必然能夠信任諸葛亮, 諸葛亮得到信任後必然能夠得到很好的發揮; 實際後來確實也是得到很好的發揮(挾天子以令諸侯不是曹操的專利, 諸葛亮在的時候, 劉阿斗的地位肯定是不如漢獻帝劉協的, 也就是說諸葛亮比曹操還狠, 但是曹操給罵的不行, 而諸葛亮名聲卻很好!).

不得其時:劉備見諸葛亮大概是 建安十二年底, 曹操已經基本統一了北方, 而在三國時期和三國以前, 中國的經濟政治中心一直在北方(東晉以後,江南才開始成為經濟中心), 曹操佔據北方後, 必然會統一全中國(南方統一北方,貌似只有明朝朱元璋北伐和近代北伐是成功的);天下統一大勢,已經基本形成.沒有什麼變化了.

而劉備和曹操是死敵; 且劉備的能力比之曹操(劉備打戰不如曹操, 文學不如曹操, 政治眼光不如曹操, 比曹操強的只有一點就是做人),還是差了一點點; 諸葛亮跟隨劉備幹革命; 必然是一條無比艱辛的道路! 不得其時!

假設諸葛亮早五六年遇到劉備, 說不定劉備還能和曹操涿鹿中原一翻. 而建安十三歲年, 僅能夠偏安一隅已經是最好的可能了, 而劉備和諸葛亮的志向又不僅僅至於此! 所以不得其時候(有慾望,而得不到才是痛苦的.)

4樓:匿名使用者

是指諸葛亮忠於找到了適合自己的主公,可以一展身手。但是天下大勢已定,曹操已經雄踞北方中原和河北廣大地區,並且挾天子以令諸侯。在這種大勢之下諸葛亮所能做的戰略選擇已經很小,所以演義中後來也有諸葛亮逆天而行的說法。

試想一下,如果是在十幾年前群雄割據的時候諸葛亮碰上劉備……對吧。

5樓:平昌青雲

敢問汝,前十幾載諸葛村夫多大乎?再試問之前十幾載會不會遇到奉孝乎?在某看來這是諸葛村夫支待價而沽也。沒毛病

三國中水鏡先生說: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是什麼意思

6樓:淺酌低歌輕和

三國中水鏡先生說: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這句話的意思是:

諸葛亮遇到了劉備這樣的明主,但是他出生在一個亂世之中,一生操勞是在所難免的,最後諸葛亮無功而返,病死五丈原也說明了這一點。

諸葛亮一心為大漢盡忠,但是他盡忠的時候,大漢其實已經是一個空殼子了,而且當時曹魏、孫吳的政權都是非常強大的,如果諸葛亮要實現自己興復漢室的目標,可以說是非常困難的,這就是所謂的未得其時。

這句話中的,孔明未得其時,並不僅僅是指諸葛亮投奔劉備的時間。未得其時中的這個「時」字指的是天時中的時,是諸葛亮出山沒有天時這一優勢。正是因為他沒有天時這一優勢,所以他六出祁山都沒有成功,最後還病死在了五丈原上,最後落得個出身未接身先死的悲壯結局。

7樓:張某某

其一為天時 ,其二為大勢 。

其一 : 天時 , 顧名思義孔明出山時 , 曹操已獨據天下其七八 。 而劉備兵不過幾千 。

另 , 劉備經常自詡匡扶漢室 , 而眾人皆知漢室氣運已盡 ,可劉備還不自知仍自詡為漢室宗親 。 其實匡扶漢室只為起兵之名但萬萬不可以此自詡而打天下 。 此為天時 ,天時地利人和 , 曹操挾天子獨佔天時 , 孫權佔地利 , 劉備則獨佔人和 。

其二 : 大勢 , 自曹操得天子以挾天子令諸侯為名 , 獨順大勢而為 。 荀彧曾言 :

主公最善順勢而為 。 此時曹操天下獨佔七八 , 擁兵百萬 。 兵將謀士雖不如劉備 , 但良將眾多 ,且荀彧郭嘉程昱雖不如孔明 ,但差之不遠矣 。

此為大勢所趨 。

個人見解 , 如劉備其仁義迂腐減其三 ,則可與曹操平分天下 , 而去其五 ,則獨佔天下 。 其實孔明出山時機無謂 , 但個人認為其意思大致是劉備生不逢時 。此人如若在太平盛世絕為明君 , 但生於亂世則必敗矣 。

縱觀古往今來 , 秦皇嗜殺如命得天下 , 唐皇世明殺其兄得皇位 ,宋朝黃袍加身起兵得天下 , 明朝朱元璋性嗜殺 。 其他無疑為此 , 哪位開朝皇帝為仁義之君 ? 故劉備生不逢時 。

徐州再三退讓終得其州 , 荊州則再次退讓 。 以此得知劉備雖明主 ,但卻不該生於亂世 。

其上只為個人愚見 , 各位客觀勿怪 。

8樓:匿名使用者

孔明得到了一個會識才,用才的君主劉備,事後也證明了劉備確實重用了諸葛.但是征伐打仗,擴張版圖並不是其最大的優點.無奈這又是一個亂世,大家都想創業當皇帝,包括劉備在內,諸葛也不得不跟著到處打仗.

最後結果你也知道了,偏安一隅的時候,把巴蜀之地治理的井井有條,具體的可以看三國志陳壽對諸葛治下的巴蜀的評價,基本上是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情景.但是打仗的時候,六出祁山,外人評價貶大於褒,事實也差不多,當然這裡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不過確實再沒有給蜀國爭取更多土地,更大版圖了.

所以這句話的意思是,孔明得到了會用他的劉備,但這個亂世不適合諸葛發揮長項,有點生不逢時的意思.

9樓:雪兒趣事

為什麼水鏡先生說諸葛亮「雖得其主,不得其時」?

10樓:邦德鋼構

他們都在胡扯,事後諸葛亮!我來告訴你什麼意思!當時劉備47歲,諸葛亮27歲,劉備已到暮年,諸葛亮正當壯年,水鏡先生飽讀史書,知道千古君臣相遇,年齡不能差太多,尤其是君!

看看商鞅為什麼能成功,就是秦孝公才20出頭,吳起為什麼會失敗,就是楚悼王太老了!水鏡先生著眼於此,才會說不得其時!事實證明,劉備死的早!

可能你會問,劉備死了,諸葛亮還是一樣大權在握,不是一樣在繼續劉備生前政策和目標嗎?告訴你,劉備就是劉備,諸葛亮是諸葛亮,雖然目標一致,但是,誰當這個家,結果就有本質的區別!劉備天生就有一個領導者,他有他的個人魅力,可諸葛亮就不行了!

劉備有皇叔身份,有禮賢下士的氣量,打荊州有荊州的才俊相輔,打益州有益州的人才幫忙,可諸葛亮呢,是不是隻知道一個姜維?所以,回答歷史問題,要以當代人來看!

11樓:匿名使用者

諸葛令雖然遇到了能夠讓自己施展才的地明主,可是此時漢室已式微,儘管孔明身負雄才大略,懷抱天下,然想輔助劉備復興漢室已經無望了,可謂生不逢時,難道不可惜嗎?「臥龍雖得其主,未得其時」這句話中的「時」指的不是諸葛亮投奔劉備的時機,而是人們常說的「天時、地利、人和」中的「天時」。「臥龍雖得其主」是說諸葛亮投奔劉備是找對了人,但「未得其時」,意思是說諸葛亮不得「天時」,所以他六出祁山不勝,最後秋風五丈原,只落得一個「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結局。

實際上,這句話是**中寫的司馬徽的一句讖語,而不是說當時諸葛亮的某個情況,所以司馬徽才會為諸葛亮感到可惜。轉

12樓:劍信

欲得天下需佔盡天時、地利、人和。其中最重要的天時被曹操所佔,挾天子以令諸侯,徐圖霸業,天下九州,曹操已獨佔一大半。孔明出山時,天時已失。

而江東有長江天險,佔盡地利。所以留給劉備的只有人和。就是這個人和。

也被一分為三,劉備只佔其一而已。劉備雖是明主,但此時的天下格局已經非常明朗了,孔明不可能不明白僅憑一己之力,根本無法力挽狂瀾。最好的結局就是三分天下。

所以水鏡先生才會說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惜哉!如果孔明能早早的遇到劉皇叔,或許蜀漢的歷史將會改寫。

水鏡先生說諸葛亮雖得其主不得其時什麼意思

13樓:uriel奮

釋義:諸葛亮遇到了劉備這樣的明主,但是他出生在一個亂世之中,一生操勞是在所難免的,最後諸葛亮無功而返,病死五丈原也說明了這一點。

這句話中的,孔明未得其時,並不僅僅是指諸葛亮投奔劉備的時間。未得其時中的這個「時」字指的是天時中的時,是諸葛亮出山沒有天時這一優勢。正是因為他沒有天時這一優勢,所以他六出祁山都沒有成功,最後還病死在了五丈原上,最後落得個出身未接身先死的悲壯結局。

擴充套件資料:

諸葛亮生平事蹟:

1、隆中對策

當時,劉備依附於劉表,屯兵於新野。後來司馬徽與劉備會面時,表示:「那些儒生都是見識淺陋的人,豈會了解當世的事務局勢?

能瞭解當世的事務局勢才是俊傑。此時只有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

與諸葛亮相見後,劉備便叫其他人避開,對他提問:「現今漢室衰敗,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權。我沒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與能力,想以大義重振天下,但智慧、謀略短小、不夠,所以時常失敗,直至今日。

不過我志向仍未平抑,先生有沒有計謀可以幫助我?」

諸葛亮遂向他陳說了三分天下之計,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孫權可作援的形勢;又詳述了荊、益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機可乘,而且只有擁有此二州才可爭勝天下;更向劉備講述了攻打中原的戰略。這篇論說後世稱之為《隆中對》。劉備聽後大讚,力邀諸葛亮相助,於是諸葛亮便出山入幕。

劉備常常和他議論,關係也日漸親密。關羽、張飛等大感不悅,劉備向他們解釋道:「「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得到水般,希望諸位不要再說了。

」」關羽、張飛等便不再抱怨。諸葛亮所提出的《隆中對》是此後數十年劉備和蜀漢的基本國策。

2、赤壁大戰

建安十三年(208年),劉表之妻劉琦後母蔡氏屢進讒言,劉表對劉琦漸漸不悅。劉琦數次向諸葛亮請教自安之術,但諸葛亮每每推辭,劉琦便在一次飲宴時用上屋抽梯之計令諸葛亮說出解決辦法,諸葛亮便反問劉琦:「你不見到春秋時期申生在內而有危險,但重耳(指的是晉文公)在外卻可得安嗎?

」。當時黃祖被東吳殺害,劉琦便上薦為江夏太守外求自保。同年八月,劉表病逝,其二子劉琮繼位,聽到曹操南下的訊息,遣使投降。劉備在樊城知道後,率軍隊和百姓南逃,曹軍在當陽長阪追上並大破劉軍。

劉備敗走夏口,而孫權之前又派魯肅到來觀察情況,並向劉備建議向孫權求救,諸葛亮便自薦到柴桑作說客,與魯肅結為朋友。

到達柴桑後,諸葛亮面見孫權,先用二分法給孫權兩個選擇,「如果能以吳、越的軍力與中原之國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斷交」;另一個選擇則是激將法,「如果認為不能抵擋,為何不停止軍事行動,向北方稱臣呢!」孫權卻反問諸葛亮,劉備又何解不投降。

諸葛亮便提高劉備身價,說劉備有氣節,絕不投降,以向孫權顯示劉備的決心。孫權大怒,誓言不會向曹操投降,但卻有所擔心,劉備還有多少兵力戰鬥。諸葛亮最後才分析兩軍的情況,先說出自軍散兵歸還和關羽水軍有萬人,加上劉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萬人。

再說出曹軍遠來疲弊,追劉備時,又用輕騎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裡,正是「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而且北方人不習水戰,荊州百姓又是被逼服從曹操,不是心服;最後肯定地說曹操必定可打敗。孫權十分高興,後又受到魯肅、周瑜的遊說,決定聯劉抗曹,派周瑜、程普、魯肅等率三萬水軍,與曹操開戰。

諸葛亮隨軍回到劉備處;十一月,曹操大軍在赤壁遭遇孫劉聯軍火攻,曹操軍遭受了非常大的損失,而此時曹操軍中又爆發瘟疫,曹操不得已引軍北還。

水鏡先生和諸葛亮是啥關係,水鏡先生和諸葛亮哪個厲害

水鏡先生是諸葛亮的老師!水鏡先生 據史書三國志記載,龐德公稱諸葛亮為臥龍,龐統為鳳雛,司馬徽為水鏡 三國志 襄陽記 其中司馬徽清雅有知人鑑 三國志 蜀書 龐統傳 龐統十八歲時曾會見過司馬徽,劉備會見司馬徽時,司馬徽曾向其推薦諸葛亮和龐統。在 三國演義中,從 司馬徽下階相辭欲行。玄德留之不住 三國演義...

諸葛亮,死於什麼病,諸葛亮得什麼病死的?

諸葛亮具體死因史書並沒有記載。人物簡介 諸葛亮 181年 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號臥龍 也作伏龍 漢族,徐州琅琊陽都 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 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 軍事家 散文家 書法家 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

水鏡先生說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是什麼意思

得其主 不得其時 並不是指孔明出山不是時候 個人認為有2點 其一為天時 其二為大勢 其一 天時 顧名思義孔明出山時 曹操已獨據天下其七八 而劉備兵不過幾千 另 劉備經常自詡匡扶漢室 而眾人皆知漢室氣運已盡 可劉備還不自知仍自詡為漢室宗親 其實匡扶漢室只為起兵之名但萬萬不可以此自詡而打天下 此為天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