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 “攻乎異端,斯害也已”什麼意思

2021-09-22 04:20:48 字數 4409 閱讀 7694

1樓:海凱樂

2•16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通譯】

孔子說:攻治異端邪說,那是禍害無窮的。

另解:攻駁他說異見,這危害也就止住了。

【解說】

其一,治學莫入邪。孔子所說異端,是指異端邪說。學,各種學說,有的是科學知識,有的是一家之言,有的是迷信邪說,有的是魚目混珠的雜說,還有虎皮當旗的騙學。

治學,就在於釐清是非,把握真諦,剔除糟粕。治學,切不可走火入魔,否則,誤入歧途,很難自拔,甚至自履窮途。

其二,邪說不可盛。縱觀古今中外,總有宗教能夠壯大,總有迷信能夠昌盛,總有邪說能夠通行。為什麼?

人的觀念文化受不同的文化意識薰陶和強化,總會佔有一定的市場。例如,殷商的神靈觀念頗為流行。又如,即便人類進入近代文明的二十世紀,在哲學先賢輩出、工業革命領先的德國,納粹主義竟然猖獗盛行而釀成世界災難,這正映證了戈培爾的“名言”:

“謊話重複一千遍就是真理。”中國也有一句古老的成語:“三人成虎”。

其三,異端須省察。人類的認知和究理,無有窮盡,不會終結。真理是相對的。

在真理的尋求、定律的**過程中,必須不斷接受新認識、新方法的再驗證。在探求過程中,必然有各種異端之說,這正是人類不斷超越歷史的必需。任何時候,既不能讓毒害民眾的邪說氾濫,也決不能把求索真理或質疑現存的聲音扼殺。

【啟示】

統一意識形態,最社會治則的鐵律。典型的莫過於秦始皇的焚**、坑術士。由於歷代儒生的渲染,“焚書坑士”演變為“焚書坑儒”。

秦朝於前221年一統中國,推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為此後封建王朝的**集權體制奠定了堅實基礎。其中包括“分天下為36郡”(一說41縣)的郡縣制。前213年,博士齊人淳于越反對實行“郡縣制”,要求根據古制分封子弟。

丞相李斯加以駁斥,主張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學誹謗朝政。秦始皇下令,焚燒《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對博士館之外的私藏《詩》《書》等限期交出燒燬;妄議《詩》《書》者處死,以古非今者滅族;禁止私學,學法令以官吏為師。同時,秦始皇為了長生不老,養了很多術士為其尋仙術、煉仙丹,術士自知是忽悠,為避禍紛紛逃跑。

前212年,侯生、盧生誹謗事發,秦始皇大怒,派御史調查審理,得犯禁者460餘人(其中或有毀謗秦政的儒士),全部坑殺。其實,“焚**”跟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同一個道理,都是革“文化”之命,以統一意識形態。

然而,把異端當邪說,把異己當罪孽,在家國天下,王者可以說了算。誅少正卯,應該是孔子一生中的汙點。孟子攻擊異端諸子,斥為“淫辭”“邪說”;荀子非十二子,亦為“邪說”“奸言”。

承傳下來,黨同伐異,直至“***”,實質是剿滅異端、強行一致的極端手段。清朝雍正就因“清風不識字,何事亂翻書”,要了徐駿的命。孔子深刻理解這一點,故擇婿傳代就選最安分守己的公冶和南容,以後代“免於刑戮”[5.

1-2]。

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民主意識的深化,對異端的論定也必須與時俱進。異端,究竟是否邪說,還是另類,或只是異見,這不能是強者說了算,而應該是民主和法治說了算。“別殊類使不相害,序異端使不相亂”(《鄧析子》,劉向《別錄》),才是唯一正確的抉擇。

另解:“攻擊他說異見,是很有害的。”這是用更寬泛的心態來解讀古說,有明顯的現代人眼光。

2樓:普羅泰克選礦技術庫

排除前人翻譯的影響,靜下心來多次思考,認為這樣翻譯也是一個思路。攻:考慮、研究。

異端:不同角度或立場。害:

危害或不良後果。已:停止、防止。

整句話的意思是:從不同角度考慮問題,片面考慮問題的危害就可以防止了。

3樓:匿名使用者

是執兩取中的意思,不走極端,就是兩方面的問題都考慮到,也是道家的思想,陰陽剛柔的理念,知其白守其黑,看到優點也看到缺點,這樣才不會出現大的錯誤。一味的走極端,會有大的危害的。

4樓:匿名使用者

攻:治理、整頓 ; 異端:這裡指跟孔子不是同一立場的人、學說。

斯:那,那些人,那些學說 害:危害這句話是說:要整理整頓那些異端,(因為)他們對天下的危害太大了!

這句話有很多爭議,我看過之後,自己選了一個認為很貼切的解釋。望君多思。

5樓:下天信誠

對於和自己有不同觀點的人,要不要去攻擊,要提前思考對自己有沒有害處!

6樓:逸殤而落

異端泛指不合正統的學說

也已是語氣詞

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 要整頓不合正統的學說是因為他們對國家的傷害太大了!

7樓:潮智暉

攻:做異端:中庸的兩端,指“過”和',不及”。

斯:連詞,這就、那就的意思。

也已:語⽓詞。

孔⼦說:“做事情過或不及,都是禍害啊!”

8樓:柯玉

註釋:①攻:治理、整頓 ;

②異端:這裡指跟孔子不是同一立場的人、學說。

③斯:那,那些人,那些學說。

④害:危害。

出處:《論語·為政》:“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9樓:匿名使用者

意見不同的人,不要去強行糾正。因為他有可能是對的,因為,對有的時候不一定是對,錯不一定是錯。

10樓:傑起司珊蘭

依小生愚見:“斯害也已”譯做害止,害處去除沒有,則前一句“攻乎異端”不應譯做攻擊與自己不同的。而應該翻譯為對那些與自己不同的學術觀點切磋、辯證地進行思考、討論。

從而得出正確結論。則之前的錯誤觀點導致的害處自然消除了。

不對之處還請賜教。

11樓:

這句話有兩種完全相反的解釋:第一種是像推薦答案說的那樣。相反的解釋是:

去攻擊那些與自己觀點、立場不同的人,這種做法是有害的。換句話說也就是應當尊重言論自(和諧)由。百家爭鳴社會才能進步。

可以說,聖賢都是微言大義。怎樣去理解,沒有標準答案。

另舉一個例子:“民可以使由之,不可以使知之。“同樣有兩種完全相反的解釋。

1.統治者要領導人民做事,不可以讓民眾知道為什麼做事。(才能使效率最大化)

2.民可以,使由之。不可以,使知之。: 民眾可以(做好的事),要讓他們自由(地去做)。

民眾不可以(做好的事),要讓他們知道(怎樣做好)。

12樓:同求定製

專注其中一端,這是有害的啊

13樓:厷雛鷹

手機經常自動關機怎麼辦

14樓:使命踐行者焦竣

詳解:理解這句話的關鍵在“攻”和“異端”。有把“攻”當成“專治”的,更有甚者,把“異端”解釋成“不走中道”的,這些,都是胡解。

之所以這樣,主要是對《論語》沒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割裂去解釋,真是“斯害也己。”

朱熹,宋朝大儒,他在《論語集註》裡就把“攻”當成“專治”。但“攻”的古字,聲“工”,從“攴”。金文“攴”,手持器械打擊,相應,“攻”的本義是“攻打”。

而“攻”的“專治”等意思,是從“攻打”引申為“加工”再引申為“研究”才出現的,是相當後期才出現的。而且,“攻”一般也不解釋為“專治”,也就是“研究”而已,不是“專門研究”。而“研究異端”,甚至是“專門研究異端”,又有什麼問題?

所謂一事不明,儒者之恥,異端不研究,怎麼知道是異端?連異端都不知道,怎麼正之同之?所以,在《論語》時期這種解釋是不對的。

“攻”,就是本義“攻擊、攻打”的意思。

“異端”,有人解釋成“不走中道、鑽牛角尖、標新立異”之類的,這種解釋返到夠“不走中道、鑽牛角尖、標新立異”了。如果說“端”是“頭、邊”等意思,那“異”於“端”,那不正好是“中”?這一點上,朱熹是對的,他解釋的“異端”就是通常所理解的“異端”,就是“別為一端”、“非聖人之道”的意思。

但由於他把“攻”解釋為“專治”,“攻乎異端”就成了“專治非聖人之道”。

“攻乎異端”,就是“攻打、攻擊非聖人之道的別為一端者”。“斯害也已”,“這是災害、損害呀”。是對什麼的損害、災害?

是對行“聖人之道”的損害、災害。在上一章“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解釋中,已經說過:“對於暫時不能“聞、見、學、行”“聖人之道”的“人不知”的人,“聖人之道”的彰顯、湧現並不能離開他們,把“人不知”的世界改造成“人不慍”的世界,不能離開“人不知”的人。

”而“人不知”的人,就是“非聖人之道的別為一端者”,對這種人,不能採取“攻打、攻擊”的手段,不能通過“攻打、攻擊”的手段把他們消滅,否則就違背了同出於《論語》的“和而不同”的儒家精神。

對於行“聖人之道”的君子,“異端”只不過是“別為一端行非聖人之道”的“不知”者,如果沒有這種人,“聖人之道”之行就成了無源之水。“不知”,如同米;“不慍”,如同飯;“聖人之道”,如同水、火;行“聖人之道”,如同利用水、火把米煮成“飯”;行“聖人之道”的君子,當然就是那煮飯的人。而沒有了米,沒有了“不知”,沒有了“不知”者,沒有了“不知”的世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又如何行“聖人之道”呢?

對於“異端”,對於“別為一端行非聖人之道”的“不知”者,行“聖人之道”的君子不是要攻打他們、消滅他們,而是要如把“米”煮成“飯”般把他們從“不知”者變成“不慍”者,變成行“聖人之道”的君子,把“不知”的世界變成“不慍”的世界,只有這樣,才算是真行“聖人之道”。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後來演變的成語故事一則是 成語

成語就是 學而時習之。來自歷史典故,全句是 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 在 論語 學而 中有記錄,意思是學過的內容要經常練習它,是孔子重要的學術思想之一。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孔子在教學上有豐富的經驗,常常與學生們一道研討問題,給學生解決各種疑難問題,他鼓勵學生培養很好的品德,深入鑽研,提出 學而時習之 ...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的意思

意思是 孔子說 學了,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出自 論語學而。朝代 春秋。原文摘抄 孔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 yu 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翻譯 孔子說 學習並且按時地去複習,不也很快樂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知命者不怨

不埋怨天,不責備人,我學了些平凡的知識,從中領悟了高深的道理。瞭解我的,大概只有天吧!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抱怨別人,掌握自己命運的人不抱怨天 抱怨別人的人則窮途而不得志,抱怨上天的人就不會立志進取。牢騷太過於強烈,就要當心堤防腸斷,君子光明磊落,不憂不懼,所以心胸寬廣坦蕩 小人患得患失,忙於算計,又每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