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怎樣審時度勢的,什麼是審時度勢,順勢而為?

2021-09-04 02:10:35 字數 1820 閱讀 9376

1樓:回憶

我們體察社會時要懂得變通。普通人終非聖賢,若他只以虛偽掩飾自己並不為過,倘若以虛偽為工具,主動誤導他人以達到圖財謀利之目的,就是真正可恥的虛偽,理應受到譴責,同樣,我們還必須認清自己的目標與可開展的行動之間的正確關係。

2樓:寶26931毓窘

一個比較容易和生活的方法,多看電影吧。或者也能多看**,不是看些惡搞的電影。看不同的電影的時候,多想想每個人物的性格特點,懂得會去分析。

當然,現實生活總會複雜多了,但是看清每個人的特徵,就是審時度勢的決定因素。

3樓:匿名使用者

畢加索懂得審時度勢,明白時代需要他做什麼,迎合時代並在世界上取得了極高榮譽,不斷以新的視角看待物體。他的一生風格多變,但均被人們認可,是因為他的才華,也因為他的審時度勢。

4樓:銘刻

因為每個人的性格和行為方式都不是一樣的,因此要學會因人而變。不要總認為可以“一視同仁”,否則吃虧的只能是自己。比如面對愛表現的人,最好收斂自己的光芒,把表現的機會留給對方,這樣他會對你十分感激;面對拘謹的人時,你應該多花時間去觀察他的舉動,瞭解對方的喜好,然後找出他真正感興趣的事情;面對那些喜歡計較的人,就應該多花時聞去了解他本來的面目,否則就很容易受制於人,被對方牽著鼻子走。

5樓:匿名使用者

成就一番事業,不單單隻靠勇氣、學識和拼搏,更重要的是審時度勢,把握機遇。有的時候,並不是我們沒有遇到成功的機會,而是我們在機會面前應該懂得審時度勢,選擇做適當的事情,才能獲得成功。

6樓:求註冊

管仲在春秋時代,敏銳地看出諸侯爭霸的趨勢,而採取完全不同於周禮的治國之道,從而輔佐齊桓公成為第一個霸主。張良在刺秦失敗後,趁著農民起義的餘威,在韓、楚、漢之間選擇,最終成為“漢初三傑”之一,且功成身退。

7樓:猴kd101555分葉

中國有句俗話:“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老祖先的話道出了世間人情,頗具智慧,但在現代人際交往中,我們有必要對此話更好地領會與運用。

“不得不”充滿了一種無奈、勉強、不情願、這種“低頭”太痛苦了,因此我們有必要將此話改為“人在屋簷下,一定要低頭!”只要是在別人的屋簷下,就一定要低頭,不用別人來提醒,也不用自已自已頭撞屋簷才去低頭,這是一種主動的態度,沒有絲毫勉強。總而言之,“一定要低頭”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已與現實環境保持一種主動、和諧的關係,將二者的摩擦和衝突降至最低點,也是為了儲存自已的能量,以便走更長遠的路,更是為了把不利的環境轉化成對你有利的力量,這是處世的一種柔軟,一種權變,更是一種人性叢林中的生存智慧。

8樓:銘刻

審時度勢,善於調整,是規劃成功的一個重要素質。一個人,隨著自身的成 長、成熟、外部環境條件的變化,構成過去的心態意識、目標計劃、生活方式等 許多重要條件都可能發生重大變化。 如果不能在適當的時候,進行相應的調整,則必然要落後、保守、僵化、停 止不前。

睜大你的眼睛,審時度勢,及時進行必要的調整,才能永葆活力,不斷 向成功卓越挺進。

9樓:寶寶78010首刨

做人做事要懂得審時度勢,針對不同的人採取不同的處世態度。世間萬物都在不斷地變化中,如果不懂得見機行事、隨機應變,隨著事物、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的變化而靈活地作出不同選擇,那你很可能就會錯失良機。只有分清不同的場合,把握住最有利的條件和機會,選擇最恰當的方式,才能夠獲得成功。

什麼是審時度勢,順勢而為?

10樓:匿名使用者

曾國藩說:“士有三不鬥:勿與君子鬥名,勿與小人鬥利,勿與天地鬥巧。”

不與天地鬥巧,就是不要違背天道去爭,要順應天道。

作家楊大俠表示,順勢而為方得我心

為什麼空調18度時出來是冷風19度出來是熱

空調你選擇加熱,吹出來就是熱風,如果調的是20度,發熱電阻就會在室溫達到20度的時候停止加熱,只吹正常的風,打冷氣也是一樣的道理。空調上的溫度是室溫的意思,不是說調的20度吹出來就是20度的風 空調開到19度,為什麼還是熱?這是什麼原因?可能是你的空調效率太低,或是製冷能力較低 房間過大 空調並沒有...

當你讀到小白文時,你的心情是怎樣的

這個得看這篇 是描述什麼型別的了。言情類的小白文,我還是很喜歡的。讀到這種文章時,我的心情是愉悅的。因為我對於那些類似於文言文的 實在無感,因為那個對我來說,有點難以理解。總是一知半解,感覺我像一個文盲。讀小白文的時候,通俗易懂,有些還特別有趣。微博上有很多小學生作文,我真是佩服現在的小學生,想象力...

親人即將離世時,你的心情是怎樣的,你最想對即將離世的親人說什麼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東西是可以永生永存的,所有的東西都有保質期,人也有,當人的保質期到了,也就到了死亡的時候。其實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死之前還有很多未完成的事情,有很多的遺憾。我們身邊都或多或少有很多親人,他們可能年輕可能年老,可能健康可能垂老,當親人當中有即將離世,要比我們先走的,我們總是會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