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和孔孟朱熹齊名,他到底何許人也,為何連皇帝都嫉妒他

2021-08-03 20:52:40 字數 5566 閱讀 9624

1樓:淡年華

要說王陽明到底有多厲害,可以先看一下他們的官爵,在明朝通過功勞封得伯爵的文臣只有三人,因學識學問從祀孔廟的文人學者也只有四人,而王陽明兩者皆有其一席之地,從這點可以看出王陽明的文治武功多麼厲害了。

曾經有人還說其實中國歷史上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只有兩個半,分別是孔子、王陽明,外加曾國藩算半個,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王陽明的偉大之處了。

要想知道為何連君主都嫉妒與她,你看一下他的生平就知道了。王陽明12歲的時候便說出讀書做聖人才是第一等事的驚世之語,但是他經歷過兩次科舉考試,最終都以失敗告終,一直到他28歲時才高中進士,進入官場。他34歲時,因為武宗繼位,其貼身太監劉瑾獨掌大權,大肆的排除異己,王陽明也受牽連被下了詔獄,後被髮配貴州龍場做驛丞,而當事貴州基本處於未開發狀態,絕境之中王陽明頓悟,史稱龍場大悟。

在王陽明開悟之後便自己動手搭建起了書院,教導當地苗族,最後一期當地知府等大官的關注,越來越多的高階**與其交流**,最後王陽明的心學核心知行合一也為天下人所知。

之後便是王陽明的傳奇開始,劉瑾倒臺,王陽明被啟用任吉安府廬陵任知縣,之後幾經調任,在其調任期間其心學理念也一直在廣為流傳,其門人**越來越多,之後被升遷任巡撫,其用一年的時間平定了南贛數十年之久的匪患。其後他又用十天左右平定寧王叛亂,這段時間他又提出「致良知」學說,後來又提出了「四句教」。之後有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平定了思恩、田州的叛亂。

最後因病去世。

從以上可以看出王陽明因為一日大悟是自己的文治武功提升至很高的地步,所以說君主嫉妒自然不會少。

2樓:高旭個你

我覺得王陽明能和孔孟朱喜齊名。連皇帝都嫉妒他的才華。因為王陽明是心理學的開創者。十年間幫助朝廷平定了三次叛亂。

3樓:輝輝學長

主要還是當時王陽明擁有非常出眾的才華,然後他又精通陰陽算術之學,當時很多人都去相信他,所以造成了皇帝的不滿。

4樓:長命百歲

王陽明不僅聰明而且他一直在堅持自己的道心,以至於到後來到達了儒家所說的個人道德學術的圓滿,這個成就在數千年當中也沒有幾個人能達到。

5樓:我要去跳黃浦江

王陽明是心學的開創者,算是一個哲學家,十年期間幫忙平定過三次叛亂,也為世人留下了很多有用的書籍。

6樓:邢莫

他們兩個其實是比較有名的人,然後也很有能力和才華,在很多方面都是非常的神機妙算,所以皇帝會嫉妒他們吧。

7樓:我就是大米呀

王陽明,他和孔孟諸家齊名,雖然聽起來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人物,但你去看一看他的個人歷史,就會發現他是一個不屈不撓的人,12歲就語出驚人,發誓讀書做聖人,後來雖然高考落榜了兩次,直到28歲才高考中進士,在他34歲的時候,又遭到當時的,武宗帝身邊的太監**,後來被人發配到貴州,但是他沒有氣餒,在貴州開了書院,教當地的苗族,聲望越來越大

8樓:科學並不難

王陽明是非常傑出的理學家,所以有很多人都崇拜他的名聲,雖然朱熹的才能也很出眾,但是皇帝還是更喜歡王陽明一些;

9樓:

縱觀王陽明的一生,作為軍事家和政治家,立下不世之功,彪炳史冊;作為思想家,開創儒學新天地,成為一代「心學」宗師,正如梁啟超對王陽明的評價:「他在近代學術界中,極其偉大,軍事上、政治上亦有很大的勳業。」

10樓:若八十

王陽明是一位非常優秀的能人,被稱為「大明第一能人」(雖然有誇大,但是王陽明一定是個你值得讀的人),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哲學家以及軍事家,提出「知行合一」,《百家講壇》裡有過這麼一句話——王陽明,再次披上戎裝,以他病弱的身體再次支撐起明王朝這座行將傾覆的大廈。立德立功立言,王陽明都完成了,但是一生還是很坎坷的。皇帝沒有嫉妒吧,至少是我覺得沒有嫉妒,更多的是小人作祟。

儒家兩個半聖人除孔子外,為何王陽明、曾國藩都只是出現在明清?

11樓:竟然被夢想

只看兩個半里面有曾國潘缺沒有孟子,就不要太在意這個說法了

朱熹和王陽明的學說本質上有什麼區別?

12樓:澀錦無弦

朱熹和王陽明的學說本質上有根本和主動力的區別。

一、根本不同

王陽明和朱熹認為的根本有不同之處,就是在於他沒有把心分開兩節,沒有分人心和道心。而是認為此心即是天理,在王陽明看來,就是你當下能夠直接體驗這個心,就能這個能視聽言動的心,便是天地萬物的本體,便是超越時空的宇宙本源。

在朱熹的語境中,天理是外在於我的普遍道德規範,所以人格基礎並不是根植於內心的,即便是被教導成要當聖賢,也只是被動服從於既定的人生價值觀。而在王陽明看來,成為聖賢的潛能和動力,都在於自己的生命之中。

朱熹認為的理是抽象的,無形得超乎個體,而並不是人心從當下能夠體認的,所以要格物窮理,到事物中把心理找出來。

二、主動力不同

王陽明和朱熹對於心學的一個理解,有一個主動力的區別。朱熹認為,天理是外在於我的普遍道德觀規範,所以人格完善的基礎,並不是根植於內心,主動力較低。即便被教導成聖賢,也是被動服從於既定的社會價值觀。

而在王陽明看來,成聖成賢的潛能和動力,都在於生命之中。因此人格完善和自我實現便是與生俱來的責任,因為是金礦,所以必須要成為金子。同時又是自我的一種天賦,權利,而人的主動性,自信心和創造力,也都在這裡顯露無疑。

擴充套件資料

宋明理學家,包括朱熹和王陽明,都有一個共同的追求,那就是去發現宇宙的終極真理。那宇宙的終極真理到底是什麼,如何才能找到它,朱熹和王陽明給出了不同的回答。朱熹認為「性即理」,而王陽明認為「心即理」。

而朱熹和王陽明的學說本質上相同點如下:

2、思想主張:都強調意識(理或心)第一,物質第二,都屬於唯心主義;都是高調的道德主義。 都是儒學的表現形式,都繼承了孔孟「仁」「禮」的思想,都認為世界本原是「理」。

3、根本目的:都要求人們克服私慾,以「仁」的思想規範個人行為,從而維護社會秩序。

4、地位:都是儒學發展的重要階段,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重大成就。都有助於統治者維護(專)(制)統治,都壓制、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理學重視主觀意志力量,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對塑造中華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積極影響。

13樓:風之葉

一、區別:

1、朱熹則看重八目互為條件 , 相互制約的關 系 ,抓聯絡 。 換個角度看 ,朱熹生活在唐代以後的幾百年**和戰 爭中 ,他比較重視荀子說學的理性成分 , 從「 致物 」 開始 , 傾 向於「 外王 」 的一面 ; 王陽明生活的環境是大統一時代 , 內 部問題突出 : 派系之間 ,官民之間 ,貧富之間等問題嚴重 ,他 更重視孟子的「 心性 」從治心開始 ,傾向於「 , 內聖 」 的一面 。

2、朱熹與王陽明是宋明時期的兩位學術大師,朱熹主張以"天理"作為自己學術的支撐,偏向於對"識"的論究。王陽明則主張以"本心"作為世界的本原,偏向於對"智"的發微。

二、簡介:

1、朱熹(1130.9.15—1200.

4.23),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諡文,世稱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

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顥、程頤)的三傳**李侗的學生,與二程合稱「程朱學派」。

2、王守仁(2023年10月31日—2023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2023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軍功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

諡文成,故後人又稱王文成公。

王守仁(心學集大成者)與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朱、王。

14樓:

我們十月一做的這套歷史題中也有這個題,我覺得答案是

以「理」為主與以「心」為主便是它們的本質區別。

15樓:週一用

朱熹的理氣論是客觀唯心主義學說,王陽明的心學是主觀唯心主義學說。

以「理」為主與以「心」為主便是它們的本質區別。

16樓:呆呆老牛

朱熹是理學,王陽明是心學

17樓:匿名使用者

朱熹的學術成就很有限,他喜歡乾的事是篡改經典曲解義理,而把他推向神壇的是『認祖歸宗』的朱元璋,南宋末年以前,民眾還是很有血性的,自『崖山之後無華夏』以後,明清以來幾百年間民眾猶如牛羊,雖然不是朱熹的過,但『因』是出在他的學說身上。

王陽明的學說思想應該更靠向孔子的人文理念,心學概括的說就是『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

18樓:匿名使用者

都是當下時代不可取的唯心思想。區別在於唯心的程度,理學屬於消極客觀唯心主義思想,心學屬於自負主觀唯心主義思想。

理學能在南宋興盛,離不開連年戰火的外部形勢,消極怯戰的主和派又佔據了主力,因此宋**學的唯心思想受國情影響,是消極的客觀唯心思想。

心學能在明代興盛,得益於漢人成功驅除蒙元的實情,打得曾不可一世的蒙古鐵騎無招架之力,自大自負的心態在明朝蔓延,因此明代心學的唯心思想也受國情影響,卻是自大自負的主觀唯心思想

一個學術思想的發展與所處的社會背景密不可分,尤其是哲學。迎合社會主流心態才能發展好一個思想,比如心學也是迎合了明朝君臣自我自大的心態,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也是迎合了特定時代的需要!

儒家朱熹說知行互補,王陽明說知是行的開始,行是知的最終結果。都說知行惟一,知和行可以是一對矛盾嗎?

19樓:匿名使用者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認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為「兩截」。「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

從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極力反對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脫節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歸之於個體的自覺行動,這是有積極意義的。因為從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識離不開道德行為,道德行為也離不開道德意識。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

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認識和道德意識必然表現為道德行為,如果不去行動,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認為:

良知,無不行,而自覺的行,也就是知。這無疑是有其深刻之處的。

以知為行,知決定行。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意思是說,道德是人行為的指導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動是達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導下產生的意念活動是行為的開始,符合道德規範要求的行為是 「良知」的完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說深化了道德意識的自覺性和實踐性的關係,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行後的弊病,但是同時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說中的知識論成分。王守仁的觀點雖然有利於道德修養,但忽略了客觀知識的學習,這就造就了以後的王學**任性廢學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歸於王學的弊端。

但是我個人的看法是,王陽明對朱熹不止是批判,知行的闡述可能是對去人慾的一種其他途徑的探索

知,就是認識。行,就是實踐。

「知行合一」就是說認識和實踐是一體的,很明顯是錯的。

「知行並時,相知為用」當認識與實踐並行時,知道的就做,不知道的就不做嗎?錯。還有一條叫創新呢!

王陽明名言名句,王陽明的名言

王陽明,被當年明月稱為 千古第一等人 他官至兵部尚書 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釋道三家,開創出了堪稱儒學新局面的心學,被認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聖人,他還領兵平亂剿匪,用極少的代價閃電般地徹底擊敗了數倍於己的敵人。作為史上極少見的立德 立功 立言三不朽,王陽明為後世留下了很多經典語錄 1 第一等事應是讀書...

如何理解王陽明的精神世界,如何理解王陽明的知行合一?

王陽明曾與王純甫書指出 變化氣質,居常無所見,惟當利害 經變故 遭屈辱,平時憤怒者到此能不憤怒 憂惶失措者到此能不憂惶失措,始是能有得力處 與王純甫 全書 四,第96頁 人在遭受巨大的人生波折 失敗 困苦 屈辱的時候,精神和心理狀態能夠不為環境的變異或個人的得失所影響,這不僅是一個意志是否堅強的問題...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王陽明的知行合一

王陽明所說的 知行合一 不能簡單地理解為認識和實踐相統一,知 主要指格物致知之知,是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 行 主要指力行之行,是人的道德實踐活動和實際行為。知行合一 是指道德意識和道德實踐相符合,當然也包括思想 意識和實際行為相一致 王陽明說 今人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了,然後能行,我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