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這古文的意思,求這一篇古文的意思

2021-06-06 00:02:46 字數 5089 閱讀 1387

1樓:匿名使用者

《禮記中庸》子思在第二十章十九條有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說的是為學的幾個層次,或者說是幾個遞進的階段。

“博學之”意謂為學首先要廣泛的獵取,培養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喪失了,為學的慾望隨之而消亡,博學遂為不可能之事。“博”還意味著博大和寬容。

惟有博大和寬容,才能相容幷包,使為學具有世界眼光和開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進而“泛愛眾,而親仁”。因此博學乃能成為為學的第一階段。越過這一階段,為學就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審問”為第二階段,有所不明就要追問到底,要對所學加以懷疑。問過以後還要通過自己的思想活動來仔細考察、分析,否則所學不能為自己所用,是為“慎思”。“明辯”為第四階段。

學是越辯越明的,不辯,則所謂“博學”就會魚龍混雜,真偽難辨,良莠不分。“篤行”是為學的最後階段,就是既然學有所得,就要努力踐履所學,使所學最終有所落實,做到“知行合一”。“篤”有忠貞不渝,踏踏實實,一心一意,堅持不懈之意。

只有有明確的目標、堅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篤行”。

原文“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 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譯文“要廣泛地學習,仔細地詢問,審慎地思考,清晰地分辨,忠實地實踐。要麼就不學,學了沒有學會就不中止。要麼就不問,問了還不明白就不中止。

要麼就不思考,思考了不懂得就不中止。要麼就不辨別,辨別了不分明就不中止。要麼就不實行,實行了但不夠忠實就不中止。

別人一次能做的,我用百倍的工夫,別人十次能做的,我用千倍的工夫。如果真能這樣做,即便愚笨也會變得聰明,即使柔弱也會變得剛強。”

2樓:匿名使用者

【註釋】

①博學,多方面地學。博,寬廣。之,指學的物件。

②審問,詳細地問。之,指問的物件。③慎思,慎重地考慮。

之,指思的物件。④明辨,明確的分辨。之,指辨的物件。

⑤篤行,踏踏實實的實行。之,指行的物件。⑥大意是:

除非不學,學了就一定要學會,學不會,不能休。“有弗學”,按字面講是“有不學的時候”或“有不學的東西”,實際應瞭解為“不學則已”。措,擱置,終止。

以下四句仿效此句。 ⑦知,懂。⑧弗得,指不得結果。

【參考譯文】

要廣博地學習,詳細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別,切實地力行。不學則已,既然要學,不學到通達曉暢絕不終止;不去求教則已,既然求教,不到徹底明白絕不終止;不去思考則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絕不終止;不去辨別則已,既然辨別了,不到分辨明白絕不終止;不去做則已,既然做了,不確實做到圓滿絕不終止。

求這篇古文的翻譯~謝謝

3樓:匿名使用者

季氏將伐顓臾

朝代:先秦

作者:孔子及**

原文: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

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

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譯文及註釋

譯文季孫氏將要討伐顓臾。冉有、季路拜見孔子說:“季孫氏要對顓臾用兵。”

孔子說:“冉有!恐怕應該責備你們吧。那顓臾,先王曾把顓臾的國君當作主管東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處魯國境內,是魯國的藩屬國,為什麼要討伐它呢?”

冉有說:“季孫要這麼幹,我們兩個做臣下的都不願意。”

孔子說:“冉有!周任有句話說:

‘能施展才能就擔任那職位,不能勝任就該辭去。’如果盲人搖晃著要倒下卻不去扶持,顫顫巍巍將要跌倒卻不去攙扶,那麼何必要用那個攙扶的人呢?況且你的話錯了,老虎和犀牛從籠子裡跑出,(占卜用的)龜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裡被毀壞,這是誰的過錯呢?

”冉有說:“如今顓臾城牆堅固而且靠近季孫氏的封地,現在不奪取,後世一定會成為子孫們的憂慮。”

孔子說:“冉有!君子厭惡那些不肯說(自己)想要那樣而偏要找藉口的人。

我聽說擁有邦國封邑的諸侯和擁有家族封邑的大夫,他們不擔憂貧困而擔憂分配不均勻,不擔憂人少而擔憂不安定。財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沒有貧窮;上下和睦,就不必擔心人少;社會安定,國家就沒有傾覆的危險。像這樣,遠方的人仍然不歸服,就修治文教德政來使他歸服;已經使他們歸服後,就要使他安定下來。

如今由與求兩人輔佐季孫氏,遠方的人不歸服,卻不能使他們來歸順;國家四分五裂卻不能保持它的穩定統一;反而策劃在境內興起干戈。我恐怕季孫氏的憂慮,不在顓臾,而是在魯國內部。”

註釋1、季氏:季康子,春秋魯國大夫,把持朝政,名肥。顓臾(zhuān

yú),小國,是魯國的屬國,故城在今山東費縣西北。舊說季氏貪顓臾土地而攻之。依文意乃季氏與魯君矛盾極深,歷代魯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顓臾再為患,這就助了魯君,故欲攻之。

本文批評了季氏兼併顓臾的企圖,並闡發了孔子以禮治國為政以德的主張。

2、冉有和季路當時都是季康子的家臣。冉有,名求,字子有。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兩人都為孔子**。見:謁見。

3、有事:這裡指軍事行動。古代把祭祀和戰爭稱為國家大事。當時季氏**國政,與魯哀公的矛盾很大。他擔憂顓臾會幫助魯哀公削弱自己的實力,所以搶先攻打顓臾。

4、無乃爾是過與:恐怕該責備你吧?“無乃……與”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恐怕……吧”。

爾是過,責備你,這裡的意思是批評對方沒盡到責任。是:結構助詞,提賓標誌。

(在蘇教版中,“是”復指“爾”,用作代詞)過:責備。

5、先王:指周之先王。

6、東蒙主:指受封於東蒙。東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東蒙陰南。主:主管祭祀的人。

7、是社稷之臣也:是:代詞,這,指顓臾。

社稷:社,指土神,稷,指穀神。社稷是祭祀穀神和土神的祭壇。

有國者必立社稷。國亡,社稷被覆蓋起來廢掉,故社稷為國家的象徵,這裡指魯國。社稷之臣意譯為附屬於大國的小國。

8、何以伐為:為什麼要攻打它呢?何以,以何,憑什麼。為:表反問語氣。

9、夫子:季康子。春秋時,對長者,老師以及貴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稱為夫子

10、周任:上古時期的史官。

11、陳力就列,不能者止:能施展自己才能,就接受職位;如若不能,就應辭去職務。陳:施展。就:擔任。列:職位。止:不去。

12、危:名詞作動詞,遇到危險(搖晃著要倒下)。持:護持。

13、顛:跌倒。扶:攙扶。

14、相(xiàng):攙扶盲人走路的人(輔助者)。

15、兕(sì):獨角犀牛。柙(xiá):關猛獸的籠子。

16、龜玉都是寶物。龜:龜版,用來占卜。玉,在:指玉瑞和玉器。玉瑞用來表示爵位,玉器用於祭祀。櫝(dú):匣子。

17、固:指城郭堅固。近:靠近。費(古讀bì):季氏的私邑,及今山東費縣。一說讀fèi,當地人稱費(fèi)縣。

18、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君子厭惡那些不肯說(自己)想要那樣而偏要找藉口的人。疾:

痛恨。夫:代詞,那種。

舍:捨棄,撇開。辭:

託辭,藉口。

19、有國有家者:有國土的諸侯和有封地的大夫。國:諸侯統治的政治區域。家:卿大夫統治的政治區域。

20、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意思是“不擔憂貧困而擔憂分配不均,不擔憂人(東西)少而擔憂社會不安定”。患,憂慮,擔心。寡,少。

21、蓋均無貧:財富分配公平合理,上下各得其分,就沒有貧窮。

22、和無寡:和平了,人口就不會少了。

23、安無傾:國家安定,就沒有傾覆的危險。

24、夫:句首語氣詞。如是:如此。

25、文:文教,指禮樂。來:使……來(歸附)。

26、安:使……安定。

27、相:(xiàng)輔佐。

28、分崩離析:國家四分五裂,不能守全。守:守國,保全國家。

29、幹:盾牌。戈:古代用來刺殺的一種長柄兵器。干戈:指軍事。

30、蕭牆:國君宮門內迎門的小牆,又叫做屏。因古時臣子朝見國君,走到此必肅然起敬,故稱“蕭牆”。蕭:古通“肅”。這裡借指宮廷。

求這篇古文的翻譯 5

求下文言文的意思

4樓:匿名使用者

柳開少好任氣,大言凌物,應舉時以文章投主司於簾前,凡千軸,載以獨輪車,引試曰,衣,自擁車以入,欲以此駭眾取名。時張景能文,有名,惟袖一書,簾前獻之,主司大稱賞,擢景優等。時人為之語曰:

“柳開千軸,不如張景一書”。

譯文少年時任性自負,喜歡說大話藐視一切,應試的時候把自己的文章投在主考官的前面,共有約一千軸(古人裝訂書籍的一種方式,用卷軸把文章捲起來,內容一般不太多),用裝著。考試的那天,傳著衣服(古時時考生全都得**,以防夾帶),獨自承著車進入考場,打算藉此時大家驚訝,贏取名聲。當時善寫文章,有名氣,袖子裡只裝了一篇文章,在前獻給主考官,主考官非常讚賞,提拔為“優等”。

當時的人編成話說:“的一千軸書,不如的一篇文章”。

5樓:揚晗琴次碧

求,覓也,乞也。求

--找,尋找;請求。

求,此本古文裘字。後加衣為裘,而求專為

幹請之用。亦猶加艸為蓑、而衰為等差之用也。求之加衣,葢不待小篆矣。

求,漢字,拼音讀qiú,表示想要為了達到某個目的或是為了主要用作動詞,表示請求、要求等的意思。

6樓:惠風英代靈

1.天下有不在期望中的福,也有非不在期望中的禍。一般平凡的人不知道其實禍福是相依附的,所以心中存著僥倖的心態就去嘗試,所以因為沒有準備好就已經去做,所以失敗失意的情況經常發生,而且,因為是僥倖得到的,所以即使成功了,也只是看到了它的好處及突然而得的利益,卻沒法看到它可能存在的潛藏禍害或危機,只見眼前不知凡事有生則必有亡的自然定律。

2.不經思考任意說話或行動的人,是不可以與他做長遠打算的。容易發怒的人也是如此,所以說不輕易就有得意喜悅或不輕易就害怕恐懼的人,是可以做大事的人。

3…………

古文的翻譯,一篇古文的翻譯

晏子到了,楚王賞賜晏子喝酒。當酒喝得正高興的時候,兩個官吏綁著一個人從楚王面前走過。楚王說 綁著的人是幹什麼的?官吏回答說 是齊國人,犯了偷竊罪。楚王瞟著晏子說 齊國人都善於偷竊嗎?晏子離開座位,回答說 我聽說這樣的事,橘子長在淮河以南結出的果實就是橘,長在淮河以北就是酸枳,橘和枳 它們只是葉子的形...

求準確的古文解釋,求幫忙準確翻譯古文

當 面對,也 語氣助詞,無實義,連 連線,者 的人,為 判斷詞,是,寡人之與國也 申之以孝悌之意 中的之,第一個 之 之於 第二個 之 的 勸學 冰,水為之 中的之 代詞,它,代指 冰 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中的之和所 之,助詞,的 所,的東西 用於動詞前,使其名詞化 師說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中...

求這一段文言文的翻譯,求一段古文的翻譯

陶潛 陶淵明 字元亮,是大司馬陶侃的曾孫。祖 管這些事的人聽說了,任用他 為彭澤令。在縣裡,公田全部命令種秫谷 可釀酒 說 讓我一直醉酒就夠了。妻子和孩子堅持請求種粳米。於是命令 一頃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粳米。向來簡樸自愛,不諂媚長官。郡裡派遣督郵到他的縣,求一段古文的翻譯 5 補亡一編,補樂府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