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 二十四節氣 這樣的文化遺產在當代社會煥發出新的活力

2021-05-13 04:50:41 字數 5245 閱讀 7901

1樓:匿名使用者

「春分雨腳落聲微,柳岸斜風帶客歸;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在我國古代詩歌中不乏描述「二十四節氣」的名句,足見農耕文明時代對它的依賴,然而,隨著城市化程序的加快和現代化農業技術的發展,「二十四節氣」似乎正在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對此,第十次全國文代會代表、中國民協副主席、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萬建中表示,儘管「二十四節氣」對於農事的指導功能逐漸減弱,但它並沒有過時,在當代人的生活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功能,體現了中國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律和適應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彰顯出中國人對宇宙和自然界認知的獨特性及其實踐活動的豐富性,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和創造力,也是人類文化多樣性的生動見證。此次申遺的成功,有利於促進現在的年輕人加強這方面知識的學習和了解,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傳承與保護的行列中來,激發其積極性和自覺性,使「二十四節氣」這一重要的文化遺產在當代社會生活中煥發出新的活力。

運用文化生活知識,分析二十四節氣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意義

2樓:匿名使用者

二十四節氣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意義:

1、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反作用於經濟、社會。中國「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有利於其融入當代社會經濟和環境可持續發展。

2、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誌。中國「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有利於研究中華文明的演進,展現文化的多樣性。

3、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國「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有利於中華民族文化對外交流與傳播,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

4、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根基,傳統文化是維繫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紐帶。中國「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有利於我們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5、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國「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有利於增強中國人民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自豪感,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3樓:匿名使用者

24節氣是中國古代統計修正產生的最早最完整的氣象候相

二十四氣節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它但與什麼時期

4樓:羨慕寶貝

「二十四節氣」獲批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體現出國際社會對保護傳統知識與實踐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並將文化融入社會、經濟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視,對促進人類文化多樣性發展有重要意義。

中華民族數千年智慧結晶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遠在春秋時代,中國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個節氣,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經完全確立。

民俗學家劉魁立說,過去常說我們的歷法是陰曆,實際上,我們是陰陽合曆,「二十四節氣」即是陽曆的部分,通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

「氣候的形成主要受到太陽影響,其次是海陸地形差異性分佈等因素。」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周兵說。

「二十四節氣」客觀反映了季節更替和氣候變化狀況,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它的形成和發展與中國農業生產的發展緊密相連。

「申遺成功是對中華民族幾千年總結的雨熱運動規律的承認。」南京農業大學科技與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嚴火其說,「二十四節氣」幾千年來在指導我國生產生活中發揮了重大實踐意義。」

「立春天漸暖,雨水送肥忙」。農耕文明的社會裡,我們的祖先利用自然環境特點,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反映了我國獨特的氣候特點。「受太平洋暖溼氣流和北方西伯利亞冷空氣雙重影響,我國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嚴火其說,「二十四節氣」主要指導我國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農業生產。

作為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二十四節氣」也深深影響著東亞國家。韓國、日本有很多與我國相似的習俗。

現代生活重要座標

屋外大雪漫天,屋內瓜果飄香……隨著科技發展,人類改造和利用自然能力增強了,設施農業、大棚蔬果等讓我們不再受節氣的嚴格制約。

「但農業生產還是要以利用自然為前提,我們這片土地上雨熱變化和大的季風變化的特點沒有變,『二十四節氣』對當前生產生活還在發揮基礎指導作用。」嚴火其說。

在農業生產上至今我們還遵循著很多農諺,調節休息和勞作,比如「春不種,秋無收」「立夏勿下雨,犁耙倒掛起」「清明前後,種瓜點豆」等,至今依然是我們生產生活的重要座標。

今天有的地方,仍有相關節氣的活動,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也是遠足踏青、親近自然、催護新生的春季儀式。有的地方仍把冬至等當作節日一般度過,比如非遺專案三門祭冬、壯族霜降節、苗族趕秋等。

「二十四節氣」和相關活動,有著凝聚族群、和諧天人的重要意義,是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

現代養生更看重節氣,如「三月八,吃椿芽兒」,又如依照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冬病夏治」等等。

「二十四節氣」進入小學課程,成為培養孩子認知自然萬物的時間座標,遵循這些規律才能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傳承文字遺產煥發新活力

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這一時間認知體系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專家認為,這次成為人類非遺代表作,除了表明其作為中國人文化認同的一個標誌,同時也是中國對於整個人類的文化貢獻。對於促進人類文化多樣性發展,有非常大的意義。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苑利說,由「二十四節氣」而生成的農耕經驗在實踐過程中,由鄉村社會來傳承。因此,申辦成功後的一項重要工作,便是專案的儘快落地——讓真正的傳承者發揮作用,以顯示出專案自身應用的社會效益。

文化部非遺司有關負責人表示,「二十四節氣」的傳承和保護任重道遠,將以此為一個新的起點,根據已制定的保護計劃,與相關社群、群體和個人一道積極實施系列保護措施,認真履行各項義務和責任,讓更多的國家、社群、群體和個人認識、瞭解「二十四節氣」這一知識體系及其實踐活動。

同時,創造條件確保相關社群和群體在保護中發揮重要作用,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傳承與保護的行列中來,激發其積極性和自覺性,使「二十四節氣」這一重要的文化遺產在當代社會文化生活中煥發出新的活力。

二十四節氣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因 20

5樓:匿名使用者

1、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反作用於經濟、社會。中國「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有利於其融入當代社會經濟和環境可持續發展。

2、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誌。中國「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有利於研究中華文明的演進,展現文化的多樣性。

3、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國「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有利於中華民族文化對外交流與傳播,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

4、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根基,傳統文化是維繫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紐帶。中國「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有利於我們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5、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國「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有利於增強中國人民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自豪感,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二十四節氣對當今現代社會還有什麼實際價值

6樓:清風的涼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中國古人對於天文、天象的觀察,早在2700多年前,古人通過在地面上立一根杆來觀察晝夜長短的變化而確立了晝夜均分的冬至和夏至,「由周到秦,古人將冬至作為歲首,此後很長的歷史時間裡,冬至節都是國家重要節日,有著賀歲、祭祀等多種民俗活動。」到了春秋時期,冬至、夏至之外又進一步確認了春分秋分,至此定下了「四季」,到公元前132年的《淮南子》一書中,已經有了完整的二十四節氣的說法,「古巴比倫、瑪雅文化,都有二分二至的節氣劃分,唯有中國細緻地分成二十四。」中國古人將太陽一週年的運動軌跡劃分成24個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

24個節氣大致對應一年中的12個月,平均每個月對應兩個節氣。古人認為這種變化是一種「氣」,每月的前一個是「節」,叫「節氣」;後一個是「中」,叫「中氣」,所以每年一共有12節和12中。譚汝為教授說,通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和月亮盈虧變化,古人逐漸認知並掌握了一年之中時令和氣候等方面的變化規律,進而總結出二十四節氣,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形成科學、嚴密的歷法文化和氣象文化,以指導農業社會的生產和生活實踐。

24節氣成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了,24節氣是怎麼來的呢?

7樓:餘念

1、二十四節

氣是根據陰曆。

2、二十四節氣,是指干支歷中表示季節、物候、氣候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它最初是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確定,斗柄繞東、南、西、北旋轉一圈,為一週期,謂之一「歲」(攝提);每一旋轉週期,始於立春,終於大寒。

3、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採用的是「定氣法」劃分,即每一個節氣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執行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定氣法」把太陽週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15°為一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

4、「二十四節氣」表達了人與自然宇宙之間獨特的時間觀念,蘊含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

5、二十四節氣既是歷代官府頒佈的時間準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2023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6、2023年7月,由中國氣象局華風氣象傳媒集團與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聯合主辦的「中國天氣·二十四節氣研究院」正式成立。

8樓:匿名使用者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執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執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

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週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但是24節氣是按太陽在天空走過的大圓的24個等分角度來定義的,不是按一年24個等分時間來定義的,所以時間間隔並不相等,按近似的天數說,有的近似15天,有的近似16天。所以一年的月怎樣分才能讓既簡明,又足夠準確的表現24節氣,使它們排列得有最簡單的規律,讓人容易記憶掌握,這是設計曆法的重要任務。

24節氣是按陽曆計算的。因為節氣的日期在陽曆中是相對固定的,如立春總是在陽曆的2月3日至5日之間。但在農曆中,節氣的日期卻不大好確定,再以立春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農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

提取碼 mfas 二十四節氣,是曆法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確立 十二月建 的特定節令。一歲四時,春夏秋冬各三個月,每月兩個節氣,每個節氣均有其獨特的含義。廿四節氣準確的反映了自然節律變化,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是指導農耕生產的時節體系,更是包含有豐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統。廿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對聯是什麼,二十四節氣歌 二十四節氣詩歌諺語和對聯

最佳節氣聯 冬至大寒,霜降屋簷,看大雪小雪遍地白露 夏至處暑,驚蟄亭榭,盼小寒大寒全天清明。這一首對聯包括了所有的二十四個節氣,所有的節氣都能在對聯當中找到,可謂是一個佳作。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先秦時期開始訂立 漢代完全確立的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是通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 氣候 物候等方...

二十四節氣有哪些,二十四節氣是哪些

二十四節氣 立春 雨水 驚蟄 春分 清明 穀雨 立夏 小滿 芒種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處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解法如下 12 2x2x3 28 2x2x7 2x2x3x7 84 所以12和28的最小公倍數是84 二十四節氣分別有 立春 雨水 驚蟄 春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