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時三刻是什麼時候啊

2021-05-08 23:06:13 字數 3780 閱讀 1226

1樓:匿名使用者

★更點———古代把晚上戌時作為一更,亥時作為二更,子時作為三,丑時為四,寅時為五更。

★古代人用的時辰

時辰 1、十二時辰制。

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2、二十四時辰制。

宋以後把二十時辰中每個時辰平分為初、正兩部分,這樣,子初、子正、醜初、醜正......依次下去,恰為二十四時辰,同現在一天二十四小時時間一致。

3、十時辰制。

出現於先秦。晝夜各五分。據《隋書.天文志》,晝為朝、禺、中、晡、夕,夜為甲、乙、丙、丁、戊(後用五更來表示)。

4、五時辰制。

其名稱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還、鋪時、大還、高舂、下舂、縣(懸)東、黃昏、定昏。參閱《淮南子.天文訓》。

5、百刻制。

即把晝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產生與漏刻的使用有關。可能起源於商代。

漢時曾把它改造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幾經反覆,直至明末歐洲天文學知識傳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備嚴格的時間意義,而又常見常用的有關名稱亦頗不少。

一般地說,日出時可稱旦、早、朝、晨,日入時稱夕、暮、晚。太陽正中時叫日中、正午、亭午,將近日中時叫隅中,偏西時叫昃、日昳。日入後是黃昏,黃昏後是人定,人定後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後是雞鳴,雞鳴後是昧旦、平明——這是天已亮的時間。

古人一天兩餐,上餐在日出後隅中前,這段時間就叫食時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後日入前,這段時間叫晡時。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食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北京時間17是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時辰———十二地支紀一晝24小時為十二時辰:

前半夜11時至1時為“子時”,午夜1時至3時為“丑時”,後半夜3時至5時為“寅時”,早上5時至7時為“卯時”,上午7時至9時為“辰時”,9時至11時為“巳時”,11時至下午1時為“午時”,中午1時至3時為“未時”,晚上7時至9時為“戌時”,9時至11時為“亥時”。每個時辰各佔兩個鐘頭。可見“從巳時直殺到未時”相當於現在的“從上午9時直殺到下午3時”。

★更點———古代把晚上戌時作為一更,亥時作為二更,子時作為三,丑時為四,寅時為五更。

把一夜分為五更,按更擊鼓報時,又把每更分為五點。每更就是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即120分鐘,所以每更裡的每點只佔24分鐘。由此可見“四更造飯,五更開船”相當於現在的“後半夜1時至3時做飯,3時至5時開船”。

“五更三點”相當於現在的早晨5時又72分鐘,即6時12分,“三更四點”相當於現在的午夜1時又96分鐘,即2時36分。

★刻———古代用漏壺計時。

“打更”、“更夫”、“更樓”各詞全由“更”字而來。我以前談過,中國古代一晝夜分十二個時辰,亦即兩個小時一個時辰。白天人們可看太陽、日晷或計時的“銅壺滴漏”之類東西判斷時間,夜晚則不知時間了,於是由專人看著“銅壺滴漏”,按照時辰打鼓告訴民眾。

古人規定,逢戌時(約合現在晚上七點至九點鐘)開始,叫做“起更”,也就是“一更”;二更是亥時,即合現在夜晚九點至十一點鐘;三更是子時,即夜間十一點至凌晨一點……五更是最後一更,已到寅時,即黎明前的三點至五點鐘了。

2樓:文武狀元

午時三刻究竟是幾點?

電視劇中常說的午時三刻,其中午時到底是什麼時間段?

3樓:雪月森林

午時即copy日中,又名日正、中午bai等。是上午11時正至下午1時正,

du為舊式計時法。

1、古zhi代計dao時法將一天一夜分為十二時辰,上午十一點到下午一點為午時。亦泛指中午前後。

2、也指半夜。

宋代王禹偁 《中秋月》詩:“何處見清輝,登樓正午時。”何處見到月光的清輝,登上樓時已是半夜時分。

4樓:匿名使用者

午時即日中來,又名日正、中午源等:(上午bai11時正至下午 1 時正)。而du正午十二時又有zhi平午、平晝、亭dao

午等別稱。如宋蘇舜欽《紫閣寺聯句詩》:"日光平午見,霧氣半天蒸。

"這時候太陽最猛烈,相傳這時陽氣達到極限,陰氣將會產生,而馬是陰類動物。十二時辰是古人根據一日間太陽出沒的自然規律、天色的變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產活動、生活習慣而歸納總結、獨創於世的。十二時表時獨特、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對人類天文曆法的一大傑出貢獻,也是我國燦爛的文化瑰寶之一。

中國古代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今的兩小時。相傳是古人根據中國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的出沒時間來命名各個時辰。

十二時辰制。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5樓:匿名使用者

午時三刻將bai近正午十二點,

du太陽正當空,是地面zhi上陰dao影最短的時候。此時版,正是大氣、地表、雲層權等接受了太陽輻射,從而使周圍環境溫度大幅上升的時候。這在當時人看來是一天當中“陽氣”最盛的時候。

中國古代一直認為殺人是“陰事”,無論被殺的人是否罪有應得,他的鬼魂總是會來糾纏作出判決的法官、監斬的**、行刑的劊子手等等和他被處死有關聯的人員。所以在陽氣最盛的時候行刑,可以壓抑鬼魂不敢出現。這應該是習慣上“午時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所以在舊**和戲文中才多出現“午時三刻”問斬的畫面和場景。

午時是中午11點-13點,古時一個時辰分為八刻,所以午時三刻應該是11點45。

6樓:阿休and阿呆

上午11時正至bai下午 1 時整,du中間兩個小時的時間稱zhi為午時。dao

十二時辰:

子時 ( 23時至

回答01時);丑時 ( 01時至03時);寅時 ( 03時至05時);卯時 ( 05時至07時);辰時 ( 07時至09時);巳時 ( 09 時至11時);午時 ( 11時至13時);未時 ( 13時至15時);申時 ( 15時至17時);酉時 ( 17時至19時);戌時 ( 19時至21時);亥時 ( 21時至23時)。

7樓:匿名使用者

午時即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上午11時正至下午 1 時正)

8樓:淺草晨風

中午11:00到下午1:00

古人以“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來表示時間,從前一日的23:00開始.每個時辰為兩個小時,直到本日的23:00為止.每個兩個小時一個時辰

古代執行死罪為什麼在午時三刻?為什麼總說推出午門斬了

午時三刻將近正午十二點,太陽正當空,是地面上陰影最短的時候。此時,正是大氣 地表 雲層等接收了太陽輻射,從而使周圍環境溫度大幅上升的時候。這在當時人看來是一天當中 陽氣 最盛的時候。中國古代一直認為殺人是 陰事 無論被殺的人是否罪有應得,他的鬼魂總是會來糾纏作出判決的法官 監斬的 行刑的劊子手等等和...

三更是什麼時候

時辰 十二地支紀一晝24小時為十二時辰 前半夜11時至1時為 子時 午夜1時 至3時為 丑時 後半夜3時至5時為 寅時 早上5時至7時為 卯時 上午7時至9時為 辰時 9時至11時為 巳時 11時至下午1時為 午 時 中午1時至3時為 未時 晚上7時至9時為 戌時 9時至11時為 亥時 每個時辰各佔...

牽牛花午時花夜來香什麼時候開,睡蓮,午時花,牽牛花,夜來香,萬壽菊,曇花應該按什麼順序排列

凌晨4時牽牛花開,5時薔薇花開,6時龍葵花開,7時芍藥花開,8時荷花開,10時半枝蓮開,12時馬齒莧花開 太陽花開,15時萬壽菊開,17時茉莉花開 18時菸草花開,20時夜來香開,21時以後曇花開。牽牛花是清晨的時候開,午時花是中午將近午後的時候開,夜來香是晚上夜裡開。牽牛花早上開,午時花中午開,夜...